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分析
2022-02-09巩淑琪
巩淑琪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边海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
德育教育对学生素质提高的价值毋庸置疑,它既是学生自我发展,不断提高自身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更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义务。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个人素质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下的高校德育教育仍然存在实效性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德育教育的成果不佳,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群体也未从根本上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价值,自我约束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仍然有待提升。因此,高校应该尽可能地保证德育教育契合当下的教育实际和人才培养需要,并努力改进现实存在的问题,为德育教育的作用发挥奠定基础。
一、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低的原因分析
1.德育教育的内容滞后以及脱离实际的教育目标,直接导致了高德教育出现空洞的问题
首先,德育教育的内容缺乏统一的标准。以高德教育的教材为例,市面上有来自不同出版社,不同编辑团队的德育教育教材,内容要么大同小异,要么大相径同,次序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编写标准,而且很多教材内容过多地倾向于意识形态内容,而忽视了人自身的需求.尤其是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友、就业,甚至是婚恋观的指导,显得不够“接地气儿”,令读者受众感到索然无味,直接导致了受教育者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1]。
其次,德育教育的目标普遍呈现出理想化,脱离实际,既高大上又单一的特点。道德要求既是一种人类对理想世界的把握和追求,具有超越性,又具备现实性,因为它同时也是协调和规范各种社会关系,规范社会成员基本行为的重要工具。因此,道德目标的制定理应兼顾理想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统一,使其既可以引导人们追求美好人生境界,又能够使人学会灵活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道德问题,帮助人们做出相对正确的抉择。在现实生活中,若德育目标制定得过于单一,理想化,过高或者过大,缺乏现实性,强调理想性,没有意识到理想的实现,需要现实基础,那么,我们的德育工作和德育体系中现实与理想的割裂的问题会一直存在。
德育教育的受众群体始终是人,德育教育实际是在塑造人的“灵魂”,人的精神层面是允许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德育教育的定位,理应既要有面向所有学生的共同目标,还要兼顾考虑到不同水平、不同定位、不同层次的具体小目标,即道德的塑造是有层次的,有起步的道德标准要求,亦鼓励并追求高尚的道德行为。这符合德育教育循序渐进,由高到低的原则。
2.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的保守性以及评价体系的不够科学,使高德教育工作进了“死胡同”
在当下,高校德育教育仍然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一言堂”说教式的灌输方式仍然比较普遍常见。德育理论的学习和把握最终是要服务于人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授具体理论的同时,原本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然而,长期以来,德育教育往往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缺乏趣味性跟活力。即便今天的德育教育改革要求发动学生的主动性,教育方式方法较之以往,有所改变,但是受限于教师团队本身的素质桎梏,如思想观念落后,不够与时俱进,学校领导班子不够重视,支持革新教学手段的教学设备投入不足等原因,现有的一些改进,仍然停留在公开课、示范课等范畴,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缺乏常规和持久,以致收效甚微。此外,在德育教育的评价方式方面,内容不全面,结构不合理,方式不科学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3.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为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增加了难度
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青年大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途径不断增加。但是,伴随而来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想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让我们的社会无论是经济成分,还是组织形式,以及利益关系和利益分配方式等日益多元多样,这也促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2]。一方面,社会领域存在的一些乱象问题,对于高校学子们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互联网和新型媒体的迅猛发展,虽然为青少年沟通、学习、娱乐、获取资讯开辟了更广阔和方便快捷的渠道,但是同时,一些有害信息也通过这些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侵蚀着青年人的心灵。
4.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未真正引起重视
一段时期以来,高校德育教育伴随着政策要求而变化,德育课在考试成绩中的比重可谓浮浮沉沉,这导致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甚至是学校对德育教育、德育课的成绩重视度相对不足。尤其是放眼当前,人们身处一个十分现实的,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这使得很多人直接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因为它不像其他文理科目一样能够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也不如专业技能培训那样能够在应用上解决现实问题,甚至满足人类的吃饭穿衣需要。甚至一些人认为,德育教育并不能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另外,高校教师的素质差异,也在客观上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5.新时期,德育教育忽视了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
参考相关报道和统计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新媒体作为当前最具资讯影响效果的传播媒介,对大学生德育观念的影响颇深:
首先,其拓宽了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途径。例如,微博、微信、博客、抖音、小红书、B站等新媒体平台,依靠点对点、点对面的信息传播方式,让崇尚自由、个性鲜明的大学生在包罗万象的信息洪流中,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自主选择,鼠标一点,手机一刷,大到世界大事,小到生活尝常识和创意灵感,都能方便快捷地掌握在手,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模式被动地接收集体广播性质的信息接受模式。通过新媒体的信息有效传递,以往不太关注社会和事实资讯的大学生开始关注各种社会和国际热点,以前在传统媒体上几乎只能获得“一家之言”,如今可以听到来自不同角度和层面的观点碰撞、交流。这种丰富性不光体现在数量上,而且在信息的种类、质量上都革命性地拓展了当代大学生了解接触社会的窗口渠道。
其次,新媒体可以有效地增强大学生对德育观念的自主意识。新媒体的优势就在于信息的传播不受时空限制,实效性极强,信息内容的传播相当丰富可观,而且,新媒体带来的社交互动性、自由度与创新精神,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彰显个性、释放创造力的低门槛舞台。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爱自由、爱与众不同,喜欢表现自我,希望探寻事情来龙去脉的浓厚兴趣和创造力。这个时代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门槛大大降低,他们在个人知识积累的结构上更加多样,更希望与老师进行平等交流,而非被动地接受观点和态度的灌输,也期待教育者能改变教育方式,倾向于双向的交流沟通。这些平等互动和引导式学习的思想交流方式,为高德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接受性创造了一个更有吸引力且更高效的平台。
第三,新媒体有利于正向舆论态度的传递。新媒体时代消息的传递流通顺畅,人们可以获取事实真相的途径更多,不再拘泥于一家之言,加之更具公信力的传统媒体早已纷纷向新媒体转型,对部分谣言的传播也有相当的遏制作用,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也有一定的保障作用。
二、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之参考对策和建议
1.转变德育教育方式,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管理团队的教育观念尚需转变树立做事先做人的思想根基,将德育教育放在高校教育之首位,增加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对德育教育的支持力度。德育教育的教师队伍,应该努力开放思想,在知识上加强沉淀,在能力上力求自我革新和进步提高。在教学工作方面,力求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服务者的心态教育和引导学生,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养成主体意识;在授课方式上,可以根据需要,采用讨论、辩论、演讲、社会实践、新媒体教学等不断地丰富教学手段,并将其中效果较好的方式,普及化,常规化,使教学方式始终围绕学生的特点来开展和改进[3]。同时,教师还需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等,到学生中去,多与学生打成一片,为选择契合不同学生群体特点的德育教育方式打好基础,做好铺垫,知己知彼。另外,授课教师仍需注重改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使自己的授课更具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兴趣。
2.更新德育教育的内容,让德育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在不同历史时期,道德的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同内容和标准要求。因此,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授课内容是否契合当代大学生身处的时代和环境,是否立足大学生实际,尽可能拉近德育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这对于大学生面对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时的抉择参考至关重要。
通常,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无外乎德育教育、普法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等内容,对于刚踏入校园的学生,注重培养自我约束、价值观引导等基础性内容;对于即将毕业踏上人生征途的学生,则注重促进爱岗敬业以及责任心方面。尤其是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社会既是一个大染缸,也是一块试金石,有些大学生在就业中碰壁,问题却不是出在自己专业技能不够上,而是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养成不过关,原因就在于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脱离了大学的庇护,面对的是现实而复杂诡谲甚至是充满套路的社会,大学德育教育实际也是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种“闯荡江湖”的操守参考手册,帮助他们在风浪中握紧船舵[4]。
3.学校、家庭、社会应该为德育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德育在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养成过程中的地位不可或缺。一切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成长环境和空间土壤,若我们将校园环境看作是德育素质养成的内部环境,那么社会必然是德育素质培养的外部条件,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更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正确引导与示范,因为学校、家庭、社会是涵盖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学校和社会。这三者在德育教育的进程中各担其责,又各有优势,但是同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努力促进三者的科学有效合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作用。高校虽然承担德育教育的基础,但是它离不开社会和家庭在生活中的正确引导和规范。对于德育素质的提升和规范,社会职能部门应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进行积极的舆论导向和宣传,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向善,道德感强烈,有社会共识和共同操守的道德环境。此外,良好道德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建立跟保持,不仅需要有关职能部门的努力,还需要执法机关的维护,加强法治建设,贯彻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相结合,以法治来为德治的实现保驾护航,尤其是要特别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治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为青年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5]。
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积极地发挥大众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作用。相比较传统媒体,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特点是快捷性、开放性、个性化、互动性强,尤其是传播方式的多样性。而德育教育本质上是为着眼于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即引导年轻人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知和看法。从各方面数据反映,新媒体早已成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主流媒介,对其德育观念的形成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效果。
结语
提高高德教育的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并且将一直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既为我们的下一代树立好道德素质的标杆,也是为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尽这个时代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