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京剧板鼓在乐队伴奏中的节奏运用
2022-02-08王初蓬
■ 王初蓬
板鼓又被称作班鼓,作为京剧乐队的一种打击乐器,其音色十分清脆,节奏明快。昆曲、京剧、越剧等传统戏曲表演中的唱、念、做、打等四功中都离不开板鼓的配合。在乐队伴奏与合奏中板鼓一直处于指挥和领奏的地位,其民间流传历史十分久远,但伴奏技巧并不易于掌握,因此,在京剧板鼓伴奏中,需要了解演奏节奏,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一、京剧板鼓在演奏中的作用与职能
在京剧演出中,乐队所有乐器都需要根据板鼓的指挥动向以及要求做出和谐的音乐效果,板鼓在京剧乐队中拥有着绝对的权威地位。剧情或人物唱腔中,板鼓必须要掌握节奏的快慢,并根据人物心情以及剧情变化改变音色的强弱。如在京剧《空城计》中,司马懿的[导板]“大队人马往西行”就是急切的,板鼓作为乐队中的指挥,表现的是大军迫不及待急速赶往西城的景象,要求“导板头”的速度要快。在诸葛亮得知司马大军离西城很近的情况下的大段念白,板鼓就要根据剧中人物的语速和剧情的发展运用恰当的节奏,太慢表现得拖沓,太快了反而又不能彰显诸葛亮未雨绸缪的智慧,因此板鼓在京剧乐队中的作用是其他乐器无法替代的。
在京剧伴奏时,板鼓指挥贯穿全剧始终,起着引导、协调、统一的关键性作用,这对京剧乐队板鼓演奏人员提出了更专业的要求——要全面理解京剧表演的技巧以及不同剧情环境、人物心理,掌握灵活的板鼓演奏技巧,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个人音乐素养,熟悉、掌握京剧演员的各项技能,与此同时,板鼓演奏人员也必须要拥有创作技能,对剧中音乐总体设计的理念有深入的理解。另外,由于板鼓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板鼓的演奏需要为剧情服务,使剧情的发展更为流畅,这要求演奏者在演奏前要充分了解剧中人物情感变化以及人物性格特征,通过乐队演奏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能获得更深刻的发展,深化到听众内心。鼓师要不断渲染演奏氛围,从而通过节奏推动剧情发展。鼓师个人理解与演奏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整部剧演出的最终效果[1]。板鼓掌握着剧情发展命脉,能驾驭舞台,是京剧演出乐队的指挥者,更是组织者,因此,鼓师不能将板鼓作为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需要在演出前多多了解相关剧情以及演出规定,在实践中掌握板鼓演出精髓,提高自身知识修养。
二、京剧板鼓在演奏中的节奏
京剧板鼓在演奏时的节奏主要分为唱腔和念白两种。京剧音乐结构主体是声乐部分,京剧演唱也可以分为抒情演唱、戏剧演唱等,旋律性较强,节奏有快有慢。
首先,唱腔由“起—转—收”构成总体结构。板鼓作为重要指挥,在演奏时需要负责唱腔的起—转—收。在“起”的部分,板鼓需要根据剧情总体发展以及演员的要求,指挥乐队演奏,通过“起”明确乐曲唱腔板式以及基本节奏,如《文昭关》中[二黄慢板]开场前,演员会叫板:“唉!爹娘呃……”这个重音发出就告诉鼓师要开启的节奏。在传统京剧中,所有的“起”都由鼓师做开头,通过板鼓节奏衔接其他乐器,由鼓师一人通过左右手的配合打出京剧基本节奏,被称作“点儿”,使京剧的节奏快慢完全掌握在鼓师手中。乐队根据鼓师开起的节奏,演奏出其他唱腔,使整体节奏更为连贯、通顺,也更整齐。“起”也就成为京剧表演中的重中之重,成就了许多经典的唱段。在演奏时需要注意不能以演员气口来决定唱腔“起”的顺序和速度,这要求鼓师能掌握高水平的专业技巧,了解“起”的根本性作用。在“转”的过程中,唱腔拥有独特的旋律,其转变形式、节奏与唱腔的接触点被称作“转”。戏曲节奏完全由鼓师掌握,想要节奏之间过渡得更为流畅、顺利,鼓师必须全面熟悉后续演唱形式和节奏[2]。第一,上板。唱腔如果需要衔接“过门”或者“亮弦”等技巧,乐队鼓师通过前期开出的“点儿”作为转接的关键形式,也需要顾及整体乐队感受,使乐队能顺利完成过渡。第二,散板。散板作为京剧中最具特色的演唱形式之一,演员的即兴演唱会导致总体节拍变得散漫,无法与前期有效衔接,但这一变化也存在严谨性。散板是乐队节奏转变中最重要的因素,能烘托人物情绪、渲染表演氛围,如果鼓师刻意进行节奏演奏,不能体现板鼓的统一、协调价值,就会破坏演奏节奏,鼓师也不要在演出时刻意将节奏打在某一音符上,要注意前后关联。唱腔的最后一句及末尾处为“收”。在“收”的过程中,需要掌握收在哪里,在什么音符节点部位,唱腔的收需要在板鼓指挥下,与其他乐器相互配合完成,收的过程需要逐渐减慢节奏,使唱腔能带给听众终止感。
其次,京剧中的念白需要根据不同场合和作用来区分,例如分为对白、念对等,并通过与京剧板鼓相互配合,展现剧情以及人物特点。第一,念白中的气口需要配合板鼓,根据人物性格特征展现此时此刻的语调、语势,配合演员突出语言的抑扬顿挫,表现人物在情绪上的改变。鼓师需要根据戏曲情节,运用恰当的节奏描绘人物特点。第二,要厘清如何烘托剧情,展现出人物感情。板鼓在舞台中一直是剧情发展的纽带,剧情通过节奏烘托人物特点,并掌握发展速度,要求在板鼓演奏后都有念白,使表演具有连贯性,中间气口不能过快,确保节奏之间的变化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最后,京剧表演主要在于演员的身段,身段变换能展现出人物形象前后的转变,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变化。身段表演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以人物肢体动作作为主要表演形式,表达主题以及思想感情。这要求京剧身段的表演需要与板鼓密切配合[3]。第一,在人物出场以及下场时,需要根据板鼓节奏,即锣鼓点,体现人物身份、地位以及上场和下场的不同心态。例如,在京剧演出时会有“碰头彩”,这是演员通过名气吸引观众产生的热烈反应,板鼓的节奏变化能推动剧情发展,烘托情绪、氛围,并为后续发展做铺垫,这时演员踩着鼓点能使表演更生动,具有动态美感,引发观众兴趣。第二,根据人物动作改变做出节奏上的改变。例如,当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展现出更为规范化、格式化的表演动作时,板鼓演奏也需要产生固定模式,相当于一种演奏标准模块结构,鼓师在了解演员的规范化动作之后,能快速记忆戏曲的发展脉络。另外,在演出的具体情节中包含各式各样的人物动作,包括规范化动作以及创编型动作,这些动作需要紧密配合京剧板鼓,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统一展现节奏变化,配合演员表演技巧,不断烘托剧情中的各项矛盾以及人物性格[4]。
综上所述,板鼓在戏曲中的运用十分重要,作为乐队之首,不仅具有指挥作用,也是剧情的关键推动者。板鼓演奏者需要充分发挥板鼓性能,做到基本功扎实,用灵活的演奏技巧使戏曲更深入人心,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营造不同的戏曲氛围,达到良好的演奏水平,并体会京剧内在精神,不断学习、探究,丰富自身,通过研究了解时代发展中京剧的含义,为京剧后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注释:
[1]宝玉:《当京锣、板鼓没了——我的音乐创作观兼及〈奔月〉欧洲漫记》,《歌剧》,2019第6期
[2]刘长宾:《一台锣鼓半台戏——戏曲武场四大件在昆剧中的作用》,《戏剧之家》,2019年第12期
[3]黄璟:《板鼓咚乐器制作的发展——访非遗项目板鼓咚传承人黄文栋》,《莆田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4]刘飞龙:《定式与脱化——莆仙戏板鼓艺术创新刍论》,《大众文艺》,2018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