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愿我如星君如月

2022-02-08潘彩霞

莫愁·智慧女性 2022年1期
关键词:镇海

潘彩霞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时期,在宁波镇海,新四军江南独立中队和日军展开游击战。10月底,他们转移到了小港青峙村。

秋色旖旎,令人浮想联翩,指导员林勃不由思念起恋人余也萍。铺开信纸,柔情在笔尖倾泻:“萍,不知是什么的牵连,在这样的工作繁冗中,我还时刻地惦念着你……”短短几百字,既倾诉衷肠,也汇报斗争情况。信末,他说:“旁的留到碰面时再谈吧,我是在这样想。”

谁也没有想到,这封信竟成绝笔。几天后,林勃牺牲在日军刀下,鲜血染红了身上的毛背心,那是余也萍送给他的。

林勃是浙江镇海人,父亲早亡,与母亲相依为命。七七事变后,他毅然离家,参加抗日救亡,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澥浦民教馆工作。澥浦是镇海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民教馆实际上是地下组织。在那里,他结识了余也萍。

余也萍比林勃小两岁,是宁波庄桥人,11岁时随父亲去了上海,在夜校读书时,接受了地下党组织的教育。15岁时,父亲病逝,她回到老家参加了抗日救护队。后来,她的地下党身份暴露,遂调入澥浦工作。

成长经历相似,理想信仰一致,在抗日洪流中,两颗年轻的心碰撞出了爱的火花。他们一起走上街头,投入如火如荼的抗战宣传,在一片白色恐怖下,彼此鼓励、安慰,含蓄而真诚。

1941年,宁波、镇海相继沦陷,澥浦成为敌人的下一个目标。在县委指示下,林勃和余也萍以假夫妻名义隐蔽,彼此的心随之靠得更近。

不久,林勃担任了独立中队政治指导员。肩上的担子重了,任务紧急时,出发前常常来不及向余也萍告别。他带领队伍开展敌后武装斗争,她则发展妇女党员,为组织递送情报,艰难环境里,牵挂成为彼此的日常。

转眼秋天到了,惦记着林勃身体瘦弱,又只有单薄衣衫,余也萍特意买了藏青色毛线,请人给他织了一件毛背心。

新的任务到来时,林勃匆匆出发,带着队伍在江南一带迂回流动。身上的毛背心给了他勇气和力量。可是,他也是内疚的,每一次生离都可能是死别,承诺始终不敢说出口。就在林勃怀着美好期待,渴望与余也萍“碰面再谈”时,不幸降临——前有国民党顽固派偷袭,后有日军来犯,独立中队腹背受敌。为了掩护部队突围,子弹打尽后,林勃被捕,被绑在青峙大庙(现七星延陵学校)门前的大树上。最终,他被残暴的日军连刺17刀,年轻的生命定格在23岁。

那一天正是农历重阳节。10公里外的后方,余也萍清晰地听到了枪声,不祥的预感阵阵袭来。果然,噩耗传来了。

顾不得悲痛,第二天清晨,在战友贺思真陪同下,余也萍冒险向青峙赶去,她要找到遗体,让林勃安息。在当地农民带领下,她看到了他。躺在杂草丛中,林勃脸色惨白,一双眼睛大睁着,布满血丝。

余也萍的眼泪喷涌而出,在贺思真帮助下,她为林勃擦血迹,换衣服。衣扣解开了,藏青色毛背心上,17个刀孔,触目惊心。满怀悲愤,她把林勃埋葬在青峙山上。回到驻地时,桌上已放了一封信,正是林勃写给她的最后一封情书。

擦干眼泪,余也萍把血衣洗净,用红毛线把背心上的破洞织补起来。17朵小红花,像热血,也似火焰;是思念,也是血海深仇。为了纪念牺牲的恋人,她作诗怀念:“青山埋烈士,荒草泣英魂。月白梦初醒,霜林染血痕。”

林勃遇害后,余也萍把痛苦埋在心里,继续走上革命之路,担任浙东抗日游击纵队政治部指导员。林勃的一张照片和那封战地情书,就装在她的贴身口袋里。抗战路上,跋山涉水,日晒雨淋,这些珍贵遗物经常被湿透,她就捂干、晒干,再用装满热水的杯子烫平。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漫长的行军,经历过无数次枪林弹雨,照片和书信始终安然无恙。后来,余也萍在回忆文章中说:“每逢党的生日,我总要取出林勃烈士遗像来。这是一张一寸大的照片,我曾怀着它上了四明山,乃至辽阔的北方战场。由于长期的战争环境,行军时淋雨涉水,这张照片沾湿了又晒干,晒干了又打湿,不知有多少次了,现在已经泛黄,只留下残存的眉目,但我还是非常珍惜它。”

1947年,余也萍和战友丁公量组成了家庭。丁公量曾亲历皖南事变,是新四军教导总队特派员。虽然有了爱人,但烈士没有被遗忘,余也萍多次向丈夫讲述林勃的英勇。“有所小学,有个土地庙,有棵大树,这就是林勃牺牲的地方。”她期待将来能够去看望他。

战争结束后,余也萍定居南京,投身新中国建设,忙碌中,时间倏忽而过。

1959年,丁公量在华东军区任职,带着部队到镇海一带练兵时,他决定去寻找林勃的墓。然而,二十年沧桑,世事巨变,原来的小学已被焚毁,小庙也无迹可寻,青山埋忠骨,却只见荒草,不见遗迹。

丁公量找到大队领导,领导又找来年长群众,最后,在一个放羊娃带领下,终于看到草丛里竖着的一块小木碑,上面写着“林勃先生之墓”。为保护林勃墓,丁公量四处奔走。在政府部门安排下,林勃墓被重新修建,改木碑为石碑,刻字改为“林勃烈士之墓”,并派了专人看守烈士墓。

余也萍赶来了,站在昔日恋人墓前,往事历历在目,不禁潸然泪下。1965年,余也萍全家迁居上海,离林勃更近了。此后,她几乎每年都来扫墓,并在附近的延陵小学多次宣讲林勃事迹。

1989年,余也萍因病去世。去世前,她把珍藏半世纪的林勃照片和书信移交给了镇海党史办。

“一定不要忘记林勃”,母亲的嘱托,女儿丁芃铭刻在心,她多次专程前往镇海祭拜林勃。2011年,林勃遗骨迁往王家溪口公墓烈士陵园,身后,巍峨大山静静守护着他。

如今,那封红色情书就陈列在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历经几十年岁月洗礼,信纸发黄,字迹模糊,而那家国情怀、纯真爱恋却常读常新,历久弥香。

编辑 吴元梓 1159492305@qq.com

猜你喜欢

镇海
“百变大咖”镇海楼
蒋子轩 鲁彦威 嵇勤哲
影像志
宁波文明乡风建设的实践研究
为浙江“活化石”镇海棘螈撑起保护伞
镇海楼的“意楼实海”
送出去的儿子
一个人远行
环境雕塑在共有空间中协调性
《门闩系列》木雕作品创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