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促进健康公平的机遇与挑战

2022-02-08BrianHall李根

心理学通讯 2022年1期
关键词:本土化临床试验心理健康

Brian J. Hall,李根

1 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造成了巨大挑 战(Yang et al., 2020; Liu et al., 2020; Fang et al.,2020)。为了应对新冠疫情,许多健康服务不得不由线下转移至线上,通过远程方式给不同需求的人群提供心理服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互联网医疗”在中国的推广。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的医疗模式将是一个可持续的新趋势。这一趋势使得采用数字化心理健康工具降低公众的精神卫生负担拥有良好的前景(Chu et al., 2021)。

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概念广义上包括了各种使用数字与信息科学技术来提升心理健康与福祉的应用实践,包括但不仅限于:由心理健康专家通过电话提供远程心理干预,基于网页的在线课程和治疗转介,基于智能手机应用的移动化干预,或者将以上模式进行组合的综合性服务(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8)。数字化心理健康带来的最重要优势在于其可拓展性。基于电话的远程医疗拓展了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范围,而手机应用或其他没有人工参与的完全数字化的干预服务则节省了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训练成本,也减少了服务人员的工作量。这些能够部分缓解心理健康服务供需不平衡的现状。此外,由于中国的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传统健康服务所难以惠及的地区也更容易通过数字化渠道获取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6)。

尽管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带来了诸多机遇,仍有许多挑战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将提出在中国进行数字化心理健康实践时所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2 文化适应性

尽管中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干预项目,但许多都是基于国外文化背景的干预,在经过简单翻译后直接被运用于中国本土。虽然其中的许多干预方法都拥有大量证据证明其有效性(例如认知行为疗法、正念训练等),但我们仍须验证这些方法在我国的文化适应性及公众的接受程度(Heim et al., 2021)。目前,国内还鲜有对数字化心理健康项目进行系统性的本土化改编工作。“Step by Step”(中文名为“一步步”)是其中一个本土化范例。“一步步”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开发的一款基于行为激活的抑郁干预程序。研究者采用在传统行为疗法的本土化中广为使用的改编框架,针对中国年轻用户对“一步步”进行了本土化改编(Sit et al., 2020; Sit et al., 2022)。本土化工作覆盖了该干预的语言、故事人物、比喻、故事内容、核心概念解释、干预目标和实地实施方法等方面。研究者邀请干预的目标人群——受抑郁症状困扰的中国年轻人,深度参与该项目本土化的过程。通过目标受众的一系列焦点小组讨论,确保改编后的内容具有良好的文化适用性。在面向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群进行心理健康干预时,诸如此类的建构性改编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除此以外,还需要根据本土文化特色,建立合适的推广战略,来增加数字化干预的使用率,使其能覆盖到有心理健康需求的潜在服务对象(Ling et al., 2021)。

3 效果评估

第二项主要挑战是对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在中国的实施效果进行严格评估。干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可以通过各种临床试验或观察性研究进行评估。其中,随机对照试验是干预研究的金标准,应该更广泛应用于数字化心理健康干预评估中。除了传统的临床试验方法,实施科学(implemental science)也发挥着关键作用。虽然很多临床试验在严格的研究控制条件下得出了干预有效性的结论,但却止步于此。绝大多数实证支持的干预并没有整合到医疗服务系统进行大范围的推广(Labrique et al., 2018)。这说明许多有效的干预并未实际在有需求的人群中实施。实施科学是对实证支持的干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的学科。通过采用混合型的临床试验设计,可以同时将疗效评估和实施评估纳入同一框架共同考察(Landes et al., 2020),其中根据疗效和实施侧重的不同又可以具体再细分为混合-I 型到混合-III 型的临床试验。“一步步”在菲律宾移民工人的实施中就采用了这种混合的临床试验设计(Liem, Garabiles et al., 2020)。

4 用户脱落

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的另一大挑战是用户脱落的问题(Karyotaki et al., 2015)。在许多数字化治疗的临床试验,特别是基于手机应用或者网页的自助式干预中,用户的脱落率成为了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用户从干预中脱落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可能是在干预的中途就已经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因此不再继续干预;有些则是因为缺乏他人进行监督或协助(Cuijpers et al.,2010),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还有些则是由于用户体验不佳造成的(Adam et al., 2020)。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升他们在服务过程中的体验(Ludden et al., 2015)。研究者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使用体验本身在用户选择治疗和治疗平台中的重要程度。因此,将使用者的体验测试引入服务推广以及其他服务内容生产的步骤中,采取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式提升使用者的体验,也能反过来提升用户在干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预防脱落。在干预方式的选择上,需要一定的突破性。例如对于中国用户来说,使用更加适合的平台(例如微信小程序、短视频媒体)来代替手机程序或网页,也许会是更好的策略,并且也能避免由于数字鸿沟造成的服务不平等的问题。

5 数据互通性

保证不同平台间数据的互通性,实现临床信息的共享,特别是具有时效性的健康信息,对于数字化的治疗尤为关键(Torous et al., 2019)。中国在这点上已经迈出了成熟的一步,以微信和支付宝为代表的大型手机应用已经能够集成不同的小程序,并实现程序间数据的互通。在新冠疫情中,这一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核酸检测的结果能够在24 小时内上传,并且在不同的省市级健康码系统间同步共享。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干预的情况若也能参照此模式,实现不同平台间数据的高度互通,对于患者的保健护理同样有帮助。例如以电子病历的方式实现心理健康档案在不同系统间同步,能够使患者更方便地获取不同系统间的有用的心理健康信息,寻找到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

6 用户隐私保护

与数据互通相关的是安全性和用户隐私保护的问题(Elhai & Hall, 2015)。这些问题非常常见,并且也会影响用户在干预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完成度(Torous& Roberts, 2017)。我们对公众进行的科普教育还不充分,并不足以克服他们对于精神疾病的病耻感(Shi et al., 2019)。在中国,针对精神疾病的病耻现象依然严重,并对寻求心理健康服务造成了阻碍(Ran et al., 2019)。数字化的治疗虽然理论上不会泄露用户的任何信息,但是使用过数字化干预这一事实本身会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录下来。这样的数据如果未经保密而传播就可能给用户带来不利的影响(Lie, Sit et al.,2020)。因此,在数字信息如此广泛被共享的今天,心理健康服务对用户隐私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7 科技创新

最后,我们也要持续关注科技创新对未来数字化心理健康干预形式的影响。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和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将有助于识别出需要心理健康服务的个体(Torous et al., 2021),甚至是给他们推荐最符合其实际需要的服务(Montag et al., 2022)。聊天机器人可以应用于提供轻量的治疗,例如情感支持或者基础的咨询服务。这一领域并不需要一个能适用于所有患者的干预方法,而是需要通过不断改良方法来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采用量体裁衣式的干预,将正确的干预手段通过恰当的渠道在适合的用户群体中实施,正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所在,而数字化的工具恰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点。随着元宇宙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我们有希望为各类恐惧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完全的虚拟空间内的治疗。考虑到上文提到的中国背景下精神疾病病耻感问题,虚拟空间内的治疗是数字化心理健康一个十分突出的优势。

8 小结

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前景。人们可以突破地理上、时间上的限制来获得方便、灵活的心理健康服务,使得健康资源的时空分配更加高效。同时对心理健康服务者来说,接受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在临床实践中使用数字化工具的意识同样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期待未来有一天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能真正融入到已有的卫生保健体系中。

猜你喜欢

本土化临床试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美国特战司令部参与抗衰药临床试验 合成一百余种新型NAD+增强剂
品管圈在持续改进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全周期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参加临床试验,也要“顺道”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