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场面调度
2022-02-08王战国刘静怡
王战国 刘静怡
(作者单位:1.南阳农业职业学院;2.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电影是声音与画面的结合,姜文对于电影语言的娴熟运用,得益于他在多年的演艺生涯中的磨炼。从出演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到与张艺谋导演合作的《红高粱》,再到担纲谢飞导演的《本命年》男一号,姜文塑造了不同类型的人物角色,在此期间也见证了电影的制作流程,为他从一个演员转变为导演奠定了基础。
1 场面调度
“场面调度”一词原是戏剧舞台用语,出自法文,意为“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该词开始用于舞台剧,指导演对一个场景内演员的行动路线、地位和演员之间的交流等表演活动所进行的艺术处理。由于电影和戏剧在艺术处理上具有某些共同性,场面调度也被引用到电影创作中,意指导演对画框内事物的安排[1]207。《认识电影》一书对场面调度做了一个更为具体的阐释,即场面调度是一个复杂的名词,它事实上包括四个不同形式的元素:一是动作的安排,二是布景与道具,三是构图方式,四是景框中事物被拍摄的方式[2]。
姜文导演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作家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导演凭借娴熟的创作技巧,以马小军为第一视角,用生动形象的细节勾勒出特定时代的生活质感,将优美的声音和精美的画面融合在一起,把观众的记忆再一次拉回到青春岁月之中。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以旁白穿插叙述的影片,电影使用声音入画的方式以旁白开场,用时4分6秒,共46个镜头。戏剧场景共3个,分别是礼堂外面、路上和机场。这三个场景都是外景,整个段落的气氛都是明亮的,在昂扬的音乐中,完成了主要人物的出场和叙事。在整个段落的叙事中,绝大多数是固定摄影,只有少数几个镜头是运动摄影,唯一出现的肩扛运动镜头是孩子们在楼顶奔跑的镜头。肩扛摄影镜头的呼吸感很强,导演有意在此突出孩子的躁动不安,这也是奔跑的马小军等人第一次出场。而在马小军等人站在礼堂楼顶看着下面战士的镜头时,导演用横移的运动镜头,用马小军的过肩镜头变为马小军的主观视点,从而完成整个段落的视点转换。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将画面和音乐用到了极致,尤其是音乐,贯穿全片的音乐《乡村骑士》带有几分的抑郁,给这片灿烂的阳光之地增添了几许不安。影片尚未开场,姜文在序幕中以低沉的笛子声入画,在红色字体的片名出现并静默6秒钟后,继之以激昂欢快的革命序曲,镜头从蔚蓝的天空摇下,挥手的毛主席雕像出现在画面中,欢快的音乐瞬间把观众带入了另一个时代,奠定了整个影片明亮的基调。
导演用前三个镜头造势,交代大的时代背景,也用这三个镜头刻画人物性格。锣鼓喧天的欢送会上,马小军的母亲一出场便大声呼喊着小军的名字,毫不手软地打冲撞她的小孩,这是马母的例证性动作。导演有意突出马母,在众人都穿着纯白色衬衣的群众中,马母却穿着白色的格子衬衣。姜文导演深知观众的观影习惯,观众潜意识中对运动的物体具有敏感性,在其他人相对安静的情况下,马母大幅度挥手拍孩子的动作,瞬间将马母这个人物泼辣的性格凸显了出来。导演也有意设计了马父这一人物的出场。在服装造型上,马父身穿白色军装,在绝大多数穿绿色军装的人中,马父便是那“万绿丛中一点红”,由马父褪色的白军装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服役多年、资历颇深的军人。在演员的行动上,导演也有意安排马父作为指挥员站在队伍的外面,指挥着队伍向机舱内行进,通过人物的调度,将马父的职业信息展示出来。
整个段落的剪辑都是动接动,无论是人物的运动,还是景物的运动,剪辑节奏都流畅自然。在镜头之间的衔接中,整个段落用到了特写转场、声音转场、空镜转场、渐显渐隐等。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整部影片的故事线索以第一人称的旁白贯穿讲述,旁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不可或缺的,影片开场字幕便是以旁白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时代背景。旁白将逻辑性不是很强的故事性段落连接到一起,具有文学性旁白的内容和姜文朗读时的具有磁力的声音大大增加了本片的魅力。旁白是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解说性评论性语言[1]110,通常以第三人称式的客观视点,或者以第一人称的主观视点出现。
在主要人物米兰出场的调度上,导演借鉴小说的人物出场顺序,给观众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期待感。从与米兰穿同样衣服的于北蓓出场,马小军的伙伴们聚在一起谈论米兰的名字,直到马小军从公安局出来第一次看到米兰的身影(影片时间38分8秒),米兰的出场是比较晚的。在主要人物米兰出场之前,导演有意展现了两位性格大相径庭的女孩,一个是与米兰照片穿同样服装的于北蓓,导演用相似图形转场,镜头从米兰照片的特写镜头,切换成身穿大红色衣服的于北蓓,使观众误以为马小军遇到了画中人米兰。而在米兰出现之前,导演还有意展示了剧院门前偶遇的小女孩。受众对影片中出现的三个女孩子的性格进行分析,便能找出马小军迷恋米兰的原因。于北蓓是一个特别爱玩的大大咧咧的女孩,她和男孩们打成一团,更像是一个男生而不是一个女孩。她是马小军的小伙伴,而不是女神,自然不能使马小军动心。马小军在剧院门口偶遇的女孩被警察一吆喝便哭了,这样的女孩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孩子,自诩为“英雄”的马小军自然是看不上的。经历过对于北蓓的无视、对爱哭女孩的不屑,观众的心理跟马小军一样期待着画中人出现,而小伙伴流传的米兰也正是马小军见到的画中人,当第一次见到真正的米兰时,心潮彭拜的马小军激动不已。
2 场面调度与戏剧性
姜文导演特别善于利用戏剧空间,在场面调度上,导演将空间的戏剧性发挥到极致。在此以胡老师在教室上课而马小军钻门缝逃出课堂一场戏(第8场教室日内影片时间:7分25秒至11分40秒)和马小军游泳馆中遇到大流氓的挑衅(第62场游泳馆日内影片时间:1小时40分48秒至1小时45分20秒)为例,进行场面调度分析。
第8场的戏是讲师道尊严丧失殆尽的一场戏(戏核)。一开场胡老师占据上风,导演给了一个近景,胡老师站在讲台上极其严肃地说“上课”,同学们也很尊重地起身说“老师好”。导演根据这场戏的戏剧任务设置了“天灾人祸”,可谓一波三折。
开端:“天灾”是一阵风吹来将胡老师的草帽吹进了黑色的煤堆里,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胡老师只好用自己的知识来维护师道尊严:“不要笑,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物理现象。”说完胡老师自己过去把帽子捡起来放到桌子上。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风再一次将他的帽子吹走。这一次导演有意安排坐在第一排的洋镐主动去捡(胡老师的师道尊严受到不尊重课堂纪律的学生的挑战),而不是再重复刚才的调度(胡老师亲自去捡)。洋镐是出于好意还是恶意不得而知,至少从他的行为上可以看出,他有些胆小怕事,但又极尊重自己的老师。令洋镐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肆意的举动,竟然引起了胡老师的责备,胡老师生怕帽子再被风吹走,用黑板擦将帽子压住。
发展:(激励事件2,承)胡老师在黑板上写着《尼布楚条约》,待他写完后,转身发现自己的帽子里竟然装满了煤球,胡老师的权威受到了挑衅,这令他很是生气。此时,占据上风的胡老师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决定查清真相,于是他走下讲台询问洋镐,无果之后从教室前排走到最后一排。马小军不自觉地站起来,正要离开的胡老师走到马小军的跟前,二人的距离拉近,胡老师鼓励马小军:“你说,不要怕。”然而马小军的答案不能令他信服,于是胡老师愤怒地走向讲台,信誓旦旦地说:“今天这课,我不上了,我得查清楚,我得查清楚。”此刻的胡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怒不可遏,似乎掌控着所有学生的“生杀大权”。
高潮:(激励事件3,转)捣蛋的学生破门而入,从课桌上飞奔而过,扰乱了整个课堂纪律,胡老师的颜面扫地。未曾想捣蛋的学生还厚颜无耻地回来,要求他把掉在地上的鞋子捡起来,迫于无奈,胡老师只好求助于工宣队的焦师傅,师道尊严丧失殆尽。
结局:(合)最终,看到这一切的马小军才敢逃课,然而他又不敢肆意妄为夺门而出,只好猫着腰从门洞里钻出去。
可以说,在第8场戏的场面调度上,导演姜文在既定的情境中,将戏剧空间用到了极致。从最初的普普通通上课,到班内学生捣蛋,再到大闹课堂飞奔而去,学生由静到动,整个画面空间充实,场面调度合情合理。
第62场戏(影片时间:1小时40分48秒至1小时45分20秒)发生在游泳馆内,这是一场为米兰争风吃醋的戏(戏核)。马小军对米兰冷嘲热讽,刘忆苦尽力在米兰面前竭力展示自己,流氓头头彪哥则是暗恋米兰求而不得。导演对这场戏的安排很有意思,以米兰作为第一个镜头开始,暗示事情因米兰而起,最终以马小军的身影而结束。为了完成这个戏剧任务,导演安排了三个事件:
开端:(事件1)米兰在询问着自己是否胖,马小军对米兰冷嘲热讽,二人似乎在打情骂俏,但被刘忆苦的口哨声打断。刘忆苦纵身跳下,米兰似乎不高兴地说“讨厌”,并靠近马小军,坐到马小军的身边,但马小军仍然对她嘲讽。刘忆苦当着所有人的面让米兰下水到自己身边来,米兰转身离开马小军靠近刘忆苦,马小军心怀不满一脚将米兰踹下水(拐点镜头),暗含是马小军将米兰推到刘忆苦身边的。
发展:米兰被彪子叫上岸(激励事件2),彪子对她拉拉扯扯,很不尊重,米兰生气地甩开彪子的手,转身离开。看到大事不妙的马小军立刻从挎包里掏出一个军刺纵身跃入水中。被米兰惹怒的彪哥只好拿跟米兰在一起的刘忆苦撒气,叫刘忆苦过来,刘忆苦乖乖站在彪哥面前。而此时马小军仍然拿着军刺,暗中保护着刘忆苦。
高潮:(事件3)有人过来劝架,但被彪哥的小弟一脚踹入水中。聪明的彪哥看到手中拿着军刺的马小军才没有动手,让刘忆苦离开。
结局:马小军拿着军刺得胜而归,追问同刘忆苦并肩而坐的米兰彪哥是谁,但最终以马小军一个人沉浸在银光闪闪的水中结束。
这场戏是以马小军的视点讲述的,马小军完成了自己作为骑士守护女神的“英雄梦”,他也愿意做一个保护兄弟的幕后英雄,这也是为什么导演最终把镜头落在了马小军身上的重要原因。在马小军拿着军刺返回的途中,导演给了一束光打在了水中,这是马小军“英雄梦”的内心外化。最终,所有为米兰争风吃醋的斗争都以马小军和刘忆苦的胜利而告终。纵观整部影片,马小军在第62场戏中的人物调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3 结语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凭借温暖的色调、精美的画面、精致独到的台词撩拨着观众的神经。姜文导演凭借着纯熟的导演技巧,使观众的心如一根不经意间被风拨动的弦,以此致敬每个人不经意间流逝的青春,让人留恋懵懂无知的少年时光,眷恋不一样的青春岁月,使观众真切地感受到青春的召唤,感受到少年的些许感叹。
无论是从演员转向导演,还是从小说作者、编剧、摄影等转型为导演,都要懂戏。无论演员的表演多好、画面多美、声音多好听,没有好的故事,电影的成功都是极难的。好故事要靠典型的人物来支撑,无论故事情节多曲折离奇、线索多复杂,人物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好的影片,离不开导演对于影像的把控、对于电影本体的了解和对于各部门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