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艺术中影人设计雕刻艺术研究
2022-02-08刘家恺
■ 刘家恺
皮影戏发展历史悠远,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流派,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其中蕴含的审美特征求同存异。民间艺人在长期摸索与实践中结合雕刻材质及剧目表演需要,充分利用灯光透射、雕镞方法、装饰色彩、装订形式等元素,设计创造出特色浓郁、造型各异的影人,以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
一、皮影戏艺术中影人设计雕刻工序
皮影制作是一项较为精细的工作,工序十分复杂。要选取薄而透亮的成品皮,使雕刻出来的影人形成上轻下重的特点,保证在表演时更加平稳。设计理念往往结合传统手绘图稿,融入现代化设计方式。人物造型和场景搭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服饰图案运用民间图案的元素,并根据自身的艺术特点加以发挥。最为重要的一步是镂刻。雕刻线也有虚实之分,在雕刻时需要注重暗线与绘线的区别,保留整体轮廓。雕刻完成后要进行敷彩,做出大红、大绿、杏黄等不同颜色。在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敷彩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利用相片或液体纸片作为辅助材料。这种绘制的色彩较为鲜艳,但保持时间不长。最后,缀结完成。皮影人物结构巧妙,动作灵活多变。因此,在设计时总体部件包含头部中的帽、胡须、颈部,胸部内的卡口等。为了使后续表演更顺利,还要设置三根竹棍作为操纵杆,也就是所谓的签子,以便于双手舞动,使皮影人做出各类姿态[1]。
二、皮影戏艺术中影人设计雕刻形式
早期皮影雕刻只是利用兽皮或纸板进行修剪,色彩和技法也没有严格的要求。随着皮影艺术逐步盛行,人们对皮影雕刻制作技艺要求更复杂,制作材料逐步提升,讲究薄厚适中,具有适用性强的特征,能经久耐用,制作方法转变为刀工雕刻。皮影人物造型除了能体现头大身小外,也具有手臂过膝的特征。影人头面色彩鲜明,展现不同人物性格。例如,表达忠诚可以利用黑色,表达勇气可以利用花色,造型奇异大胆,具有独特的魅力。在表演时呈现的艺术效果更生动。除了人物造型独特外,场景也能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例如,亭台楼阁、春花秋月,都能展现皮影雕刻的精巧细致,这也是皮影雕刻艺术历史性与艺术性的统一[2]。另外,民间工艺和人们的审美情绪在皮影雕刻中也得到了完美融合。皮影雕刻从设计、雕刻到着色都能展现出民间工艺的特点,经历了各种变革。雕刻艺人经过长期实践,找寻更为合适的原材料,提高皮影艺术的观赏价值,展现出世代皮影爱好者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皮影雕刻吸收了民间剪纸艺术、戏曲艺术、宫廷美术艺术,应用线条突出人物特性。例如,线条简洁勾画出妙龄女子,利用弯月形的眉眼体现人物的俊俏。这种高度的概括性使皮影雕刻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皮影雕刻还有着潜藏价值,如民族特质、传播价值。皮影雕刻艺术反映的文化与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息息相关,寄托着人民的精神追求,具有极为强烈的民族色彩。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皮影雕刻艺术能发挥巨大的历史作用,这种艺术形式与民间剪纸、雕塑活动和电影制作密切关联,使皮影雕刻艺术成品能作为室内艺术装饰展现给大众,做到雅俗共赏。这意味着皮影雕刻拥有收藏价值,一定程度上保护和传承了皮影雕刻艺术。
三、皮影戏艺术中影人设计雕刻特点
在皮影戏表演中,是以影人在影窗上前后活动并完成表演任务的,所以其头部造型以侧正面居多,有些反面角色及丑角会使用半侧面脸,还有些完全为正脸造型。影人发髻、帽盔、面部角度亦不同,通常为背面、侧面或正面,使观众能看清全貌。影人衣裙、甲胄、衣袍等造型的设计角度亦不同,有别于头部的角度,确保影人造型整体较为和谐,尽可能将影人不同的角度展现在观众面前。基于此,一件皮影人物雕刻需要保障身子为半侧面且头部为正侧面,还要考虑透视对视觉带来的影响,继而优化影人造型。皮影戏艺术中的影人角色较多,如后宫宫娥、武侠剑客、书生员外等。这些影人在雕刻中需突出造型特点,符合戏剧行当角色设计要求,用程式化的艺术语言刻画人物形象,或阴险狡诈,或忠肝义胆。多数俊雅的生、旦角色使用阳刻方法配以嫩白的颜色,丑脸、花脸角色通常使用阴刻实脸方式,有时采用空、实相结合的脸型,使角色的面部能在影窗上有着明显的色彩反差,在虚实相生中加大视觉冲击力。影人面部红、绿、黑、白四色较为常见,用来表示影人的性格。其中红色为忠勇,白色为俊秀,黑色为憨厚刚毅,绿色为灵怪及草莽。将颜色与雕刻工艺结合在一起,使影人的特点更加鲜明,为完成皮影戏表演人物提供有利条件。
为使影人雕刻艺术研究更具针对性及区域性,以四川皮影戏影人为例进行分析,为更好地把握影人雕刻特点给予支持。“土灯影”影人高约一尺四寸,雕刻较为粗糙,脸谱不仅写实,还以非镂空的实脸居多,影人帽子和头能分开。川北与川西“土灯影”人物造型特点相近,其中川北皮影人物造型下巴尖、额头低,须发为软须粘贴而成或为皮刻,鞋子并无花纹。“渭南影子”从陕西传入川北,其造型存在相似之处,用黄牛皮雕刻而成,头帽相连,下巴、嘴部与鼻子较尖,额头较低,脸部多使用镂空雕刻技艺,在下巴处有胡须(分为用马尾制成的软须与皮刻硬须两种),鞋上无花纹。相较于陕西皮影影人,川北影人额头较高,这就需要在雕刻时抓住特点予以区分。“渭南影子”中的影人造型精致,在蟒袍上装饰云片、蟒龙、海水江涯,衣、裙两部分构成花衫,刻满花卉图案,在仙衣上刻有菱形图案并搭配长条飘带,在武将盔甲上刻有人字、锁子连环、鱼鳞等图案。“成都大灯影”起源于川西,而后在成都壮大,影人高约一尺八寸,共有14个关节,上肢分为四节,头帽分离。“成都大灯影”中的影人比例匀称、结构复杂,要刻好双肢、头、胸、双手及手指等部位,用马尾制成“口条”,又名鬓口,使影人胡须能做出一些表演。“成都大灯影”按照川剧设计摆设、脸谱、角色、道具等,同时从蜀绣、蓝印、年画中吸取艺术养分,最终形成影人雕刻特点,即象征性强、寓意丰富、雕花敷彩和谐、装饰图案凝练、形象传神。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一是影子大约为30~80厘米,关节多——约为14个,用马尾制作胡须,手掌与手指分离,能灵活操纵;二是雕刻方式与川剧关联紧密;三是使用天然矿物质原料上色,影人色彩绚丽。代表性较强的地域皮影戏“成都大灯影”发源于光绪宣统年间,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人物故事寓意深刻、诙谐生动、主题鲜明,能给观者带来启发。这就需要在雕刻影人时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确保代表性、地域性的影人特色鲜明,助推皮影戏表演艺术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皮影表演艺术中,影人雕刻艺术在容纳了民间剪纸艺术、绘画艺术、雕刻艺术等元素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表演至今仍被大众喜爱,而皮影雕刻艺术想要获得长久的传承与创新,必须吸取传统皮影雕刻艺术中的优势,深刻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文化精神内涵,不断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作品,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注释:
[1]贾海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乐亭皮影发展现状为例》,《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年第4期,15~16页
[2]张嘉效:《乡土语境下皮影雕刻工艺的传承与转型——以华县皮影雕刻艺人张华州为例》,《民艺》,2019年第3期,133~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