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传播视角下的城市形象构建研究

2022-02-08王奕昕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成都音乐

王奕昕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1 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城市形象元素由基础设施、经济资源等物质要素和历史文化等非物质要素组成[1],是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遗存和集体文化记忆,是构成城市形象传播的叙述个性、叙事素材和叙事策略的资源库[2]。城市形象则是公众对于以上要素的观念、总体印象、主观认知。构建城市形象需要利用以上形象元素激发公众对于城市的积极、正面印象。

声音景观(soundscape)缘起于音乐研究,“soundscape”借用了地理学中“landscape”(景观)的概念,声音在这里被看作文化景观,与地方可视的人文景观、物理景观同等重要。西方人本地理学派认为声音是感知地方与获取地方记忆的关键手段[3]。

音乐作为声音的一种表现形式,具备文化景观的属性。同时,其作为诠释文化、展示文化的特殊形式,极具普遍性、感染性和影响力[4]。曾遂今认为,“音乐传播”过程不仅能够将音乐信息中所承载的音乐意图及音乐思想与听众共享,还能够跨时空保存优秀的音乐,使得具有区域特色的音乐风格得到共同的认可,进而形成民族性的标志[5]73。因此,在构建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方面,音乐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传播学中,传播被定义为“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移动和变化……人类的传播活动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的过程”[6]。故而,也可以把音乐的传播理解为音乐在时空中的变化,音乐传播活动是传播者和受传者彼此之间的音乐共享。在此过程中,音乐传播者、作品、受传者、反馈、传播渠道作为最基本的五要素存在,它们一起完成由传播者至受传者之间的传播模式。

从视角上看,学界关于城市形象构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入手,探讨对城市形象构建的影响。例如,邱德华在《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形象设计策略研究——以苏州为例》中,以地域文化为起点探究城市形象设计,旨在揭示城市形象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从营销学的角度,探讨我国城市形象传播的营销策略和操作方式。例如,张露在《我国城市形象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中,把市场营销中的整合营销传播经典理论引入城市形象建构当中,旨在构建出以城市受众为核心的城市形象整合营销传播理念,为我国城市找到具有自身特色、适合中国的本土整合营销传播方式。三是从传播学、符号学的角度,探讨短视频的爆发对城市形象建构的影响等。例如,解彦刚在《符号学视角下短视频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以抖音平台上的西安为例》中,以符号学为分析角度,从符号意义产生的三个层次,即外延意义、内涵意义、“神话”的诞生来深度剖析短视频城市形象传播。

然而,学界对于城市形象构建的研究,少有从声音景观、音乐传播视角进行研究。故本文从音乐传播视角研究城市形象构建,从音乐作品(细分为音乐的外在形式与内在价值)和传播渠道层面挖掘音乐对于中外城市形象塑造的作用,或许能填补近年来城市形象构建研究中对音乐传播的空缺。

2 音乐传播中的国内城市形象构建

音乐包括歌词和曲调,有的还与视频互相配合,三者共同传情达意。城市形象音乐也基本是由这三者组成。城市不同,历史文化和发展状况自然不相同,歌曲的切入点也就各有千秋,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皆可通过音乐的语言来表现城市的发展积淀,塑造城市形象。研究城市形象建构,还需回归城市音乐作品本身,从作品的外在形式、内在价值、传播渠道三个方面分析其对城市特色的塑造与传递。

2.1 音乐作品传播

其一,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在城市形象传播中具有相应的功能。将城市形象的音乐按官方、非官方分类,或许能够较好地梳理来自学界的相关研究,厘清关于音乐传播城市形象研究的脉络,并开拓新的研究视角。官方城市形象歌曲主要是受到官方话语支持,如官方部分或官方媒体推出的、宣传本城市形象的歌曲。非官方城市形象歌曲主要是由音乐人自主创作,表达自身情感的歌曲,相比官方城市形象歌曲的“主旋律”特点,非官方城市形象歌曲音乐风格更为多元,包括且不限于摇滚、民谣、说唱等,传播范围较为小众,题材也更为个人化。但由于官方话语或消费主义的收编,作为亚文化的非官方城市形象歌曲也有可能得到官方支持,被收编成为官方城市形象歌曲。例如,歌曲《成都》在获得较高传唱度之后,于2019年12月入选为“最美城市音乐名片优秀歌曲”,成为成都形象的官方音乐代表。

其二,作品的内在价值,体现城市特色和文化。2017年在《我是歌手》这一档节目中,赵雷演唱了自己的原创歌曲《成都》,《成都》这首歌曲也一跃登上微博热搜话题榜,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尽管赵雷的《成都》火遍全网后遭受了很多成都人的质疑,他们认为这并不能真实还原成都这座城市,但《成都》这首歌曲更像是一个媒介,通过赵雷自己的回忆唤起成都市民和非成都市民的回忆或想象,建构起了每个人心中不同的成都形象,展现了成都的独特风貌,展现了成都的悠闲、安逸、舒适态度:或是假日午后阳光下晒太阳打麻将的慵懒,或是太古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繁华,或是赵雷所说的“阴雨的小城”。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首歌曲无疑是成功的,关于成都的讨论与话题不仅唤起了从未去过成都的人对成都的向往,也勾起了去过成都的人对成都的怀念,同时清晰地展现了成都的地域文化、城市态度,掀起了全国范围的“成都热”,为成都打造自身网红城市形象提供了巨大流量。

类似于《成都》这样传播城市形象、挖掘城市特色、宣传城市态度的歌曲并不少。例如,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来临之际,北京奥组委会推出《北京欢迎你》,向世界展现出自信昂扬、热情好客的北京态度与中国形象,在中国人民的传唱中凝聚起了对首都北京、对祖国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郝云的《去大理》塑造出大理的纯净、自然、质朴、浪漫的城市形象,成为人们放空身体、洗涤灵魂、寻找爱情的圣地。好妹妹乐队《一个人的北京》通过个人微观视角的叙事,塑造出“北漂”一族的孤独、迷茫、失意却又渴望成功的形象,也塑造出“北漂”一族心目中北京既让人心驰神往又让人想要逃离的城市形象,同时从侧面体现了北京这座城市洋溢着的奋斗、拼搏等精神和态度。

2.2 传播渠道:传播平台的开放与多样

其一,我国城市形象音乐的传播渠道呈现出开放性。不同于以往单向、自上而下的传播形式,自媒体具有网络传播的特质,一方面可以打破时空传播的局限,使得音乐的传播更快,增强音乐的传播效果;与此同时,自媒体更具有开放性,增强了传受双方的互动,促进了音乐的稳定性与综合性传播[7]。在QQ音乐、网易云等各个音乐平台上都可以搜索到《成都》《西安人的歌》等城市形象音乐。

其二,此类音乐的传播平台不再局限于音乐播放平台,还扩展到了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均上架了音源。由此,我国城市形象音乐得以获得更高的曝光度。短视频中音乐传播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传递以文化背景为纽带的延伸意义[5]73。譬如,“抖音”平台城市形象音乐《西安人的歌》,朗朗上口的歌词和娓娓动听的旋律伴随着短视频中的西安风貌,丰富了音乐的内容和意义,丰富了歌曲的表达层次,传递了对城市的热爱,能够更好地激发观看者与短视频生产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实现城市形象音乐的深层次传播。

3 音乐传播中的外国城市形象构建

与音乐传播中的国内城市形象建构主流化、主旋律化的趋势不同,外国的城市形象音乐的城市形象元素更凝练与多元,除渲染城市文化独特的氛围,还敢于拿起音乐的武器影射现实生活,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3.1 艺术外在形式:城市元素的书写与释放

从音乐风格、舞蹈风格、歌词词意到音乐短片(MV)中的场景,外国城市形象歌曲中处处充满着城市的标签,凝练着城市的风格,以歌曲为载体,实现城市形象的书写与传播。这类歌曲的曲名多直接以城市为名,如New York,New York、Welcome to New York,并主张以本国语言为主进行城市形象的表达。这些歌词内容积极宣扬城市的风土人情,营造了独属于该城市的文化氛围。比如,New York New York是电影《纽约,纽约》(1977)中的主题曲,由John Kander作曲,Fred Ebb填词,丽莎·明妮莉演出及演唱。其中的歌词“I wanna wake up in a city, that doesn't sleep/And find i'm king of the hill - top of the heap/These little town blues, are melting away/I'll make a brand new start of it - in old new york/If i can make it there, i'll make it anywhere/It's up to you - new york, new york”(我想在一个不眠的城市中醒来/然后发现我是山丘之王-山峰的顶部/这些小城镇的蓝调,正在融化/我会在老纽约 重新开始/如果我能到达那里,我能去任何地方/这取决于你-纽约,纽约)描绘了纽约的繁华景观与这里心怀追求的人们,尽显国际大都市的别样风情。同时,外国城市形象歌曲重视视听语言的综合运用,以城市为主要背景拍摄歌曲MV,通过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满足当代人的媒介使用习惯,实现多感官的强烈冲击与深度感染。火遍全球的《江南Style》MV中出现的马房、桑拿房、游艇等场景是对现实中韩国首尔江南区上流社会人士的映射,展现了他们奢侈的生活方式,同时暗含对他们生活的讽刺,向全世界展现了韩国具有讽刺意味的幽默文化,使韩国文化以音乐为载体进行跨文化传播;也提高了江南区的知名度,实现了地区标签的传播与流行。

3.2 艺术内在价值:多元文化的吸纳与融合

城市形象歌曲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文化产物,要想影响受众,就要尽力适应各种类型语境的改变和文化意识的不同。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要减少传播中的文化折扣,就要求歌曲既要维持自身的审美传统观念不变,又要能够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点,借此创造出不同文化的听众都能够接受、喜闻乐见的跨文化产品。外国城市形象歌曲的传播重视对多元文化的吸纳与融合,一方面,在歌曲风格、音乐特点上积极借鉴他国的流行趋势,以此增强自身的传播力、扩大传播面。《江南style》能成为世界流行音乐的原因在于其与当今欧美流行的韩国流行音乐(K-POP)风格相似,这为它开拓全球市场、迎合全世界不同受众的审美需要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外国城市形象歌曲还格外重视对普适性主流价值观的宣扬,唤起更多受众的共鸣。正如表达对社会精英、上流社会人士的揶揄和讽刺的《江南style》,以其讽刺享乐的主题成功征服了不少受众。

3.3 传播渠道:多元渠道的搭建与运用

外国城市形象歌曲的传播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其一,外国城市形象歌曲充分利用了YouTube、Twitter等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实现裂变式传播,为自身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辟了广阔的路径。例如,《江南style》被上传至YouTube之后,仅用了76天,其点击次数就突破了3亿大关,创下了YouTube有史以来最快的纪录。其二,外国城市形象歌曲的传播渠道中,传统媒体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诸如电影、电视剧等传播载体在歌曲推广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通过作为热播韩剧《请回答1988》的插曲,由日本女子音乐偶像团体“少女队”为1988年汉城奥运会演唱的Koreana赢得了许多该剧观众的关注,这首20世纪80年代的汉城奥运会主题曲再度收获了一批当代年轻受众,也在无形中继续对外传递着首尔形象、渗透着韩国文化。同样,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的Welcome to New York通过作为《唐人街探案2》的配乐在影院奏响,向除了粉丝以外的更多人传播了这首歌,也使“纽约欢迎你”进一步传遍各地。其三,线下的社交场合也是外国城市形象歌曲的传播渠道之一,通过在重要时间、场合播放城市形象歌曲,实现歌曲知名度与事件重要性的双向建构。关于纽约市最著名的歌曲之一的New York, New York已经被当作纽约市的代表曲,从20世纪20年代的洋基老球场开始,一直到最新的洋基体育场,每当洋基队进行主场比赛之后,都会播放该音乐;纽约市警察局也常常在公共媒体上播放这一歌曲,旨在激励市民们;而在每年的跨年晚会上,当象征倒计时的球落下后,便会紧接着演奏友谊万岁,接着就是响彻全场的New York, New York……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使外国城市形象歌曲得到更高的曝光度,也使城市在歌曲的口口传唱中被更多人所知悉、了解与向往。

4 结语

城市形象是大众关于城市的整体认知,积极的城市形象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动社会进步。作为国家形象建设的子系统,城市应该尊重传播规律,创新营销手段、传播方式。音乐传播具有适应城市传播语境,凸显城市形象元素的优势和亮点,是城市形象构建的关键一招,是城市形象构建的一个崭新视角。本文谈及的音乐传播的两个层面尚有太多不足与欠缺,但在此次研究过程中,也理解到了研究音乐传播视角下城市形象构建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发现了未来研究方向:一是将音乐传播理论的五个层面研究完整,尤其是效果研究;二是深入研究中外城市形象构建的异同,进而作出相关对比研究。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成都音乐
穿过成都去看你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数看成都
圣诞音乐路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成都
音乐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