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纪录片《伟大诗人杜甫》对中国诗歌文化的传播
2022-02-08刘玉新刘光磊
刘玉新 刘光磊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跨文化传播是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和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让文化自身说话,使其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2]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给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路径,《伟大诗人杜甫》以真实、直观的纪录片为媒介,以诗歌为载体进行跨文化传播,从英国主持人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的视角探寻杜甫的一生,从杜甫的生活足迹出发感受杜甫诗歌中的生命变迁,以此传播杜甫诗歌,进而激发观众对中国诗歌的兴趣。
1 以更贴近外国观众的叙事方式传播中国诗歌文化
纪录片《伟大诗人杜甫》作为一部中英合拍的纪录片,在叙事上改变了中国式宣传话语模式,以更贴近外国观众的表达方式传播中国诗歌文化,从外国人视角出发,尝试以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传播形式出品了纪录片《伟大诗人杜甫》。本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BBC)、英国Maya Vision公司和华影制片公司联合制作,由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教授、主持人迈克尔·伍德主持,同时邀请了传奇电影人伊恩·麦克莱恩爵士(Sir Ian McLean)朗读纪录片提及的杜甫诗歌,以优雅沉稳、娓娓道来的方式向外国观众展示中国诗歌文化的魅力,传播诗歌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纪录片的叙事内容是简单且丰富的。首先,纪录片采用单线叙事,以杜甫的生活足迹为线索,跟随主持人的脚步探寻中国诗人杜甫的一生,了解杜甫诗歌的深层含义。其次,制作组邀请了外国著名电影人用英文对纪录片中的杜甫诗歌进行朗诵,帮助国外观众理解并感受中国诗歌的韵味。在此,纪录片中对中国古诗词专家及普通百姓的采访,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杜甫本身及其每个阶段的诗歌意义。
相较于其他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诗歌的保存较为完整,诗歌记载、诗人故居等都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使来到中国的外国游客能够有机会参观类似杜甫草堂这样的诗人故居。中国诗歌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世代流传的一种重要文化内核,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诗歌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盛世文化,也是一种情感继承。主持人迈克尔·伍德认为杜甫是中国的伟大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时期,英格兰的古叙事长诗《贝奥武夫》也在这一时期成稿,迈克尔·伍德将杜甫与《贝奥武夫》的想象性联系让国外观众对杜甫的生活时间有了大致概念,对唐朝及唐朝诗歌也有所了解。
在纪录片开篇,迈克尔·伍德总结表述:“在中国人看来,诗歌总是能忠实地表达出人们的情感。”以杜甫诗歌为例,杜甫以诗歌为载体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和平的渴望,这是中国人的为人之道与和平文化。在他老年回顾其一生所写的诗歌《壮游》中,这一思想文化表达得淋漓尽致,“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是他有机会报效国家的意气风发;“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表达了他面临国破家亡的悲伤;“圣哲体仁恕,宇县复小康”则是他对和平的期望。杜甫的诗歌不仅是自己的情感寄托,也蕴藏着中国人的情感继承,即对和平的期待与渴望。在此基础上,外国观众也能够从杜甫的诗歌中体会到中国诗歌文化中所蕴含的家国之情及杜甫对和平的热爱。
2 用外国人视角探寻杜甫足迹,展现中国诗歌的文化意义
文化差异是影响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3],其中思维与语言相互影响,英语与中文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中西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别。中国人常用整体性、主体性与形象性的思维认知来处理事物,西方人则更擅长运用分析性、客体性与实体性思维去思考问题[4]。中国诗歌的表征大多是形象与感性的,这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背道而驰,可以说,传统方式的诗歌文化呈现难以让外国观众所接受,要想更好地传播中国诗歌文化,需要用更加直观、实体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去表达诗歌内涵。
为了解杜甫的诗歌内涵,迈克尔·伍德跟随杜甫去到了中国的8个省市。迈克尔·伍德在杜甫的出生地河南省巩义市了解到少年杜甫家境富裕,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诗人;在孔子的家乡山东省曲阜市感受到杜甫诗歌中正直与仁义并存的儒家文化思想;在杜甫参加科举的河南省洛阳市体会到杜甫渴望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在四川省成都市看到了“安史之乱”后老年杜甫的穷困潦倒及他对国破家亡的哀叹;最后,从奉节白帝城到湖南长沙再到湖南平江的杜甫墓,是杜甫颠沛流离的晚年,也隐含着一个国家的风雨飘摇。
根据杜甫的一生经历,迈克尔·伍德的足迹随长江而下,不仅体现了中西方认知的不同,也带领观众感受了杜甫诗歌从理想到现实的改变。“安史之乱”是杜甫创作的转折点,在这之前,杜甫以理想主义的观点来看待现实世界,在这之后,国家的混乱与人民的痛苦生活将杜甫拉回现实,而这一转折点也是杜甫诗歌源远流长的关键。正如迈克尔·伍德所总结的:“杜甫的诗歌不仅是他的个人情感表达,还表现了一个国家文明的道德感,塑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底蕴。”
3 用英语吟诵杜甫诗歌,实现中国诗歌的跨文化传播
吟诵是我国古代文人读诗、学诗、背诗、作诗的方法,是我国古代诗文语言的文化宝藏,也是东方文明古国珍贵的文化遗产[5]。吟诵文化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当今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特别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社会遗产继承价值和跨文化价值。对于诗歌的理解,仅仅只靠文字呈现是不充分的,对中国诗歌进行吟诵才能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思想文化,且对诗歌进行吟诵对构建国家正面形象也具有积极意义。吟诵文化兼具文化传承价值与跨文化传播价值,有学者预测,将吟诵文化引入跨文化传播中将会带来不错的传播效果。根据陈少松学者的观点,吟诵文化在狭义上可以分为吟咏和诵读。在纪录片《伟大诗人杜甫》中,为了实现跨文化传播价值,纪录片设置了多个杜甫诗歌诵读环节。节目组邀请了英国著名演员伊恩·麦克莱恩对纪录片所涉及的杜甫诗歌进行选段诵读,节目中共诵读了杜甫的13首诗歌,其中《壮游》(My Brave Adventures)所占篇幅最长。在诵读《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On Seeing The Sword Dance Of The Pupil Of Madam Gongsun)时,伊恩·麦克莱恩读到:
When she bent back,you saw nine gods falling.Shot down by Yi,the god of archers.(霍如羿射九日落。)
When she leaped,you imagined gods astride flying dragons in the clouds.(蛟如群帝骖龙翔。)
When she advanced,you expected thunder and lighting from a gathering storm.(来如雷霆收震怒。)
And when she stopped,you saw the soft light over a vast,calm the sea.(罢如江海凝清光。)
优雅的英语腔和凝练的中国诗句的结合,为中国诗歌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增色不少。一方面,英国知名演员麦克莱恩的参与减少了纪录片与国外观众之间的陌生感,且在诗歌诵读过程中,他的表演能够更直观地展现杜甫诗歌的意境,熟悉的语言和熟悉的人也能使外国观众与诗歌之间的距离缩短,更加清晰地感受杜甫诗歌想要表达的自由、热情及诗人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另一方面,使用西方人能够理解的英语词汇描述中国诗歌,可以与西方读者形成共通意义空间,让外国观众更加清晰地了解诗歌表征的含义,从而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到诗歌的深层意义。由此可见,纪录片中有关杜甫诗歌的英语诵读元素,对观众了解杜甫诗歌和中国诗歌文化有正面、积极的作用。首先,通过伊恩·麦克莱恩的诵读,外国观众能够以更加直接的方式感受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其次,英语诵读与中国诗歌字词的对比更能够反映中国诗歌的凝练,让观众感受到词中蕴含的意境之美。
4 通过中外专家对杜甫及其诗歌的解读,彰显中国诗歌文化之美
纪录片《伟大诗人杜甫》的制作组对相关人物进行了采访,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对杜甫及其诗歌的解读。具体来说,在纪录片中,采访环节的呈现加强了纪录片的真实感与观众的参与感,观众能够从采访中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及其情感。
纪录片《伟大诗人杜甫》中有多个采访环节,这些元素的展现能够让观众了解杜甫本身的故事,从而体会到其诗歌中想要表达的内容。成年杜甫想要在朝为官,报效国家,所以回到洛阳参加了科举,但是以失败告终,于是迈克尔·伍德采访中国文学专家时问道:“为什么杜甫会落第?”洪业认为是杜甫在那年不幸被卷进了科举风波,所以最终落选。杜甫落选后并没有放弃,后来他写了《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以期向唐玄宗展示自己的才能,开启自己的仕途。虽然如愿以偿,但当时的职位并不能满足其雄心壮志,最终选择辞官。迈克尔·伍德认为杜甫虽然才华横溢,但是未具备在朝为官的能力。对此,观众能从中得到更通俗的理解:写诗不等于写文章,杜甫是一名伟大的诗人,但写文章的才能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官员。纪录片中的人物采访展现了杜甫存在的不足,而这也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人物本身,从而更能理解其诗歌内涵。
此外,迈克尔·伍德在采访时还问道:“李白对于杜甫有什么样的意义?”杜甫后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诗歌艺术性,而这种变化是李白带给他的,李白的诗歌追求“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虽然在诗歌风格上与杜甫存在较大区别,但是他在诗歌叙述艺术细节上的刻画给了杜甫巨大的启发。因此,杜甫后期的作品对现实的描述更加真实,无论是事件,还是人物细节的刻画都入木三分,如其晚年诗歌《为农》。美国哈佛大学汉学家宇文所安被问到对杜甫诗歌的看法时回答道:“杜甫的诗歌反映了现实,也升华了现实,他的诗歌与剧中融入了人们的日常语汇,也融入了中华文化的情感语汇。”
可见,中外文学专家的采访升华了纪录片对杜甫及其诗歌内涵的解读,一方面,中外文学专家对杜甫及其诗歌的理解在专业上肯定了杜甫作为诗人的伟大之处,也肯定了中国诗歌中所蕴藏的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对英国文学专家的采访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这种接近性让国外观众更易接受,进而加深印象。从长远来看,诗歌中呈现的中华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传播作用,对国家和平形象的构建能够产生积极意义。
5 结语
网络媒介使诗歌的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跨空间的特性让“平民”有更多机会接触诗歌,感受中国诗歌文化[6]。在中国古代,诗歌文化属于“精英”文化,“平民”难以接触,但在“万物互联”的网络时代,诗歌文化不再“遥不可及”,而是成为蕴含中华民族精神、帮助国人树立文化自信的众多璀璨文化之一,是连接西方受众,传递中国文化和价值理念的形式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对外传播难以发展,其原因在于传播策略尚未以受众为中心进行改变,传播形式仍旧以中国式思维进行搭建,导致传播内容无法吸引西方受众的注意力,也难以让西方受众理解并认可。而这部由中外合拍的、讲述关于中国古代诗人杜甫的纪录片,在传播视角、叙述方式、内容呈现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改变,是中国诗歌文化对外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实现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的相关理念。中国诗歌文化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虽然目前诗歌在中英翻译层面存在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纪录片《伟大诗人杜甫》的诗歌文化传播为今后我国对外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