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引领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2-02-07卢宇
卢 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论断。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庞大的经济体量使中国经济发展不得不面临突出的资源和能源约束,生态环境承载也接近临界点,传统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在中国经济寻求结构性矛盾突破、跨越环境资源瓶颈以及以高质量发展取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当今,绿色发展显然是实现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二选择。
一、绿色发展与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一)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以绿色发展为前提
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家,2021年中国货物出口额达217348亿元,同比增长21.2%。维持这么大的贸易规模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其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也非常大。实现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其基本前提,即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是平衡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解决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的经济发展方式。举例来说,高质量发展下的贸易经济,一定不能像传统增长模式那样一味追求能源和资源投入,甚至是以对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总之,对外贸易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为了给民众带来更多更好的福利,而不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而导致民众福利下降。[1]尤其是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已经比较高,更应在注重生活质量的提升,注重环境保护。综上,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基本前提,没有绿色的发展不能称之为高质量发展,只有以绿色发展为基本前提,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才会具有可持续性。
(二)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包括绿色发展目标
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包括了日益丰富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还包括了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贸易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存在着雾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降低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在中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一些严重依赖资源开采及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地区,环境被破坏的情况十分严重,一些地区因资源枯竭或环境破坏甚至出现了经济发展后继无力的状况。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民众自然希望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因此,追求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将绿色发展作为其重要的目标。[2]
(三)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以绿色发展为手段
在经历了依靠资源、能源投入和以破坏环境代价实现贸易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就是重要资产和资源的认识愈加深刻,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持续健康发展基石。特别是近些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许多省份尤其是旅游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获得了远远超过工业经济发展的收益,由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甚至成为一些地方的主导产业。相对传统工业经济对资源、能源投入的严重依赖,立足于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绿色经济业态显然更具可持续性,其蕴含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机遇无疑是巨大的,必然会成为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3]
二、中国贸易经济绿色发展的基础
(一)不断提升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从科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中央治理环境污染和大气污染的力度和决心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中国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日益提升,夯实了中国贸易经济绿色发展的基础。一是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中国空气6项污染物平均浓度、PM2.5平均浓度有了明显改进。其中,2020年雾霾天发生次数为7次,比2013年的15次减少了一半以上。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而下达的动员令,届时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成果将会更加显著。二是在主要污染物排放治理方面,“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中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全面超额完成,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等4项主要污染物减排速度均在30%以上,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常出现的酸雨等现象基本得到解决。三是在森林覆盖率方面,自中央政府提出美丽中国建设以来,中国绿化工作持续加速,“三北防护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往中国华北地区比较严重的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此外,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绿化情况明显改善,截至2020年底,中国国土面积绿化率已升至23%,多个城市成功创建了国家森林城市,一些有条件的地区还建设了山区绿道等绿化项目,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不断增强的贸易经济绿色发展动能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加快了转方式调结构步伐,贸易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贸易经济绿色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一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3.1%,“三、二、一”产业格局基本形成。2020年,中国三、二、一产业比重分别为54.5%、37.8%、7.7%,虽然第三产业占比仍然低于发达国家,但比十年前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在2020年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作为全球唯一拥有全产业链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势表现得十分明显,表明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进入经济新常态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扶持企业自主研发的政策,不仅传统制造业加快了创新步伐,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加快了发展速度。传统装备制造、电子产业、石化产业等布局愈加合理,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整体工业增长速度,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主导力量。[4]在此情况下,中国贸易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次得到明显提升,贸易经济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三是单位能耗和能源利用率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中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4%,“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再次下降15%。至2020年,在中国能源消耗中,煤炭占比为57%,这一占比相较十年前下降了5个百分点,全国县级以上城市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升至15.8%,中国能源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三)贸易经济绿色发展所需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方面,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理念相继写入中共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等重要文件,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环境保护执法力度越来越大,相关配套法规及政策制度愈加完善,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刑责治污,即违反《环境保护法》开始入刑,极大震慑了以前经常存在的偷排偷放行为。[5]在此情况下,不仅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等成为现实,环保法律约束力大大增强,而且生产者环保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大量高投入高污染等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逐渐被市场淘汰,绿色发展成为更多企业的主动选择。另一方面,生态损害责任机制日益健全,环境保护、环境改善成为地方政府重要考核指标。广东、山东、浙江、四川、云南等省份相继出台了领导干部生态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包括生态效益、资源消耗水平以及环境破坏治理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上刑责治污,使得各级领导干部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特别是在环京津地区、青海三江源地区,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更是成为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主要的政绩考核指标。可以认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的完善,使得中国贸易经济绿色发展有了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6]
三、中国贸易经济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转型依然面临很大的挑战
近些年来,虽然中国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但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特别是2020年以来,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外贸增长面临着巨大压力,在保障增长的前提下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增长动能的需求更加迫切。对于多数企业而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首要的任务是如何生存下来,而转型升级不仅要加大投入,还要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这种两难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此外,在全球经济和贸易都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市场需求不旺盛可能还会持续较长时间,外贸企业在新技术应用、新产品研发上将会更加保守。[7]与此同时,对于众多企业和地方政府而言,多年来对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有了路径依赖,不仅贸易行业转型升级的主动性不够、方法不多,即使是地方政府,转型升级也可能意味着财政收入短期内得不到保障,加之长期财政来源面临不确定性,很难积极主动去推动贸易经济转型升级。可以预料,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贸易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不确定性也将增大。
(二)贸易经济绿色发展区域不平衡现象突出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就十分突出,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贸易经济发展落后表现尤其突出。2020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GDP的比重分别为56.77%、21.86%和21.37%,西部地区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最为迫切。而在贸易经济发展方面,西部地区对外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更低。此外还应该看到,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奋力追赶的过程中,绿色经济所占比重还比较小,很多行业发展与绿色发展要求不相符。一方面,这些地区的很多产业承接于东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都不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以往的粗放型发展模式。[8]由此发展而来的贸易经济产业自然不会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往往资源消耗大,给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也较大,甚至会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另一方面,贸易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能够获得更大的出口贸易额,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急功近利现象,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已经有过切肤之痛的东部地区,这同样与贸易经济绿色发展要求不相符。如,中国西部地区出口贸易对资源型产品、初级加工型产品依赖较大,过度的资源开采加之资源开采技术水平低下,造成当地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问题。
(三)贸易经济绿色发展投入相对滞后
发达国家及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都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初期往往会忽视环境保护,甚至认为环境被破坏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代价,往往要在出现严重环境问题时才会注重绿色发展投入,而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力度不仅是环境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更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实践看,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虽然较十年前有了很大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还有较大差距。以中国经济相对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为例,广东省污染治理投入占GDP的比重长期徘徊在1%以下,这一占比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省尚且如此,其他地区可想而知。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上的投入不足使中国贸易经济绿色发展始终面临较大的困难。一方面,政府在治理污染上的投入不足容易造成不良导向,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鼓励企业无需在环保设施上进行投入,一些企业即使安装了环保设施也会因为节省成本而空置。这一问题在环保执法检查中是屡见不鲜的,不愿意投入或购买了环保设施却不好好使用,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企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治理污染投入不足制约了环保技术改进和环保设施的研发力度,客观上阻碍了中国环保水平的提升。总的来说,绿色发展投入相对滞后,反馈到贸易产业上会使一些出口产品面临发达国家日益强化的绿色壁垒,进而影响中国贸易经济效益,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到贸易产业的转型升级。[9]
四、对策建议
(一)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贸易经济发展各个领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强化绿色理念不仅可以更好地突出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和引领性,更可以集中体现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方向和途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在贸易经济各个领域和环节真正贯穿了绿色发展理念,绿色理念才能成为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动力。一方面,要正确理解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关系。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作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贸易经济追求的是质量效益而不是增长速度,如此才能算得上是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而绿色发展正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保障和动力,二者并不矛盾,即使是在贸易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因绿色发展需要而付出一定代价也是值得的,这是贸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以绿色理念来引领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让贸易经济获得更好的效益,更好地赢得市场和消费者。另一方面,学会借助绿色理念规范贸易经济的发展。按照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可以更科学地评价贸易经济发展质量。如可以通过贸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贸易结构优化、产业增长动力转换等来评价贸易高质量发展情况。可以通过绿色发展理念发现绿色生态环境的价值,进而发挥其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从中找寻到新的贸易经济增长点,转变一直以来贸易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资源投入的依赖。[10]
(二)坚持制度管控,将绿色理念融入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中国贸易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然面临较大的绿色投入,无法完全依靠企业的自觉,必须坚持制度管控,促使企业意识到环境违法的高成本以及绿色生产方式的长远利益,进而主动融入绿色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中来。要实现以绿色理念引领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变革,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的力量。一方面,要加快完善促进绿色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围绕绿色发展不可或缺的行政性制度和市场性制度,重点完善资源产权制度、环境产权制度、环境补偿制度以及生态资源交易制度、价格制度等,不断强化生态红线等约束制度、生态补偿等激励制度以及生态资源监管制度等,构建起更加严密的制度体系,让更多企业和民众清醒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严重性。另一方面,加强上层设计,提高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制度衔接水平。近些年来,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围绕绿色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别出台了诸多法规和政策制度,但大多是围绕各部门职能出台的,相互之间缺少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避免出现相互冲突或是遗漏。如此一来,更加方便地方政府和企业规范自己的行为,引导贸易经济行业在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下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大力推动贸易行业的绿色产业发展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大势,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相辅相成,也是各国高度重视的领域。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家,2021年贸易出口额超过21.73万亿元,但劳动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产品依然占到了多数,贸易经济发展中对资源投入的依赖程度仍然比较高,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非常大,资源环境与贸易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应大力推动贸易行业的绿色产业发展。一方面,引导贸易经济企业绿色化发展。消费者的选择、环境保护的压力都在倒逼企业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如在原材料选择上,尽可能选择对环境污染少、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在生产组织上,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尽可能优化生产流程,减少能源消耗。鼓励出口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并努力改进自身生产模式,构建能耗更低、污染更少的绿色生产方式,等等。另一方面,加快外贸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进度。贸易经济的绿色发展应着眼长远,加速淘汰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产业和企业,既减少外贸企业能源和资源消耗,又可以集中宝贵资源发展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更加符合绿色理念的新产业的扶持力度。与此同时,强化绿色产业的标准制定和认证,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将真正的绿色产业、绿色产品与其他产业产品区分开来,对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给予更好的外贸政策,从而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11]
(四)构建支持力度更大的绿色金融体系
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质上要求贸易经济实现从发展理念到发展方式上的全方位变革,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有必要构建支持力度更大的绿色金融体系,以帮助外贸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近些年来,中国在广东等地建立了创新试验区,在金融领域引入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金融发展道路。应加强对广东等地试验经验的总结,在更多具备财力的地区开展全方位试验,并兼顾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水平,扩大试验区数量。如以设区市为单位,选择经济发达城市、资源型城市、经济欠发达城市、生态环境友好型城市等不同类别的城市进行试验,获得更多的经验,进而形成可适用于全国的绿色金融发展经验,为全国贸易经济绿色发展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另一方面,加强绿色金融创新,提高绿色金融与贸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契合度。在金融领域全面引入绿色理念,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外贸行业的绿色发展项目中来,为其提供融资支持。各地方政府应重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积极建立绿色产业基金,提供更多绿色信贷及出台更好的绿色贴息政策。对贸易企业发放贷款不仅要看其经济效益,同时还要看其生态效应,实现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加入贸易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中来。特别是要发挥好绿色金融在配置资源上的作用,既保证金融资源加快从“三高”产业中退出来,又保证符合绿色理念的低能耗、低污染行业及时获得金融支持。通过金融体系的完善,使贸易经济的绿色发展成为有源之水,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培育更多符合绿色理念的贸易企业,不断推动贸易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