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出版服务高校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探索
——以北师大出版社为例

2022-02-09鲍红玉栾学东

传媒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一流出版社学术

鲍红玉 栾学东

2015年以来,随着《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的印发,“双一流”建设的步伐加快了。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是一流学科,换言之,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而作为大学“第三势力”的出版社,必将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推动和服务作用,以服务学科建设为契机,向“一流出版”的目标迈进。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出版应该发挥什么样的服务作用? 如何发挥服务作用?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一、大学出版服务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

我国的大学出版社大多诞生于改革开放后,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完成了转企改制,形成了成熟的出版体系,成为独立经营的企业法人。截至2019年,我国共有114家大学出版社,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都设有出版社,95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有48所设立了出版社。大学出版社由大学主办,依托大学成长发展,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学科建设和学术服务的功能,“反哺”和“服务”大学发展是其应有之义。

(一)立社初心:发端于学科建设

我国的大学出版社从创立伊始,就肩负着为教育改革服务、为所属大学学科建设和科研建设服务的重任。国家对大学出版社的建设发展高度重视,明确指出大学出版社要重点出版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工具书及学术著作等,其目的即是推动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科建设。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 指出,在大学出版领域中,主题出版应成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彰显主流价值成为大学出版的一个重要原则。大学出版的性质、定位和功能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明确,其初心使命和重要任务,是服务于大学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功能。

(二)内涵发展:互融共生于学科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出版面临着数字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剧烈冲击,单单停留于“来料加工”型服务学科建设模式,被动地坐等大学为出版提供成果,将很快被行业所淘汰。依托母体大学的学科与专业优势,大学出版社必须要探寻一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而一流学科建设正是为此提供了发展契机。以母体大学为依托,大学出版社可以拥有强大的品牌背书与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可以拥有丰富的学术与教育版权知识资源,可以拥有稳定的教师、专家、学者等智力资源,可以拥有特殊的出版物受众,即广大师生。一流学科是产生一流学术成果的根本保证,而一流学术成果是一流出版的核心要素。因此,大学出版社发掘优势学科,主动作为,由“来料加工”进阶为“进料加工”的服务模式,根据学科发展特色并结合时代需要,主动策划出版主题,以大学出版的高质量发展助推学科的高水平建设,二者相生相连、互融共生、相辅相成。

(三)追求卓越:回归学术共同体

大学出版要追求卓越,努力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服务模式需要进一步进阶为“出料加工”的服务模式,成立科学研究院,培养研究团队,回归学术共同体,成为学术内容的发现者、学术规范的传播者和执行者。大学出版与学科建设符合“学术共同体”发展规律: 大学出版和学科建设同属于母体高校的组成部分,其共同价值理念是通过相互配合实现全面发展目标。大学出版要追求卓越,应与学科建设一道为学术共同体身份的重塑不断地积累学术基础。当前,首先要营造“研究之风”,打造“学习型”出版社,成为学术共同体;其次要主动对接“新文科”等国家战略,致力于高质量的教材、学术成果的出版。再次要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注重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塑造,为学者“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把研究做在中国大地上”提供平台。

二、大学出版在促进学科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中强调,“学科建设评价,主要考察建设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的综合成效”,其中师资队伍的评价和建设内容依然是学术成果。因此,从大学出版服务学科建设的视角,应加强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贡献。然而,从大学出版社发展现状考虑,目前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一)图书产品类型多样,但结构有待优化

一直以来,我国大学出版社的出版产品类型较为多样,除了教材、教辅,儿童读物、大众读物、教师教育、专业图书等均有涉及,但其出版经济规模则主要依赖中小学教材、教辅,一些规模较大的大学出版社,其教材、教辅占比竟能达到90%,形成了对教材教辅的过度依赖。然而在当前教材建设上升为国家事权背景下,教材教辅市场出现了较大波动。“三科统编”及“马工程”建设,导致有些大学出版社的教材市场受到冲突,经济规模受到严重影响。从服务学科发展角度考虑,大学出版社的自身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如何优化图书产品结构,做大做强优势学科,寻求特色出版之路,成为当前摆在大学出版社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学术成果数量较多,但质量有待提升

大学出版虽然具有天然的学术优势,但从目前的出版现状来看,一方面大部分出版社还是停留于“来料加工”型服务学科建设模式,被动地坐等大学为出版提供成果,盲目追求品种数量、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这种传统发展路径仍然对大学出版社产生着影响;另一方面,从学术成果来看,研究课题、博士论文、文章合集、案例集等一般性科研成果相对来说比较多,而且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的科研成果也是为了评职称要求而出版,从选题论证的角度来看,既没有社会效益,也没有经济效益,只是为了出版或完成学校任务而为。这种学术成果并不能真正促进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只从数量入手,没有质量追求的出版导向,必然影响大学出版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出版方式单一,社会服务能力不足

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出版业面临着新的出版形态,数字化、融媒体所带来的社会表达的解放和出版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大学出版社在数字出版及融媒体出版方面仍处于滞后的发展阶段,虽然有些品牌大社已经做出了积极尝试,但实际效果仍未得到大众的认可,未产生持续的影响。大学出版社的学术资源和社会服务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北师大出版社服务教育学科的实践探索

教育学科是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的优势学科和一流建设学科,同时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师大出版社”)发展的重要依托。依托母体学科优势,北师大出版社以教育出版为主体和特色,其发展状况与教育学科的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北师大出版社在教育学科领域围绕学科建设评价的四个方面不断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整合力量,出版优质教材,服务教育学科人才培养

教材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其质量和水平直接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向教育领域输送高质量的教育人才是北师大的使命和责任。北师大出版社依托和整合专家资源、研发资源、学科特色等优势,已经建构出了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等各个阶段的优质教材体系。高等教育教材以“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为代表,内容新颖、体系完善且适用面宽广,包括教育学专业基础课系列教材、教育学专业方向课系列教材、学前教育学系列教材、特殊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管理专业系列教材、教育技术专业系列教材等,几乎覆盖了教育学所有二级学科。这些教材品种齐全、质量上乘,被上百所师范院校选用,销量达到上百万册,对母体大学以及兄弟高校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产生了积极影响。进入新时代,北师大出版社在良好的教材出版基础上,更新体系,修订内容,不断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材质量。在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背景下,北师大出版社更加重视教材出版的导向性,不断进行修订、补充、更新,积极参与国家规划教材的建设和出版工作。

(二)注重精品,强化学术出版,服务教育学科科研产出

注重精品创新、推动成果转化、强化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长远发展的生命力。北师大出版社注重母体大学教育学科作者资源和学术资源的培养和挖掘,注重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学术出版涵盖了教育学所有二级学科及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以“京师教育”为标志的系列学术著作,打造了具有北师大出版社特色的教育学学术图书品牌。

依托北师大教师教育学科优势,“京师教师教育论丛”连续出版五辑,形成了教师教育学术品牌影响力。同时,在教师职后培训方面,先后出版了《教师专业标准解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解读》《教育家成长丛书》 等广受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佳作;配合国家重大教育政策,出版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系列图书,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整体方案》等政策,策划并出版了相关国家政策解读和回应社会关切类图书,在教育界、出版界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搭建平台,推进融合出版,助力教育学科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同样是大学出版与教育学科建设的价值所在。北师大出版社作为特色化的优质出版平台,出版了高质量的文化产品,通过搭建平台,推进融合出版,最大化共享学术与文化资源,助力教育学科共同服务于社会。例如,为支持、服务、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北师大出版社免费开放基础教育教材网、北师数字教材APP等,以多渠道、多终端、多媒介的形式,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互联网+”方兴未艾,中小学教师线上培训需求增加。北师大出版社以北师大教师教育优势和特色为抓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服务和出版工作。例如,北师大出版社“京师教育大家谈”系列,起源于疫情冲击下大家对新的宣传方式的探索,邀请教育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线上直播讲座;与教育学部合作,开发中小学教师能力提升线上课程,这对于进一步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加快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彰显北师大教师教育质量与特色无疑具有广泛影响和作用。这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教师教育转型升级的战略规划,而且是出版社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更是北师大人才培养改革的重大举措。后疫情时代,融合出版成为助力教育学科社会服务的必然选择。

(四)聚焦主题,担当使命责任,服务教育学科文化传承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使命和责任。大学出版社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 传播者,要助推学校文化自信、注重多元文化的理性交流、彰显一流大学文化的中国特色。北师大出版社在具有百年文化底蕴的学府,承担起了先进文化引领者和践行者的责任,通过出版教育学科领域的学科史文化、学术名家文化、思想史文化等,传播了学科的优秀文化。比如,推出了谢维和主编的《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 王炳照等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16卷)、吴式颖等主编的《外国教育思想通史》(10卷),奠定了北师大出版社在教育史学文化出版方面的领先地位。北师大出版社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为教育学科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默默地书写着、 传颂着,担当起了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多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

四、结语

大学出版与学科建设水乳交融、 共生共荣、 相辅相成。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出版应不忘立社初心,强化内涵发展,注重精品,追求卓越,回归学术共同体,走“专业化、精品化、学术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抓住“双一流”建设机遇,主动服务、融入、支持和促进学科建设,打造一流出版,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猜你喜欢

一流出版社学术
内卷
我等待……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