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CEP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02-07柯丽菲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国际化课程体系

柯丽菲,赖 敏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推进,2022年1月1日,随着RCEP的正式生效,世界上诞生了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发展潜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这意味着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专业结构有了较大的调整,我国急需加快培育国际化人才队伍,并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加强职业技能水准,帮助人才培养国际视野,了解和熟悉国际事务的规则,从而帮助企业和行业有效的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职业院校肩负着培育职业技能人才的重任,应顺应国内外形势的需要大力培育国际化人才。

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距离社会对人才质量和结构的需求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够合理,人才培养模式不够优化,以及国际化师资队伍素质不强等方面的问题。在RCEP规则之下如何培育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这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挑战,需要它们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一是高职院校要做好国际化职业技能人才的培育和储备,从人才的数量、人才的质量、人才的结构等方面对国际化职业技能人才培育的新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依托“外语+专业”“企业+学校”的国际化人才培育新模式,将精通东盟国家小语种的人才培育作为工作重点,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深入推进以及RCEP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二是秉承提升教育开放的层次与水平,优化教育的国际开放布局这一原则,高职院校要依托优质的资源把先进的师资、教育模式和理念“请进来”,同时也要积极“走出去”,拓展与其他国家的教育合作,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政策、标准以及规则的研讨和制定,不断研究和完善适合国际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专业标准教材等。三是结合我国的国情,形成可操作的国际化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和方案,推动国际和国内两种教育资源的充分融合。提升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校企合作能力,推动更多优质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的搭建,从而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文章分析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国际化职业技能人才素质“冰山”模型设计“专业+外语”“学校+企业”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标准引领、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文化渗透融合”的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二)研究价值

研究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和实践,一是有利于拓展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同时也可为政府部门制定教育政策,引导高职教育推进国际化的进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还有助于各高职院校实现精准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特色,聚焦培育优势,打造多元化、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范式。二是高职院校对国际化职业技能人才的目标重新进行定位,明确人才国际化的内涵,理清人才发展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重塑,对师资队伍的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形成国际化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发展的路径框架。三是有助于高职院校推动我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向,优化教育资源的供给,提升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实现我国与RCEP贸易协议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教育资源优势互补,达成国际化的人才流动和人才资源共享。

(三)文献研究

1.国际化人才的内涵研究

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目前普遍被采纳的教育国际化的定义是加拿大学者Jane Knight(1994)①简·奈特.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刘东风,陈巧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张慧波.“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学校国际化发展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21):47-51。②Knight J.Internationalization:Elements and Checkpoints[J].Canadian Bureau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1994(7):11-14。在1994年提出来的,他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将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进行了融合。Richard K.Lester(2017)③Richard K.Lester.A Global Strategy for MIT[EB/OL].(2017-05-17)[2022-10-25].http://web.mit.edu/globalstrategy/A_Global_Strategy_For_MIT_May2017.认为国际化职业人才一方面需要具备专业技术技能,另一方面还得同时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知识,还必须精通外语。韩双淼、钟周(2014)④韩双淼,钟周.一流大学的国际化战略:一项战略地图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4(2):10-16。,翁丽霞、陈昌贵(2010)⑤翁丽霞,陈昌贵.中美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比较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94-100。,宋永华、王颖、李敏等(2016)⑥宋永华,王颖,李敏,等.研究型大学国际化“4S发展战略”理论与实践——以浙江大学为例[J].教育研究,2016(8)152-159。认为,高职教育作为应用型教育,应以满足国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为己任,从语言、专业、文化三个维度加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满足行业、企事业单位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需求。

2.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课程体系研究

李亚琪、李冬瑞、李可、秦景俊(2021)⑦李亚琪,李冬瑞,李可,等.高职院校国际化课程标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21(23):86-87。对国际化课程标准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提出了构建国际化课程标准的策略,具体包括:引进国际化课程标准,提升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制定培养国际化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与国际职业标准接轨的课程标准,引进与国际接轨的职业资格体系,加强与开展国际化业务的企业进行合作等。王明佳、陈建都、张婷(2021)⑧王明佳,陈建都,张婷.模块化模式在课程国际化中的应用与启示——以肇庆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为例[J].设计,2021(11):119-121。,认为模块化模式是课程国际化可行性路径,基于模块化模式提出了立足需求、产教融合、实践取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3.培养的国际化人才模式研究

王燕蕙(2022)⑨王燕蕙.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专业建设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2(1):32-36。、李孝弟(2021)⑩李孝弟.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策略探讨[J].就业与保障,2021(23):130-132。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弥补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这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有助于提升我国人才国际化的就业竞争力。张慧波(2011)⑪,徐莉、李慧(2022)⑫徐莉,李慧.“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专业英语课程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5):65-66。等指出高职院校应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办学途径,优化国际合作办学方式,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相结合。

(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路径研究

刁翔正、琚胜利(2021)⑬刁翔正,琚胜利.构建“一带一路”高职教育共同体:江苏高职教育国际化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21(33):56-60。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加强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一是突破教学思维定势,二是优化教学模式,三是充实师资配备,四是制定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时应与“一带一路”相衔接。朱海群、杨群祥(2016)⑭朱海群,杨群祥.高职院校国际化研究与实践——基于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化的实践思考[J].职教论坛,2016(36):61-65。围绕政府、高职院校及多方联动机制对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路径开展了讨论。郑亚莉、刘仿强、魏吉(2020)⑮郑亚莉,刘仿强,魏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提升的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20(10):130-135。提出了高职院校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化专业知识和视野的师资团队、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等路径。

文献述评:已有成果涉及了很丰富的研究领域、范畴和问题,在以下方面还存在急需完善的地方:一是目前针对院校国际化的研究较多,而针对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二是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模式方面,研究“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对较多,研究“企业+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较少。三是研究英语这门主流外语和专业相融合的文献较多,研究东盟国家小语种和专业融合的文献相对较少,在RCEP背景下无法有效支撑对国际化人才的外语需求。四是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文献中,多数采用的还是传统课程设计的方法,对于模块化课程设计的研究和应用实践较少。

二、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培养国际化人才对于我国扩大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推动RCEP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很多职业院校也意识到必须要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步伐,并为此开展了很多探索性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来看依然存在着瓶颈障碍,主要体现在缺乏顶层设计和规划,多数职业院校未能对国际化职业技能人才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缺乏适合本地区特色的国际化职业技能人才的素质能力模型,对人员的知识、技能、素质能力要求不清晰、不合理,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不明确、不一致等情况。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其未能将“专业群”与“产业群”进行匹配,培养出来的国际化人才在专业结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等方面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够匹配。

(二)高职国际化人才课程体系不完善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国际化的课程体系,现有的高职院校课程当中,以传统课程为主,非常缺乏符合RCEP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特别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国际化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国际化的需求,课程评价的体系要符合国际化的需求,课程的教学模式要符合国际化的需求,以及职业资格的认证也要对接国际化的标准等方面。但是目前国内的多数高职院校对课程国际化的理解过于肤浅,采取的措施也多停留在引入几门外语课程或者是国外原版教材等,带来的问题是课程内容和社会需求脱节,课程的方式单一,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国际化思维和国际化职业技能。此外,高职院校缺乏对于RCEP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市场调查,没有围绕企业、行业的需求来设计课程体系,导致课程体系的内容、模式、效果都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三)教学中存在外语语种单一的问题

高职院校对课程国际化的内涵理解模糊且存在偏差,对国际化课程的建设路径缺乏思路,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外语教学中仍以英语教学为主,外语语种单一,较少或根本未涉及小语种课程,特别是和RCEP紧密相关的东盟国家小语种,没有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完整链条,缺乏面向东盟小语种国家的职业技能人才,造成“人才供需”的不匹配。

(四)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不优

职业教育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生源覆盖面小、语言能力和培养模式国际化程度不高、全程化跟踪指导管理制度机制缺失等问题。此外,多数高职院校都侧重于构建“专业+外语”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忽略了“学校+企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缺乏企业的参与,人才素质与企业需求容易存在脱节的现象。

(五)国际化师资能力不强、储备不足

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储备不足,在专业、语言、文化三个维度开展跨专业教学的能力较弱。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教育背景、从业经历跟不上教育支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步伐,教师队伍中严重缺乏拥有在RCEP国家留学或工作背景的人才,国际化师资储备明显不足。高职院校整体师资的学科趋同,往往隶属于单一的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工学等学科,同时也较少有政治学、国际关系、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师资,致使承担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缺乏熟练掌握东盟小语种的师资。

三、国内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

(一)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积极应对、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高职院校有必要在借鉴学习国内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先进做法与经验的基础上,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国际化高技能人才。例如,欧盟实施“Erasmus+”项目,该项目的特色是:参与该项目的学生不能只在一个国家学习,必须前往至少两个以上的欧盟国家的高校完成学业,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优化了专业结构和知识框架,学生可同时获得多个国家的高校颁发的学位。在这一项目的激励下,学校通过教师、学生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推动了教育国际化的水平,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育了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增强了欧洲高等教育对世界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澳大利亚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也很有特色,它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的支柱型出口产业,其国际化人才培养管理体系与政策,具有多举措性、导向性和协同性的特点。例如,澳大利亚面向世界各国招收海外学生,中国也是其重要的生源地来源。此外,该国还积极开展与他国的海外办学,广泛涉及五大洲几十个国家,一方面有助于合作办学国家弥补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学生可获得合作办学两国的学历认证,能为其职业发展带来优势。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从“人才引进”变成“人才输出”

新加坡实施“国际人才培育计划”,为年轻的毕业生提供了出国实习和工作的机会。这个计划新加坡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是近年来他们对“国际人才培育计划”进行了优化,从以往的人才引进调整为人才输出。新加坡实施的人才输出计划和其他国家和地区又有所不同,具有自己的特色,其具体做法是:将本地的人才输送到新加坡在海外开设的企业,从而实现为年轻人特别是毕业生提供大量在海外企业实习和工作的岗位,给他们带来参与国际化学习,参与国际化竞争,培养国际化思维的机会。为了鼓励新加坡更多的本地企业加入“国际人才培育计划”,政府部门给予企业相应的补贴和优惠政策,鼓励这些企业提供更多的岗位,帮助年轻的毕业生走出国门参与海外企业的工作和实习。为了鼓励人才积极“走出去”,新加坡当局也会为海外的实习生,或者赴海外工作的人员提供差旅费和生活补贴。完善的制度和措施极大地鼓励了企业和人才积极加入“国际人才培育计划”。

(三)创新校企合作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院校愈发认识到扩大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性,积极向先进国家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吸取宝贵经验,获得启示,并积极开展有益的尝试和本地化实践。例如,苏州某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一方主体,双元管理,三层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和具有跨国业务的企业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场景。依托企业的平台,让学生真实接触到国际化的生产环境,国际化的项目运营,并有机会接受来自国内外先进企业师资的指导充分,实现了教育元素、企业元素、实践因素、职业元素的多种融合,实现了校内校外师资的整合,使得学生在校企紧密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快速的提升国际化的视野,培养能够满足国际化需求的职业技能。

四、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一)构建国际化职业技能人才素质“冰山”模型

针对国际化职业技能人才内涵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情况,本文在RCEP实施对国际化人才需求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高职国际化人才“冰山”素质模型(如图1所示)。冰山素质模型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是指区分一般员工与优秀的员工的那些胜任力特征,分为“冰山上部分”(显性要素)和“冰山下部分”(隐性要素)。

图1 高职国际化职业技能人才素养“冰山”模型

本文构建的高职国际化人才“冰山”素质模型,“冰山上部分”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和实践能力、掌握英语及一门小语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冰山下部分”包括:开放性思维和国际视野、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国家情怀”。其中,“冰山上部分”是表象的、基准性的国际化人才职业能力和素养,容易了解与测量,可通过培训来增进与改变;“冰山下部分”是潜在的、鉴别性胜任特征,不容易了解与测量,同时不太容易因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具体包括:

1.专业基础能力和实践能力。国际化人才要求要精通专业领域,熟知国际文化与国际规则惯例。“T”型人才是指按知识结构区分出来的一种新型人才类型。用字母“T”来表示他们的知识结构特点。“一”表示有广博的知识面,“I”表示知识的深度。两者的结合,代表着这类人才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

2.掌握英语及一门小语种。RCEP包括15个国家。我国与这些国家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时,需要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一门小语种。因此,除了学习英语,还应学习一门与RCEP紧密相关的东盟国家小语种。

3.跨文化交际能力。RCEP覆盖众多国家,各国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与文化背景各不同,国际化人才需要培养自身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4.开放性思维和国际视野。国际化人才应该富有包容精神和开放精神,成为乐于吸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精髓的人才。

5.创新创业能力。RCEP是一个新的、广阔的平台,需要不断创新新方法、新本领,来适应变化多端的国际环境。

6.具备“国家情怀”。在多元化的文化交流面前能够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有信念有原则,在接受国际化思维的同时也要坚定中国文化自信,保持中国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

(二)探索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它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载体,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国际化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国际化视野,提高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创业等综合素质。

针对人才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学校要重点解决面向东盟小语种国家的职业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本文探索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产教融合,模块化模式的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立。以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模块、项目模块、技能和实践模块、专业语言模块、创新创业五大模块课程。这五大模块课程不仅具有独立性,而且具有衔接、递进、补充和加强的关系,其特点如下:

一是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将课程模块定义为教学的基本单元,具有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特点。以实现预期的学习结果为目的来开展一切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课程设计,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学生清楚该课程在工作场景的实际应用从而自发去学习,教师更清楚如何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二是产教融合开发课程。模块化模式在课程国际化应用中,在按照模块单元的培养目标前提下,可以一定程度上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入企业资源,通过与中外企业建立联系,可以安排企业人员进行授课,或者授课内容与企业课题相关,为最终与企业合作办学建立实习基地打下基础。三是课程的国际化。营造活跃的国际化教学氛围,创造国际化教学平台,让学生接触到国际化相关知识,结合实践以加深对国际化的理解与适应,同时建立起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增长,以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三)探索实践国际化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

高职院校要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追求和质量观,致力于探索国际化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人才。探索和实践“标准引领、校企联合、文化交融、平台支撑”的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一是以“标准+专业”提升国际化人才供给有效性。高职院校要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标准,推动专业建设对接行业产业发展,提高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的精准性和人才培养供给的有效性。二是以“学校+企业”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高职院校与“走出去”企业合作,共同制定面向RCEP协议国或企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开展输出海外的人才培养,将校企协同和育人上升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层面。三是以“技能+外语”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RCEP涉及面广、系统性强、辐射区大、周期长,要实现“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目标,不仅需要语言人才,更需要大量在精通外语的基础上兼具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等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四是增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大力吸引拥有在RCEP国家留学或工作背景的师资加入教学团队。另一方面,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吸纳不同专业背景的师资参与教学,此外,做好教师的培训和储备工作,包括校外师资、“双师型”师资,提升人才数量和质量。五是把脉RCEP发展,精准布局。依据倡议发展蓝图,高职院校制定与RCEP高匹配度的人才培养规划,满足就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优化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拓展外语语种,构建“专业+外语”“学校+企业”的多元化培养模式,鼓励企业更多的参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解决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的问题。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国际化课程体系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