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高票房现象研究
2022-02-08王启宣
王启宣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你好,李焕英》成为2021年春节档电影中的一匹黑马,导演贾玲以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亲身经历为观众讲述了一个中国式亲情故事,通过嬉笑和调侃的方式展示出现实的困苦[1],观众在笑与泪中获得了亲情上的慰藉。中国正处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物质文明的进步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多元发展,观众对电影娱乐作用的期待形成一种社会需求,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也为电影的宣发提供了机遇。孝道作为社会传统的基本道德,在传统文化民族心理影响下,创作者们多的是实践与认同,少的是质疑与创新,影片中的孝道质询体现的是对未尽之孝的愧疚之情,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孝道质询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一个痛点。《你好,李焕英》在故事情节展开的过程中,带来了对孝道的新诠释,观众随着主人公与自己达成了和解,影片蕴含的深层次内涵也是影片获得高票房的原因。
1 契合时势的外部环境铸就
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看电影已然成为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方式之一,《你好,李焕英》选择在春节期间上映,无疑是为了满足这种大众文化需求,其娱乐性和情感性为中国传统节日带来了新的表达方式。影片以“小品式”的叙事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同时,导演等人注重利用媒体时代的优势,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探索影片的宣发方式,帮助影片产生了良好的口碑效应。从外部环境来看,《你好,李焕英》注重与时势的契合,从传统故事内核寻找时代发展的助推器。
1.1 中国心理结构下的春节“慰藉”
春节在中国是极具民族文化色彩的传统节日,具有辞旧迎新、全家团聚、忠孝节义、祝福祈愿等意义。2021年春节档电影引爆全民观影热潮,据灯塔实时数据,截至2月16日0时,2021年春节档总票房已突破61.44亿元(含预售),超过2019年春节档总票房59.05亿元,创下新纪录。
一部电影的整体质量是判断其票房的主要依据,而在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的作用下,电影的上映时段也会对票房的走势产生着影响。随着电影的娱乐性增强、视觉冲突显著等优势逐渐突出,院线观影已成为春节新民俗。电影《你好,李焕英》以合家欢的喜剧形式展现亲情中的孝道主题,加上故事抒发的情感与观众的心理正好紧密契合,最终在春节档电影中脱颖而出,这部影片在冬春交接中成为观众的春节“慰藉”。
首先,合家欢的喜剧类型满足了中国观众对团聚的期盼。跨越四季的漫长等待,春节团聚变得尤为珍贵,《你好,李焕英》以母女间的亲情为影片的感情基调,唤起观众对亲情的渴望,整部影片的氛围与春节气息互相映合。其次,以孝道为内涵的电影主题符合观众的本土化心理。忠孝节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深深印在了中国人的心里。电影选择在春节期间上映,触发了观众的心理,导演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母女二人的穿越之旅来弥补贾晓玲未尽孝道的遗憾,让观众在观影中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再次,影片运用跨越年代的叙事手法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你好,李焕英》的主角从21世纪穿越到20世纪80年代,电影画面、音乐中运用的时代元素勾起了中年观众对往昔的回忆,其极具时代感的“包袱”也满足了年轻观众的需求,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在同一时空产生了联动,通过影片找到不同的兴趣视点,相互之间沟通交流丰富了影片深层人文内涵。
1.2 “小品式”电影契合娱乐市场
之前,贾玲在综艺节目《喜剧总动员》中演绎过名叫《你好,李焕英》的小品,已有一批稳定的粉丝群体;而后又拍摄了同名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不同艺术媒介的跨越尝试让《你好,李焕英》迎来第二次热潮。这部电影是典型的“小品式”电影,其在“小品式”的台词、逻辑等方面的基础上构建电影话语体系。《你好,李焕英》票房、口碑双丰收的重要原因是艺术创作与大众情感心理的契合,“小品式”喜剧电影无论是在外在艺术形态上,还是在内在价值取向上,都有明显的民族本土特色,更加符合大众的本土化情感需求[2]。
其一,创作者使用“钝刀子”的叙事手法将电影主题通俗地传达给观众,发挥出“钝刀子”情节处理直白、视觉设计明了的作用,以此将亲情主题在镜头下娓娓道来,影片时空脉络清晰,具有很强的戏剧性,能够更好地契合大众心理。影片叙述了贾晓玲穿越后为年轻时的母亲在各种困难面前出谋划策,由刚开始简单的抢电视票的事件逐渐深入到是否让母亲和一个更优秀的男人在一起,最后母女相认穿越收场,整个故事线完整明确。这种叙事方法体现了小品具有的通俗易懂、引人深思的特点,《你好,李焕英》使用“小品式”的叙事方式,在发挥娱乐功能的同时引发观众对影片主题的反思。
其二,“头喜尾悲”的小品模式虽有落入俗套之嫌,但比较符合春节接地气的结构表达,观众具有的不同民族文化心理决定了电影的不同风格,中国人对悲情故事具有兴趣是长时间地域文化积累的结果。影片的前一部分以喜剧形式发展故事情节,讲述了贾晓玲穿越后为帮助母亲所引发的各种趣事,在最后部分揭开母亲也穿越时空呵护贾晓玲的事实,各种关于爱与遗憾的回忆以悲剧形式交错铺开。叙事结构的设计使影片达到了以情动人的效果,悲剧的无力感与喜剧的愉悦感构成极大反差,冲击着观众的内心。
其三,电影中对“笑点”的处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娱乐作用。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说:“再没有比懂得笑或幽默更困难的事了。”[3]《你好,李焕英》中的笑点蕴藏着时代气息,其中李焕英和沈光临组成的“欢迎光临”组合演绎的情景能够体现出老一辈的时代烙印,母亲李焕英给贾晓玲缝补破洞牛仔裤的情景使电影具有一种由年龄代沟产生的幽默感,丰富多彩的喜剧包袱触及了不同年龄段观众对笑料的敏感点,产生喜剧效果符合大众娱乐市场需求。
1.3 媒体时代的“口碑效应”
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已成为电影宣发的主要路径。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宣传更具交互性,能与终端的反馈形成联动,使影片在宣传阶段就能造成一定声势。《你好,李焕英》充分发挥新媒体时代的宣传优势,在传统主题海报发布、电影花絮预热放映等基础上,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产生了良好的口碑效应,为高票房奠定了基础。
第一,《你好,李焕英》团队在预售宣传阶段就制造话题,在众多春节档电影竞争中另辟蹊径。由于《你好,李焕英》定档最晚,所以在预售阶段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贾玲团队先让沈腾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之后贾玲在宣传这部电影时制造个人风格极强的幽默话题,其中有的话题登上热搜,获得了较高的热度。这种导演与观众互动的方式并不少见,但贾玲在与观众互动时有一种亲和力,给观众留下了好印象,为电影获得良好口碑打下了基础。正如张晋峰评价:“她个人的形象和影片的类型特别匹配,她的每一个宣传点,也都踩得比较精准。”[4]
第二,电影上映后持续宣发,团队人员一直在关注口碑风向,并采用了合适的宣传模式。《你好,李焕英》在上映后,观众对亲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于是营销团队继续放大亲情话题,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通过花絮混剪、观影现场体验等方式进行宣传,热搜也根据口碑反馈发布了“史上最催泪的电影”“一定要和家人一起看的电影”等主题文案。这些官方媒体已帮影片作了宣传,加之豆瓣、猫眼等影视评论类软件上观众个人良好口碑的呼应,艺术作品的构思创作与艺术鉴赏产生联系,《你好,李焕英》的宣发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艺术生产的整个过程中,艺术鉴赏占据重要地位。新媒体时代,时空的不断延伸,使得艺术鉴赏对艺术作品产生了更直接、更快速的影响,艺术作品的口碑效也应成为电影工作者在商业等领域的重要考虑因素。
2 孝道文化的延续
除了外部环境原因外,影片《你好,李焕英》中对中国文化的解读也是这部电影高票房的重要内部原因。影片诠释了中国传统民族心理对孝道的解读,其中孝道质询作为中国历史遗留下的价值思维,逐渐成为当下人们心中的难过之关。《你好,李焕英》以质询的方式进行叙事,而在叙事的末端逐渐由质询转为修复,难过之关也在故事结尾处找到了解决方法,即寻找个人精神价值。当所谓的悲剧色彩成为时代痛点,人们对于孝道有了新的认识,《你好,李焕英》对于孝道传达出新的内涵,即当代人对待传统的“孝”也应该有所扬弃。
2.1 孝道质询与修复:民族心理的当代书写
《你好,李焕英》是贾玲自传式的作品,讲述了贾晓玲母亲意外去世后发生的穿越事件,故事中的贾晓玲回到过去帮年轻的母亲完成心愿,来弥补自己对母亲的愧疚之情,而在片尾才得知母亲也穿越回来,并得到了母亲只是想让她快乐地活着的答案。影片以“未尽之孝”贯穿始末,用情节讲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传达出中国深层文化中的孝道。
在我国,孝是传统社会的核心伦理,有着丰富的内涵。但是,由于我国长久以来对宗族的重视,孝一直被赋予着振兴家族的含义,把个人价值融入家族使命中,在影片中表现为当代的“长脸”[5]。在我国,当代社会的人们在为理想事业奋斗时无不交织着对孝的反馈,然而“乌鸦反哺”式的孝道标准在物质高速发展的社会下发生了变化,学业成绩、社会地位、经济能力成为子女对长辈反馈的重要内容,以至于人们在成长中有了更多的压力。影片中贾晓玲穿越到年轻的母亲身边弥补孝道上的缺失,以编织幻境的方式把影院的观众带到影片中,引发了观众的共情。
这种质询在时代语境下更像是对世俗的一种功利化追求,使当下的人们陷入困境之中,然而影片的整个穿越经历也是对这种孝道的修复。失而复得的穿越在影像中由黑白变为彩色,种种回忆片段印证着母亲最大的愿望只是希望贾晓玲幸福地生活。在影片的结尾,主人公贾晓玲站在故事的全知视点上,母亲李焕英的形象与自己塑造的母亲形象交织弥合,母爱的无私与母亲对女儿的无欲无求在不同母亲形象的张力中流露出来,电影院的观众与主人公一起得到了母亲的原谅,经过孝道质询后得到了慰藉和修复,学会了与自己和解。
影片中的孝道质询和修复是其在历史积累下对民族心理的当代书写。在世俗考核标准中关于“孝”的竞争不断,是一个时代不可抹去的痛点,《你好,李焕英》在悲与喜、笑与泪中,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让观众得到了救赎,发展和延续了民族孝道文化。
2.2 孝道新内涵:传统民族心理与当代个人精神的融合
民族深层文化具有跨越时代的潜力,在当今讲述中国深层文化故事对票房有着潜在的影响。《你好,李焕英》注重民族文化心理在主题方面传达的同时,运用了大量的本土化叙事方式与审美表达,如“小品式”的戏剧结构映射出观众观看电影作品的习惯,通俗的故事阐释了大众文艺作品在我国根深蒂固的地位。电影在延续民族文化的同时赋予了孝道符合时代的新内涵,将传统的民族心理与当代个人精神相融合,为人们的时代价值观注入新元素。
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民族心理下,人们更多的是认同和实践,缺少质疑和反思,然而这部电影的叙事方法、艺术表达等为传统孝道注入了自由、平等的新内涵。影片将贾晓玲与李焕英的母女关系设置为闺密,使二者之间的地位平等。在人物视角上,贾晓玲与母亲在看与被看的关系中具有辩证层面,在视角的转换和层次中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在故事创作上,贾晓玲不仅弥补了对母亲的愧疚,还在延续传统民族心理的同时实现个体价值,通过虚构的穿越情节找到了人生追求的真谛,完成了自我救赎;在主题表达上,贾晓玲的穿越不仅是对母爱的歌颂,也是通过这种创造性的旅程救赎了自己,展现出个体生命的意志。影片表层意义是贾晓玲对年轻时母亲的弥补,而在对母亲弥补的过程中贾晓玲自身也得到了成长,整个故事也是贾晓玲接受母亲已故事实的过程,对死者的真正悼念使生者得以面对遗失后的自我本体。尽管《你好,李焕英》在叙事深度、电影语言上还存在不足,但其为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好的借鉴。
3 结语
《你好,李焕英》对外部原因的把握为高票房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其内部的深层文化心理在特定的时空下触碰到大众在当今社会的现实焦虑与道德愧疚。影片以喜剧的表达形式,继承与延续了时代化、创新化的民族心理,引发了大众广泛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