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环境史史料剖析
——以《新生鄂伦春族乡志》为例
2022-02-07王嘉浩张虹萍
●王嘉浩 张虹萍
环境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诞生于美国。我国一些致力于环境史研究的学者虽然对环境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尚不完备,作为正在构建中的新兴学科,史料学是其构建的基础,通过对环境史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构建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体系。
我国古代典籍中没有一本专门研究关于环境史的文献,但是研究历史离不开史料和问题意识。我们可以从已知的史料中去寻找我们需要的环境史史料,寻求研究问题的新角度。《新生鄂伦春族乡志》是全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的新乡志,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60 万字,是在庆祝鄂伦春族从1953 年到2003 年定居50 年的情况下发行的。它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新方法,科学地编纂了这部乡志。这是黑河地区鄂伦春族人民和全国各个地区少数民族人民所共同期望的,全书共分31 篇,106 章。从境域、自然环境、气候、宗教、服饰、礼仪、人物等方面进行介绍。本文从环境史的角度,通过剖析《新生鄂伦春族乡志》,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整理环境史史料,研究少数民族的生态意识。
一、鄂伦春族基本情况及其研究现状
鄂伦春族是我国七小民族之一,据考证,鄂伦春族是从鄂温克族中衍生出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布特哈旗、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民族乡、黑河市逊克县新鄂鄂伦春民族乡等地。其中黑龙江省实际的鄂伦春族人口的比重相对较大。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没有属于自身的相关文字,通用汉语进行交流。
鄂伦春族虽然人口较少,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维护祖国统一都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例如:抗日战争时期为前线提供物资,拿着自己的武器和人民军队一道为抗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美国侵入朝鲜并把战火蔓延到我国东北之时,鄂伦春族人民和全国其他民族共同支援前线,他们送去粮食、衣服和手套,这是我们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40 多年来,鄂伦春族不断发展,取得了许多历史性的进步,鄂伦春族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实现大踏步、大发展。对于鄂伦春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少数民族环境变迁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
“安丰君分别分析了鄂伦春族在狩猎生产、日常生活以及宗教信仰中体现的生态伦理思想,何群在对鄂伦春族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后得出鄂伦春族传统狩猎文化是适应历史上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物的结论。”[1]对于这样有光辉历史的民族,但是人们对鄂伦春族的研究是不够的。“相关论著有《鄂伦春族简史简志合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写的《清代鄂伦春满汉文档案汇编》等。这都是国家层面对于鄂伦春族进行的系统调查,还有一些学者在鄂伦春族的历史文化方面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记录鄂伦春族的历史发展。”“相关论文较多以涉及到艺术研究方面为例,有论文54 篇。对鄂伦春的音乐、舞蹈以及传统的桦皮和狍皮工艺做了详细的论述。如刘桂腾《鄂伦春族萨满音乐》、李涵雯《拟兽舞蹈初探——以鄂伦春黑熊搏斗舞为中心》等。”[2]
关于专门介绍鄂伦春族环境史史料的文献非常稀少,但是我们可以从研究鄂伦春族的文献中挖掘鄂伦春族的生态智慧,对其进行梳理,通过研究和观察鄂伦春族的狩猎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挖掘鄂伦春族的生态意识。本文主要以《新生鄂伦春族乡志》为例进行鄂伦春族的环境史史料收集和研究。
二、《新生鄂伦春族乡志》的环境史史料
我国著名学者吴寰曾在《中国环境史文献的分类问题初探》一文中提出要对环境史文献进行分类,本文对《新生鄂伦春族乡志》的环境史史料主要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及提炼。
(一)经济生活中的环境史史料
在《新生鄂伦春族乡志》中处处可以发现经济生活中的环境史史料。第二篇中介绍了各个村落的村屯建设,第五篇第八章叙述了发展民族经济的工作,第六篇第一二章概述了鄂伦春族人的收入和消费情况,第十五篇的一至四章描述了鄂伦春族人的捕鱼方法、种类和工具等。
以该书第二篇第一章为例介绍了村屯的概况,在鄂伦春族的这些村屯中都经历了自然灾害的洗礼,但是这些村子的村民都组建了相应的互助组和合作队,进行机械化生产,成功度过了自然灾害。在该书第二篇第二章第二节中谈到上世纪60、70 年代,多名青年屯垦戍边,使得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增加。到1972 年青年点有耕地面积5522 亩,使得农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在当时因为自然灾害严重而导致的大豆产量近乎绝产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就达60 万斤,总收入为13.1 万余元。即使在我国经济面临严重困难时期,这些粮食也帮助人们度过了难关。在该书第三篇中介绍了鄂伦春族的自然环境,森林资源丰富并且光照充足,适宜发展畜牧业。这种优越的自然环境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第二篇第四章第三节村屯建设中谈及了新茂村是全乡人口最少的村屯,1992 年改善了办学条件,修建砖瓦结构的建筑。20 世纪90 年代末集资安装了有线电视地面接收站,电视机入户率100%。
2000 年前修建南北主干路,使新茂村旧貌换新颜,如今村落整体建设良好,实现了经济生活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政治生活中的环境史史料
涉及鄂伦春族政治生活的环境史史料有第五篇的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七章,第九篇的第一章,第二十篇和第二十一篇的一至三章。以第五篇第三章第二节为例,谈到历史上的鄂伦春族是以狩猎为主,采集、渔猎为辅的原始经济形态,决定了鄂伦春族的社会组织。在此之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进行采集活动,妇女在家庭生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氏族的重大事宜往往由女子决定。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也发生变化,氏族制度逐步瓦解,男子逐渐在氏族社会中发挥主导作用。
第九篇第二章第二节谈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生产资料公有,“乌日楞”的成员都参加劳动,对劳动所得实行共同消费的办法,另一种给神的贡品也请“乌日楞”的成员共同消费。在第九篇第四章第一节当中谈到在上世纪50 年代年,为了保护我国的稀有野生动物,国家规定禁止狩猎和射杀像鹿、东北虎这一类的野生动物。到1962 年9 月,国务院又颁布明确了保护动物的种类,共分为三级保护动物。地方党组织认真贯彻文件精神,进行有关工作的宣传和普及,广泛展开相关讨论,并且通过画板报、开大会等活动进行宣传。同时,在每次出行打猎前,还要向狩猎的鄂伦春族猎户宣传保护野生动物重大意义,不允许乱捕滥杀。
(三)文化生活中的环境史史料
涉及文化生活的环境史史料有第五篇的五六章、第十三篇的一二章,在该书第二十七篇则系统介绍了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风俗展示了一定区域时空境遇下,民众流传的固有的生活方式,也包括独特的群体性文化人格、情感意识、心意现象。”[3]在第五篇第六章第八节中介绍了鄂伦春族的节庆习俗,鄂伦春族人民的节庆习俗是人们顺应自然的行为选择,鄂伦春族的节庆日不是很多,主要有祭奠神灵的仪式和春节等。鄂伦春族认为,春节是辞旧迎新的一年,预示着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祈求平安的新的一年,但是和汉族不同,他们认为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并且将一年分为四个时期,即4 季。春节过后是鹿胎期,四至六月是鹿茸期,七至九月为鹿尾期,初雪到次年二月是打皮子期。这个时候正是辞旧迎新、庆祝丰收的一年。
在第五篇第六章第二节中谈到了由于受自然环境、狩猎经济以及生活习俗的影响,产生了鄂伦春族人民独特的服饰,都是用袍子皮制作的,能够保暖御寒,在长期发展中,中原文化和鄂伦春族少数民族文化出现融合的趋势,丰富了鄂伦春族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鄂伦春族环境史史料的启示
(一)经济生活中环境史史料的启示
鄂伦春族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河水清澈,这与鄂伦春族人民的生态意识有密切联系,他们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并且把这种关系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在我国经济困难时期鄂伦春族人民万众一心度过难关,组建了相应的互助组和合作队,进行机械化生产。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鄂伦春族人民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村落旧貌换新颜。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他们虽然是传统的游牧民族,但是却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在传统狩猎经济的基础上,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致力于村屯建设,带动了村屯经济的发展,有些村屯还以农业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既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又实现了收入途径的多样化。这与鄂伦春族人民长期努力密不可分。实现了经济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政治生活中环境史史料的启示
鄂伦春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外出打猎往往采取集体劳动的形式,在集体劳作的过程中培养了鄂伦春族人民的团队精神,他们虽然是游牧民族但是并不是对野生动物胡乱砍杀,他们在狩猎过程如果打死了一头熊,必须举行一整套祭奠仪式。
国家颁布了禁止砍杀野生动物的法令,这并没有激起鄂伦春族人民的抵触情绪,鄂伦春族地方的党和政府反复学习相关文件的精神,在外出打猎前还要反复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而鄂伦春族人民也是忠实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所做出的决定,不射杀野生动物,而反观一些人为了获取利益射杀野生动物,并且以高昂的价格卖给其他人,一幅幅残忍的画面浮现在我们身边,我们人类应该积极反省自身,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鄂伦春族自身的社会组织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自然法则,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鄂伦春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理念,对于我们收集和整理少数民族环境史史料大有裨益。鄂伦春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理念,这种生态文明理念对于我们收集和整理少数民族环境史史料大有裨益。
(三)文化生活中环境史史料的启示
鄂伦春族人民在节日中载歌载舞,在这其中祖孙三代其乐融融,儿子要向母亲、父亲磕头敬酒,儿孙们要向老人磕头,老人还要向孩子说祝福的话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从初一到初五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他们这种与自然和谐、物我两忘的超脱境界,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并且对自然充满崇拜之情。鄂伦春人在节庆、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体现着尊重和保护自然的观念。这些节庆日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鄂伦春族人们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鄂伦春族人们的生态观。
各民族文化都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鄂伦春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受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服饰,在与汉族进行长期交流和交往的过程中,吸收了汉族服饰的特色,又融合了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既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又促进了民族的文化交流,展示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四、结语
文献、史料本来只是作为一种单纯的事件记录和人文感知,然而当作为历史证据进入历史研究者的研究中时,仿佛也具有生命力,置于历史长河中可以清晰地发现文字中的历史现象和概念的跃动[4]。鄂伦春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收集鄂伦春族人民的环境史史料,对于我们进行环境史的研究也大有裨益,通过收集鄂伦春族人民的环境史史料,汲取鄂伦春族人民的生态智慧,促进少数民族环境史的研究,推动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更好地贯彻生态文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