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越剧现代戏的历史、现状与反思

2022-02-08杨斯奕

剧作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现代戏男女剧团

■ 杨斯奕

越剧诞生于浙江,兴盛于上海,流行于长三角以及全国大部分地区。越剧既有江南水乡民间文化基因又饱受海派都市现代文化滋养,创作表现现代生活的现代戏独具优势。越剧现代戏显示出越剧艺术从古典向现代转化的觉醒,关注时代命运、宣传进步思想长期以来更是越剧现代戏的特点。1946年袁雪芬演出的《祥林嫂》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成为“新越剧的里程碑”。1947年尹桂芳所在的芳华剧团创作了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社会黑暗的《浪荡子》,演出后反响强烈。1943年到1945年,浙东根据地社教队创作的《血钟记》《桥头烽火》等宣传群众踊跃参军、支援抗日以及反映革命烈士事迹的越剧现代戏还曾在抗日宣传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稳固和发展。

一、“十七年”时期浙江越剧现代戏的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现代戏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周恩来强调“越剧也要表现新生活”,“女子越剧和男女合演的越剧需要共同前进”。1952年,经浙江省委指示,为加强表现现代生活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包括十名男演员在内的一批文工团员通过选拔加入越剧队,后改编成浙江越剧团并专门组建实验男女合演的演出队。同年剧团就移植沪剧现代戏《罗汉钱》演出了越剧男女合演的第一部大戏。“越剧皇后”姚水娟主动担任媒婆的角色为青年演员配戏。1952年年底至1953年年初,该剧在杭州的胜利剧院连续演出41场。越剧“男女合演”受到观众认可、欢迎。此后又移植演出了评剧现代戏《小女婿》。1954年浙江越剧团二队[1]男女合演的现代戏《志愿军未婚妻》参加华东地区及浙江省戏曲会演获得多个奖项。会演的奖励是对浙江越剧男女合演实验的高度肯定。1957年浙江越剧二团单独建制[2],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实行男女合演改革的越剧团,也标志着浙江越剧现代戏的创作迈入了更为成熟的阶段。浙江越剧二团随后创作了一大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现代戏。1958年,浙江越剧二团携《风雪摆渡》等五部剧目赴北京汇报演出,周恩来总理和夫人邓颖超到场观看了《雨前曲》的演出。此剧主题曲《采茶舞曲》在当年的国庆节国庆大会开始前在天安门城楼连续播放,《风雪摆渡》被选定为天安门晚会的节目。除了受到领导、专家的肯定,这些现代戏也深受广大观众欢迎。1959年浙江越剧二团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剧目《斗诗亭》当时连演108场,参演此剧的演员张蓉桦对当年赶场演出的辛苦记忆犹新——早上六点就要起床,随后化妆准备八点半的上午场,吃完午饭演出下午场,一整个月都是每天演满三场,最后不少演员都累倒了[3]。1960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斗诗亭》拍摄成电影,该片也成为第一部男女合演的越剧现代戏电影。1961年越剧现代戏《金沙江畔》在杭州等地演出时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参演的青年演员一时在省内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4]。1964年越剧现代戏《豹子湾战斗》被驻舟山部队指定为春节慰问演出剧目。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成为全国越剧现代戏创作的中心,特别是浙江越剧二团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实行男女合演改革的越剧团。该团从成立至今一直侧重演现代戏,曾被誉为全国戏曲团体演现代戏的八面红旗之一。在浙江越剧二团的影响和带动下,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浙江全省各地的越剧团创作了大量弘扬革命精神、反映时代新貌的现代戏。当时全省各地建立了13个“男女合演”的专业越剧团。杭州越剧团、嘉兴地区越剧团分别创作了《关不住的姑娘》《一日千里》《争儿记》《山花烂漫》等现代戏,并在全国取得了好影响。1949年至1965年期间是浙江越剧现代戏创作的高潮时期,不但剧目数量多而且在思想上、艺术上也得到了领导、专家、观众等各方面的认可。这一时期创作的现代戏作品扩大了浙江越剧在全国的影响力。从创作成果和社会影响来说,“十七年”的浙江越剧现代戏在当代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新时期以来浙江越剧现代戏经历低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浙江创作的《强者之歌》《刑场上的婚礼》等现代戏成为新时期率先搬上舞台的越剧作品,促进了“文化大革命”以来越剧演出的复苏。20世纪80年代浙江省还创作了《终身大事》《当心飞走》《光荣的减产主任》《风流姑娘》等一批反映改革开放后社会变化、发展的剧目。同时1984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立后,以该团为代表的浙江女子越剧凭借青春靓丽的演员阵容和诗意唯美的高水平舞台综合呈现,不但在国家层面的几个重要文艺奖项上获得瞩目成绩,在城市演出时也备受观众追捧。受此影响,各地市的男女合演越剧团相继改演女子越剧。如宁波市越剧团在1965年后一度实行男女合演,1992年该团女子越剧青年学员入团完成演员整体换班并改名为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剧团原先的经营窘况也由此完全改善[5]。至1990年,浙江全省仅剩浙江越剧团[6]一个男女合演团坚持演出现代戏。

步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电视已经在城乡家庭全面普及,戏曲演出市场出现了整体性急剧萎缩。同时,随着电视艺术的迅速发展,这种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媒介极大满足了普通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爱好戏曲的观众已可以不用亲临现场就欣赏到知名剧团高质量的戏曲演出,这也更进一步加速了基层戏曲剧团的瓦解。至1990年,浙江省内的越剧团已仅剩43个(仅统计能够正常进行演出的剧团),年演出5958场次,观众718.9万人次[7]。通过数据可以显而易见地感受到越剧演出团体生存空间受到的挤压,对于多数并没有突出业绩的国办剧团,即使享受国家财政拨款支持,要维持正常生存运转也面临极大压力,实在难有动力投入人力、物力去创作缺乏演出市场需求的现代戏。但就在越剧现代戏创作面临最大困难的时期,浙江越剧团的《巧凤》《金凤与银燕》两部作品于1993年和1994年分别获得文化部第三届“文华奖”和第三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实现了浙江越剧现代戏在全国重要奖项上的突破。

三、新世纪浙江越剧现代戏的发展现状

进入2000年后,浙江越剧现代戏的创作热度再度回升。余杭小百花越剧团和上海越剧院联合演出创作了改编自痞子蔡同名网络小说的越剧现代戏《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该剧以“青春越剧”为宣传切入点,并邀请“越剧王子”赵志刚加盟,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的关注。杭州越剧团、浙江越剧团分别创作的《德清嫂》《我的娘姨我的娘》等宣传“浙江好人”的作品也突破了以往此类真人真事作品过度重写实而戏剧性不强的藩篱,通过曲折动人的剧情,挖掘“小人物”质朴、善良的人性光辉。而浙江越剧团的《红色浪漫》《枫叶如花》等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开始注重突出“革命者”身上的人文情怀,并充分融合科技与艺术,展现强大舞台视觉效果。特别是近年来浙江的各地院团又相继创作了一批挖掘并反映“浙商”创业历程的剧目,例如桐庐县越剧传习中心讲述桐庐“快递帮”成长的《通达天下》、温州市越剧团讲述温州民营外贸企业转型的《风乍起》和诸暨市文化艺术中心表现诸暨农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香榧村》等多部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尽管新作品在艺术上还有不少需要提高的空间,但这些创作拓展了浙江越剧现代戏的题材,推动了越剧现代戏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四、对于浙江越剧现代戏存在问题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浙江省在各个时期都曾推出了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越剧现代戏作品。根据档案资料统计,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浙江省各级越剧团共创作、演出了200余部现代戏。尽管浙江越剧现代戏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演出市场、剧目数量、获奖情况等方面考察,越剧现代戏的发展与古装剧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演出收入也远低于古装剧。同时还存在创作人才缺乏、艺术风格单一、舞台过度包装等种种问题。

(一)市场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越剧现代戏的演出曾十分繁荣,无论是演出场次还是演出收入都和传统剧目不相上下,浙江越剧团多位老艺术家在接受笔者采访时都曾提及当时有知名演员参与的优秀剧目常常上座率超过传统戏。当时浙江省内各级越剧团新创剧目中现代戏居多,参演主要演员也多为青年演员,因此受到年轻人和知识分子的欢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戏曲演出市场整体大幅滑坡,为鼓励剧团加强现代戏演出,浙江省文化厅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专门针对新创剧目设立了“现代戏演出超百场奖”。可是现代戏要寻找商业演出机会仍然极为困难,大多数剧团只能靠“送戏下乡”“农村文化礼堂”“戏曲进校园”等公益演出才能勉强完成现代戏的演出任务。

尽管浙江的观众从总体上来说对于越剧现代戏和男女合演的接受程度较高,但是目前会自主消费戏曲演出的越剧戏迷等群体更喜欢的还是传统戏和女子越剧。市场是一面镜子,可以真实、清晰地体现观众对于艺术产品的接受程度,现代戏的创作要紧跟形势,因此排新戏丢老戏的情况十分突出,有的新剧目往往是参加完评奖演出之后就被束之高阁。近年来浙江越剧现代戏获得不少奖项,但是由于缺乏优秀保留剧目,在市场竞争中仍然居于弱势,尽管国办院团的创作有政府经费支持,但长期依靠“输血”,缺乏自身“造血”功能,最终将给剧种发展带来巨大隐患。加强对新创作品的反复打磨,重视打造优秀保留剧目才能使浙江越剧现代戏在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

(二)人才

建国以来,浙江越剧现代戏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本土戏曲人才队伍的强力保障。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浙江越剧相关人才特别是主创人才的培养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断层。当前全省剧团中主创人才缺乏的情况比较严重,根据2019年年底笔者参与的相关调研统计,在全省剧团中高级职称人数比例低于30%的院团占比60.41%。由于剧团创作人才缺乏且人才队伍结构老化,剧团邀请知名创作者在多部作品中担任主创的现象比较突出,“主创集中”和“主创高龄化”的现象比较普遍。以浙江越剧团为例,该团目前在职的“梅花奖”演员年龄都已超过50岁,而35岁以下的青年演员都尚未获得高级职称,这也意味着目前年轻一辈尚无法在创作上挑起大梁,而专职编剧、导演、作曲、策划等相关人才也同时缺乏。青年人才是剧种的新鲜血液,剧团必须加强对于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视程度,让青年艺术人才获得参与实践的机会,只有经历一定的艺术历练,“新生代”才能真正迅速成长,为越剧现代戏在未来赢取更多发展空间。

(三)风格

浙江注重男女合演现代戏的创作,并集中人才在艺术上进行了较为持续的探索,而女子越剧现代戏的创作长期以来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其实越剧现代戏不应只有昂扬刚健之美,女子越剧秀美灵动,可以为越剧现代戏增加情感的细腻表达方式。同时浙江越剧现代戏的剧目多数取材于现实生活,偏重以写实风格歌颂真人真事,展现社会发展变迁,这些作品虽然感动了不少观众,但是总体而言缺乏更深层次的美学意蕴和哲学思考。新世纪以来,上海越剧院创作的《早春二月》《家》《玉卿嫂》等一批改编自现当代文学的越剧现代戏,在舞台呈现上突出越剧剧种清新婉约的美学特点,吸引了一批年轻观众。浙江现、当代文学资源十分丰富,完全可以吸收、改编及创作新编剧目,为越剧现代戏在思想、艺术上注入新内涵。

(四)技术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浙江越剧现代戏在舞台样式的现代化表达上已经确立了较为稳定、成熟的固有范式,浙江越剧团的老一辈演员借鉴话剧创作方法,发挥戏曲传统程式优势,吸收民间舞蹈动作,一度成为当时全国越剧现代戏表演的“样板”。不可否认,这种表演样式为越剧表现现代生活的舞台呈现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时代限制,这些剧目中的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带有一定符号性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思想都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时期现代戏的人物形象已经更为多元和立体,因此也要求演员必须调动新的技术手段来外化复杂的人物内心,如果还是延续以往的表演样式,不免会令观众感觉样式陈旧、脱离现实。

同时舞美样式对于演剧风格的确立是具有极大影响的,舞美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演员的舞台表现方式。戏曲向来有着“以人绘景”的传统,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然而在新时期的不少越剧现代戏中,多媒体技术过度运用,演员表演淹没在声光技术秀和宏大的舞台装置中,这种现代技术的过度运用往往导致观众在欣赏时“出戏”,不但无法让观众体验戏剧思想和艺术上的“现代性”,反而还阻碍了艺术本体的表达。诚然,当代戏曲正经历由“表演艺术”向“剧场艺术”的转变[8],越剧现代戏舞台呈现的“现代化”还是应该从艺术本体出发,尊重戏曲表演的审美特点,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将现代舞台技术为己所用。

回顾115年的历史,从最初传唱于田间地头的小调,到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越剧从未停止改革创新的步伐,一直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不断寻找发展的支点。张庚先生曾提出戏曲是“剧诗”,越剧现代戏的本质是戏曲,遵循戏曲抒情、写意的文本和舞台风格才能真正创造出适应新时代的现代性美学风格。在提升艺术质量、打造精品剧目增强奖项竞争力的同时,浙江越剧现代戏还需在开拓市场、吸引观众、培养人才等方面多方发力,才能保持真正长久的生命力。

注释:

[1]1952年仍称浙江省文工团歌剧队,1953年9月浙江省文工团歌剧队正式改称浙江越剧团,并分设两个演出队:一队成员主要为原越剧实验剧团女子越剧演员,主要演古装戏;二队侧重演现代戏,专门实验男女合演,演员以文工团员为基础,吸收少数艺人与昆剧传字辈教师

[2]1957年5月7日,浙江越剧团两个演出队正式分成浙江越剧一团、二团

[3]根据笔者于2018年10月对张蓉桦的采访录音整理

[4]时年22岁的张蓉桦由于成功饰演了剧中的珠玛公主一举成名,根据笔者于2018年10月对张蓉桦的采访录音整理

[5]至1997年剧团的演出收入由1993年的11万元增长至102万元

[6]1990年浙江越剧院一团与三团合并,恢复浙江越剧团名称

[7]应志良:《越剧走向国内外演出市场的思考》,《戏文》,1999年第4期

[8]丁盛:《当代昆剧创作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226页

猜你喜欢

现代戏男女剧团
男女有别
现代戏的发展路径与创作走向
诗性现代戏的中国表达——张曼君现代戏创作探要
闽剧现代戏《生命》首演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越剧现代戏 袁雪芬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