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许知远《十三邀》的访谈艺术

2022-02-08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5期
关键词:许知远马东主持人

董 璐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腾讯视频与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创新准直播访谈节目《十三邀》于2016年5月首播,除了搭载新媒体这列“快车”,注重创新,采用“互联网+”模式之外,更是在《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等多年来教科书般的访谈节目中找寻突破。它的出现并没有延承原有的访谈节目的固有模式,而是从很多维度当中找到改变的切入点。主持人许知远以自己特有的偏见式访谈方式,并且怀揣着自我看待世界的固执的主观视角去寻找在不同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向他们发出邀请,通过交谈来展现出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同时也引导着受众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

1 节目现状概述

《十三邀》是一档创新准直播访谈节目,主持人许知远向一些具有模范作用的个体发出邀请,请求观察他们的行为,分享个人的经验和心得。受众透过许知远对嘉宾的发问,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个时代的思考。

1.1 访谈对象

《十三邀》不论是从节目形态上来说,还是从嘉宾选取的方式来说,都注定小众化。首先,许知远是从他的个人角度出发,与时代对话,有时他的主观想法和固有思维会影响节目录制的境况;其次,许知远在选取嘉宾时,对嘉宾的定位并不固定,因此邀请不同类型的嘉宾在拓宽节目广度的同时,也会忽略锁定固定受众群体的重要性。但是从该节目邀请嘉宾的阵容来看,可以将这些嘉宾划分为两个类别:一类选择迎合这个时代的流行文化和大众情绪,另一类则与这个时代保持疏离。纵观这些受访嘉宾中,罗振宇、马东、李诞属于第一类人。面对这一类人,主持人许知远试图去理解接近,但认知的不同让他们之间的沟通显得针锋相对,不过这种交流的冲撞却能给受众呈现出思想的不同方面,节目在赢得话题度的同时容易出彩,也容易招黑。张楚、贾樟柯及西川则是第二类人的代表。许知远在对话这些嘉宾时,更容易与他们产生思想共鸣,节目不局促,也无尬聊,大家的聊天状态也是相对轻松的[1]。

1.2 节目反响

《十三邀》从2016年的第一季开播以来,在网络上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针对这档节目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每个人都有自己评判这个节目的标准。从第一季的文案到第五季的文案中,不难看出这中间记录了许知远的个人成长,由那个执拗的知识分子改变为如今虽然依旧坚持自我、恪守偏见却努力追寻兼融之道的思考者。这不仅仅是许知远自身的成熟,也是这档节目的日趋成熟。

麻将中有一副牌叫作“十三幺”,和节目《十三邀》谐音,并且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幺九牌”即指“东南西北中发白,一九万一九条一九筒”,有了这十三张牌,就可以胡其中的任何一张,如果你胡了“十三幺”,则又叫作“国士无双”。《十三邀》选择了不同领域的嘉宾,涉及二次元、影视圈、自媒体、作家、学术圈、乐坛等,跨界挑选嘉宾让节目无法保证一贯的审美风格,大多数观众只会观看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黏合度。这样做虽然有很大风险,因为领域不同会使观众的黏合度大打折扣,但幺九牌也是这样的尴尬之境,既构不成顺子,又构不成对子或者杠,但通过不断累积,最终能意外翻转,形成上上牌。《十三邀》就像幺九牌一样,在多个领域中来回变换,与嘉宾们碰撞出多元的思维火花,让节目脱颖而出。观众一旦对节目产生兴趣,就能了解多领域的知识内容。

2 节目特征

《十三邀》这档节目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最为突出的三个节目特征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最终呈现的节目起到积极作用,不论是拍摄场景的设置,还是甄选优质的节目主题及内容,或是主持人与受访者关系的创新,这些特征都是这档节目为当前其他访谈节目提供的有价值的参考。

2.1 场景设置创新

这档节目突破了传统的演播室模式,它没有固定的拍摄场景。相比于在固定演播室录制的访谈节目,《十三邀》这种空间的转移和场景的设置也是为了方便契合每一期节目的主题[2]。比如,在第一季第五期节目中,许知远对话叶准,拍摄地点选在叶准的武馆里,受众可以更加近距离地感受叶准大师每天的行程。而且设置在叶准大师熟悉的工作地点,也更加方便主持人许知远和他进一步谈话,更容易走进嘉宾的内心世界,因此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采访内容更加真实、自然。这可以看作是将访谈节目和“纪录片”这样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便于受众了解到嘉宾最真实的一面。此外,在这种适宜的场景下录制节目,不仅便于主持人和嘉宾谈得更加深入透彻,受众也可以通过镜头在第一时间直接观察到嘉宾细微的神情和体态变化,许知远尴尬、困惑的一面,在很大程度上也大大增加了该节目的戏剧性[3]。

2.2 内容的逆“流行化”

《十三邀》具有“文化性”气质,在这个过分娱乐化的世界中便显得有点“不接地气”[4]。许知远有时抛出的问题的确很值得大家探讨,如在第一季对话二次元文化那一期节目当中,在节目结束时,字幕上出现了“你可以不理解动漫,可以对宅人嗤之以鼻,但是不要忘记在看似肤浅又离经叛道的外表下,隐藏着梦想的虚空、社会的畸形与悲哀,以及每一个心灵深处的自由与梦想”。这段话是许知远对当下二次元文化的一种解读。数年过去,二次元文化的主力军依旧还是20岁左右的学生,其实二次元更像是这些年轻人的保护伞,是他们短暂逃离这个现实世界的出口。这期在选题上确实十分讨喜,有人一直把《十三邀》这档节目归为综艺下的访谈节目,但腾讯视频却把它归纳为新闻类节目。二者并不冲突,许知远主持的节目的确都是从当下社会十分敏感的话题入手,以新闻的视角去探索,因此不难看出他也在努力发现社会各领域现存的现象,并试图通过和各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深入交流后,揣测他们真实的心理活动。

2.3 主持人与受访者的关系创新

许知远作为一名并非播音主持或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出身的跨界主持人,颠覆了之前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受访者之间建立的坚实关系。许知远在节目中所展现出来的才华,与其说他是主持人,倒不如称他一名对这个时代和社会充满困惑但又渴望前进的观察者、思考者。而主持人应当具备的一些专业素养在他身上也是完全看不到的,客观、公正、保持中立被他完全摒弃掉,正如他自己所讲的一样,“带着偏见出发,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因此,从一开始,许知远就是带着他的固有思维和主观看法来主持节目的。在节目当中,他从来不会掩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是带有十分鲜明的个人色彩,但也正是因为如此鲜明的“许知远”个人标签,成就了这一档节目[5]。

3 《十三邀》的访谈艺术

《十三邀》的节目主持人许知远是一位毕业于北大计算机系的“75后”,其身上具备理科生的严谨逻辑思维,也洋溢出文科生的细腻人文情感。他在节目中用灵活的视角体现出对生命的关怀,又用自己“对抗式”的缜密去摸索和探究背后的故事,由此种种形成了他独有的访谈方式。

在谈话类节目中,访谈方式还可以继续具体细分,而在《十三邀》这档节目中,受众可以将其简单分为对谈、访谈和聊天三种访谈方式。面对不同的嘉宾,许知远呈现出的交谈方式也不尽相同。

3.1 旗鼓相当的对谈

《十三邀》对话罗振宇和对话马东这两期节目播出后,引发众多网友的热议,原因之一当然是这两位嘉宾本身就自带流量,但是从访谈的角度来看,罗振宇和马东在对阵许知远时,他们都是很好的辩手。这两期节目给受众的感觉更像是在对谈,主持人与嘉宾平分秋色,因此不难看出许知远其实更适合对谈的形式,就像罗振宇说的“许知远是一个很好的谈话者,他坐在对面,会激发你说话的欲望”一样。但必须承认的是,能像许知远做到这种节目效果的人并不多,对谈侧重的是双方谈话时戏份相当,观点有异有同,在对谈的过程中双方的形象都逐渐清晰起来。对谈讲究的是在对等的条件之下阐述自己的想法,双方从而产生思想上的交织与碰撞,就像罗振宇接受采访时提及,其实他懂得许知远所表达的观点,他自己所说的,许知远也都理解,只是他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而已。

3.2 淡如水的访谈

谈话类节目以访谈模式见长,《十三邀》这档节目其实也是一样的,很多期节目都是以访谈的方式切入,但访谈的方式体现不出许知远的个人特点。比如,在对话学者陈嘉映时,许知远把一次深度采访做成了一个学生向老师不断求教的节目,这样便失去了二者的平衡;又或者是在对话冯小刚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冯老师在讲,而作为对话方的许知远似乎消失不见一般。节目中能看出冯老师的坦诚及全力配合,同时也能看出面对大咖级别的嘉宾时,许知远表达得太少,并没有出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的效果。所以坐在这里的主持人无所谓是不是许知远本人,或许换成其他主持人在场,也没什么本质的区别。访谈其实更加侧重的是通过主持人不断深入的问话,探求嘉宾的内心世界。因此,若是采用访谈这种形式,主持人扮演的角色更像是精神世界的导游,要通过提问引导嘉宾畅所欲言,激发嘉宾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3.3 聊天式交谈

聊天式交谈讲究的是让人觉得舒心畅快,这种状态本应该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并且令人如沐春风般的轻松,同时不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话题的深度。看起来聊天式交谈是最为随意的,但实则这种方式是最难以达到的,这取决于主持人面对不同嘉宾时对自己的定位,但是许知远这方面做得有所欠缺,面对年轻人时他的状态还算轻松,面对长辈前辈时又显得过于拘谨,在面对年纪相仿的同龄人时又过于渴望看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因此这就导致了他节目的谈话方式必然的多样性。在国内聊天类节目中,做得最好的当属窦文涛,他的《铿锵三人行》及《圆桌派》,都体现出一档优秀的聊天节目应该有的样子,看似聊东聊西,却能将这些细碎的话语串联起来,处处可见其核心思想。

3.4 偏见式访谈

许知远的访谈特点之一就是带有偏见式的[6],正是他的个人主观意志太强,在和李安的谈话中他走向了一个极端,就是注入自己的固有思维,而李安一直在跳脱出许知远给他设定的圆圈。偏见式访谈的好处在于主持人带有自己的观点认知,许知远所讲的带着偏见看世界,这里的偏见可以理解为自我的世界观。这种偏见式访谈有它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不仅能让节目更具观赏性,也让受众看到了主持人与嘉宾双方的态度。

在节目中,受众可以看到许知远一直在强调他会带着这些偏见出发,他的个人主观意识过于强烈,很多时候是带有自己的主观臆想进入的。比如,备受热议的对话马东那一期,许知远从一开始就在脑海中认为马东做《奇葩说》这档节目是出于商业上的思量。带有这样的偏见去看待并不是不可以,但是当马东已经很明确地表明“莎士比亚戏剧给当时人们带来的快乐,和《奇葩说》给当代人带来的快乐之间是没有差别的”之后,许知远依旧不屈不挠地拿自己的逻辑去追问马东。

3.5 “尴尬之谈”

在节目中,许知远的“尴尬之谈”随处可见。比如,马东回怼许知远的那句“我没那么自恋”,让许知远深陷尴尬境地。在访谈过程中,甚至可以看到很多许知远与嘉宾四目对视、不说话的镜头,这种长时间的无声镜头原本可以被剪掉,但是却被完整地保留在节目中,这种镜头被众多网友解读为“尴尬”,但是经过多期节目的观看之后,受众便会发现这是该档节目的一种表达方式。此外,许知远会直接对着镜头说:“别,我烦你。”这种看似“真性情”表现,实则是自我的情绪管理不到位,受众隔着屏幕依旧可以感受到尴尬的氛围。但有时“尴尬之谈”未免不是一个好的呈现,中国人讲究留白,有时候尴尬的无声却可以胜似千声万语。

从美学角度来看,“尴尬之谈”可以理解为是访谈认识的“灵晕”,是受访者与许知远的质疑与思考,是话题的广延与伸张,是这档节目独特的表达方式。

4 结语

《十三邀》如今的点击量和关注度,不免令人担心:一贯以边缘人的立场来思考、质疑、发问的许知远,当他自己身处聚光灯中心之时,独属于他自身的那份疏离感却正在日渐消弭。许知远自身的特质与这档节目的走向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他作为这档节目的核心人物还需细细审时度势。时至今日,自媒体的普及、通信科技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使各个领域间的壁垒不断消解,可社会整体的文化氛围从未离开过对“真善美”的探求。《十三邀》作为一档文化类访谈节目,要加强与受众的知识沟通,提升文化硬度,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最佳效果。

猜你喜欢

许知远马东主持人
汽车发动机常见故障维修与保养技术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书生直播带货,让流量向知识靠拢
书生直播带货,让流量向知识靠拢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游荡者许知远
游荡者许知远
马东生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