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中民族打击乐的作用与功能研究
2022-02-08郭佳佳
■ 郭佳佳
打击乐在世界音乐中是最古老的器乐之一,世界各民族音乐中打击乐都占有一席之地。中国五千年前就有打击乐活跃的身影,在战争、祭祀和宫廷宴乐中鼓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吕氏春秋》中记载尧的乐官“以麇革冒缶而鼓之”,表明原始人在缶(陶器)上蒙兽皮制成鼓。《礼记》中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表明华夏祖先演奏陶制的土鼓庆祝。南北朝时羯鼓传入中原,一时成为风尚。唐玄宗还创作了多首羯鼓乐曲。打击乐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打击乐在制作和演奏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发展。随着西方打击乐的涌入,中国音乐人兼容并蓄,吸取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民族打击乐向着多元化发展。戏曲打击乐是民族打击乐传承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戏曲中的民族打击乐指的是戏曲中伴奏乐队里民族打击乐的部分,从广义上讲打击乐指的是打击乐器和锣鼓曲牌,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打击乐器。戏曲中打击乐被称为武场。鼓板、大锣、铙钹、小锣被称为武场四大件,是京剧、评剧等中国戏曲中主要的演奏乐器。打击乐在戏曲伴奏以至整个戏剧舞台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戏曲舞台上起到无可取代的作用。
一、戏曲打击乐的舞台功效。戏曲是综合性的中国传统舞台艺术,可以说剧情、人物、服装、化妆、道具、声效、灯光缺一不可。但是整个剧情的推进、演员的上下场、灯光音效的控制都需要总的调控,贯穿全剧始终引领着演出的总体布局结构的总指挥就是打击乐,尤其是打击乐中的司鼓在统一舞台节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有人说“一台锣鼓半台戏”。打击乐不仅以节奏音响带动全局,而且能够渲染舞台氛围,推进剧情发展,与演员默契配合,相得益彰,调控整出戏文武场面。在排练时导演起到绝对的指挥作用,但是一旦演出开始,导演无法登台,只能靠乐队司鼓去把控和调整。从剧情节奏到环节推进,从艺术效果到剧场氛围,从演员情绪到乐队配合,都要通过锣鼓点来进行命令的传达和指挥。以锣鼓点的疏、密、强、弱不同的演奏手法和技巧,服务于角色的唱念做打,服务于剧情的跌宕起伏,服务于环境的阴晴变化等。因此司鼓者必须做好全剧的整体铺排,做到底锤清、手势明,才能根据剧情需要掌控好打击乐的抑扬顿挫,做到整个戏曲舞台的统帅。可以说司鼓在完成乐队指挥任务的同时,还要肩负起唱腔、音乐、表演的整体融合。一出完美的戏曲可以没有音乐,可以没有唱腔唱词,但是绝对不能没有锣鼓点。
二、戏曲打击乐的艺术功效。戏曲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融合了种类繁多的艺术门类。其中戏曲音乐中的打击乐尤能增强艺术感染力,富于塑造性,增强了戏曲人物塑造和情境塑造等方面的艺术效果。戏曲打击乐不但在演员身段上有辅助作用,而且在角色性格的表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有重要作用。恰当的锣鼓点能够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比如京剧《金玉奴》中的金玉奴俏皮可爱,所以当人物下场时锣鼓点使用了小锣[长丝头],锣鼓点的轻松活跃配合着清脆悦耳的小锣的音效,给观众带来愉悦的艺术享受,同时也塑造了金玉奴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营造了金玉奴与莫稽初见的美好氛围,与后来的反目成仇、恩断义绝形成对比,增强了戏曲的艺术效果。在情境塑造上打击乐也尤为擅长。打击乐可以通过模仿音效塑造剧情需要的各类情境。打击乐可以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如风雨雷电、马嘶鸡鸣、刀枪火炮、两军对垒等,声音惟妙惟肖,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之感,使剧情更加生动传神,增加戏曲的感染性和体验性。如武戏中两军双方斗得难分难解,一段急促、强烈的打击乐刚好能增强其天翻地覆、浓烟滚滚、剑拔弩张的惨烈氛围,烘托出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增强戏曲的艺术表现力。
三、戏曲打击乐的调节功效。戏曲是程式化的艺术,在戏曲中的打击乐也是一种程式符号。戏曲中的打击乐按照功能可分为闹台打击乐、身段打击乐、唱腔打击乐和曲牌打击乐,分别起到调节开场气氛、调节表演身段、调节语言韵律、调节唱腔和伴奏音乐的节奏与速度的作用。打击乐的这些功能作用和艺术效果是一辈辈戏曲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和规律,由此形成艺术程式。比如闹台打击乐,又称开台锣鼓,又称“三通”。它产生于戏曲早期没有固定演出场所时用唢呐、锣鼓等招揽观众,烘托演出气氛,闹台一打四面八方的观众就会聚集而来,久而久之形成固定的程序。如今作为开场锣鼓,一通堂鼓一敲表示戏曲开始演出,配合大鼓、小鼓、铙钹等;二通板鼓引领,可用[疾疾风][九锤半]等鼓点烘托气氛;三通唢呐领奏,可用[将军令][哪吒令]等鼓点烘托气氛。全套闹台打完有酣畅淋漓之感,但是在现在演出中由于各种原因也会使用简洁的版本。配合身段、唱腔和曲牌,也有固定的锣鼓令相搭配,调节演出气氛和节奏。比如婺剧《朱砂痣》用[满江红]配合凤姣投江的身段,以节奏稍慢的[满江红]表现角色投江后在水中的漂浮、翻身、沉溺等动作。当演员下腰、双臂舞动水袖时锣鼓重击,演员按节奏摇摆水袖;当表演翻身,沉底时转长锣,锣鼓的气氛加强。锣鼓衬托演员的表演严丝合缝,展现了戏曲身段锣鼓“一动一锣”的艺术魅力。
四、戏曲打击乐的情感功效。音乐是用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打击乐也不例外。在戏曲中打击乐通过抑扬顿挫、张弛急缓、音质音色等途径来传递情感推动剧情发展。不同的打击乐音质不同,传达的表情符号也大相径庭。比如大锣声音洪亮,其中低音锣音色低沉,中音锣音色浑厚洪亮,大苏锣音色高亢洪亮,小苏锣音色明亮清澈,武锣音色清澈稚气,不同种类的锣音色不同,负责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表现不同的角色情绪。打击乐不同的配合形成的锣鼓点也能传递人物各种内心情感。比如[乱锤]就是用大锣连续敲击来表现人物的焦急、烦躁、纷乱的情绪,也配合上下场及相应的动作,节奏先后快慢不同,每一小节七下都是先慢后快。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念:“难道叫我束手被擒?这束手被擒!这这这……”此时用[乱锤]表现诸葛亮的焦灼情绪。再比如铙钹音色响亮,在不同的演奏手法下声音各异。两片敲击后不马上松开叫“沾边”,声音是“嘶”的一声。此外还有闷击、颤击、搓击、捂音等共九种方法。捂音演奏[冷锤][死击头]可表现人物恐惧等情感。恰当的打击乐器配合巧妙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秦腔《祝福》中祥林嫂觉醒时砍门坎,此时她内心抛弃了对天地的敬畏,在唱“四十年血和泪,我哪里吐冤”这一核心段落时,板胡、梆子和暴鼓互相配合,重板敲出每一句的起板,梆子慢打击节,突出祥林嫂此时觉醒时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悲愤的内心情感,慷慨激昂地激发出秦腔悲怆的艺术魅力。此时打击乐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情绪的渲染。
戏曲艺术是一种精神财富的创造,民族打击乐在戏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戏曲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戏曲中的锣鼓经早已达到严谨精美的饱和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戏曲中的民族打击乐没有进步的空间。我们不仅要继续钻研传统技艺将民族艺术发扬光大,还要在西方和现代打击乐中汲取经验,丰富壮大民族音乐,在融合中求发展,在创新中铸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