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需要工匠精神
2022-02-08白长虹
技术创新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其中,秉持工匠精神,对工作成果严格要求、以持续改进实现精益求精的技术创新,在技术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瓦特和后来者对蒸汽机的一系列革新,或是基尔比、诺伊斯和其他工程师对集成电路工艺的不断改造,都表现出这种鲜明的特征。对于把工作视为事业并为之献身的人来说,工匠精神首先是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这使得他们能够洞察到差距与机遇;工匠精神又是一种敢于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念,他们会为工作设定更高的目标,克服重重困难,顽强拼搏以达到更高的高度。
戴瓦·索贝尔在《经度》一书中,生动地讲述了英国工匠约翰·哈里森发明航海时钟的故事。从大航海时代至18世纪初,航海家可以借助天文观测确定船只的纬度,但无法准确测量出船只的经度,这一问题甚至导致过一些伤亡惨重的海难。1714年,英国重金悬赏征求测量经度的方法,凡测量误差小于0.5度的方法可获一等奖。若根据时间测量经度,按40天一个航程计算,这相当于要求时钟在一个航程内的累积误差小于2分钟,即每天误差小于3秒。到1735年,英国一位默默无闻的技工约翰·哈里森,提交了他的第1号航海时钟。在初次的海上测试中,时钟的精确度就达到这一水平。这时哈里森完全可以要求对时钟进行远洋航行测试,完成申请奖金的程序。但他自己对时钟的表现还不满意,申请用两年制作一台新的时钟再进行远洋测试。在第2号航海时钟里,哈里森加入了确保均匀驱动的机械装置和更灵敏的温度校正器,这每一个发明在提高精确度上都是“一个小小的革命”。英国皇家学会认定这台时钟十分准确,“可以在国会设定的最小误差范围内确定船只所在经度,误差还可能更小”。但哈里森仍然不满意,坚持进一步改进时钟,在79岁高龄时制作并调试好第5号时钟,每天误差不到三分之一秒—细心和执着终于让时钟精度达到一个时代的高度。钟表工匠哈理森严格地对待每一项工作、时钟上的每个元件,声称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从头至尾制造经历,将不会“发现或知道一个东西是那么重要或一个发现是如此有用”。
若把制作时钟与管理研究做一对比,两者竟有几分相似。钟表是用来计时的一个系统,由各种元件组成,这些元件被组装成组件,每个组件执行一定的功能,各个组件再组成整个系统。管理理论也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系统,是由概念组成,概念连接而成各种命题,这些命题组成了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时钟要靠更精准的计时方式来校正,管理理论要靠实践来校正。基于这种相似性,用工匠精神来审视一下当代管理研究,又会看到什么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