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钟祥“鄂中绿宝石”

2022-02-08安莹

百科知识 2022年21期
关键词:钟祥

安莹

这里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曾为楚国国都,见证了楚国的鼎盛与繁荣。

这里是“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这两个成语的来源地。《下里》《巴人》《阳春》《白雪》等楚歌皆产生于此。

这里是与广西巴马、新疆和田齐名的长寿之乡。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因多长寿老人而被称为“长寿县”。

这里还是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所在地、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故里,是有名的“山水名城”“休闲之都”。

这里就是被誉为“鄂中绿宝石”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钟祥。到钟祥旅游,不仅可以品读悠久的历史文化,领略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可以感受到明显陵的王气、莫愁湖的灵气、黄仙洞的仙气以及大口“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

祥瑞钟聚

钟祥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北端,是湖北省的几何中心。这里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700多年。早在五六千年前,人类就在此创造了大溪等原始文化。因紧靠汉水,地当要冲,钟祥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自西晋至清末的1600多年间,先后为竟陵郡、郢州、安陆州、承天府以及安陆府治所。

历史上,钟祥的高光时刻出现在明嘉靖十年(1531年)。皇帝朱厚熜以自己出生、发迹于此,取“风水宝地、祥瑞所钟”之意,赐县名“钟祥”,升安陆府为承天府,与顺天府(北京)、应天府(南京)同为明朝的三大直辖府。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造就了楚辞文学家宋玉、楚歌舞艺术家莫愁女、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等一批历史名人,也为钟祥留下了诸多文物古迹。钟祥境内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近500处,楚文化、明文化、长寿文化源远流长。它们与钟祥的山川湖泊和秀丽风光交相辉映,赋予钟祥别样魅力。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明代帝陵,其布局构思巧夺天工,建筑工艺精美绝伦,为古建筑艺术之瑰宝。大洪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客店风景区,以黄仙洞最是壮观,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内2万平方米的喀斯特地貌被专家认定为世界溶洞一绝。大口国家森林公园不仅是江汉平原首个国家森林公园,而且是华中地区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地区。温峡旅游区融湖光山色于一体,河库岛屿对映成趣,是旅游、休养胜地。莫愁村是湖北首个可以深度体验“地道乡土民俗、浪漫荆楚民艺、多元文化风情”的旅游目的地,被誉为“湖北的丽江,荆门的乌镇,吃货的天堂”。

作为明文化遗存的集聚地,除举世无双的明显陵外,钟祥现存元佑宫、兴王府、郢靖王墓、梁庄王墓、范氏一品夫人墓等一批明代宫苑陵寝建筑群。其中,郢靖王墓出土的四爱图梅瓶是元青花珍品,为湖北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

钟祥境内的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其磷矿石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开采量居全国首位,有“中原磷都”之称。

朝天之笔—文风塔

文风塔,又名“白乳高僧塔”,坐落于元佑宫东龙山之巅,通体雪白,凌然高绝,塔刹高度尤为特别,占塔高的一半以上,如朝天之笔锋,成为钟祥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该塔建于唐僖宗广明初年(880年)。《舆地纪胜》说:“塔在弥勒院,昔黄巢戮一僧,刀方加,白乳流出,巢异之,邦人敬礼累土为浮图。”明朝初年,弥勒院改名为“龙山报恩寺”,该塔由土塔变为圆形实心砖石塔,定名为“文峰塔”。明嘉靖年间,松林山修建兴献陵,钦差严嵩奉旨广修寺院,并重新书写“龙山报恩寺”寺名。从此,这座塔便与龙山报恩寺一同成为明宗室皇家祭祀崇圣的殿堂。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取古郢中历史悠久、文风鼎盛之意,塔名改为“文风塔”。

文风塔由青砖砌成,包括地宫、塔座、覆钵、相轮、宝盖和利刹六部分,为典型的覆钵式塔。其塔式独特,通高21.52米。塔基呈递缩八边形;上为覆钵,似倒扣的佛家法器—盂钵;二十一重相轮递缩,每层檐下设类似斗拱的砖饰;顶部为三个铜质圆形宝盖,四周悬挂铜铃;利刹一柱嵌三元,象征“三元及第”;地宫中珍藏有“佛像一尊、辟支佛舍利二颗、柏达师舍利二十颗。碧峰师灵骨一枚”等佛教珍物。尤为特别之处在于,该塔建造了远多于常规十三重的二十一重相轮,为国内现有古塔中的唯一,也是我国首个仿照喇嘛塔式样建造的文峰塔。

该塔现存塔体修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2006年,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

在钟祥的松林山上有一座特别的明代帝陵—显陵,人们习惯称之为皇陵,因四周高墙封闭,所以又被称为皇城。它是明代嘉靖皇帝朱厚熜亲生父母恭睿宗献皇帝朱祐杬和章圣皇太后蒋氏的合葬墓。

显陵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迄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历时40年建成。整个陵园双城封建,外罗城周长3600米,红墙黄瓦,整体呈净瓶形状,将整个陵园包围。净瓶是观音手中的法器,寓意吉祥如意,起绕气护生的作用。陵园内包括30余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渐次为纯德山碑、敕渝碑、下马碑、新红门、外明塘、旧红门、御碑亭、望柱、石像生群、棂星门、九曲御河、内明塘、祾恩门、陵寝门、二柱门、方城明楼、前后宝城等。

显陵与北京明十三陵有许多共同点,但也有獨特之处。它的特色首先表现为占地面积大。据史料记载推算,显陵占地面积达183.13公顷,为明陵中单体面积最大的皇陵。陵寝建筑中的内外罗城、九曲河、龙鳞神道、琼花双龙琉璃壁、新旧红门和内外明塘等都是明陵中的孤例,而由瑶台相连而呈哑铃状的两座地下玄宫更是令人称奇。总体而言,显陵的规划布局不似常规的皇家陵墓讲求格局的方正和对称,而是被修造成带有曲折弧度的形态。

走近显陵,横亘眼前的陵寝阔大舒展,金碧辉煌,顺着地势起伏延展,与秀美山峦自然融为一体。走在通往陵墓的路上,不论是脚下斑驳不平的石路,还是路旁残缺不整的麒麟石雕,再或是途中的断壁残垣和风化梁柱,未经人工过度修复。一些城砖上还能清楚地看到九江府、安庆、南庆、荆州府等地名及其地方监修官的姓名,显示出显陵是集全国之力修建的。朱祐杬生前笃信道教,这对嘉靖皇帝的影响极大。体现在显陵的修建上,处处显现崇尚道教的痕迹:只要有图案、彩画,就少不了象征道教的太极阴阳图。特别是神道的后半部分,设计者更是匠心独运,改直路为弯曲的S形,与周围建筑有机结合,犹如一个巨大的阴阳太极图。

显陵的九曲河为陵内人工挖掘的御河,全长1596米,宽4米,深2、3米。河水引上游山泉水入陵,环绕神道两旁,迂回成九道弯曲,因此得名。河上建有5处石拱桥,每处包含3座并列的单孔石拱桥,由北向南立于中轴线上。九曲河的设计和营建不仅满足了陵寝对风水的要求,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使陵园更富有生气,景色也更为秀美。

显陵为一陵双宝顶,在全国古代帝王陵寝中独一无二。前宝顶围城是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为兴献王营建的墓室,后宝顶围城是嘉靖皇帝为其父母合葬时修建的玄宫,两宝顶围城间有瑶台相连。宝顶围城上周设堞垛,堞垛下有99个汉白玉石雕琢的散水龙头对着四周的99座山头,气势极为壮观。

作为明朝著名的“大礼议”之争的重要实物见证,显陵以优美的环境风貌、精巧的布局构思、宏大的建筑规模、独特的陵寝结构、丰富的地下宝藏及珍贵的历史价值受到专家的高度重视,并吸引着人们前来访古寻幽。1988年1月,显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钟祥,还有一座显陵的敕建配套宗教建筑—元佑宫。它是专供嘉靖皇帝返乡以及皇室宗亲、州府官员朝奉显陵或举行其他重大祭祀活动的焚修祝厘之所。元佑宫占地1.5万余平方米,大门东西各置侧门,大门上镶嵌着明嘉靖年间曾任内阁首辅的严嵩亲笔所书的“元佑宫门”四个盈尺大字。大门前为琼花琉璃照壁,照壁东西两侧有“延禧”和“保祚”牌坊各一座。大门后东置钟楼,西置鼓楼。主殿元佑殿(后改名万寿宫)位于建筑群中央,单檐歇山顶,四周环以回廊,殿下置汉白玉须弥座,殿前置云龙丹墀,殿后东为宣法配殿,西为衍真配殿,两殿间为三洞阁。西侧有敕谕碑,东侧有御告承天府元佑宫纪成碑,充分显示出皇家祭祀建筑威严超凡的气势。

“天下第一洞”—黄仙洞

黄仙洞,俗称黄金洞,是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点,距钟祥市郢中城区66千米。《大洪山志》载曰:“洞之山为黄仙山,相传黄石公憩此,故名。”史料载:“黄仙山在山之南麓,其下有黄仙洞,豁然明旷,有龙潭,深不可测。”

黄仙洞面向西北,全长2500余米,洞口壁高100米,宽70米,包括洞口雄风、济公仰天、屈子行吟、蝶戏熊猫等数十处景观造型。

来到黄仙洞口,洞壁上“天下第一洞”五个大字格外醒目。洞口呈拱形,高15米,宽24米,宏大壮观,它是由外源水和地下水长期冲蚀而形成的典型的管道型洞穴。传说是黄仙布道之处,可谓洞天福地。

进得洞来,但听流水声,却不见来水。原来,地面上的溪水在此时节已近干涸,但脚下还有暗河。石灰岩在水的溶蚀作用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发展史,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景观。洞内,钟乳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态,石针、石矛、石笋、石柱、石塔、石幔、石瀑……玲珑剔透,美轮美奂。

与其他溶洞景观相比,黄仙洞有四大世界级景观,分别是三拱门、溶蚀石芽、边石池大厅和钙膜片边坝。其中,边石池大厅最为特别,也最令人震撼,它也是黄仙洞的主大厅。

该大厅的容积在国内所有已知溶洞中名列前茅。我们说黄仙洞“山中有洞,洞中有山”即体现于此。这里最有看点的是被称为“沧海桑田”的边石池景观,又被称为“海子地形”。只见层层叠叠的“梯田”绵延而上,看不到尽头,每一小块梯田里都有水,蜿蜒曲折,如同随手勾画的波浪线。这是一种由于地表片流作用形成的次生沉积物“边石”面状集中展布所形成的特殊岩溶地貌。这些边石池群形态完整度高,数量惊人。据统计,面积大于1平方米的池子有1833个,其中最大的有164平方米,最深的达1.4米,整个边石池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以上,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边石次生沉积物景观。每到丰水期,每个边石池里的水不断向外溢出,犹如流动的银白色丝绢;入冬后,水干石枯,这里仿佛又成了沟壑纵横的“梯田”,令人叹为观止。

边石池是怎么形成的呢?边石池形成的地方一般地势较为平缓,当洞顶的滴水或慢流水流到洞底较低洼处,在低洼地积满后,水就从较低的池边溢出。由于洞底凹凸不平,溢出的水遇到凸起处时,水流速度加快,水中的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并快速逸出,导致在凸起处产生碳酸钙淀积。就这样,经过数千万年的时光,碳酸钙沉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了边石坝。边石坝围成的大大小小的水池就是边石池。

黄仙洞以大、奇、美著称,加之古代的摩崖壁画、碑碣石刻,有着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实为世间难得的佳境。

为使游人不走回头路,景区在洞的另一端开凿出了一个天洞。天洞外便是大洪山的又一著名景点—娘娘寨和神奇的人口不变村—水没坪。

“世外桃源”—娘娘寨

娘娘寨村地处大洪山东麓的随州、京山、钟祥三县市交界处,处于四面绝壁合围之中。据《钟祥县志》《大洪山志》等资料记载,娘娘寨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景区内,古树参天,峰峦叠翠,溪流纵横,四季气候宜人,被专家评为“最适宜人类生存的世外桃源”。成片的古银杏群落、久负盛名的高山云雾茶、神秘的人口不变村落、悠久的历史传说……都使得娘娘寨成为一个集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其核心聚落村域—水没坪,住户21家,人口78人。

水没坪村四面环山,形状如斗,其海拔高度在600米以上。关于村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夏季一遇大雨,洪水漫坪,故名;其二,水没坪原非盆地,而是高山中的一个湖泊,后来,黄仙洞形成后,湖泊中的水全部流干,“水没坪出”,形成了今天的盆地。

水没坪村的村民大多数姓杨,他们自称是唐明皇的贵妃杨玉环的后裔,据传当年为了躲避战乱,阖族躲进深山老林中。传说几百年来,水没坪村人口基本上处于“生一人则死一人,走一人则来一人,娶一女则嫁一女”的状况,人口总数始终保持在80人左右的自然平衡状态,颇具神秘色彩。

几十户民居依山而建,土墙黑瓦的建筑看起来与别的村庄差不多,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有银杏,为古屋平添了一种别样的美感。这里是湖北省野生银杏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附近的山上有500多株银杏树,其中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就有四株,而最老的一株树龄已超2000年。土夯的房屋坐落在银杏树丛中,青色的瓦片、黑色的原木以及纳凉的百岁老人,勾勒出一幅与世无争的田园画卷。

猜你喜欢

钟祥
过岗龙的化学成分研究
斜叶黄檀茎中1个新的肉桂酚类化合物
钟祥市农村中小学校防雷现状及对策
钟祥双低油菜保护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IN THE BELLY, THE BEAST
宋玉遗迹传说田野调查报告(七上)——宋玉宅调查报告
宋玉遗迹传说田野调查报告(七下)
——宋玉宅调查报告
钟祥“四落实”推动资产清查工作
莫愁女传说的流传及研究现状
围观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