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视角下约会暴力相关风险因素综述

2022-02-08韩晶鑫夏艳雨李丹

心理学通讯 2022年1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约会暴力

韩晶鑫,夏艳雨,李丹

1 引言

约会暴力(dating violence)是指在约会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或约束,意图给对方带来痛苦或伤害的行为(Lewis & Fremouw,2001),主要分为身体暴力、心理/精神暴力和性暴力(彭福燕 等, 2019; 赵谦, 范晴岚, 2016; Dosil et al., 2020; Gracia-Leiva et al., 2020)。约会暴力行为不仅会引发受害个体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Taquette & Monteiro, 2019),还会导致酗酒、吸毒、药物滥用和无保护性行为等外化问题(Clayton et al., 2017; McNaughton Reyes et al., 2018;

Orpinas et al., 2017)。目前国内外对约会暴力行为的调查显示,在有过约会经历的人群中约会暴力的发生率较高,如李金芝等人(2020)通过对2 264 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实施过约会暴力的占68.77%,其中精神暴力报告率为78.68%,躯体暴力报告率为57.88%,性暴力报告率为9.57%;汪瑞等人(2020)对3 727 名有恋爱经历的医科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约会暴力施暴检出率为37.8%,约会暴力受害检出率为27.8%;Richards 等人(2014)通过对346 名有过恋爱经历的女性青少年的研究发现,22%的人对伴侣实施过身体暴力,16%的人遭受过伴侣的身体暴力;34%的人实施过情感暴力,39%的人遭受过情感暴力。由此可见,探讨约会暴力相关风险因素对于当代年轻人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约会暴力行为相比普通暴力行为具有更为明显的隐蔽性、包容性和反复性。为了探索约会暴力发生的原因,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作为个体生活的核心场所——家庭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一直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已有研究发现家庭是青少年暴力行为的风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的来源。如目睹或经历家庭暴力(Reyes et al., 2015)、严厉专制的教养方式(Muñiz-Rivas et al., 2019)、父母对暴力行为的支持(Garthe et al., 2015)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个体实施或遭受暴力的风险;而父母监护(parental monitoring)(Racz & McMahon, 2011)、较强的家庭凝聚力(Henneberger et al., 2016)以及父母对非暴力行为的支持(Garthe et al., 2015)等是个体远离暴力行为的保护性因素。因此,本综述通过梳理该领域近二十年相关研究,侧重在家庭视角下思考个体实施约会暴力或成为约会暴力受害者的风险因素,以期对后续相关研究有所启示。

2 约会暴力风险因素

2.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环境下长大的青年约会时成为施暴者的风险较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是衡量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的概念(Bradley & Corwyn, 2002),不仅决定家庭的物质基础,而且与家庭氛围密切相关,是重要的家庭环境因素。Chang 等人(2015)通过对3 218名8 ~12 年级的美国学生进行纵向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社区环境越差,孩子约会施暴行为水平越高。早期家庭贫困会导致个体出现约会暴力行为,是因为在经济困难的家庭中父母倾向于表现出更多对暴力式冲突反应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孩子实施约会暴力的风险(Chen et al., 2016; Garthe et al., 2019; Taquette & Monteiro, 2019)。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否影响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成为受害者并没有一致的结论。Maas 等人(2010)对美国西北部10 所郊区学校的纵向研究发现,对于男孩来说,早期生活在贫困的家庭环境中与后来成为约会暴力的受害者相关;而较高的家庭经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早期暴露于暴力环境对后来约会暴力受害的影响,并成为个体免于约会暴力受害的保护性因素(Liu et al., 2018)。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意味着父母有更高的文化水平、家庭有更多的收入、更充足的生活资源和更优质的生活环境(Bradley et al., 2001)。这使得个体不仅在伴侣选择上有更多余地,也在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时,有足够的心理资本。但也有研究认为个体受到约会暴力的伤害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无关(Young et al., 2019)。因此,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约会暴力受害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2.2 不完整的家庭与多子女家庭

相比于完整的家庭,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约会关系中有着更高的约会暴力施暴风险(Chang et al., 2015; Young et al., 2019)。离异家庭需要应对家庭资源匮乏、住所变更、日常习惯的改变以及可能在现有家庭中引入新的人际关系等种种压力(Feeney &Monin, 2008)。离婚后父母中的一方独自承担起孩子监护的责任,容易变得急躁、缺乏耐心、对孩子的需求感觉迟钝,并可能诉诸强制型的养育手段,对孩子的敌意性更强,关爱更少(Kalmijn, 2013; Idrees et al.,2021)。Banyard 等人(2006)通过对美国威斯康星州980 名7 ~12 年级学生的数据分析发现,父母离婚不仅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伤害,还与孩子的身体和性约会暴力有关,尤其能预测女孩的约会施暴行为;而家庭中父亲角色到位则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孩子远离约会暴力(Puy et al., 2014)。因此对于离异家庭,特别是跟随母亲生活的孩子,由于家庭生活的巨变,在亲密交往时更可能表现出敌意和攻击行为。

相比于独生子女家庭,生活在多子女家庭中的个体更容易卷入约会暴力事件。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在唯一的孩子身上倾注了大量时间,包括更高水平的教育和更多的关注与沟通,从而促使独生子女在面临冲突时表现出更多的协商行为(李鑫洁, 2016)。另一方面,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在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期间难免发生摩擦,但兄弟姐妹间暴力的危害性却往往被家庭和社会所忽视(Piotrowski& Cameranesi, 2021; Plamondon et al., 2018)。已有研究表明,经历过兄弟姐妹间暴力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内化问题(如焦虑、抑郁等)(Foody et al., 2019;Plamondon et al., 2018)和外化问题(如攻击行为、药物滥用等)(Ingram et al., 2020; Waid et al., 2020),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卷入约会暴力事件的风险(Hendy et al., 2012; Simonelli et al., 2002)。

2.3 家庭暴力氛围

人生早期目睹或经历暴力行为会增加在约会关系中成为施暴者的可能。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认为,儿童的行为多是通过与他人互动习得的。尤其是当互动对象地位较高时(如父母或抚养者),儿童更易模仿他们的行为(Widom & Wilson, 2015)。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早期目睹过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或遭受过父母暴力行为的个体相比没有该经历的个体报告出更高水平的约会施暴行为(Cadely et al., 2019;Fineran & Bolen, 2006; Ibabe et al., 2020; Jouriles et al.,2012; Rivera & Fincham, 2015)。这或许是因为旁观和遭受父母的暴力行为使个体了解到通过暴力可以宣泄情绪、控制他人,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刘丽,李鑫洁, 2015; Widom & Wilson, 2015),从而促使个体习得以暴力解决冲突的人际交往方式。尤其当父母之间的敌意与温情共存的时候,个体更容易接受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行为(Lichter & McCloskey, 2004; Simons et al., 2012)。此外,个体还会习得父母的暴力态度。Garthe 等人(2019)对美国数个州的18 所学校的537名学生进行了研究,这些学生均是由六年级教师提名认为其存在攻击行为,并在行为、态度及对事物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同伴产生较大影响。研究发现,当个体处于社会技能快速发展的青少年时期,父母的相关建议与态度将会成为个体技能发展的重要参考。相比于鼓励暴力式冲突应对策略的父母,那些提倡以温和的方式解决冲突的父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孩子实施约会暴力的风险(Garthe et al., 2015, 2018; Miller et al., 2009)。

而早期在家庭中目睹或遭受暴力的经历会增加个体后期成为约会暴力受害者的风险(Edwards et al.,2009; Foshee et al., 2015; Madruga et al., 2017)。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表现受其认知特点影响。而个体的认知特点是从童年经历或与家人、同伴和重要他人的互动经验进行推论而逐渐形成的(王倩楠,2015; 张佳佳, 2017)。童年时期目睹父母的暴力行为并受父母虐待或体罚的个体会将受害经历在认知上趋于正常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成为受害者的耻辱感,降低了对受害的敏感性,进而更容易接受暴力行为(Cochran et al., 2011; Liu et al., 2018)。此外,早期生活中遭受过虐待的个体往往表现出自我封闭型或控制欲很强的侵入型人际相处模式,阻碍了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较易在亲密关系中反复受到伤害(段水莲,王芘焱, 2019)。并且童年时期受虐待的经历会引起个体感觉系统和大脑皮质边缘结构的改变,这可能会导致后期的性知觉障碍和性功能障碍,增加性约会暴力受害的风险(Teicher, 2020; Teicher et al., 2016)。

2.4 消极家庭教养模式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的消极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孩子的反社会行为和实施约会暴力的风险(Henneberger et al., 2016; Jouriles et al., 2012; Simons et al., 2008)。Mumford 等人(2016)通过对1 117 对亲子被试的数据进行潜类别分析发现,消极教养组的青少年实施约会暴力的可能性是积极教养组青少年的2 ~3 倍。并且专制型父亲与专制型母亲会对儿童暴力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Muñiz-Rivas et al., 2019)。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认为早期不同的养育方式会促使个体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和用于人际互动的内在工作关系模式。其中得到父母温暖陪伴和积极回应的孩子长大之后较易获得乐观、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模式,倾向于与他人进行积极互动;而在严厉和拒绝型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则容易发展出敌对、相互不信任的人际关系模式,阻碍了亲密关系的正常发展,增加了实施约会暴力的风险 (Bowlby, 1969)。此外,在早期教养过程中父母良好的监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个体远离约会暴力行为(Davis et al., 2019;Garthe et al., 2019; Leadbeater et al., 2008)。监护水平较高的父母能够清楚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与活动动向,能够最大程度避免孩子参与反社会行为(如酗酒、打架等),进而降低其实施约会暴力的风险(Bacchini et al., 2011)。

消极教养方式及父母不同水平的监护也会影响个体成为约会暴力受害者的风险。Mumford 等人(2016)的研究发现,处于消极养育组的青少年在约会关系中受到伤害的可能性是积极养育组的2 倍。且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更易受到家庭中同性别养育者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母亲的敌意态度会增加女孩在约会关系中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而父亲的严厉管教则会对男孩产生更大影响(Simons et al., 2012; Windle & Mrug,2009)。此外,Howard 等人(2003)通过对444 名12 ~13 岁美国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发现,较高的约会暴力受害风险也与父母监护水平较差有关,因为他们可能晚归或与父母不相识的人来往,从而增加约会暴力受害风险。反之,母亲良好的监护则可以作为保护性因素缓冲青少年早期负性经历对约会暴力行为的影响(East & Hokoda, 2015)。

3 约会暴力的干预:家庭视角

通过梳理约会暴力风险因素发现,家庭经济地位、不完整家庭与多子女家庭等因素是具有一定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既成状态,干预起来较为困难。相比之下,家庭凝聚力与亲子关系具有更多的可操作性和可调整性。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以往文献,提出可以通过增强家庭凝聚力与改善亲子关系来减少约会暴力。

3.1 增强家庭凝聚力

家庭凝聚力代表着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亲密程度以及彼此之间的依赖性、支持性和良好的沟通(Gorman-Smith et al., 2000, 2004)。家庭系统理论(family system theory)认为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社会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而家庭凝聚力作为维系家庭成员相互关系的一条纽带影响着个体约会暴力行为的发展。有研究发现,当个体处于不良的社区环境时,高水平的家庭凝聚力可以成为一种保护性因素,缓冲社区暴力对个体产生的影响,使个体表现出更少的暴力行为(Gorman-Smith et al., 2004; Henneberger et al., 2016)。家庭凝聚力作为一种保护性因素,不仅可以降低个体施暴的风险,也可以帮助个体减少成为约会暴力受害者的风险。Fosco 等人(2016)通过对974名6 年级学生的6 次追踪研究(至10 年级)发现,在个体生活的早期,更高水平的家庭凝聚力以及更积极的家庭氛围与个体在后期浪漫关系中建立更多对伴侣的爱和联系感以及较低程度的约会暴力有关。对于青春期女孩来说,高水平的家庭凝聚力可以降低其卷入约会暴力受害的风险(Reyes et al., 2017)。并且良好的家庭氛围与稳定的家庭环境还可以为个体带来更强大的复原力(如更健康的心理),从而帮助个体在受到暴力伤害后更好地恢复(Banyard & Williams, 2007;Hyman & Williams, 2001)。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应该提倡创设更加开放和平等的家庭环境,增强个体的家庭意识,鼓励成员积极参与家庭活动以及相关问题的讨论,以此增强家庭凝聚力并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从而降低约会暴力行为发生的概率。

3.2 改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通常包括父母对孩子的支持与接纳、关心与陪伴以及尊重与信任等方面(Kaufman-Parks et al.,2017, 2018a)。大量研究发现约会暴力施暴行为与亲子关系的质量有关(Herrera et al., 2008; Luo et al., 2020;Tyler et al., 2011)。相比低年级的青少年,亲子关系质量与高年级青少年的约会暴力行为有着更加紧密的关系(Kaufman-Parks et al., 2018a, 2018b)。Babin 和Palazzolo(2012)对193 名处于约会关系中的大学生及297 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相比于父亲,与母亲的不平等沟通更容易增加孩子实施约会暴力的风险。依恋理论认为,在有着高水平亲子关系质量的家庭中父母对个体表现出更多的支持与接受,促使个体形成安全的依恋,不会因为害怕被抛弃而依靠暴力手段维持关系或解决关系中的问题(Kaufman-Parks et al., 2018a, 2018b)。因此高水平的亲子关系质量不仅可以使个体感受到更多的爱和被接纳,帮助个体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信念,还可以作为一种保护性因素降低个体因受压力性事件影响而实施约会暴力的可能(Chen & Foshee, 2015)。不仅如此,与父母的良好联结可以减少女孩的酒精滥用以及男孩的外化行为问题,降低约会受害的风险(Maas et al., 2010)。尤其当个体维持与母亲之间的良好关系时,更少出现约会暴力受害(Luo et al., 2020)。相反,较差的亲子关系可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表达和冲突解决,进而增加个体成为约会暴力受害者的风险(Foshee et al., 2015; Linder &Collins, 2005)。此外,Sabina 等人(2016)对547 名美国各地的拉丁裔青少年进行的追踪研究也发现,有着更多支持、监督与教导的高质量亲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个体远离不健康的关系,或提前终止潜在的危险与暴力。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能降低约会暴力行为发生的概率。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母亲与子女的关系,包括母亲与孩子的沟通和及时了解孩子的动向。此外,还要特别重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的亲子关系状况。

4 小结与展望

家庭作为个体生活的重要场所,虽然存在个体卷入约会暴力的诸多风险因素,但是也同时存在不少保护性因素。目前大量研究开始关注约会暴力行为,使我们对约会暴力的成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该领域仍存在着一些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目前针对约会暴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这些因素是否在中国青少年中依然发挥了同样作用,需要更多的本土化研究进行验证。此外,是否存在一些尚未被证实的潜在影响因素仍需进一步挖掘。如在非核心家庭中,除了父母的影响,是否存在祖辈的跨代影响?早期家庭经历对个体约会暴力的影响是否会因个体恋爱时长及恋爱次数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及是否存在特定的家庭因素在约会暴力发生的前期、中期与后期起着作用?这些都值得未来研究的关注。因此,对家庭视角下约会暴力的风险因素进行本土化探究是未来研究可以努力的方向。

其次,家庭相关的约会暴力影响因素的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究。例如,已有研究发现,个体约会暴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Garthe et al., 2019; Taquette & Monteiro, 2019)。但是否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直接作用于个体的约会暴力行为,亦或通过其他途径,例如不同经济状况家庭中父母对暴力的态度、居住环境、邻里支持或受教育水平等因素间接作用于个体的约会暴力行为,其间的作用过程仍不清楚。而开展对约会暴力影响机制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约会暴力的发展,对后续相应的风险规避及干预方案的设定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最后,目前对约会暴力进行干预的研究思路尚不清晰。本文论述了从家庭视角进行干预的可能,如增强家庭凝聚力与改善亲子关系。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父母的暴力水平高、父母对暴力行为的支持态度以及个体早年的负性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约会暴力行为的产生。但在有着相同负性经历的个体中并非所有人都发展出了约会暴力行为。个体层面的因素或许使得不同个体在面临这样的生活状况时有不同的应对策略,在家庭因素影响个体行为结果的路径上可能存在一些个体认知、态度等保护性因素。因此,未来对约会暴力的干预也可以考虑从个体认知、态度等的改变入手。此外,个体在遭受暴力行为时,是否能及时收到来自外界的支持与保护,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后续约会暴力行为的发展。因此,从社会层面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与支持机制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些保障体系的构建对于晚期青少年或青年人都极其有益。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约会暴力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暴力”女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约会吧!甜蜜2月的搭配好推荐
向暴力宣战
浪漫约会
所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