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探究

2022-02-09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43期
关键词:双减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丁 芳

(岳阳市弘毅新华中学 湖南岳阳 414000)

今年,深化“双减”工作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当前全国各地都在落实“双减”政策。“双减”政策是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消除短视化、功利化教育不良现状的重要举措。这个“减”字,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减轻了其家庭经济负担。同时,在“减”的过程中,会增加学生的室外活动时间,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增进师生、亲子间的感情。在这一“增”一“减”的变化过程中,家长、教师、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需要对学生更加重视,积极地采取应对策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真正做到“减负不减质,育人先育心”。

一、平衡学习合作与竞争关系,优化学习环境

已有研究表明,高竞争度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非认知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竞争压力过大可能引发学生的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双减前,我国基础教育锦标赛化与教育内卷化愈演愈烈,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充斥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很多学生以“超过别人”为奋斗目标。高竞争度的学习环境从社会到学校,从学校到班级,不断裹挟着初中生。“双减”实施后,学生免不了会感到不适应,甚至根本不知道“双减”为何意,只是单纯地认为就是“减少作业”或者“不做作业”了。与此同时,初中生正处于童年期和青少年期的转变阶段,面临着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矛盾,其自我调适能力还有待发展,“双减”的实施会使一些初中生必然带来心理上和学习上的双重迷茫和困惑。但相较于小学生,面临中考压力的初中生不可避免要参与竞争,因为不参与竞争可能就意味着失去普通高中的就读机会。因而,对于“双减”政策的落实而言,重要的不仅仅是实现作业量和校外培训在“数量”上的“减少”,而且更是要求教育者重构教育范式,消除功利化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人格成长,为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创造更加适宜的学习环境,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显著的正向影响。

事实上,竞争型和合作型的学习环境并非是完全对立的。竞争和合作可以共同存在于学习环境中,且这种学习环境由于既能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又能在一定程度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竞争大环境,因而在提高学生非认知能力方面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汪雅霜副教授在相关研究中给出建议:第一,学校应积极地开展学生学习环境感知调查,建立学习环境监控常态化机制。学校作为影响学生发展最直接的微观系统,其管理制度、文化氛围等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学生的学习生态。特别在“双减”政策落实的关键时期,在社会大环境提倡减轻学生压力的背景下,学校更应做好学生微观学习环境的构建工作,确保“双减”政策不仅“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更是“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第二,教师应营造合作为主兼顾竞争的学习环境的合作教学活动,如基于问题的合作学习活动、基于情境的合作学习活动等。同时,教师应避免一味地提倡合作教学,而应在合作教学中适当穿插竞争型的教学活动,如小组间的竞争活动,激活学生的成就动机,帮助学生在积极友好的氛围中增强奋斗精神,更好地适应未来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

二、科学进行体育教学和锻炼,身心协调发展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中指出,以体育锻炼为手段维护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强调了体育锻炼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此外,国内外的相关实证研究中指出,体育锻炼有益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并在预防、消除负向性情绪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体育锻炼时间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倒U型的“金发女孩”影响效应,当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为105min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大,但体育锻炼时间超过105min时则会随之下降,该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因此,当采用体育锻炼作为预防和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非药物手段时要谨记“满则溢”的原则,每天坚持合适剂量运动才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最佳的促进效应[1]。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学生的学业负担太重,对于文化课的成绩要求过于紧迫,使得体育课被挤占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同样重要,体育课再次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初中体育课程改革刻不容缓,新时代体育教学的目标是要适当地调整学生运动的强度、密度,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能够通过合理的体育运动项目达到最佳状态。同时在体育课堂上,学生之间通过足球、篮球等竞技体育培养正确的竞争和合作意识,这样才能体现体育精神的真正内涵。

吉林体育学院钟泽教授建议,应着力优化和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家庭和学校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空间,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向同行,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产生更为有效的积极正向的干预作用。其一,学校作为教育的制度化机构,应发挥主导作用。完善和构建家校合作组织,搭建合作平台,担负起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共同责任。其二,在体育教学方面,要秉持“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原则,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养成日常锻炼的习惯。理性安排文化课和日常体育锻炼的时间分配及优化问题,避免因学业压力过大而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积极创造良好氛围和同伴关系,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健康和谐的人文氛围。第三,父母应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去,可以选择通过共同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去陪同孩子,并且合理地安排孩子的日常体育锻炼时间,不仅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而且还要科学地调控体育锻炼的时间和负荷,避免过度疲劳产生身心负担[2]。

三、加强家庭教育专业指导,家校筑起心育屏障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候,家庭因素正是孩子产生身心问题的症结所在。尤其初中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青春期,面临着身心发展的巨大变化,由这些变化而产生的矛盾心理会引发一系列心理困扰或行为问题。成长环境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影响深远,在青少年发展的特殊时期,不良的家庭环境更容易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诱发青少年心理问题。2021年,一项针对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调研发现,家长普遍认为自己最希望接受的指导服务内容为“孩子心理健康”,比例为54.7%;班主任作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也认为当前家长最需要接受的指导服务内容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比例为73.6%[3]。可见,当前很多家长已逐渐形成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意识,只是缺少孩子心理健康促进和问题识别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应对孩子心理问题的技能。

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指导应以青少年为中心,引导家长尊重青少年的成长规律,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有效地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首先,家庭教育指导要帮助家长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教育规律。家长应当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准则,根据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成长需求,内容有所侧重,方法有所调整,赋予家庭教育更具理性、更为科学、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引导家长树立民主型家庭教育理念,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一方面,引导家长在日常沟通中,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采取平等沟通的方式;另一方面,引导家长增加对孩子的关注,主动询问、耐心聆听孩子的内心想法,及时合理地处理孩子的情绪,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满足于关门办学,不能满足于精致的课堂教学,还需要考虑纵向维度的有效性,即让孩子在学校和在家、在社会上一个样,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心理健康教师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主力军,要将家庭教育指导融入学校的心育活动规划,通过家教沙龙、家教讲座、家教微课、家长成长工作坊等形式,进一步帮助家长缓解焦虑情绪,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提升亲子沟通质量,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成长氛围。心理健康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更好地与父母沟通,关注学生获得的亲子支持质量,引导学生表达感受与需求,反向助推亲子互动与陪伴质量的提升,使家庭教育指导呈现良性循环。

首先,学校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家庭教育讲座是由学校分年级组织开展、学校心理教师主讲、家长主动参与聆听的讲座,立足于当下家长最困扰的家庭教育难题,通过具体事例展示、成因追溯、改进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解惑与教育指导。其次,学校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家庭教育金点子。家长可以通过关注学校公众号,随时随地直接获取相关的家庭教育知识。公众号上每周都会推送不同的家庭教育知识,文章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家庭教育的需要进行选择性阅读。最后,学校面向家长的校园心理剧展示。校园心理剧把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搬上校园舞台,让学生自己表演、自己观看、自己体悟,从而使表演者和观看者得到启发。而面向家长的校园心理剧则是通过学生的表演,将家庭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搬上舞台,在此过程中,舞台上的扮演者以及台下的家长观众们都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4]。

四、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范围,师生共同成长

“双减”政策关注学生的作业负担,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将课余时间还给学生。随着作业精简、培训减少,学生可以自己灵活安排的时间增加了。如何自主学习,合理地利用时间,更好地发展自己成了学生新的“成长点”。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增加“学会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升学择业”三个主题模块的教学比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地探索自己的兴趣,发展多种能力,种下职业规划意识的种子。

此外,面对不同的压力来源,学校应进一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的方式方法,在充分了解心理压力来源的前提下,通过系统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丰富多彩的参与性、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充分释放压力。例如,学校既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实景互动模拟等方式,用美好事物感化带动学生,还可以将艺术、体育等形式融入释放学生心理压力的过程,实现学科交叉的融合与提升,达到兼具趣味性和实践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最后,学校还需要进一步关注教师的困惑与压力。“双减”政策的落实是让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回归学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作为“双减”政策的执行者,教师需要用心琢磨教学设计与作业内容,提升教学质量,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同时,教师也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在课后服务上。因而,“双减”实施后教师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日常工作量都有所变化,其心理压力和情绪状态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教师拥有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因此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不仅仅只将关注焦点集中在学生身上,而且还需要更多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引导教师学会自我调适。首先,不过分纠结没有按照预期拥有足够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作为中小学教师,在完成学校工作的同时,课后的延时服务会增加每日的工作时间,相对应的个人可支配时间会减少。教育改革带来的阵痛和牺牲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总是纠结于今天没有按照预期拥有足够的“属于自己的时间”,负面情绪就会累积,容易使我们焦虑或产生职业倦怠。对此,为打破时间的有限性,避免焦虑感的产生,我们可以自主地调节时间的长度,如把每天可支配的时间拉长到在一周、一个月等整段的时间里规划,寻找满足个人需求的时间点,从而达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其次,不要用时间规划界线。当工作任务与生活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融合时,我们要尝试打破自拟的时间规划界线,使得问题最优化解决。例如,可以采用“四象限法则”的原则处理工作或生活中的事务,优先解决紧急而重要的事情,按计划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授权他人帮忙做一些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尽量不做或放到最后再做。最后,不要因工作的繁忙而失去对生活的热爱。阅读、听音乐、短途旅行、运动、每朋友聚餐......对生活的热爱会带来更多的积极情绪。在工作之余,我们要学会给自己空间,放缓自己的节奏,好好享受生活。只有充分放松了身心,我们才会带着更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猜你喜欢

双减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