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做好劳动关系领域报道的路径探析
——以工人日报“关注复工复产中劳动争议焦点问题”系列报道为例
2022-02-08卢越
卢 越
(作者单位:工人日报社)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事关广大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如何切实保障和维护广大劳动者权益,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政策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做好舆论引导的“发声器”“稳定器”“扩音器”,是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新冠肺炎疫情对许多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在劳动用工方面引发诸多法律问题。在复工复产中,劳动用工领域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更是集中凸显。工人日报系列报道“关注复工复产中劳动争议焦点问题”在此背景下“出炉”,触碰现实热点,秉持理性立场,凝聚抗疫共识,找寻保障权利、规范管理的破解之策。
当前,劳动关系领域报道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媒体的关注,特别是不少“工字号”新闻媒体以此领域为重点,作为办报的鲜明特色,打造出报道亮点,吸引了固定读者群体。同时应当看到,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及融媒体理念的出现,新闻传播的媒介生态、途径、受众都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劳动关系领域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和阶段性特征。如何在融媒时代转变报道方式,精准定位受众需求,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需要面临的课题。
1 紧跟时局,聚焦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
2015年3月,《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的颁行,被视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治理模式的初步形成”,其专门强调“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站”以“加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宣传力度”[1]。新闻媒体关注劳动关系领域报道,就要紧扣时代脉搏,及时关注新变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抓住时机,及时主动发声。
新冠肺炎疫情给劳动关系领域带来了新课题。随着复工复产步伐加快,很多企业与员工共克时艰,但一些企业出现了一些劳动争议和纠纷,劳动者迫切地想要知道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面对复工复产中劳动用工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企业方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期待有所指引。在此背景下,主流媒体如何做到快速反应,有力引导,无疑是一次重大考验。这种快速反应能力,正是主流媒体发挥权威性和公信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在突发事件中正确引导舆论的必然要求[2]。新闻系列报道要把握住时局、时效、时机,这一原则贯穿于新闻报道的策划、采编、发布各环节。这考验新闻媒体是否胸中有大局,能否准确判断新闻事实价值,迅速制订新闻报道方案。
融媒时代的劳动关系领域报道,就是要穿透纷繁复杂的现实,梳理新形势下劳动关系领域最受关注的课题,聚焦劳动者和企业最为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痛点,找准与受众同频共振的契合点,传递党和政府各项重要方针政策,营造健康良好的舆论氛围。
工人日报推出“关注复工复产中劳动争议焦点问题”系列策划,从前期选题的确定,到系列报道内在逻辑的搭建,厘清报道重点,划定报道原则,多位记者有侧重地进行采写,再到后期编辑进行稿件打磨,整组系列报道聚焦当下劳动关系领域最受关注的“岗位”“休假”“工资”等几方面问题,在法制框架内探寻问题解决之道。例如,对于劳动者来说,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保住饭碗”无疑是当下的首要大事,系列报道中《岗位不保?坐下来协商一下》一篇由此成型;聚焦有企业拿“疫情”当幌子的违法降薪,写成《降薪能理解,但不想“被通知”》一文。整组报道充分说明了劳动关系领域报道要想做到权威发声、正向引领、深入人心,就要始终紧扣时代性、立足当下性、强化新闻性。
2 把握导向,凝聚共识探寻解决之道
在众声喧哗的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声音通过网络平台多渠道快速传播。在后真相时代,事实和真相被逐渐隐蔽和后置,虚假新闻和反转新闻频频出现,流量和话题成为媒体传播的新坐标和新导向[3]。一些发声具有片面性,一些新兴传播主体引导缺位、专业不足,湮没在信息洪流中的受众可能身陷“信息茧房”而不自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正面报道、客观宣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一向是新闻报道遵循的重要原则。主流媒体手握的是“金话筒”,这要求新闻工作者不能离开导向意识,不能离开大局中心,不能只看树木不看森林,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全局的高度看待事物,既见树木也见森林,既见现象也见本质。当前劳动关系类型多样、职工利益诉求多元,媒体能否凝聚共识,搭建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桥梁,关乎社会共识的稳固,更关乎社会对话空间的开拓。
从工人日报“关注复工复产中劳动争议焦点问题”系列报道的策划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国计民生产生一定冲击,其中主要的困难来自就业。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就必须稳住市场主体。在报道劳动争议案件过程中,一些媒体采编人员容易在同情弱者的情绪下只报道劳动者怎么说、怎么受到权益损害而忽视用人单位一方的声音,尤其是在讨薪、工伤等争议过程中[4]143-144。在报道劳动用工领域案例,尤其是涉及劳动争议时,要做到既反映现实,又体现温度;既切中要害,又不致偏颇。一方面,劳动争议问题涉及各方主体,要尽可能做到平衡与客观,尤其是面对复工复产中的诸多新课题,要给劳资双方以发声的机会,关照劳资双方的需求,澄清一些网络媒体中片面甚至不实的声音,维护守法者而非“弱者”一方的权益,让劳动者舒心工作,让企业安心经营;另一方面,从当下国内大背景来看,疫情之下,复工复产中,涌现出不少企业与员工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动人故事,“只有企业更好地活下去,员工才能更好地就业”,团结一心抗疫情成为共识。
企业要“活”,劳动者也要“活”,新闻报道要寻求法律框架内的解答是什么。“关注复工复产中劳动争议焦点问题”系列报道在前期策划时确定“基调”: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而众多劳动者也由此面临着就业困境。在此情况下,稳企业才能保就业、稳民生,而稳企业又离不开劳动者的理解和支持。只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才是对当前形势最有效也最有力的应对方式。报道中还传递出一个信号:共克时艰需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搭建对话的平台,增进理解,避免用人单位简单粗暴“一言堂”的情况出现。系列报道中,“协商”一词被反复提及,劳动者也表达了对能有更多话语权的期待,这在《降薪能理解,但不想“被通知”》一文中可以窥见一斑。《岗位不保?坐下来协商一下》一文以小见大,生动讲述了一个企业与员工相互体谅、同舟共济的故事。
从最后的呈现来看,整组系列报道做到了笔触理性,不“拉偏架”,客观平衡,给劳动者维权以提醒和帮助,给企业在法制框架内用工管理以警示和引导。在复工复产的新形势下,起到了很好的凝聚共识、同心抗疫的正面导向作用。
3 不吝脚力,坚持以人为本,打好特色牌
新闻七分靠跑,三分靠写。当前各种新兴传播主体无处不在,信息来源丰富,但好的故事依然来自一线,来自记者求真务实、不吝脚力。新闻记者的“脚力”,指的是经常深入基层,扎根一线,亲临新闻现场。不管融媒时代传播渠道和方式如何变化,一篇新闻报道是否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是否有引发共鸣的情感触动,关键在于新闻报道是否深入群众、以人为本,围绕“人”来反馈问题与解决问题。
在宏观历史和社会现实背景下,工人日报传统“三工”(工厂、工会、工人)的含义已发生变化,尤其是工人的含义,现已更倾向于具有广泛意义的劳动者。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全国职工总数已达3.91亿左右。而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截至2021年底,包括外卖员、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内的灵活就业人员总数已超过2亿,用工方式由传统的“单位+个人”变成“平台+个人”,用工方式更加多元化、劳动关系偏向碎片化,这些劳动者群体面临的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工人日报在关注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良性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将关切的镜头对准广大劳动者,反映劳动者意见、要求、呼声和建议,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彰显人文关怀。
融媒体时代,新闻信息传播是双向的,这样的良性互动能够促进编辑与受众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5]。在此背景下,虽然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权威、专业、严肃,但要特别注重转变表达方式,避免站在单纯的理论制高点去俯视或说教。
工人日报“关注复工复产中劳动争议焦点问题”系列报道聚焦复工复产中劳动者遇到的困惑、困境,为他们维护合法权益鼓与呼,凸显了工人日报鲜明的“三工”特色。记者的采访深入、扎实,最后呈现出的案例丰富、鲜活,具有典型意义。在《岗位不保?坐下来协商一下》一文中,多名劳动者讲述了自己的遭遇:有的经历了待岗协议被换成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有的被“暂时”调岗“下派”后却无法“回归”;还有的跳槽后面临“新东家”反悔,被告知“不予录用”;《降薪能理解,但不想“被通知”》一文采访了厦门某生产企业流水线上的工人,倾听他们诉说了自己的经历和困惑,并直击一场劳动争议调解现场,还原福建某装饰公司20余名“被停工”,只能拿每月500元生活费的工人与公司的协商过程。
这组系列报道采用了引导而不是说教的方式,结合大量真实案例、接地气的表达,让新闻报道具有鲜活性、贴近性、可读性。有生命力、有活力的新闻,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4 深度融合,多渠道发挥立主导、强主流作用
当前,新媒体自由蓬勃发展,传播主体多元,冲击着固有的信息传播模式[6]。面对技术引领业态的潮流,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传统媒体就必须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拥抱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得受众者得天下。受众在哪里,阵地就要拓展到哪里。当前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社交媒体异军突起,主流媒体要转变“形态”和“语态”,结合不同渠道的受众特点,新闻报道从标题的制作、文风的选择、事件的表达等各方面都应有所侧重,多渠道分特色“各显神通”吸引不同媒介受众。
在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劳动者身在其中,深受影响。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90后”职工大幅增加,“00后”也逐渐进入职工队伍,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有所增长。包括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内的广大劳动者有着鲜明的主体性特征,他们乐于接受在“小屏”中获取信息,实现互动。赢得受众,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初心。融媒时代的劳动关系领域报道,就是要创新报道理念,扩展传播载体,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传播的持续效应。
在“关注复工复产中劳动争议焦点问题”的系列报道中,工人日报充分利用媒体融合发展后的全媒体矩阵平台,文字、图片、视频内容互为补充,“报网端微屏”一体发力,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占领新的舆论场。整组系列报道还注重转换语态,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进行主流意识的灌输,而是与受众平等交流,把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结合,既要“权威话语,以理服人”,也要“轻声细语,以情动人”。而实践证明,这一方式能达到较好的融合传播效果。
5 结语
打铁还需自身硬,不待扬鞭自奋蹄。融媒时代已经到来,为了发挥好舆论引导能力,主流媒体正在不断创新报道手法和传播路径。“关注复工复产中劳动争议焦点问题”系列报道,是工人日报厘清受众定位、担负主流媒体责任,在融媒体语境下围绕劳动关系领域报道转型的一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