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算管理一体化:如何提升财政资金监管效力?

2022-02-07张远东,闫鲁宁,王志刚

财政监督 2022年15期
关键词:财政系统建设

主持人

阮 静:《财政监督》杂志编辑

背景材料:

预算体现着国家的战略和政策,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要决定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明确要求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进一步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财政部部署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旨在以系统化思维和信息化手段推进预算管理工作,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制度+技术”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各级预算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自动化水平,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为加强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实现各级财政预算管理在总体目标、基本规则、数据标准等方面的衔接一致,2020年以来,财政部制定发布了全国统一的《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和《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技术标准》),指导各地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开展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包括全国政府预算管理的一体化、各部门预算管理的一体化、预算全过程管理的一体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一体化以及全国预算数据管理的一体化。具体实施上,各地由省级财政部门统一按照《规范》和《技术标准》建设本地区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并与财政部联网对接,通过嵌入系统的管理规则,规范预算管理和硬化预算约束,同时实现各级预算数据的省级集中和上下贯通。目前,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显著成效,整合了原有各个独立系统,打通了信息孤岛,减轻预算单位多头报送、审核对比、重复录入的工作量,极大地提升了预算管理效率。同时,解决了各级预算管理“车不同轨、书不同文”的问题,实现了预算数据的自动汇聚和转移支付资金自动追踪,为更好统筹财政资源、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和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提供了有力抓手,在财政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随着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的深入推进,财政每一分钱将全生命周期处于信息记录和动态监控之中,为人民的钱袋子装上“透视镜”和“保险绳”。

预算管理一体化以统一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为核心,以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为载体,推动各项预算管理制度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是全面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预算管理现代化、在历次预算改革基础上的系统集成,对于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理解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内涵和意义?跟以往信息化建设相比,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有哪些不同?预算管理一体化如何实现对财政资金监管效力的提升?本期监督沙龙聚焦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就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预算管理一体化构建“制度+技术”管理机制

主持人:现代预算管理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在明确各参与主体职责的前提下,通过嵌入预算管理流程的规则,实现“规则驱动”,规范和约束预算管理参与者的行为,提高预算管理的透明度。此次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就是借鉴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将预算管理全流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整合完善预算管理流程和规则,并实现业务管理与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将规则嵌入信息系统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打下坚实基础。您是如何理解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内涵和意义?与以往信息化建设有何不同?一体化建设以来,给预算管理工作带来了哪些变革和影响?结合您的研究和实践谈谈您的看法。

张远东: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部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不仅是加快现代财政制度的需要,更是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正在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的浙江省,已经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探索创新阶段,进入了实战实效、系统重塑、形成能力的新阶段,更能充分认识到全面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一是深化改革、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保证。深化运用数字化改革成果,必须要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预算制度加信息技术的管理机制,以信息化手段驱动实现预算制度现代化,把全国各地预算管理的“方言”统一成“普通话”,更好地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数字赋能、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的关键。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财政可持续性面临诸多挑战,增强预算应对复杂经济社会形势的保障能力,建成一体化系统的“平台+大脑”数据底座,为科学研判经济形势、精准实施宏观调控提供坚实基础。三是制度重塑、夯实预算管理基础的手段。全面深化预算制度改革,通过制定统一的预算管理规则,不断增强数字化对重大任务、核心业务的支撑作用,做到“业务一体化”和“技术一体化”。强化各管理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控制,明确具体的改革路径,实时监控全国预算数据,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与以往的信息化建设相比,全面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要有全局意识、大局意识,决不能自行其是、另搞一套,一体化不是全国统一系统,既不是全国软件一体化,也不是完全各自为政自行开发,在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系统功能,开拓创新先进技术应用。

一体化建设以来,制度实现统一规范,实施了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贯通预算管理各环节。通过一体化系统的建设,以系统对接方式多跨协同多个相关部门,实现了横向规范各级预算管理工作流程、动态反映预算安排和执行情况。通过一体化建设强化控制,夯实基础信息数据,实现数据实时集中,提高了基础信息管理的标准化、规范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提升财政管理效率,更好地发挥数据信息价值,提升预算管理质量。

闫鲁宁:预算管理一体化运用系统化思维和信息化手段整合优化预算管理全流程,以统一预算管理规则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为载体,将管理规则嵌入信息系统,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制度+技术”的管理机制,是深化预算制度改革的关键性举措和基础性支撑。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水平,有利于硬化预算执行约束,有利于提升财政资金配置效率,以绩效为导向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和以往系统信息化建设相比,我们要从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建立完善现代财政制度、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的高度,去理解预算管理一体化。以往的系统信息化建设各自“搭台唱戏”,无法实现政府间信息共享。当前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统一了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实现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系统信息贯通,打破了政府间财政信息壁垒,实现了全国政府预算管理、各部门预算管理、预算全过程管理、预算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预算数据管理的一体化,解决了以前财政预算管理“书不同文”“车不同轨”问题,有效促进了数据互联互通、监督高效协同,是预算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的重大变革。

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上线应用,有效提升了各级财政预算管理水平。比如:一是促进了业务规范化。一体化系统将业务规范嵌入系统,各级数据“严丝合缝、动态追踪”,预算指标无来源、随意调整等不规范做法在新的系统受到制约,倒逼财政部门和业务部门强化规范预算管理。二是推动了项目管理科学化。一体化系统对项目库的建设要求,为支出标准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数据来源,形成了标准来源于项目又作为项目依据的良性循环。三是加强了乡镇预算管理。将乡镇预算管理纳入一体化系统,打通了财政管理的最后一公里,为规范强化乡镇预算管理、改变管理粗放现状提供了实现途径和手段。四是强化了数据标准化。各市县数据按照相同口径标准汇总,数据准确、横向可比,为财政精细化管理打下了基础。

肖鹏:与以往的“金财工程”等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改革不同,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不仅仅是财政业务的信息化、电子化,更重要的是“运用系统化思维和信息化手段将管理规则嵌入信息系统,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制度+技术’的预算管理新机制”。2014年《预算法》修订以来,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成为财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何巩固2014年以来预算管理领域的改革成果,将相关制度、规则以系统的形式固化下来,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各层级政府预算之间、各预算管理环节之间,以及政府预算、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之间的有效衔接控制,加强对部门和单位各项资金资产的统筹管理,这需要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撑。因此,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既是深化预算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支撑预算制度改革得以有效实施的必要手段。

硬化预算制度约束 确保资金精准到位

主持人:按照《规范》,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包括基础信息管理、项目库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批复、预算调整和调剂、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决算和报告等模块,在您看来,在这些模块(流程或环节)中,是如何体现预算的刚性约束?结合您的研究和实践请举例说明。

张远东:一是预算管理一体化建立了全流程的刚性约束。通过一体化系统的建设和推广,整合预算管理全流程,实施全省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建成并使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支撑全省各部门在线上开展预算编制业务,实现对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编制、执行、绩效和资金的全流程管理。二是预算管理一体化实现了数据集中的刚性约束。集成整合“三跨”(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实现全省数据大集中。通过数据集中强化控制,全流程跟踪服务保障大事的所有资金,打通项目推进、预算安排、资金执行、使用绩效各环节,形成闭环管理,系统全面地提升预算管理质量。三是预算管理一体化强化了制度标准的刚性约束。所有地区统一对标《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展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和改造,做到全面规范预算管理和刚性预算约束。没有预算不得支出,没有预算不得采购,杜绝无预算支出、三公经费超支、随意改变经济用途、随意改变项目类型等预算管理问题,提升预算管理刚性约束。

闫鲁宁:预算管理一体化把项目作为预算管理的基本单元,所有的预算支出都要作为财政预算管理的最基本单元,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从项目立项到测算再到纳入储备、列入预算、预算执行、项目调整、项目结束或终止,各个阶段的状态都要在项目库中体现。比如,在基本支出方面,人员和公用经费根据系统内人员及工资信息测算,而这些信息来源于组织、编制、人社等部门,数据真实、完整、可靠,有效保证了经费安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倒逼部门单位进一步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规范用人管理。在项目支出方面,强化支出标准建设和应用,项目测算时,依据法定标准或固定标准自动测算,对现有条件下难以统一确定支出标准的项目,由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和市场价格等因素,提出测算使用的暂定标准,不断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对项目支出形成有效约束;同时,预算调整调剂贯穿预算执行的全过程,预算执行中出现的调整调剂事项,必须依托项目库重新测算和列入预算,所有的流程一个不能少,严控预算调整和调剂,强化了“无预算不支出”的刚性约束。在绩效管理方面,强化预算绩效管理,论证项目时,科学设定系统填报项目的产出、效益、满意度指标等,完善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提高绩效约束刚性。在预算执行方面,指标控制支出,所有支出必须有预算指标,形成对支出的严格控制。同时,加大非财政拨款结余统筹使用力度,非财政拨款纳入预算编制、调整调剂、预算执行各个流程;预算生成指标、指标控制支付,依据系统开展会计核算,并生成决算。

王志刚:预算资金运行体现了政府收支活动轨迹,政府收支活动体现了政府履职尽责的过程。预算约束体现了财政资金对政府施政行为的约束,预算管理一体化通过五个一体化将所有政府收支活动纳入一个信息系统中,打通了纵向和横向的预算数据,实现了数据实时共享,有利于财政部门或上级财政部门发挥好预算监督作用,有助于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以部门预算为例,在具体的预算执行中,每一笔资金拨付都需要参考预算编制的数额,无预算不支出,在一些物品或服务的采购中,预算管理一体化和采购目录等数据是联通的,如果采购不符合政采目录的要求也不予以支付,这就要求部门在预算编制的环节要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尽可能科学合理编制预算,避免后续预算执行中带来的种种问题。

肖鹏:预算管理是公共资源获取和使用的过程,需要接受各方的监督。预算的刚性约束就体现在预算管理的过程和结果需要更好地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等。因此,这就需要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保证“车同轨,书同文”,统一预算管理流程和规则,设置统一的预算管理要素,破解预算管理控制要素的含义、适用范围、分类标准、控制口径不一致等带来的数据传递或理解偏差的问题。同时,为进一步发挥财会监督利剑作用,满足实时监督和控制需要,预算管理在事前就需细化数据记录规则,从生产系统完整准确提取数据,防止部门、单位仅靠事后填报和汇总预算信息,出现人为干预和信息冗余影响控制效果的局面。

主持人:已有实践表明,一体化系统为部门和单位加强预算执行全过程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系统内置了较为强大的查询、分析功能,部门、单位可以实时查看预算执行、采购进度、资产存量等情况,对每一笔支出向上可以追溯到预算指标,向下可以跟踪到资金去向,对每一笔采购业务可以掌握实时进展,对每一笔资产实行“增、用、修、废”全流程管理,消除监管盲区,一改以往执行监管不及时、不全面、不透明的被动局面,实现了财政资金从预算安排源头到使用最末端全过程流向明确、来源清晰、账目可查,确保资金精准到位。您对此作何评价?结合您的研究和实践,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在强化资金监管、提升监管效力层面还有哪些做法实践?

张远东: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推广实现了财政资金的每一分钱的追根溯源,从上到下都能直观了解,一体化系统的整体监控、实时监管功能非常强大。启动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工作以来,我们因地施策,在强化资金监管上不断创新完善,利用一体化海量数据助力于预算管理提质增效。一是结合地方特色搭建核心模块。对标财政部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做好融合地方支出标准建设、专项资金管理等具备浙江特色的预算管理工作,突出感知、监测、预警功能,建立集中财力办大事政策体系,聚焦大事要事,打造“政策、部门、市县”三个维度的“整体性”智治方案,建立“市县整体画像”“部门整体画像”模块,进一步提升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深入挖掘做好数据应用。聚焦数字赋能,集成整合“三跨”(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数据,实现全省数据大集中,并利用“三跨”数据从预算执行、资金绩效、监督检查等多维度对重大政策落地进行评价。加快实现专项资金穿透式监管,助力提高监督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现“大事保障客观量化评价,业务风险提前预警监测,资金保障动态追踪处置”。三是多跨协同实现系统覆盖。建设落地的关键在于夯实数据基础,实现财政数据与相关部门数据互联互通,确保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各级贯通。浙江省一体化系统建立与发改委政府投资系统、人社部门人员信息系统、省市场监管局企业管理等系统的互联互通,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闫鲁宁: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全面应用之后,贯通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和报告等各管理环节,自动记录指标分解、下达、调整、执行和结转结余全过程,实现了预算资金全链条清晰可查,全过程可追踪和控制,有效加强了执行监督力度,形成了良好的内控循环。比如,通过采用会计复式记账法核算指标管理全过程,实时反映预算指标的增减、来源和状态,确保先有收入预算、再有支出预算,支出预算控制预算指标,预算指标控制用款计划,用款计划控制资金支付,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支出预算和收入预算同增同减;资金支出和指标额度此增彼减,这些逻辑结构和管理规则全部通过指标账植入到系统中,按照先有预算、再有指标、后有支出的规则运行,真正实现了无预算不支出的约束控制,加强了资金监管长效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又如,一体化系统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财政资金安排情况在系统中一目了然,对政府投资项目等跨年度项目监管效用明显加强,倒逼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项目单位加强资金监管,实现财政运行可持续、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肖鹏:发挥多主体的监督功能,构建“制度+技术”的监督框架。一方面,建立全覆盖、全链条的财政资金监控机制,实时记录和动态监控资金在下级财政、用款单位的分配、拨付、使用情况,探索自动控制和实时预警,实现资金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流向明确、来源清晰、账目可查,确保资金直达基层、直达民生。另一方面,加强财会监督与人大、审计等监督的协同,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做好顶层设计,主动对接人大联网监督、审计部门数据审计系统等,形成多层次的综合监督体系。

预算管理一体化:挑战与前瞻

主持人: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将若干信息孤岛有机整合,内嵌预算财务制度规定和内部控制要求,实现预算管理信息共建、共管、共享,对各单位已有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结合您的研究和实践,在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过程中具体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简要谈谈您的看法。

张远东:通过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统一规范,贯通预算管理各环节,贯通全省各级财政,贯通集成多个协同系统,极大提高了财政管理的效率。在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个别地方的管理理念与一体化建设的要求存有差异,由于相关系统整合不到位、系统数据没有多跨协同等原因,推进一体化建设的成果仍与理想存在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全面适应预算管理一体化的管理要求有一个过程,操作人员的能力也有待提升。通过迭代升级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强化控制,提升预算管理质量任重道远。

闫鲁宁:一是一体化系统采用集中建设、统一部署的模式,各业务环节管理要素仍存在不够一致、信息不够联通的问题,财政外部与组织、编制、人社等部门还缺乏高效的系统联通和信息共享。

二是县级管理基础较弱,业务模式转变需要过程。系统上线运行后,有的市县对“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新理念理解不够深入,甚至仍然沿用预算资金按部门切块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与以预算项目为管理单元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存在转型阵痛。

三是乡镇管理体制不统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乡镇普遍取消了国库,实行乡财县管。按照《预算法》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要求,如何在一体化系统中处理好乡镇业务,确保业务管理符合法定要求,是需要解决的课题。

王志刚:预算管理一体化在推进中面临诸多挑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数据共享,数据体现了部门的权力,共享数据意味着权力共享,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预算管理一体化需要将财政进行内生整合,同时和其他部门的外生数据进行贯通,确保部门预算的科学、规范、高效,要共享数据仅靠财政部门推动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本级政府牵头推进。二是预算管理一体化需要有扎实的项目库基础,项目库除了保留一些常规性的项目外,还要有一些新的体现不同时期宏观政策要求的项目,需要对项目库进行滚动管理,不断优化项目库结构。三是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要因地制宜,要考虑各地财力状况给予一定的资源或资金支持。预算管理一体化有通用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但是每一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不同、经济结构、人力资本结构等不同,这些都需要不同的财政政策和管理模式,建设符合本地实际需求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定制型服务。在具体实践中,一些财力薄弱的地区可能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只能使用通用的模板,预算管理一体化是系统化的建设理念,要保证全国一盘棋,因此需要给予这些地方一定的资金支持,可以创新融资模式来尽可能打造符合本地实际需求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

肖鹏:一个挑战是纵向上中央与地方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顶层设计还不够。虽然全国有统一的预算法和实施条例,国务院、财政部也印发了相关的制度规定,但是预算管理编制、执行过程中很多具体的流程、规则和管理要素基本都由各级财政部门分别制定,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预算管理和执行规范,导致中央和地方预算管理的具体程序、时间要求、分类标准、数据口径上存在差异,难以有效衔接。由于上下级之间的管理制度不衔接,数据标准不统一,也就难以通过生产数据动态收集汇总各级预算执行情况。另一个挑战横向上财政各业务模块之间的数据传输还不够顺畅。预算编制系统与国库支付系统、政府采购系统、各单位财务管理系统之间还缺乏有效连通。财政各业务流程梳理还不够清晰,尚未形成标准化、精细化的业务指标体系设计,另一方面在于技术的不成熟,二者共同导致了财政内部业务系统之间较低的数据共享水平。

主持人:财政部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许宏才副部长此前指出“迈出第一步之后,第二步要加强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有机融合,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要加强收入政策和有关职能部门收支数据的高效衔接,提高系统数据集中利用和决策支撑能力。第三步要全面覆盖所有财政资金的核算,掌握到人到企等财政资金拨付后的‘最后一公里’数据,构建财政‘大数据’,加强对中央本级和地方财政数据的分析利用,挖掘财政数据价值,拓展支出标准建设,完善数字化监督体系,有效解决财经纪律问题。第四步要深化系统应用,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研究,实现预算和资产的有效衔接,加强财政与宏观经济的联系分析,充分发挥财政逆周期调控作用,建立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财政制度”。您对此作何理解?您对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还有哪些思考建议?简要谈谈您的想法。

张远东:财政部提出以“系统全覆盖、系统一体化和系统服务化”作为三大目标,浙江省按照“先立后破”的原则,统筹规划,分步推进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施,体现了积极稳妥的改革思路。

一是加强系统整合,实现业务上全面贯通。以一体化系统为基础,加快推进整合债务系统、乡镇财政管理、资产管理等各项系统。建议进一步重新梳理完善业务规范,落实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各项具体要求,细化预算调整调剂、单位资金管理的实施细则。同时,加强跨部门数据融合共享,推进编制、人社、发改等部门与财政业务的协同整合。各项业务纵向联通财政部及省市县各级财政部门,横向衔接各业务部门,形成顺向逐级控制和逆向实时反馈的完整管理闭环,为建立健全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提供有力的数字化支撑体系。二是完善预算制度,提升现代预算管理水平。在预算管理一体化基础上,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以数字化改革驱动实现预算制度现代化。以一体化大数据为依托,加快厘清相关领域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逐步推进单位资金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预算统筹,完善国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管理一体化的预警监测功能,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治理能力。三是鼓励机制创新,一地创新全国可用。我们建议坚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改革创新相结合,建立健全开放机制,激励基层改革创新,注重整体智治和高效协同,以点上突破牵引面上跃升、以点状推进牵引体系升级,加快打造更多数字化改革重大标志性成果,在全国推广并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从浙江实践来看,积极打造融入地方特色、走在前列的改革成果,迭代升级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创新性地提出两项改革举措。一方面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任务管理场景系统。通过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以大事标签体系“小切口”,推动大事任务政策资金安排和决策支撑应用“大场景”;另一方面建立“三保”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系统。聚焦数字赋能,加强对市县财政运行情况的总体分析,探索建立市县财政整体画像体系。通过综合运用财政数字化改革成果,打造“整体智治”的预算管理一体化应用场景,有效推动资金流与决策流、业务流、数据流“四流”合一智治体系,建立完善“财”与“事”结合的保障机制,实现重点任务的战略目标智能化管理。

闫鲁宁: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理念先进、设计严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按照“不立不破、先立后破”的要求,结合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循序渐进强力推动。

一是优化完善系统功能。丰富监控预警、报表查询分析、文本自动生成、转移支付追踪查询分析等系统功能,实现业务模块间的协调联动,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易用性、成熟度和体验感。积极推进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绩效、政府采购等按照一体化管理要求融入预算管理主体流程。加快推进地方财政分析评价系统、直达资金系统、地方预算综合管理系统、财政转移支付系统等业务系统与一体化系统的整合归并,实现更多财政业务融合对接。积极做好与人大、人行、税务等部门和代理银行系统间的横通纵联。

二是强化系统操作培训。特别是对基层财政部门、项目预算单位经办人员的全过程培训,提升相关人员政策和业务水平,提高预算工作质量。加强运维力量向市县倾斜,完善县级运维人员驻场服务机制,确保县级业务人员与技术人员沟通及时、问题快速解决。

三是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依托“大数据”平台,进一步加强项目绩效监控结果应用,动态反馈项目执行情况,对实施进度缓慢的项目及时调整,避免出现“钱等项目”的现象;加强对项目实施后的评价,推进结果运用,将项目实施成效作为部门进行决算和对以后年度预算安排的依据,形成项目管理闭环。

王志刚:预算管理一体化是推动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力量,能够实现以数理财、以数控财的功能,未来还需要在如下方面持续推进。首先,预算管理一体化需要构建多维度、高密度的财政大数据。财政大数据不仅仅只是宏观的财政内生数据,只要和财政资金运行相关,预算单位、企业、个人这些数据也需要实时反馈到数据系统中,建立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财政资金数据网络,精准刻画财政资金运行轨迹,消除资金运行的盲区或盲点,可大幅提高财政政策效能和财政管理效率,有助于进行穿透式监管。其次,预算管理一体化需要一套科学的模型算法体系。预算管理一体化要形成对财政宏观调控的有力支撑,需要构建财政-货币-宏观的模型体系,涵盖政府收支预算流量及政府资产负债等存量数据,运用科学的算法来研判宏观经济形势、评估财政宏观调控效果、优化财政货币政策组合,这些需要产学研的通力合作,发挥好各自的比较优势。最后,预算管理一体化是数字财政建设的核心,目前侧重于生产系统建设,未来要强化应用,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层级、不同地区对应用场景的需求排序,可以在中央层级给予一定的指导,要鼓励各地探索不同的创新应用场景,形成好的经验后可以与其他地方共享,以减少重复建设,也可以让起步晚的地方少走弯路。

肖鹏:新时代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必须更加注重各项改革措施的互相协同配合,采用系统化思维进行制度设计,创新制度执行机制,增强预算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协调性和约束力。进一步的思考,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第一,以系统论思想构建数据互联互通的预算管理体系;第二,以预算管理一体化为契机,畅通上下级政府财政收支的衔接;第三,以预算管理一体化为规范,实现预算管理制度主体流程数据、主要业务数据的环环相扣;第四,以预算管理一体化的项目为联结点,加强制度与政策规划和实施的衔接;第五,加强数据共享和决策辅助,提升数字财政建设;第六,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监督精度和效率。

猜你喜欢

财政系统建设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WJ-700无人机系统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