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戏剧:科技时代戏剧艺术的新可能
2022-02-08徐群群
■ 徐群群
近年来,面对VR、AR等科技的发展,传统舞台艺术正在积极拥抱科技,并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随着戏剧与科技的融合,形成了不同的承载戏剧演出的戏剧空间。并且,作为艺术门类的一个分支,戏剧艺术的发展趋势已成为整个艺术发展大趋势的一个缩影。戏剧艺术风格的个性化、受众的大众化、题材的民族化、表现形式的智能化,会是未来戏剧与戏剧空间发展的趋势。
一、当戏剧艺术遇到科技
20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剧院演出就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以扩大舞台创造性的空间,增强视觉观赏性。近年来,伴随着VR、AR等科技的进步,无论是戏剧、电视电影,还是游戏电竞都进行了不同的尝试。比如,济南Flash Back闪回游戏剧场推出的戏剧《成丰街25号》,围绕济南民族资本家苗世远创办的成丰面粉厂展开。剧场利用1000平方米场地搭建了80年前济南成丰街的原貌,有警局、洋行、民居、饭店、车站等十几个场景。各种道具、声音和灯光的烘托也一应俱全,现场可以感受到昼夜交替、食物香味、蝉鸣鸟叫等,为体验者呈现出一个充满烟火气息、车水马龙的成丰街。玩家需要换上剧中人物的衣服并被随机分为三个不同阵营的角色,在观赏演员表演的同时,还得根据线索提示竞选成丰面粉厂厂长,以此推动整体剧情的发展……精美古怪的道具、行为诡谲的演员、悬而未决的谜底……发生在剧中的故事让观众产生身处其外而又置身其中的双重沉浸体验。
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即使是有着每场520元到890元不等的高昂票价,仍然一票难求。据官方数据统计,该剧重复刷剧观众超过六成,铁杆粉丝最高刷剧纪录近170次。《不眠之夜》的基本脚本,是对经典作品《麦克白》的重新解构,同时又融入了希区柯克式的悬疑风格。六年来,上海麦金侬酒店只凭借《不眠之夜》一部剧,就支撑剧场火爆至今。一到开演时间,便有一群打扮入时的潮流男女在剧场门口排起长龙,等候入场。剧场不仅有门票收入及商业赞助,还有主题酒店、餐饮、酒吧等营业收入,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赢利模式。
在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演出的《今夕共西溪》巧妙借用西溪湿地自然实景,以西溪洪园“钱塘望族”洪氏家族的文化故事为背景,讲述了洪皓夫妇二人在家国情怀下相恋的浪漫故事。通过行为艺术、音乐、歌曲、舞蹈、吟诵、戏剧等艺术融合表演形式,佐以艺术灯光、全息音响系统、喷泉、雾森、全息投影、仿真技术、多媒体控制等高科技呈现形式,将西溪的美、人文的雅、科技的炫完美融合,营造“既唯美震撼、又感人至深”的演出氛围。呈现一场具有创新意义的江南美学浸润大戏。
这种“沉浸式”游走剧场,和传统戏剧中的“一桌两椅”表演形式一脉相承。虽然戏剧增加了现代科技手段,但在审美品格上与中国传统戏剧的原则是一致的。如何思考科技与戏剧的关系、人与戏剧的关系,如何实现经典与当下、传统与现代、个体表达与审美期待的有效联系,是值得业内人士思考的新问题。
二、科技与戏剧融合的必要性
很多人觉得戏剧艺术属于小众艺术,缺乏娱乐性。事实上,近年来,通过戏剧艺术、文化旅游、科技娱乐等深度融合,戏剧剧场的发展已经把艺术和大众娱乐紧密结合在一起。于此,科技的贡献巨大。比如,现代剧场的电脑灯和以前剧院的灯光照明设备不同,导演们可以利用先进的灯光技术设备根据不同的戏剧情境创造出不同的灯光效果,丰富舞台作品的戏剧表现力,为观众提供视觉享受。先进的音响设备在戏剧演出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音乐氛围的营造,观众将会沉浸在戏剧场景以及角色人物的真情实感中。沉浸式戏剧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实用的、可感知的环境来包围观众,让观众沉醉在被创造的世界中,并相信他们是戏剧的一部分。此外,沉浸式戏剧注重每个观众的个人体验。观众在探索故事的方式上有很大的自主权。有时,观众甚至可以影响和改变故事的叙事模式。
沉浸式投影为戏剧舞台打造出一个更贴合于剧情、更加梦幻的舞台效果,加深场景与剧情的关联,使得表演更加真实。此外,沉浸式戏剧也很注重观众与场景之间的互动,在沉浸式演出过程中,观众可以通过完成一些小任务,对剧情进行推动,对舞台氛围进行更换。这一特性大大增加了演出的趣味性,也使观众获取了更好的观感体验。沉浸式的表现手法为舞台艺术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生动有趣的互动效果,点燃了全场的氛围,调动了全场观众的情绪,使他们获取更好的观赏体验。
科技的另一个优势是更加方便快捷。在过去,如果观众想看一场演出,就必须在剧院的售票处买票,而且要排很长时间的队。现在,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查询表演信息、表演团队和特定演员,在线购票。
三、科技时代的戏剧如何与时俱进
一些观众心目中的中国传统戏剧是陈旧的,跟不上时代潮流的。主要表现于许多新编的现代戏没有写出新的时代精神,自然受到观众的批评。戏剧需要符合观众的审美,与时俱进。现在已不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时代,每一位观众都想为自己“发声”,充分自由评价和展现自己的喜好。有时,戏剧不应该是一个静态的、传统的展览,应该是一个美轮美奂满足观众进场自拍的场景。我们应该重视它的思想性、开放性和启发性。与传统戏剧舞台表现不同,沉浸式戏剧旨在打造一个与真实场景差别不大的环境,让场景与剧情相联系,不会让观众觉得舞台仅是个表演场所,舞台剧演员们在这个似梦如幻、虚实结合的场景中,表现得更加切实,观众的观感效果更好,不自觉地就认为自己成为了戏剧的一部分。
沉浸式戏剧注重现场体验,会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够有一份特别的个人体验,整个戏剧作品的进度和体验方式都由观众自己来决定,并非每个人观看的体验、内容进度是一样的。沉浸式戏剧为观众提供的多重感官体验让人们除了能去看、去听,还可以去触碰、去品尝、去感受。剧目里的场景都是为了能让观众全心投入环境而特别设计的。食物和饮品常被当作体验的一部分,剧目中偶尔也有环节让观众和场景元素有肢体上的互动。沉浸式作品里的音乐则主要是为了渲染剧目的底色、烘托故事气氛。说到沉浸式体验,不得不说的就是互动效果,沉浸式戏剧更注重观众与场景的交互体验,观众可以通过完成一些小任务,敲击、拔剑之类的小动作,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或者是制造特定的氛围与观众互动,增加观众观感的趣味。比如在城市漫游式的戏剧表演中,演员带领观众在城市间漫步,不论是扮演游客还是居民,观众都找到了一种表演者、参与者结合的新的身份,以个体为单位、以社群为组织展开表演和重建,从而激活人际之间,人与空间和时间之间的连接关系。此外,沉浸式戏剧在心理治疗、加强社区联系等方面的作用也正随着无数作品的诞生浮出水面。作为当下饱受关注的戏剧类型,沉浸式戏剧在未来会开拓自己更宽广的道路和无限的可能性。
总之,“沉浸”代表了一种创作和参与的姿态,而不是固定范式。传统剧院升级为符合时代需求的剧场已是必然趋势,智能化与数字化的虚拟沉浸剧场是当代剧场升级的趋势之一。人工智能技术重新定义了传统剧场的“打开方式”,实现了剧场的无限可能性。相信,紧随时代与科技的发展,未来剧场的美学及社会能量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科技的发展不仅在改变人们对现实的认知,也在改变人们对剧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