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视角下《听姐说》的节目分析
2022-02-08尚静
尚 静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她XX”作为当下的热点词汇,标志着社会环境中女性话语份额的增长,这得益于女性消费能力的提升。围绕女性而生产的消费品逐渐多样化,娱乐领域也由此诞生了为女性受众量身定制的综艺节目——“她”综艺[1]。
《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之前,“她”综艺的内容集中在恋爱生活观察类、亲子类及表现婆媳关系等方面,为大众生活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但是,随着大众传媒塑造的女性形象单一化,众多中年女演员呼吁行业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这种背景下,《乘风破浪的姐姐》一经推出便登上了各大话题榜首,节目累计登上热搜645次,霸占大屏点播综艺榜单第一位96次。《乘风破浪的姐姐》成功开启了“姐系”文化圈层,“姐系”也成为30岁以上有实力、有气场的独立女性的代名词。该文化的兴起切中当下社会有关年龄焦虑的痛点,从积极层面来看,这有助于当代女性重新定义自己的社会角色,增强自我认知,提高自身价值。《听姐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节目宗旨在于为女性搭建发声平台,就某些热点话题向社会传达女性的观点与态度。本文以《听姐说》为例,探究女性综艺节目背后的价值导向。
1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该理论初期主要对受众使用媒介背后的深层行为逻辑进行探索,在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发生了重大改变,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的主体地位日益突显。学者们起初将研究焦点集中在受众的行为动机、期望及媒介作用下人的行为上,之后开始重点阐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考察大众媒介给受众带来的影响,并指明受众在这一环节中的积极作用[2]。
1974年,伊莱休·卡茨等人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将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总结归纳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的基本模式[3]。
2 《听姐说》节目分析
2.1 节目主题
《听姐说》节目将镜头对准女性的自我表达与观点输出,集结18位姐姐,让其以女性视角对当下的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并通过脱口秀的喜剧形式表达自己的态度,旨在传达一种自我认同及价值观念。《听姐说》在舞台竞演之外还加入了真人秀环节,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女性表达与女性成长上,包括年龄、爱情、工作、家庭、自我……小到家长里短、人际交往,大到社会现象、人生哲学,全面塑造有故事、有观点、更有意思的女性群像,力图打造一场有笑点、有泪点、更有深思的“姐说大会”。此外,节目还设立了“懂姐团”和“全民开放麦”环节,鼓励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女性勇敢发声,展示出当代社会女性真实的生活态度。这个节目提供了女性发声的渠道及平台,为女性发声创造了更多的条件,让女性观众在表达观点的过程中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2.2 节目特色
节目嘉宾多元化。《听姐说》节目以30岁以上的姐姐为主要表现对象,她们来自不同的领域,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千差万别,所处年龄圈层的覆盖面也十分广泛。音乐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是单亲妈妈石璐,她同时也是摇滚乐队的鼓手;影视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是鄂靖文、金铭等人。在节目半程,节目组还请杨澜、傅首尔等极具个人魅力的女性表达自己的观点,产生了良好的节目效果。同时,嘉宾在节目中所展现出的个人形象都是在鼓励当今社会女性群体摆脱年龄焦虑,抛开圈层及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差异,勇敢地做自己。
节目内容新颖。节目主要的内容是女性的自我表达与观点输出,给予女性发声的渠道,让其以女性视角来表达自己的态度,立意深远,“懂姐团”与“全民开放麦”环节的设置也有重要意义。姐姐们竞演后,观众就她们所表达的观点进行多角度的讨论,不同社会角色身份、不同年龄之间的观众进行思维的碰撞与交流,进而加深对社会热点话题的理解。
节目价值观新鲜化。在这个人人都想当意见领袖的年代,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节目的热度与口碑。《听姐说》节目以脱口秀的形式开展,在商业性与娱乐性兼具的情况下,尝试传递女性视角下的女性价值观念。选取的主题包含个人话题的回应与反驳和对社会现象的抨击,鼓励女性发声。“听姐说”不要道听途说,要求由本人来发表意见,听本人自己说,让观众看到女性的智慧。例如,节目嘉宾以女性视角对当下观众最为关注的“红不红”“家庭与事业如何平衡”及“单亲妈妈”等主题进行表述,反驳了“完整的家庭才能对孩子好”“事业成功的女人一定照顾不好家庭”等片面观点,认为女性个人价值的实现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有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美满才是女性最终的人生价值。
2.3 受众定位
节目受众定位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宽众型的,面对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二是窄众型的,基本面对特定受众群。不同于《乘风破浪的姐姐》将现场观众局限于各年龄层的女性群体,《听姐说》在现场观众的征集上不区分性别,而是面向全社会。《听姐说》将节目定位为全国首档全女性脱口秀挑战节目,主题集中在女性视角的社会观点表达上。“全女性”“明星”等关键词使得受众定位趋向于具有窥视心理、猎奇心理及对“明星”有极大关注的人群。线上播出的节目形式将受众细化为擅长使用网络的年轻人群,他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观看节目,随时选择重看或跳看。同时,每位嘉宾5分钟的表达时长可以让观众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明星片段进行观看,更容易受到没有时间精力观看完整节目的受众的关注,可以精准抓住目标受众。
3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听姐说》分析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丹尼斯·麦奎尔等人通过对电视节目进行调查,把受众观看电视的动机归为4个方面:心理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
心理转换效用。电视节目可以提供消遣娱乐,缓解人们生活中的压力和负担,释放人们的焦虑情绪,满足人们情绪转换的需求。目前,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焦虑广泛存在于大众生活中,女性的行为更是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女性群体的独立意识有所觉醒,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女性群体,女性急需一个平台来表达自己的焦虑情绪与内心的愤懑。因此,综艺节目选取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让她们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以期缓解女性群体的焦虑。《听姐说》采用脱口秀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嘉宾们通过“抖包袱”“爆梗”的形式不断产出金句,并以女性视角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阐述。观众可以根据节目中嘉宾表达的观点,并结合自身情况,在弹幕区与节目组进行互动交流。同时,节目还设置了“全民开放麦”环节,给予不同群体的女性发声的机会,鼓励她们抒发自己内心的情绪,让她们勇敢做自己。
自我确认效用。电视节目中的人物、事件、状况、矛盾冲突的解决方法等,都可以为观众提供自我评价和调节的框架[4]。不同人物在不同冲突事件中所作出的反应可以给屏幕前的观众提供一些参考,此时的屏幕就好比是一块镜子,观众通过观看比较,可以对自我行为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听姐说》通过各位女性对生活中关于自身成长的各类话题及具体事件进行表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迅速找到与自己观念相同的群体,与其达成共识后对自我充分肯定,最终实现自我认同。此外,嘉宾的个人示例及相关事件的解决方法也可以为现实生活中处于相同情境的受众提供一些借鉴,使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完成自我价值认同。例如,在第6期节目中,傅首尔作为“大魔王”前来踢馆,她以“白幼瘦”为叙述话题,表明当下审美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引导受众摆脱身材焦虑,学会欣赏自己。
人际关系效用。节目内容的生活化、大众化,可以引起受众共鸣,迅速拉近受众与嘉宾和主持人之间的距离,建立“拟态”人际关系。“明星”不再遥不可及,她们或许和普通观众一样也面临着相似的现实困境。另外,受众也可以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通过对节目内容的讨论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使家庭关系更加融洽。《听姐说》节目最终的结果是要选择一名最受观众欢迎的姐姐,有学者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想被承认的根本需求,人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因此,节目嘉宾表述的话题就要切入社会中每一位女性共同关注的事件或社会痛点,用自己的演说来获得更多人的认同与支持。节目中设立的“全民开放麦”环节,也鼓励社会各阶层的女性发表不同的观点,由此引发社会痛点问题的全民大讨论,进而强化女性自我认同意识及女性价值观念,与社会各阶层的女性进行情感上的连接。节目中,“单身”是嘉宾们最常提到的一个话题,当下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单身,但是传统的“女大当嫁”的观念也让这些“单身贵族”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观众通过观看节目可以发现,尚雯婕、阚清子等人比较推崇单身,此时,与之有相同看法的观众便可迅速与嘉宾之间建立“拟态”的人际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环境监测效用。观众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获得与自身有关的各种信息,满足自身对于环境发展变化的需求[5]。《听姐说》节目中的嘉宾在表达个人观点的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中最前沿的话题进行了讨论,如“二孩问题”“为男性放产假”等,它反映了当下社会开放二胎后工薪阶层的焦虑情绪,以及女性是生二胎还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困境。节目嘉宾通过对于该话题的价值导入与自我观点的价值输出,向社会表达该现象背后女性在职场环境中将要面对的问题,以此来提高社会对于女性的关注度,减少女性在职场中的局限。
4 不足之处
自《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开播以来,越来越多的节目开始立足于独立女性这一群体,用女性的视角讲述女性社会问题,引导社会关注女性群体面临的问题,改变社会整体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这类节目通过给予女性发声的机会,提高大众对于女性的关注度,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节目受众定位上不同于《乘风破浪的姐姐》,《听姐说》并没有对受众进行严格的性别区分,旨在获得全体受众的认同,针对性不强。节目选题立意上,就节目的播出情况来看,部分嘉宾并没有借此机会作为女性代表针对社会话题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借此机会说一些受众喜闻乐见且与自己高度相关的其他问题,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围绕的主题是传统观念下人们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节目价值导向上,节目深受大众文化及消费主义的影响,节目嘉宾积极加入“姐系”群体,想趁着热度收获一波“红利”,节目归根结底还是以收视率为最终导向,女性价值观念的输出与表达在这里更像是一种噱头。
笔者可以理解节目本意是想要让女性群体的独立意识觉醒,就像《乘风破浪的姐姐》刚开播时一样,众多女性也是希望通过节目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但最终还是流于表面。《听姐说》等一系列“姐系”节目并未摆脱传统观念上的收视率之争,只为在女性话题的流量中分得一杯羹。结果显而易见,节目最终的评分并不高,难以获得受众的普遍认可。
5 结语
《乘风破浪的姐姐》的走红,使得女性综艺节目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女性群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听姐说》这一关注女性社会问题的脱口秀式节目给了女性更多的发声机会,在女性自身的表述中重新建构多元化的女性形象,引导观众实现女性意识的自我塑造。《听姐说》虽然在塑造女性形象上难以脱离媒介中传统女性形象的刻板设定,但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对这些刻板印象的解构[6]。节目中对于不同的社会问题,以女性角度发表观点,也让受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女性群体的力量。但是,当节目本身过于注重收视率而缺少对内容质量的严格把控时,女性的价值意识再建构只能再一次沦为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