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新思考
——以罗城仫佬族“依饭节”为例
2022-02-09潘冬荣
◎潘冬荣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①。
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于2006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仫佬族依饭节的文化遗产价值得到了关注,近些年在地方政府分别于2009、2013、2017、2020年连续举办了4次大型的依饭节庆祝活动,将传统节日与现代文艺演出、民俗表演、产业招商等相结合,使得依饭节得以传播和宣传,并在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得了传承和发展。在仫佬族依饭节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第15个年头,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不仅文化多元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精神生活追求都发生了变革,新的历史时期保护和传承依饭节这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面临更大挑战。
一、新的历史时期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意义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广西也有12个世居的民族,少数民族节日种类多,体现这不同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特点和文化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节日,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中蕴含的正向内涵和积极价值,将之与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发展,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凝聚力,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社会主义生产力,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激发民族认同感
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现代语境下,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也是在维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文化传承、少数民族认同、共同的价值理念的体现,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通过特定的传承和传播方式,将节日蕴含的思想、价值传播到群体中,加强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能够增强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感,增进人民群众民族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维护了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
(二)少数民族节日与经济产业结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也开发和演变成一种旅游业的形式,包含体现少数民族提点的文娱展演、展馆、民俗活动等,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已经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特色,吸引外来游客驻足,已经越来越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促进旅游业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节日文化多种多样,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繁荣,促进团结和谐。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相融合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现实的意义。
(三)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中的积极价值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政府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民族节日文化的介入和干预,少数民族节日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祭祀活动或者宗教仪式活动,而是融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已经演变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活动。挖掘少数民族节日文化蕴含的积极因素,并将其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使传统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升华,这对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命意识、团结友爱、婚恋道德、生态理念等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②
二、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正面临着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是外界因素的影响,社会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在降低,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是传统节日传承和发展的内驱力不够,人们对节日的自觉性在消减,传承力量较为薄弱。
(一)外在因素:多元文化的冲击,节日认同感降低
1.大众文化传播,少数民族的节日认同感降低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改革开发带来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精神生活追求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原始封闭的群族圈子,已经打破边界,与外界的文化交流频繁且不断深化,多元文化交融下,人们不再是依靠传统的民族节日凝聚民族群体、表达精神寄托,节日被赋予对原始生活方式的纪念意义已逐渐淡化,所处的文化生态已经发生改变,节日的气氛、人们的对节日主观意识越来越淡薄,少数民族节日的认同感在减弱。
2.精神生活丰富多样,对节日的需求感降低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和建设,基层地区的公共文化产品日渐丰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审美水平和审美需求也不断提高,传统节日的原始的文化内涵与现代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追求已出现某些脱节,依饭节通过官方组织的文娱活动被人所知,人们对这个节日具体表达什么事件,已经很少有人做到耳熟能详,对本民族节日的兴趣显得越来越淡化,能够积极参加民族节日的青年群体逐渐减少,浓厚的民族节日文化氛围也随之也逐渐消散。
(二)内在因素:传承出现断代,群众自觉性在降低
1.观念的改变,开展节日活动的自觉性不足
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人只有在实现安全和生理需求的情况下,才会有社会交往和受尊重的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按照需求理论,在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仍然是提高经济收益,促进增收致富的需要,对直接的经济效益不明显的传统民族节日活动,已经很难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可能只能作为一项劳动生产业余的文娱活动,节日的原生内涵已经不适应现代的社会生活需求,群众自发性地开展节日仪式几乎没有,据学者们的研究:“原来靠依饭头人组织依饭节的情况已经让位于由政府来组织了”③,也就是说,很少有自发牵头举办或者说具备能力牵头举办“依饭节”的基层群众组织者了,更多的是地方文化部门的推动、群族精英的牵头,依靠政府的力量得以传承和传播。
2.受众群体相对有限,群众主观参与度比较低
仫佬族依饭节,作为传统的祭祀活动,本身就是少数群体的一个节庆活动,受众范围相对来世是比较小的,只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流传,并且据学者们的研究”依饭节在罗城县也只是部分村屯、姓氏过这个节,有这个传统,并不是所有的仫佬族村屯、姓氏都过这个节日”④,并且依饭节节日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了解并懂得整个活动过程的主事者,年轻群体接受过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义务教育,缺乏依饭节整个活动的经验、在群族中具有一定威望能够组织一场依饭节活动的人,依饭节口授的经文唱本、仪式行为等,在传承人方面比较弱,没有形成传承人团队,群众的参与度比较低。另一方面由于受众群体的有限,其他地域村屯的基层群众对这个节日的认同感低,加上年轻群体对节日的内涵已经几乎淡忘,节日本身的传承缺乏自发内力,这使得“依饭节”的传承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三、广西罗城仫佬族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新思考
作为我国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少数民族节日之一,在历史新时期下,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具有新的价值内涵,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对加强依饭节的保护与传承。
(一)重塑地方政府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加强对传承人团队的帮保护与扶持
有学者研究认为:“政府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扶持过程中一些忽视‘非遗’传承历史规律、客观规律的做法,引发了依饭道师与代表性传承人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保护性破坏’,加剧了仫佬族依饭节传承危机”⑤。这也反映出了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发挥政府作用存在的不可预见因素,过多的行政干预,采取直接的行政手段,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效率,但也会出现违背规律引起连锁反应。地方政府部门加大投入对依饭节传承人的培训和扶持,一方面要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律,注重引导和政策扶持,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场地、广场、标志性建筑物、展馆等,提供政策上的帮扶,在传承人认定中充分尊重历史规律;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与民间社会团体、专业院校开展合作的方式,加强对仫佬族依饭节节日仪式的唱本、经文、歌谣旋律、仪式舞蹈、仪式流程的保护与研究,加强对传承人团队的保护与扶持,增加传承人参加专业的培训,帮助传承人提高整体素养,形成为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集体力量,将传统的节日文化融入到专业研究中,进而重塑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不再是通过单一的行政行为来加入依饭节的保护与传承,而是转变为服务,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规律下,通过资金的投入、政策的是倾斜,积极与社会团体开展合作,将依饭节节日仪式的全过程进行专项保护,地方政府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从“掌舵”转变为服务,在尊重依饭节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依饭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更好的服务作用。
(二)发挥基层群众在少数民族节日保护与传承的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利用新媒体加强节日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仫佬族依饭节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基层的群众,植根于群众,保护和传承工作也应该发挥基层群众在少数民族节日保护与传承的中的主体作用,正如学者所说:“非遗怎么“活”?当然就是要回归生活、贴近群众,让普通人随处可见、触手可及,这样的非遗才具有可以持续传承的生命力”⑥,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深入到基层群众中,提高基层群众对依饭节的认知、了解,提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而非过度依赖政府的介入。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多种新媒体的发展,为少数民族节日节日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媒介。一方面可以积极参与到全区的文化活动交流中,而且可以推动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被大众所认识和接纳,融入到整个广西文化建设的大浪潮中。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的保护与传承,除了与电商招商、旅游产业结合开展文化节及展演活动之外,还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量,通过孵化新媒体的主播,打造传统节日文化和文旅产业相融合的“网红达人”等,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传播渠道,广而告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节日文化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基层群众对节日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了解这个文化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在传播中引起共鸣,提高文化自信,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度,这个节日才能在历史进程中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承和保护。
四、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节日种类多,传统节日的传承和保护,离不开政府资金和政策和引导帮扶,同时也需要通过市场运作融入到国家文化大发展的浪潮中,更需要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群众的自发参与传承。依饭节作为一个地域性特点很强的少数民族群族活动,仅仅依靠政府的推动,还难以形成长效机制,还需要充分挖掘社会力量,调动基层群众参与依饭节保护与传承的热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文化生态,打造“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群众自发”的良性循坏长效机制。
注释:
①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②王军,赵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当代社会价值及传承路径分析——以黔东南侗族为例《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4-02
③⑤程宗宁.仫佬族依饭节保护与传承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8.
④吴国富.仫佬族依饭节来源新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5):70-78.
⑥韩毅.活态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久弥新[N].重庆日报,2021-0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