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价分离在施工企业材料成本管理方面的应用研究
2022-02-08范智冲
范智冲
(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75)
1 材料成本量价分离的概念及意义
量价分离是相较于传统量价合一预算管理模式提出的,是对成本的量和价在形式上和管理上进行分离,解决“量价矛盾”难题,满足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材料成本占施工企业总成本量巨大,约为70%,其主要由采购成本、使用成本、存储成本、缺货成本组成,每种成本都是由相应的量和价乘积得来的。目前,施工企业的产值利润率平均在3.2%左右,无论从量价任一方面使材料成本每降低1%,企业的利润率都会提高22%,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材料成本进行量价分离管理,从而有效提高企业效益。
2 材料成本量价分离的目的
材料成本量价分离主要从消耗量和价格两方面对材料成本进行管理。对工程项目而言,材料消耗量是相对稳定的,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现场管理水平,是企业定额的基础数据;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材料价格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具有经常变动性和不可控性等特点,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施工企业的经营水平和风险应对能力。为了解决日益凸显的“量价矛盾”问题,深入开展量价分离的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3 量价分离在材料成本管理方面的应用现状
在建筑行业微利的市场环境下,很多施工企业对自身发展认识不足,经营理念没有转变,还停留在成本管理的传统观念上,沿用传统量价合一的预算管理模式,重总成本轻数量、价格,重收入轻支出;部分施工企业虽然已积极开展了量价分离的管理,但大多数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真正的从管理上实行量价分离,精细化管理无法落到实处,企业效益流失严重。
4 量价分离在材料成本管理方面的实施方法
4.1 健全组织,厘清管理体制
组织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决定性因素。为解决量和价的管理定位不准确、管理责权利界定不清等问题,施工企业应健全量价分离管理的组织,厘清管理机制,转变传统量价合一的预算管理模式。
目前,施工企业基本都是两级管理,即企业和项目部,材料的量价管理也应在两级管理中予以划分和侧重。企业采购部门对材料实行统筹管理,业务主要从价格层面管理,统一组织招标采购,择优确定供应商,签订材料采购合同,对材料价格负责,这样有助于发挥集采高效的优势,降低采购费用和材料价格,着力提高施工企业经营水平和价格变动风险应对能力。项目部从消耗量层面管理,对合同的履约和材料的订货、收货、发料、存储以及现场使用等负责,集中精力进行施工管理,着力提高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水平。
4.2 建立完善规章制度,为组织运行保驾护航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保障组织运行和发展正常有序,应从建章立制开始。企业采购部门从整体角度建立完善物资管理办法,明确各方管理责任、管理权力及管理职责,建立成本责任制,对项目成本管理进行监督、指导,同时从业务角度完善招标投标制度、供应商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等。项目部在执行上级管理制度的同时,制定完善本级的各项操作实施细则,如计划管理实施细则、收发存实施细则、限额领料制度等,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指导。使企业和项目统一指挥,分级管理。
4.3 确定目标,分解落实,责任到人
目标成本是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制,进行材料成本控制、核算、分析及考核的基础。确定目标成本前,首先对材料成本量价方面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分析,预测这些影响因素对量价的影响程度,估算出材料总成本。其次,企业和项目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材料成本水平进行策划,运用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如按实计算法、目标利润法、技术进步法或定率估算法等,来确定项目的目标成本。最后再分别从量价分离和两级管理的角度,对目标成本进行分解,企业采购部门依据施工合同价格及市场价格情况,分析价格影响因素,制定材料价格目标,责任到人;项目部根据施工合同的清单工程量、施工图纸设计量、企业消耗量定额等,在落实施工组织设计基础上,分析消耗量影响因素,制定材料消耗量目标,责任到人。
4.4 细化量价分离的管理流程,确保管理效果
4.4.1 企业采购部门对采购价格的管理
1)收集整理市场价格信息,掌握材料市场价格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使企业在工程投标报价、材料的招标采购等方面取得价格优势。组织完善材料价格信息体系、市场动态监控体系及信息公示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智能化手段。
2)优化采购方案,选用合适的采购方式。企业应对所有在建项目的材料采购计划进行分类整理,制定切实可行的采购方案,如联合采购、框架采购、供应链采购、应急采购等,充分发挥采购的规模效益和时间效益,降低采购费用和材料价格。针对不同采购方案选用适宜采购方式,如采用招标(公开或邀请)、竞争性谈判、协议、单一来源和询比价等采购方式,适宜的采购方式是达到预期采购效果的有效手段。
3)细化合同条款,保证合同有效履行。选择合理定价方式,如采购量小、周期短、价格变动小的材料可选用固定价格采购方式;采购量大、周期长、价格变化频繁或幅度较大的材料可采用浮动价格采购方式,明确合同的价格调整方式。根据资金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支付条件,支付条件过于苛刻将会造成采购价格偏高甚至无法完成采购;支付条件过于理想,虽然会降低采购价格,但对财务资金状况要求较高,一旦逾期付款将会造成违约风险,甚至无法履行合同。
4)及时分析对比,制定整改措施。积极开展 “四价”对比分析,即工程合同价、责任预算价、市场价、采购价之间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制定措施。如责任预算价、市场价与合同价对比,可以采取变更索赔等措施,提高工程合同价;采购价与市场价、责任预算价、工程合同价对比,可以采取优化采购方案或与供应商协商调价等措施,降低采购价。
5)筹划税务管理,降低税负成本。施工企业随着营改增的改革,给企业税负带来了较大影响,在比选采购价格的时候须遵循价税分离的原则,即比选不含税价。材料采购的进项税额是企业进项税额抵扣的主要来源,须对税率进行筹划,分析不同税率对企业税负水平的影响,选择合适税率。如在不含税价一致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一般纳税人,提高进项税额;大宗物资采购根据需要选择一票制或两票制,提高进项税额或降低采购价格;一般纳税人应考虑国家对税率的调整因素,小规模纳税人应考虑国家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通常采取合同不含税价固定不变、税率根据国家政策调整的结算方式。
6)注重供应链的建设,加强供应商的管理。在新的物流和市场经济形势下,施工企业与供应商传统的竞争性关系、合同性关系已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应考虑与供应商建立合作性关系的供应链模式。供应链模式可以显著降低施工企业的采购成本,保障采购的质量,提高采购效益。供应链模式要求施工企业择优选择供应商,强调与供应商协作,通过对供应商的评价,促使其不断改进,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4.4.2 项目部对消耗量的管理
1)实行计划管理,进行动态调整。项目部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制定材料总需求计划,根据施工周期制定相应的年度、季度、月度等材料需求计划;根据施工部位制定单位、分部分项等材料需求计划。对计划实行动态管理、经济订货批量管理,做到订货量、消耗量、库存量协调统一,在满足进度、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订货频次、降低库存量、加快材料周转,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和存储成本。
2)落实过程控制,降低损耗量。过程控制是材料成本管理的核心和基础,其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应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分别进行动态控制。因材料消耗一般是不可逆的过程,所以对消耗量尤其要注重事前和事中的控制。
项目部从以下两方面做好消耗量的过程控制:①从材料的收、发、存环节进行控制,收料环节要确保材料的质量和数量,从源头进行质量控制和计量控制;发料环节要执行定额(实行限额领料)、包干、指标、计量等控制措施,确保材料发放有据可依,数量准确;存储环节要合理规划存储场地,减少材料倒运,充分利用存储空间,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做好防止材料变质、丢失、损坏等措施,及时盘点,确保账物相符。②从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控制,选择先进可靠、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降低材料工艺损耗;加强施工监管,保证施工质量,杜绝返工损失;组织剩余材料及时退库,鼓励废旧物资回收利用。
3)细化核算流程,确保数据完整准确。以表格法核算为主,首先应明确核算对象,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作业队伍配置,重难点工程以分部分项工程为核算对象,一般工程以单位工程或作业班组为核算对象。其次应口径一致,核算内容的范围全面、单位统一、时间一致,要求进度、产量统计和消耗量归集保持时间同步、取值范围一致,使核算数据具有可比性。同时发挥信息网络优势,减少人为统计的工作量,提高统计核算的效率。最后要及时完成结算对账工作,确保数据的时效性。
4)积极开展节超分析,制定整改措施。项目部应建立“五量”控制台账,即合同量、图纸设计量、变更量、目标计划量、实际消耗量台账,严格进行各量的对比分析,对存在的差异分析原因,从组织、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提出整改措施,并严格落实。如合同量与图纸设计量对比分析,可以采取变更的措施,提高二次经营的效益;图纸设计量与目标计划量对比分析,可以采取改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的措施,降低材料的损耗量,减少返工损失;合同量、设计量与变更量的对比分析,可以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提高项目部对变更理赔的积极性;目标计划量与实际消耗量对比分析,可以采取加强现场管理、技术节约、有效的奖惩、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等措施,降低材料损耗率,提高二次利用率。
5)注重数据整理汇总,完善消耗量定额,为提升施工技术水平提供参考。材料消耗量反映了企业的技术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又会有效降低材料的消耗量,尤其是损耗量的降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要积极推进“四新技术”应用,不断创新改革,汲取经验,才能始终保持技术水平的先进性。
4.5 量化考核指标,促进落实量价分离
企业应建立健全材料成本管理考核制度,量化考核指标,对考核的对象、目的、范围、方式、依据以及结论和奖惩方法等内容明确规定。成本考核管理,应做到奖惩分明,达到增强成本管理人员的意识和责任、提高工作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目的,进而提升材料成本管理效益。
从量价分离的角度出发,用连环替代法或差额计算法,对材料成本差异的考核指标进行量化:①材料总成本差异指标:材料成本总差异=材料实际成本-材料目标成本=材料实际消耗量×实际价格-材料目标消耗量×目标价格,用于考核施工企业的经营效果。②材料消耗量差异指标:材料消耗量差异=(实际消耗量-目标消耗量)×目标价格,用于考核项目部的管理效果。③材料价格差异指标:材料价格差异=实际消耗量×(实际价格-目标价格),用于考核企业采购部门的管理效果。
4.6 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应用,提高量价分离管理效率
材料成本的量价分离管理是一项多部门、多专业、多人员相互紧密配合的工作,信息量大,相互沟通量大,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求较高,需要企业采购部门与项目部协同作业,如需求计划、采购计划、招标采购、合同管理信息、合同结算信息、智能化验收入库和出库、成本核算、节超数据分析等工作的协同。施工企业应注重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充分利用信息交互共享平台以及各种先进信息化管理技术,明确信息管理、档案资料、信息技术开发利用等工作流程,进而实现项目在线管理、多媒体信息交互、电子商务等功能,为量价分离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支持。如中国铁建的一体化管理平台、物联网等系统的应用,极大提高了量价分离管理的工作效率。
5 结语
在施工企业微利背景下,材料成本的量价分离管理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手段,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施工企业应尽快结合自身现状和长远发展规划,建立相适应的材料成本量价分离管理体制,确保体制高效运行,以便在竞争白热化的微利时代,有效提升企业内部精细化管理水平,摆脱效益流失困境,增强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