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傅抱石艺术特色
2022-02-07温松松胡晨星
温松松 胡晨星
摘要:傅抱石,是新中国画坛的一位巨匠,一座高峰,为中国山水画开辟了新的道路,是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国画创作方面主张继承传统、借古开今。他为中国画发展所作的努力,使国画经历百年沉寂之后焕发新的时代风貌。在艺术创作方面,他结合生活经历和个人情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为新中国画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他在艺术方面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就,影响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美术界。本文从他的成长环境、人生道路入手,研究傅抱石的绘画创作风格,在前人已有的研究之上,从傅抱石所处的大社会时代背景着眼,了解其艺术主张,并加以对比阐述。
关键词:傅抱石;人生道路;绘画风格;艺术主张
一、傅抱石的人生经历
(一)傅抱石的成长环境
1904年10月5日,傅抱石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贫苦人家。傅抱石幼年生活十分拮据,母亲曾把七岁的傅抱石送去私塾上课,但因交不起学费被先生辞退。傅抱石11岁时在瓷器店当学徒,这段经历成为傅抱石的艺术启蒙,他在闲暇之余经常流连瓷器店附近的刻字摊、古玩店和书店,了解了石涛、赵之谦这些艺界大家。傅抱石的艺术启蒙多来自切身经历和对生活的观察,这些经历也磨砺了傅抱石的意志,铺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二)傅抱石的求学经历
1921年,傅抱石被江苏省第一师范学校录取,在邻居的赞助下才得以入学。傅抱石深知机会来之不易,所以非常努力。1926年,由于在校成绩优异,傅抱石在毕业后就执教于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其间他一面教学一面充实自己,开始研究艺术史。此后,结识徐悲鸿,是傅抱石艺术之路上重要转折。徐悲鸿非常赏识傅抱石,推荐傅抱石去日本留学,由于当时公派留学人数较少,徐悲鸿还特地找了当时的江西省主席熊式武,为表感谢,甚至送给熊式武一幅《骏马图》。留学经历使他突破了传统国画的局限,傅抱石吸取日本画作的绘画风格来充实自己的绘画,使之更有生气。但是,他又不是完全地照搬日本画法,而是与自己的经历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三)傅抱石的创作经历
傅抱石的艺术道路相对平坦。1942年10月,他在重庆夫子池举办个人画展,反响热烈,由此正式步入画坛,确立了他的绘画方向:以自由洒脱的绘画方式抒发对民族、国家的热情,传递深邃细腻的中国文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艺术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傅抱石也开始对自身的中国画创作进行变革。1957年5月,傅抱石带领中国艺术家代表团访问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这是其绘画创作的新转折点,也标志着20世纪50年代新山水画风格的形成。1959年,傅抱石与关山月合作完成了重要画作《江山如此多娇》,通过描绘中华大地的宽广辽阔,突出“东方红,太阳升”的主题,抒写了新中国的大美风光。这幅画也奠定了傅抱石在艺术界的地位。
二、傅抱石的绘画历程
傅抱石绘画风格的转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入蜀前、巴蜀岁月和新中国成立之后。
(一)入蜀前(1921—1939年)
入蜀前,傅抱石在日本留学三年,没有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但这一阶段经历为傅抱石的艺术人生奠定了基础。傅抱石在裱画店第一次接触到石涛的作品,对之后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绘画中经常体现出石涛的绘画思想,但并非单纯的模仿,而是“师其心”的过程。在日本留学三年所习得的绘画风格,使傅抱石突破传统,对他影响甚大,日式绘画为他的画面注入新风,这种特征一直持续到傅抱石的晚年,他将日式画法与自己的独特绘画思想结合,形成了专属的风格。
(二)巴蜀岁月(1939—1946年)
在巴蜀的八年,既是傅抱石画风大变的时期,也是其绘画风格初步形成的时期。巴蜀地区秀丽的自然景观非常适合绘画创作,其复杂的地貌、适宜的气候特征,都给傅抱石提供了天然的创作母题,激发着他的创作欲望。傅抱石自己都有“画山水的在四川若没有感动,实在辜负了四川的山水”的感叹。他说:“以金刚坡为中心周围数十里我常跑的地方,确是好景说不尽。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画人的粉本。烟笼雾锁,苍茫雄奇,这境界是沉湎于东南的人胸中所没有、也不敢有的。……实际上这是造化给我的恩惠。”这足以说明巴蜀烟雨带給傅抱石的丰富收获。这一时期傅,抱石开始摸索属于自己的用笔方法—“散锋”,用以表现巴蜀山水。通过欣赏傅抱石的画,不难看出用墨的灵活,他的画面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新中国成立前后(1946—1965年)
这一时期傅抱石的绘画风格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画面跟随写生的变化而变化,展露出生活的轨迹;二是对笔墨技法的使用更加融会贯通,面对不同的地域地貌合理调整用笔。傅抱石在这两个方面完成了国画风格的转变,把侧锋用笔推向了极致,开启了属于他自己的绘画时代。
三、傅抱石创作风格研究
傅抱石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的成就,可以从创作内容、构图形式、笔墨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创作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号召“艺术为人民服务,艺术为工农兵服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傅抱石创作出许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在创作题材方面主要以革命圣地的山水画为主,如《中山陵》《延安》《毛主席故居》《井冈山》等。1953年江苏省画院成立后,傅抱石就开始参与组织画家工作。后来,他多次参加各种国家艺术展,吸引了很多人关注新金陵画派,带领新金陵画派的画家多次写生,将创作地从封闭的画室转移到开阔的室外,寻求绘画的新方向。从绘画内容来看,傅抱石的室外写生绘画相对于石鲁的西北劳工建设主题更接近大众的审美,为人民喜闻乐见,这也是傅抱石绘画的优势所在。
(二)构图形式
傅抱石的创作构图大都是全景式构图,傅抱石所描绘的多是大场景,“鸟瞰式”的构图让画面有一种延伸感。拿傅抱石的《韶山诗意》与石鲁的《红满山河》作比较,可以明显看出《韶山诗意》的空间延伸感比《红满山河》更强烈,而石鲁的《红满山河》是选取某一部分、其余作留白的方式,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创作形式更新颖。
(三)笔墨运用
在笔墨运用上,傅抱石遵循传统的笔墨技法,结合留日所学,融合自己在重庆的写生实践,从中摸索出“散锋”笔法,表现巴蜀山水。这种“散锋”用笔是将筆锋完全打开,整支笔都在作画,毛笔的性能被全部发挥出来。这种皴法成了傅抱石艺术风格的代名词,是其绘画的重要特征。“不滞于手,不凝于心”,潇洒雄健,湿润苍秀,这就是对傅抱石散笔皴的形象感受。笔墨运用崇尚无法而法,傅抱石的笔墨则多是破墨和散锋用笔,表现南方的重山和深林,笔墨方法可谓达到绘画高峰,用笔流畅圆润,气势雄浑磅礴。
四、傅抱石的绘画思想及艺术主张
傅抱石在绘画创作上主张“时代变了,笔墨就不得不变”。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这句话:一是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创新来源于生活,生活可以带给人们丰富的知识,拓展人们的视角,艺术发酵需要在生活的基础上释放;二是时代的变化带动着笔墨的变化,因为人跟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笔墨就应当跟随时代的进步,赋予笔以新的情感。这种新的情感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创作中观察真实的自然,并加以分析,然后进行绘画创作。创作内容主要表现自然景观,都是充满诗意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祖国大好河山。这类作品具有较高的群众认同,与傅抱石作画的宗旨相一致,根本目的在于为人民服务。(2)在创作方法上主张现实与理想融合,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然后进行创作,表现在画面之上。(3)实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对于传统不是照搬,而是与生活结合,形成属于个人的独特画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傅抱石的“散锋笔法”。利用新的笔墨技法和优秀的构图进行创作,这就是傅抱石的艺术追求。
五、结语
对伟大艺术家的研究,可以拓展现代人的艺术思维,丰富现代人的艺术认知,使其为艺术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为他们的博大胸怀所感动。艺术并没有一个限定的概念,但是它有规律可循。每一个杰出艺术家的诞生,都与他们的人生经历以及自我认知的建构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其人生道路和所处时代背景有重要关联。艺术并不是人生的点缀,而是伴随一生的执念。艺术无法与生活相分离,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时刻把握生活中的艺术,点燃生命的激情,使艺术成为人生的重要支点。
作者简介
温松松,1997年2月生,男,汉族,陕西安康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艺术学理论专业2021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考古。胡晨星,1998年3月生,男,汉族,陕西安康人,本科,研究方向为艺术史论。
参考文献
[1]傅抱石.往往醉后[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
[2]贺天健.学画山水过程自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
[3]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4]万新华.傅抱石谈创作[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8.
[5]王先岳.“抱石皴”的成因及风格演变[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1):94-98.
[6]周林峰.傅抱石巴蜀岁月与山水画风格初步形成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7]马阳阳,曲义.论傅抱石的其命唯新[J].红河学院学报,2019(1):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