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改探究
——以电影音乐赏析课程为例
2022-02-08窦婷微
窦婷微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伊藤穰一和著名记者杰夫·豪两人合著了一本书《爆裂》,书中总结了未来社会的三大趋势:不对称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其实,现在社会就充满了这三种特征。教育工作者在面对社会的不确定变化时应该坚守教育的本质,正确看待和利用新技术来改善我们的教育生态。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养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在人类文化的任何领域,一切作出重大贡献、创造性贡献的人物,都是自我教育成的,而不是学校和教师教出来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育的本质,以兴趣为导向,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核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
通识教育,亦称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是关注学生个人素养和公民生活所需的教育,内容囊括众多学科领域,是一种广泛的教育[1]。通识教育侧重知识的基础性,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想,唤醒学生的才智,开阔学生的视野,点亮学生的心灵,是为学生的一生作准备。但是,要避免同质化教育,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多元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加强大学通识教育,更能突显大学的本质属性,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有效路径[2]。教学“新基建”,其中抓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教学改革改到深处就是课程[3]。当前,通识教育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如理论和实践脱节,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传统以教师为导向的通识教育转向以学生为导向,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探究改革路径,以求回归教育的本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电影音乐赏析作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跨学科融合的通识教育课程,既要学生重视电影艺术的基础知识,又要兼顾音乐艺术的知识学习,是一门锻炼复杂思维的课程。音乐早在电影诞生之前就已出现,通过和电影的联结缔造出电影音乐,电影音乐因此成为电影的一部分。如何分析电影音乐,长期以来并没有标准答案,这就为传统教学的转型提供了良好基础,教师可以转换身份作为参与者、组织者,和学生一起讨论关于电影音乐的一切问题。
1 教学内容改革
1.1 从音乐教育哲学角度
在教学中,应以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的“运用融合”的哲学方法论作为理论基础,把音乐的本体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进行融合解析,避免绝对形式主义的欣赏,而要结合思辨主义进行赏析。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电影理论》一书中提到,我们对电影中的音乐理解可能过于片面,仅仅从是否适合影像的角度思考(音乐的工具性价值),忽略了音乐的本质(音乐的本体性价值)。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用简单线性思维思考问题,大多只会从自身的审美体验去感受音乐的情绪表达是否和自身在观影中感受到的情绪产生共鸣,而缺乏对音乐的本体性价值的深度思考,如音乐中的声音元素之间如何作用才能产生这样的审美情感。在电影《大白鲨》中,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仅用两个音的音程关系就创造出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恐怖体验。
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分组讨论的方式互相交流,可以使其多角度看问题,通过倾听彼此的意见,找到自己思维的盲区,同时教师通过观察引导学生避免极端化思维、简单化思维。大多数学生对音乐的分析仅停留在音乐的表层意义上,甚至是根据画面的叙事和情绪来复述音乐的情绪,缺乏对作曲家创作背景和导演创作意图的思考。
比如电影《现代启示录》中的一段场景:画面中罗伯特·杜瓦尔饰演的疯狂军官在直升机上命令队员并大声放着唱片。这里音乐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气势雄壮和美军的残酷。但是,这只是对音乐本体性价值(节奏、音响等)的感知,如果从音乐的工具性价值思考,可以从作曲家瓦格纳的个性角度分析,让学生了解作曲家和军官的个性有很多相似点;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这段音乐的创作背景入手,找到音乐的出处——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了解这部作品反映了日耳曼人的复仇主义、英雄主义、民族主义,这样学生就能主动联想到影片中美军的作战状态;通过这段音乐还可以引申出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主导动机,这个概念也是瓦格纳在他的乐剧创作中最早提出的,对电影音乐的创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赏析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微风轻拂的时光》时,先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工具性价值(如何表达影片主旨),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音乐的本体性价值进行思考,进而拓展关于莫扎特的歌剧艺术和女声二重唱知识,力求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一部作品。
通过这些经典影片的音乐赏析,不但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他们感悟理性思维的美好,这就实现了通识教育对培养人理性思维的目标[4]。
1.2 从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角度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涵盖了民族生活习俗、特色、意识形态、审美心理和道德伦理等各方面的复杂统一体[5],推进传统音乐文化认同本质上是让学生从内心真正接受和认可传统音乐[6]。
在影片选择上主要分为世界经典电影和国产电影。2019年,《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上映,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科幻电影的希望,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2020年8月,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可预见科幻电影的美好未来。科幻电影为音乐提供了一个开放、包容的载体,科幻电影中的音乐形态各异,包罗万象,选择此类型电影既符合学生的观影期待,又能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性认知。例如,2019年宁浩导演的《疯狂的外星人》,探索了科幻影片音乐与画面结合的多样性可能。片中多处运用传统民乐和戏曲音乐素材,也多次出现将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融合进行配乐的形式,这使得《疯狂的外星人》的音乐创作承载着丰富的意义指向[7]。音乐教育家管建华教授曾提出,理解音乐是“包含文化各种层面经验的理解,如哲学的、美学的、艺术的、政治的、宗教的、经济等方面的理解”[8]。
电影《红高粱》中的配乐选用了北方民歌的音乐素材,那么学生便可以从中赏析民族音乐知识,同时还可以对南北方民歌的差异进行比较,了解作曲家创作背景,深入理解在这一部电影中使用北方民歌来表达主旨的合理性。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可以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迷茫感,使他们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滋养,而且能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
2 教学方法改革
王道俊在《主体教育论》中提出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个性化培养。具体到教学方法上,可以从合理分配时间开始探索。比如,在一节课上,前10分钟教师讲,30分钟学生讨论、思考、体验,最后5分钟教师总结。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实践,体会到乐趣,沉浸其中,如此才能将传统课堂“教师灌输式”转为“学生体验式”课堂模式。一切教学设计围绕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设计,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评价对教学作出适当调整,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2.1 以探究性学习模式育人
基于探究的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存在,卢梭曾提出教育重在教学生如何学会主动去探索真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提出以下问题:电影中为何要有音乐?音乐是不可或缺的吗?没有音乐会有什么不同?通过一连串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再在课上播放提前处理好的影片片段,让学生对比聆听有音乐和无音乐版本的差异,理解音乐存在的重要性,再对同一配乐场景播放几段不同风格音乐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配乐的合理性才是电影音乐的核心。
在讲述电影音乐发展史时,先播放一些无声电影和早期有声电影片段,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然后提出以下问题:电影音乐最早为什么是歌曲而不是器乐曲?电影音乐最早是原创还是选配?电影音乐最早出现的意义是什么?给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讨论的时间,教师再引入电影音乐史的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内心疑惑。心理科学协会的一项研究表明,使用探究性学习的学生更容易记住有关活动和课程内容的信息。
2.2 用游戏化方式育人
陶行知先生曾在他“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中阐明教师的责任不是教,而是教学生学,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学生的责任是学习[9]。我们感受到的电影音乐的情绪往往和音乐中的节奏元素密切相关,所以在具体分析某部电影音乐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打击节奏游戏,掌握不同节奏的情绪能指,深入分析音乐内涵。电影中的音乐往往是碎片化的,音乐片段中的节奏具有单一性、重复性特点,适合学生以游戏化方式体验,几人一组,由易到难,教师指导学生从统一拍打同种类型的节奏到合作完成节奏练习,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真正学会感受节奏,体会节奏在音乐中的律动,理解节奏对音乐情绪的指向。
2.3 结合心流理论育人
心流理论最早由米哈里·切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imihalyi)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米哈里·切克森米哈赖也因此成为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心流是一种重要的积极情绪,将心流理论运用于教学情境,并将在该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称之为“心流教学模式”。心流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凝聚参与者的注意力,使学习者对教学活动及其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促使个体完全投入活动中,从而达到心流状态,进而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实现学习者对知识内容的深层次建构[10]。例如,在赏析电影《大话西游》中的音乐时,当主题曲《一生所爱》的旋律响起,学生进入心流状态,在获得情感共鸣的同时感受此曲对影片主旨的升华作用,整个体验过程全靠学生学习内驱力牵引,感受美、体验美,最后学生可交流分享自己在观影过程中的感悟。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学习,获得自我效能感,又因获得自我效能感不断激发主动学习的动力。
2.4 培养复杂性思维
“后真相”时代,为避免在网络世界走向极端化,教育需要升级学生的思维,从简单线性至复杂系统[11]。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认为,复杂性思想关注不同学科的融合,就是找到由简单化思想所分割的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结[12]。电影音乐赏析课程正是把影视艺术和音乐艺术两大学科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对电影音乐的分析不能脱离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学生应从美学角度分析电影中碎片化音乐的各要素如何作用;从物理学角度把音乐看作电影声音的一部分,理解它所特有的声音属性;同时还要从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把整部电影中的音乐串联起来,思考彼此之间的关系;从创作者角度思考音乐的整体结构、布局等,从而理解导演和作曲家的设计思路,以此锻炼自身的复杂性思维。
2.5 利用新技术协同育人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师生提供和营造一种新型的学习场景,帮助教育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有机融合,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使学生多方互动交流成为现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认为,新兴技术可以帮助提升课堂深度,促进有效认知,助力师生协作、实现深度学习,促进教学范式变革。人工智能作为一种认知工具,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帮助教师实时监测学生学习过程,并且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同时指导教师及时改进,以提高教学精准性,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有针对性地提升其学习效率。
虽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重视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依然起着关键作用,因为一般来说学生很难自动自觉地去学习和探索,所以需要教师不断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达到心流状态,获得自我效能感,完成学习任务[13]。上述教学方法,也是力求让学生真正去学习,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3 教学评价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教学评价方式也进行改革创新,改变传统以学生期末提交课程论文为主要评价方式的考核方法,增加过程性考核细节,围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来细化过程性评价,同时通过此过程产生的结果也可用来评价教师教的效果,找到既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又能体现个性化发展的评价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细心观察,认真设计,全方位考查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灵活性、实践动手能力、反思能力、专注力等。还可以将同行互评、学生自评、专家评价等方式结合,真正实现对教育价值的评价。
4 结语
新文科的核心是现代性反思[14],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也是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反思,反思世界的变化、教育的未来,反思课程教学的内容、方法、评价等各个方面。新文科理念与实践已成为当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践行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培养有智慧、能适应复杂社会变换的人,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