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倾向的影响因素

2022-02-07杨金桥

知与行 2022年5期
关键词: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个人主义

杨金桥,高 悦

(东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人生观是个体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三个方面。人生观在个体的思想体系中具有极强的统摄作用,因此,一个人的人生观状态如何,将直接影响其人生的基本走向,甚至决定其人生成败。而大学阶段是人生观逐步形成并趋于稳定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对于个人而言事关他们能否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对于社会和国家而言则事关“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对大学生人生观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一直是学者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众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的人生观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人生观状况良好,例如,“大部分大学生能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1],对奉献的认可度普遍较高且“人生价值实现路径选择正确”[2]。但与此同时,此类调查研究也普遍发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选择开始显现出较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3-4]。其中,大学生对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认识变化尤为明显,例如:金瑾如等人调查发现,大学生对集体主义的认识显现出明显的“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和谐互融”[5];梅萍等人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发现,认为“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生成功的标志的大学生人数在总体中占比高达52%[6];胡剑慧等人的调查发现,面对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时,超过50%的大学生明确表示“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要以个人利益的满足为前提”,而当个人兴趣与集体活动发生冲突时,超过30%的大学生认为个人兴趣更为重要[7]91-92;吴惠等人调查了大学生对新社会阶层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发现当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在逐渐增强,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呈现出“先个人、后集体,先自我、后社会”的特征[8]。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在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体系中,传统意义上的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渐式微,个人主义观念则在不断增强。近几年的一些心理学研究结果也从不同角度证明,当代人在实际生活中越来越重视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实现,而不是从集体利益的角度出发来作相应的决策[9-10]。

在我国,尽管集体主义从不排斥和否认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11],但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始终提倡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12]。因此,在已有的诸多研究中发现的“大学生个人主义观念不断增强”这一现象很快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对于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一些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卢黎歌等人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导致人们的利益进行了重组,从而引发了人生观朝多元化方向的发展[13]。胡剑慧等人认为,当前社会存在的逐利型价值取向使得大学生对眼前利益投入更多关注,并更多地考虑如何在竞争当中利己,而不是考虑如何从利他当中利己[7]93。傅新禾等人也认为,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外部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外部的经济环境变化会直接导致大学生的人生观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全球总体经济形势走低的情况下,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容易变得更加功利、更加自我[14]。以上这些分析,揭示了当前大学生人生观变化尤其是个人主义观念逐渐增强的外部环境原因,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准确预判大学生人生观的发展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但是,大学生个人主义观念的逐渐增强和传统集体主义观念的逐渐减弱一定伴随着他们对集体利益的漠视甚至否定吗?对此问题,现有的调查研究尚未获得足够有力的证据来给予支撑。相反,一些研究表明,在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体系中,“个人”与“集体”之间很可能并不是非此即彼、截然对立的关系,其间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关系。沙凡曾经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他认为,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自我意识的觉醒,但由于自我意识中原本就包含了对自我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所以从心理学上看,大学生的个人主义主张很可能并不意味着对集体主义的绝对排斥[15]。陈万芬等人通过追踪研究发现,当前青少年的个人主义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呈现出同步上升的趋势[16]。这一看似自相矛盾的现象很可能反映出青少年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越来越倾向于采取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化的策略。金盛华等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的价值观目前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二元化分离”,即对某些现象的主观态度表达与实际决策倾向并不一致[17]。大学生对集体主义的态度或许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尽管当前大学生的个人主义观念正在逐渐增强,但在他们的人生观体系中,对“集体主义”这一概念以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关系的认识可能更为复杂。我们认为,一些大学生在相关的调查中之所以会表现出对个人主义的强烈认同和对集体主义的漠视甚至排斥,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现实中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权衡和处理会受限于很多具体条件。在某些条件下,大学生确实会首先考虑个人利益的实现而忽视集体利益;但在另外一些条件下,大学生却会为了实现集体利益而乐于牺牲个人利益。因此,当我们明确地提供了这些不同的具体条件时,大学生就很可能相应地表现出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的不同倾向。

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我们设计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

一是客观因素研究,考察当大学生面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时,集体规模等客观条件是否会对大学生的选择倾向产生影响。

二是主观因素研究,考察当大学生面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时,对集体利益实现可能性等问题的主观判断是否会对大学生的选择倾向产生影响。

二、客观因素研究

客观因素研究考察当大学生面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情境时,集体规模、成员关系、集体利益性质、个人牺牲结果等四个客观因素对大学生选择倾向的影响。

我们选取分属文科类、理工类、综合类的三所高校的900名学生参与调查。初期发放问卷900份,经仔细筛选,剔除存在回答不全等问题的无效问卷后,最终保留844份问卷进入数据统计环节,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8%。问卷主体由八个问题组成,具体内容如下:

1.假设你现在身处于一个100人的集体中,突然有一项非常紧急的任务需要集体完成。组长认为你的专业技术能力非常适合承担这项任务,于是动员你做主力,牺牲本周末整整两天的休息时间去完成这项任务。你会同意吗?

2.假设你现在身处于一个10人的集体中,突然有一项非常紧急的任务需要集体完成。组长认为你的专业技术能力非常适合承担这项任务,于是动员你做主力,牺牲本周末整整两天的休息时间去完成这项任务。你会同意吗?

3.假设你现在身处于一个刚刚成立一星期的集体中,本集体所有成员之间完全不熟悉,连彼此的名字都叫不准,但是现在突然有一项紧急任务需要集体完成。组长认为你的专业技术能力非常适合承担这项任务,于是动员你做主力,牺牲本周末整整两天的休息时间去完成这项任务。你会同意吗?

4.假设你现在身处于一个集体中,本集体所有成员都已经共事了十年,彼此非常熟悉,很多成员已经成为你的好朋友。现在突然有一项紧急任务需要集体完成,组长认为你的专业技术能力非常适合承担这项任务,于是动员你做主力,牺牲本周末整整两天的休息时间去完成这项任务。你会同意吗?

5.假设你现在身处于一个集体中,突然有一项非常紧急的任务需要集体完成,完成后,整个集体将会得到学校的通报嘉奖。于是组长动员你牺牲本周末整整两天的休息时间去完成这项任务。你会同意吗?

6.假设你现在身处于一个集体中,突然有一项非常紧急的任务需要集体完成,完成后,学校将授予整个集体一笔可观的奖金,分发给每个作出贡献的成员。于是组长动员你牺牲本周末整整两天的休息时间去完成这项任务。你会同意吗?

7.假设你现在身处于一个集体中,突然有一项非常紧急的任务需要集体完成,于是组长动员你牺牲本周末整整两天的休息时间去完成这项任务。但是,由于此次任务涉密,所以本集体其他成员完全不知道你做的工作及其劳动量。你会同意吗?

8.假设你现在身处于一个集体中,突然有一项非常紧急的任务需要集体完成,于是组长动员你牺牲本周末整整两天的休息时间去完成这项任务。本集体其他成员都非常清楚你是这项工作的主力,并纷纷发来微信对你表示感激。你会同意吗?

这八个问题分别考察集体规模(第1题为集体规模大,第2题为集体规模小)、集体成员关系(第3题为成员情感疏远,第4题为成员情感亲密)、集体利益性质(第5题为非物质利益,第6题为物质利益)、个人牺牲结果(第7题为无人知晓,第8题为广为人知)这四个因素对大学生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决策产生的影响。每个问题有“不会”“会”两个备选答案,要求大学生认真思考后作出选择。

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后,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客观条件对大学生集体主义倾向的影响情况

从表1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倾向会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解释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分别对1—2题、3—4题、5—6题、7—8题中选择“会”的人数进行x2检验。结果表明:

第1、2题中选择“会”的人数没有显著差异,x2=0.658,df=1,p>0.05;

第3、4题中选择“会”的人数有显著差异,x2=316.581,df=1,p<0.05;

第5、6题中选择“会”的人数有显著差异,x2=52.196,df=1,p<0.05;

第7、8题中选择“会”的人数有显著差异,x2=55.023,df=1,p<0.05。

这一结果表明,当大学生面临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时,集体规模这一因素不会影响他们的决策倾向,而集体成员关系、集体利益性质、个人牺牲结果这三个因素则会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决策倾向。因此,大学生能否为了实现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至少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集体内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二是集体利益是否有实际效用,三是个人的牺牲是否能够被其他成员知晓并认可。具体而言,集体内成员之间熟悉感越强、情感越亲密,集体利益的实际效用越大,个人的牺牲越能够被其他成员知晓并认可,则大学生越可能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以上研究结果证明,大学生在面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时,实际上会进行理性的思考,然后根据具体条件来选择不同的策略。因此,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虽然属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但在具体的实际中,却终究会体现为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所在集体的状态、个人牺牲的程度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时的最终决策。因此,我们不能简单认为当前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正在弱化、个人主义观念正在增强。

同时,研究结果也提示我们,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时,会更关心自己在集体利益实现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集体中其他成员对该作用的评价。因此,我们推测,身处于一个集体中,大学生可能同时存在着至少两种期望:一是自己的集体能够以最大的可能性实现利益;二是自己在集体利益实现过程中能够发挥显著的作用,并得到其他成员的充分认可。当大学生预期这两个条件能够同时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表现出为集体利益而付出努力或作出牺牲的强烈愿望。如果这两个条件得不到充分满足,他们的这种愿望就会减弱甚至消失。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们接下来进入主观因素研究。

三、主观因素研究

主观因素研究考察当大学生面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情境时,对集体利益实现概率的预期和对个人在集体中所发挥作用的预期这两个主观因素对大学生选择倾向的影响。

我们选取分属文科类、理工类、综合类的三所高校的400名学生参与调查。初期发放问卷400份,经仔细筛选,剔除存在回答不全等问题的无效问卷后,最终保留392份问卷进入数据统计环节,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问卷主体由四个问题组成,具体内容如下:

1.你所在的小组参加文艺表演赛,一周后将进入决赛阶段。这时你突然得知,决赛对手的主力突然因故不能参赛。你是组内8名成员中唯一的领舞者。现在教练动员你每天抽出所有的休息时间,无偿对7名伴舞者进行最后的强化集训。你觉得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无条件地接受这项任务?

2.你所在的小组参加文艺表演赛,一周后将进入决赛阶段。这时你突然得知,决赛对手的主力突然因故不能参赛。你是组内7名伴舞者中的一员。教练考虑到你的技术水平仅次于领舞者,于是动员你每天抽出所有的休息时间,无偿对其他6名伴舞者进行最后的强化集训。你觉得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无条件地接受这项任务?

3.你所在的小组参加文艺表演赛,刚刚进入小组赛阶段。但你们下一场的对手是上届的冠军队伍,实力极强。你作为领舞者,是组内8名成员中的绝对核心和主力。现在教练动员你每天抽出所有的休息时间,无偿对7名伴舞者进行强化集训。你觉得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无条件地接受这项任务?

4.你所在的小组参加文艺表演赛,刚刚进入小组赛阶段。但你们下一场的对手是上届的冠军队伍,实力极强。你是组内7名伴舞者中的一员。教练考虑到你的技术水平仅次于领舞者,于是动员你每天抽出所有的休息时间,无偿对其他6名伴舞者进行强化集训。你觉得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无条件地接受这项任务?

这四个问题考察了当需要个人作出某种牺牲来实现集体利益时大学生的选择倾向。第1题的具体条件是集体获利的可能性很大,同时个体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很大;第2题的具体条件是集体获利的可能性很大,但个体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很小;第3题的具体条件是集体获利的可能性很小,但个体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很大;第4题的具体条件是集体获利的可能性很小,同时个体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很小。每个问题都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进行计分,包含“肯定不愿意”“有点不愿意”“不确定”“有点愿意”“非常愿意”五个备选答案,依次赋予1—5分,要求大学生认真思考后作出选择。

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后,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主观因素对大学生集体主义倾向的影响情况

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四个问题上的平均分存在明显差别。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解释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分别对四个问题的平均分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

第1、2题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30.832,df=391,p<0.05);

第1、3题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5.877,df=391,p<0.05);

第1、4题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43.285,df=391,p<0.05);

第2、3题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19.935,df=391,p<0.05);

第2、4题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13.364,df=391,p<0.05);

第3、4题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33.699,df=391,p<0.05)。

这一结果证明:当集体利益能够以很大概率实现,且个人在集体利益实现中能够起到很大作用时,大学生会表现出为了集体利益的实现而付出努力或作出牺牲的强烈愿望;如果这两个条件得不到充分的满足,他们的这种愿望就会大幅度减弱,甚至消失。

四、讨论与建议

以上两方面研究的结果证明,当前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尤其是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时,会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而作出不同的决策。总体上看,无论是集体中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等客观条件,还是对集体利益实现可能性的主观判断,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关系的权衡。当大学生预期集体利益和自己的个人利益能够同时实现时,就会表现出较为强烈的集体主义倾向,甚至表现出为了实现集体利益而作出个人牺牲的强烈愿望。而随着集体利益实现的可能性逐渐变小,以及个人在集体利益实现过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逐渐变弱,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倾向会变得越来越弱,他们逐渐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认为当前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正在弱化、个人主义观念正在增强。真实的情况是,大学生对“集体”和“集体利益”的具象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自己为之奋斗的“集体”是一个具体的、能够切实感受到的对象,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性的存在。同样,他们也希望“集体利益”是能被自己感知和量化的福祉,而不是一个宏观、空洞的概念。如其不然,他们就无法在感情上将自我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真正联系在一起,因而导致他们对集体以及集体利益的漠视。这一点,也与心理学中的“解释水平理论”[18-19]相契合。

大学生并不排斥为了实现集体利益而作出自我牺牲,只是,他们迫切地希望,自己的牺牲是有价值的,自己能够真正为集体利益的实现作出贡献,并得到集体中其他成员的由衷认可。大学生担心的是,自己为实现集体利益而作的自我牺牲缺乏应有的价值或者只是满足了集体中某些人的个人利益,得不到集体的认可。大学生预期这种情况很可能发生时,就会表现出“先自我后集体”的个人主义倾向。

上述结果提示我们,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时,必须着力使大学生对“集体”的认识具体化。大学生越是能够形成对某个集体的清晰感知,越是能够厘清自己所在集体的范围和边界,就越有助于他们产生对该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否则,如果单纯地、空洞地教育大学生要乐于为某种抽象的“集体”作出贡献和牺牲,他们与集体之间当然无法产生紧密的情感联系,因而就会削弱他们的集体主义倾向。

此外,从研究结果中,我们还发现,大学生身处在一个集体之中,“我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集体”是他们会不会为集体利益的实现负责、会不会为集体利益而作出个人牺牲的重要决策条件。他们如果认为自己在集体中无足轻重,就不大可能为了集体利益的实现而作出个人牺牲;而当他们认为自己是集体的核心人物、承担了重要的责任时,他们就非常愿意为了实现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倾向跟他们在集体中的重要程度或者所扮演的角色密切相关。因此,在对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中,应当努力挖掘每个学生在集体中的独特性,让他们都充分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是独一无二甚至不可替代的,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深刻地认识到每一颗螺丝钉都是伟大的。

猜你喜欢

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个人主义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大鱼海棠》个人与集体利益的价值冲突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为马克思的集体主义辩护
漫画哲理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
个人主义能不能一分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