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剧的音乐美学

2022-02-08

剧作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广播剧防汛旋律

■ 石 炯

广播剧是一种听觉艺术,主要用声音的形式体现故事内容,和影视作品有很大的不同。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影像和声音相结合的声画艺术,通过具体的影像展现故事情节、人物和环境。最初的影像是纯粹的视觉艺术,是没有声音的。无声的画面对故事的展现有很大的局限性,无声电影的对白都是通过字幕的形式展现在屏幕上,而音乐则是通过现场演奏的形式展示。

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声音的世界开始彻底改变。声音可以记录了,声音可以反复地播放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有了诞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1924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危险》,由英国广播公司录制。抗日战争期间一大批爱国剧作家也创作了大量的抗战广播剧,如《我们到前线去》《前进的号角永不停》等,开了中国广播剧的先河。

广播剧虽然失去了一分的画面,但却多了十分的想象。影视作品的演员、道具、场景等都是具体的,每个演员的形象也许并不十分符合大众对剧情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因此给作品留下了遗憾。而广播剧恰恰弥补了这个有可能发生的瑕疵,剧中人物的形象、场景完全是听众自己的想象,根据各自的阅历、知识储备等差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创造的哈姆雷特,毫无违和感。而在剧情的延展汇总中,广播剧的音乐起到了增强真实感、体现情绪的内涵、烘托场景氛围、表达人物性格等决定性作用。

在最初的无声影视作品的时代,虽然没有语言对白,但已经开始有音乐的烘托,并作为无声影视的伴奏出现在艺术作品里。音乐艺术无论在影视作品中,还是在广播剧中都能体现一个音乐的共性,就是能够通过听觉感受到情感,展示特定的形象,根据作品的需求创作符合剧本的思想内容。音乐听觉和解说、台词、效果共同结合,融为一体,表达剧情。

广播剧音乐是一门有审美特性和规律的科学,具有独特的审美规律和特性,和其他类型的音乐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特征是要符合剧情、符合人物、符合时代要求,给人以很真实的带入感。跟影视作品不同的是,影视有具体的影像作为基础,以场景、人物形象、道具、光影等手段,展示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比如电影《李焕英》中的一个标语,就会带入年代感,再加上服装打扮、人物形象,已经具体地表现出八十年代工厂的环境,工人的风貌,这时的音乐就起到烘托气氛、增加人物鲜活生命力的点睛作用,就像做菜临出锅前放点鸡精,属于调味料,但并不是主味。而音乐对于广播剧来说就是主味了,运用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配器和特殊乐器来增加表现力。比如西北的剧情就会选用二弦子、海笛管子等乐器,新疆故事就会选用热瓦普,手鼓等,内蒙古就会选用马头琴、呼麦等表现形式,都非常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鲜明,能很好地表现地方特色。这就是所谓的主味。

下面就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录制的连续广播剧《村头一棵老槐树》为例,说说音乐的作用。故事讲的是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发生在陕西省沿河县委书记张克俭身上的故事。主人公开始是一个青年突击队队长,他参加抗灾抢险,经过不懈努力考上公务员,官至县委书记。然而,他又不自觉地陷入亲自审批的防汛工程的违规违纪中,在情与法的搏击中最终找回初心,悬崖勒马。故事的开头用了一段悠远的笛子,吹出来黄河的九曲十八弯,这是个远景,交代了大的地域性,再加上风沙声效,一个壮阔的西北大地就展现在听众的脑海里了。再由一头牛的叫声,把听众转到了一个近景,这时传来了一首童谣“小娃娃,做钩搭,做好钩搭钩槐花,槐花晾干做药材,祈福消灾全靠它……”这时村民的走路、鸡叫、孩子的嬉闹等音效进入。怎么样?一段音乐就可以表达这么多,场景完全由你自己的想象产生,这就是广播剧音乐和影视音乐的区别。

环境音乐在剧中多次出现。所谓环境音乐就是能够准确地表达剧中事物的具体场景,山村、城市、夜景等等。剧中多次出现克俭书记回家乡视察,和村民、长辈拉家常,回到村里的老槐树下,还有祖祖辈辈用水的甘泉井旁的场景,这时配的音乐是喜庆的,以具有西北农村特色的秧歌鼓、三弦等乐器为主,配合欢快幽默的旋律,来体现家乡人民的质朴、和谐、幽默,书记和乡亲们的关系是融洽的。剧中有三次视察沿河防汛工程,分别用了三种不同的氛围音乐。因为三次视察沿河防汛工地有着不同的场景。第一次是防患未然时,音乐是轻松的,因为汛期将至,但还没有来,表现的是一种宁静的、舒缓的氛围,景色宜人,虫叫蛙鸣,钢琴的分解和弦给江河一种流动的惬意和舒缓。第二次去沿河防汛工程是在市里要来巡视组之前,因为三十年不遇的洪水就要来了,书记出于对秘书的信任,在防汛项目没招标的情况下就签字了,这也使书记感到了工作时的疏忽。当书记和技术监督工作人员对大坝进行验收时发现了重大问题,此时的音乐是愤怒的,是惊恐的,定音鼓在最底层不断地轰鸣,低音大提琴在不和谐音程的旋律中挣扎,悲愤交加。他狠狠地批评了秘书,这时发现秘书在送给他的一本书里夹了一张三十万的银行卡,要退回去,工程方不收,那就用这笔钱加固大坝吧。第三次是在梦中,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想起了刚当上县委书记时乡亲们对他的期待,母亲对他的教诲,工作的失误,大坝突然垮塌,亲人们的笑脸在垮塌中淹没。这时的音乐是激动的、紧张的、翻江倒海的,大管弦乐队的多声部配器,管乐的齐鸣,表现出了悲愤交加的情绪,小提琴的加入使情感得到升华,最后在大镲声中惊醒。音乐已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环境场景。

关于情绪的音乐就更多了,其中回忆的场景就有很多。回忆当初刚当书记时乡亲们的喜悦,用了春天般温暖的长笛。自己对着自己的影子自言自语时,也就是灵魂的对话,用了电子合成器合成的长音,缥缈虚无,体现了灵魂的可怕,影子的悲伤和惭愧。风雨交加的雨夜,书记和妻子的对话,用了情绪化的小提琴。

和村里长辈对话的情绪就更多了。其中一段是老林叔听说书记收受银行卡偷工减料沿河防汛工程时的对话。说他辜负了村里的老少爷们儿和党组织,对不起他死去的爹——他爹就是当年修大坝三天三夜不睡觉累吐了血,死在了河堤上。这时用的音乐是以大提琴为主要乐器的悲伤旋律,体现了主人公的惭愧、痛苦,入情入理。在剧中有好多表现主人公思想斗争和母亲教诲的场景,一个以二胡为主要乐器的旋律反复出现,有时是主人公自己拉二胡想母亲从小对自己的教育,有时是自己面对诱惑不断斗争的内心思绪。那么,为什么用这个旋律?是为了表现母亲的教诲和利益诱惑的对抗。最后初心战胜了诱惑,好干部没有被腐蚀,没有出卖人民的利益,而是为人民争利益,这就是我们好县委书记的初心。

以上就是作者制作该剧的创作意图和思路,该剧已经登录《学习强国》,感兴趣的听众可以搜索收听。

猜你喜欢

广播剧防汛旋律
夏季防洪防汛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防汛当前莫添乱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
淮委组织开展2017年防汛抢险联合演练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