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俑在陵墓中的象征性和再现性

2022-02-07李娜

收藏与投资 2022年1期
关键词:陶俑墓葬

摘要: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其中俑像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它的产生与发展又同历朝历代的社会改革有着直接的关系。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灵魂同活人一样,需要衣食住行。俑就是满足“灵魂要求”的一种象征性的替代品,使逝者在冥世依然能如生前一样继续生活,所以,俑承载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各种资料信息,对研究当时的生活方式、舆服制度、军阵排布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陶俑;陵墓雕塑;墓葬

俑是专门为死者制作的丧葬用品,陶土或木质的人形雕塑较为多见。据文献记载和考古情况,此类雕塑最早出现于东周中期。俑最早是以草扎制,然后用竹修削、泥土模塑,再经火焙烧成陶质俑,也有以金属或玉石为材质制作的,但无论使用何种材质,都要尽量制作得同真人一般,包括其覆色、着衣。《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一、角色的设定

角色既指戏剧中的具体人物,也指演员所扮演的类型。中国古代陵墓中的俑,几乎都是没有名姓的个体,其目的是作为同死者世界息息相关的一般性角色。墓俑中的道具、衣服、家居、工具以及其他随身之物,强化了這种象征性功能。这些道具或为真实的器物,或为特制的明器,辅助墓俑履行其角色的职责。

考古出土的一座重要东周时期墓葬—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其构造就是围绕各种日常角色形成一系列的空间,这些角色包括厨子、仆人、侍从、驭手和书史。对这些角色的选择展现出墓主人想要营造的死后世界。由于社会阶层、性别、年龄、地区、职业的差异,人们对死后的世界有着不同的想象,因此,不同陵墓中的俑也是各异的。例如,乐舞俑是某些时代墓葬中唯一的墓俑类型,但在长台关一号墓的俑群中却未发现。骑马俑最早发现于陕西咸阳的一座战国秦墓,在后来的大型墓葬(如秦始皇陵骊山陵园)中较为多见,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宏,震撼人心。

在秦始皇陵中,每一件精雕细琢的陶俑作品都是当时匠人们的呕心沥血之作。同真人大小一般的结构比例更使其栩栩如生。每一个陶俑的五官、动作姿态都被设计得活灵活现,他们的肢体动作、表情、衣着服饰,引领人们走进辉煌的大秦帝国,感受秦朝的磅礴气势。秦始皇对自己陵墓中的俑制有明确的规定,骊山陵园内发现的俑仅是其中部分角色,包括军事人员、文官、宫廷乐师、杂技演员,还有皇家马厩和宠物的看护者。秦始皇陵中最关键的俑角色是军官和士兵。秦兵马俑中每个兵俑的年纪、性格、地区以及头饰、衣饰等均各不相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汉初,绝大部分墓俑并非将军和士兵,而是各种家居角色,如侍者、仆人、护卫和艺妓等。时代早于公元前168年的马王堆一号汉墓,随葬有131个俑,其中表现家居角色的俑有126个。汉代墓葬对家居角色的偏爱塑造了许多极其出色的俑形象,其中一类舞女俑发现于北洞山等地,刻画了正在翩翩起舞的舞者。舞者略屈上身,将右衣袖从一侧的肩膀甩到背后,同时娴雅地舒展左袖,贴身的衣袍和款款长袖突出了其优雅的轮廓。舞者长袖蹁跹,身姿婀娜,手、腰、足等身体各部位协调配合,展现出舒缓的节奏。除了俑的形体塑造所展现出的节奏、韵律外,其服饰衣纹、飘带处的刻画,更为其增添了律动感和轻盈感。柔软多褶的衣纹线条生动地勾勒出陶俑优美灵动的身姿,充分表现出女性柔美的形体姿态。这类“室内”角色出色地体现了汉代俑的艺术成就。

二、场景的安排

墓俑和道具被置入和谐的空间结构并受统一的比例支配,形成“场景”。“场景”的构成包括两个策略,一是把道具的比例缩小到微型俑的大小,二是将墓俑放大到真人的比例。前者的早期代表是东周时期的北方陶俑,并逐渐成为中国墓葬的主要场景形式。这些俑大多为手工制作,有时绘以鲜明的红色、黄色和褐色,有时则全为黑色。1990年发现的山东章丘的一座大型墓葬,其中的26个人物俑、5件乐器,共同构成一个大型乐舞演出的组合。后者仅一例:秦始皇陵。只有秦始皇定制了真人大小的俑,构造了一个巨大的地下场景。秦始皇陵兵马俑与其他墓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秦皇陵对“巨大”的追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于比较而言,秦皇陵兵马俑比东周时期墓葬的俑大出数倍;二是兵马俑阵势浩荡,使观者置身其中,仿佛被军阵包围和吞没。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一个完整的地下军团,俑的大小和真人一致,身穿铠甲和战袍,清一色都是战士的装束,立在一道道隔墙之间,排列得整整齐齐,陪葬坑中还挺立着数百匹战马。从制作工艺上看,秦俑在历代陶俑中是最为烦琐的,其数量之多,形体之大,不仅需要工匠的劳动智慧,更需要严格有序的组织管理和成熟的工艺,在秦帝国的遗产中,秦俑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奇迹。6 000多个兵马俑组成了秦军军阵。兵马俑二号坑东端是由300名弩兵组成的方阵,军阵最前面的三排弩兵是整个军阵的前锋,后面的三排弩兵则是整个军阵的后卫,这种排布方式是古代战争史上极为经典的范例,它进可攻,无坚不摧;退可守,固若金汤,很好地表现了秦军的勇武和战斗力。这些俑坑出土的真人大小的男性人物和战马塑像,共同构成了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雕塑舞台场景。

三、微型化的特征

微型化是中国墓俑的基本特征之一。东周俑体量有限,流行于北方的场景式陶乐舞俑表明了墓葬设计者用微型化方式再现生者活动的趋向。骊山陵园体现了秦始皇对宏大场面的嗜好,但汉初统治者则摒弃了这种纪念碑式的墓葬设计,转而推崇一种更为适中的方式。汉景帝的阳陵是汉初最大的陵园,和秦始皇陵的兵马俑相比,阳陵的武士们要矮小得多,没有秦陵兵士那么强壮。他们整装待发的姿势更像是某种优雅的舞踏动作,陶俑的脸庞洋溢着生命的动感,有的优雅,有的平静,有的欢乐,丰富的人性美呼之欲出。在他们脸上看不到战争和酷刑的痕迹,军士们的表情轻松而自然,在政治氛围上同秦始皇陵兵马俑形成鲜明对比。

西汉陵墓随葬品较之先秦,内容和形式都更现实。东汉时期庄园经济比较发达,受经济、政治的影响,这一时期出土的大多数陶塑较多地反映了地主庄园的经济生活。例如,阳陵17号坑的南部填满了谷物,被确认为地下粮仓。北部有70名陶兵俑跟随于两辆马车之后,可能是在保卫这一粮储重地。21号坑中放置有各种家畜俑,包括羊、牛、狗、猪、鸡等,这些俑均被仔细地塑造和上彩,效果逼真。这些俑及其构成的场景并非是秦墓的精简版,而是为死者塑造了一个全面的微型世界。墓中的俑,不仅人物和家畜被微型化,家具、马车、兵器、灶、罐、量器等等也都是实物的缩放。汉墓中的微型人物和器物构造了一个不受人间法则束缚的“世界”,墓主借此希求在地下延续地上的生活。

四、逼真的效果

相較于其他传统艺术种类,俑更能体现逼真的含义。东周时期俑的形式和制作方法已经表明了俑的两种基本的模式。第一种是雕塑性的,工匠着重刻画人物的外表,将对象的体形、服饰、武器、工具等塑造成立体形式,以表现人物的性别、身份和社会地位。第二种是偶人式的,这种俑带有能活动的四肢和可以穿脱的服装。偶人俑不仅表现人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身体具备活动的机能。前者无疑以秦始皇陵骊山陵园的兵马俑为典型,对后者的描述见于《礼记》:“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

考古学者对骊山兵马俑的制作工序进行过大量研究。每件俑都是由头、手、躯干三个部分组成。躯干是手工制作的,其他两个部位则是模制。无论是手工还是模制,每一部分都对粗坯覆以一层细腻的灰泥,然后雕刻出头发、眼睛、胡须、嘴巴、下巴、肌肉、筋腱等人体特征以及服饰领口、衣褶和带扣、绑腿、铠甲等。令人惊奇的是,工匠在表现不同的发型、甲胄、线绳甚至是鞋底上数以百计的针眼上花费了大量精力。

1990年,考古学家在阳陵的一个从葬坑中发现了一些散落在泥土中的陶俑头部,旁边还凌乱地堆积着很多陶制的肢体,陶俑身上雕刻着完整的衣服,他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约60厘米高。陶俑身体表面经过抛光,并覆以一层橙色的颜料来模仿肌肤的颜色。纺织品的痕迹残留在某些人像的表面,证明它们本来穿有衣服。每个形象都经过仔细的制模和塑造,以表现男性胸部隆起的肌肉、微妙凸起的锁骨、浑圆的臀部以及肚脐、性器官等其他常被隐蔽起来的身体特征。

五、结语

从考古发掘中可以看出,俑在墓中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墓俑各有其特点。俑在雕塑史上的发展与时代息息相关,对后人了解古代的墓葬观念起到重要的作用。随葬俑盛行于东周至宋代约1 500年,弥补了同时期地面雕塑的种类和完整性,为研究者了解古代雕塑的发展脉络、审美风尚的趋向、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作者简介

李娜,1996年11月生,女,汉族,河南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参考文献

[1](美)巫鸿.黄泉下的美术[M].施杰,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0.

[2]徐潜.中国雕塑艺术[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

[3]顾森.中国雕塑[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猜你喜欢

陶俑墓葬
秦兵马俑一号坑新发现20余件陶俑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二里头遗址发现高规格夏代墓葬
四川地区战国墓葬概况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陶俑
无故不窥中门
来自远古的使者—陶俑
哭泣的汉俑
哭泣的汉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