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引领成都优势转化为城市竞争力
2022-02-07张九天
张九天
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区域、园区和企业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与路径,重大低碳技术战略研究等,出版《碳达峰碳中和:迈向新发展路径》等多部专著。
城市是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承载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职能。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安排部署,为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城市发展当前处于关键成长期,其产业发展处在转型攻坚期,必须妥善处理好城市发展、经济增长和降碳减排的关系,牢牢把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
碳达峰碳中和,既是目标更是举措
围绕“双碳”的科技与产业创新是未来全球竞争高地。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的广泛共识,目前已作出碳中和承诺的国家覆盖了全球三分之二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经济规模在70%以上,全球大趋势已然形成,围绕碳中和将形成新的科技与产业创新浪潮,是未来全球竞争的重要高点。我们必须从国际国内发展全局的高度,立足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理念,深刻领会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意义。
“双碳”目标为我国拓展产业竞争力提供了重大机遇。从我国发展的阶段看,我们人均GDP已经连续3年超过1万美元,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意味着届时我们的经济总量要翻一番、人均GDP要至少达到2万美元的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面向未来的全球性关键产业上开拓出更多的增长空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换道超车、拓展产业竞争力的重大机遇,比如,新能源、电动汽车、零碳工业,等等,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势头已经有领先的趋势。以汽车产业为例,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国产品牌想要超越国外品牌,难度非常大。但在碳中和目标下,汽车行业低碳转型,电气化成为重要方向。过去十几年,我国在电动车领域积极部署,电动车锂电池已经在全球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融入电动车领域,谁能够技术领先,谁就能成为引领者。
“双碳”既是目标更是举措。许多人忧虑和担心低碳发展可能会影响和阻碍经济发展,恰恰相反,碳达峰碳中和并不是就低碳谈低碳,它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战略,必须从大处着眼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战略意义,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带动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推进。一方面,“双碳”目标能够引领我们加强源头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以“双碳”战略为切入点,发掘未来全球碳中和进程中的产业机遇,全面提升技术和产业向高端进军,迈向高质量发展。
结构优化,扎实迈向新发展路径
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优化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和能源结构。一方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从能源结构、经济结构等方面开展源头性变革;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城市空间结构、能源交通等结构优化,恰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的空间、产业、交通和能源几大领域相互融合交织,必须将这几个领域相互协调起来,共同打造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未来。
以“立、提、破”来优化产业结構。《决定》提出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一是乘势而上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立”未来发展优势,聚焦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氢能等新赛道新领域;二是夯实产业主干支撑,“提”产业发展能级,围绕五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新药、航空发动机等产业,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是聚焦节能降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破”资源环境制约。
以城市功能为导向优化空间、配置资源,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着力使城市发展的均衡性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匹配,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与人口分布相匹配,产业能级提升需求与产业空间承载能力相匹配。一是着眼破解部分区域开发强度过高的问题,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二是推动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功能布局,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功能体系。三是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品质,科学确定各类用地比例,推动职住平衡,强化就近配套,实现用地结构均衡合理。四是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增存并重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公园城市内涵式发展。
聚焦提升绿色出行服务水平、促进运输新结构和新技术体系建设。一是促进绿色出行,“轨道引领、公交优先”,全面形成“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低碳交通出行体系。二是优化货运结构,“宜铁则铁、绿色优先”,大力推动适铁货物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三是推广新能源车,“控增量、减存量、优结构”,积极推动交通运输工具“油换电”,降低传统能源汽车占比。四是推进绿色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智慧赋能、绿色发展”,大力推进智慧交通感知设施整合共用,深化交通数据信息融合共享,丰富智慧交通应用场景,精准调度、合理配置交通资源。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依托四川清洁能源大省优势,把握成都城市特征,从推进能源消费低碳化、能源供给清洁化、能源利用高效化等方面发力,以能源结构优化促进发展动能转换、治理方式转变,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电气化进程、加大天然气消费、加快氢能应用,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50%以上。全面推动用能效率提升。将节约作为“第一能源”,提升社会节能意识,加强全生命周期节能改造、节能监察、节能管理,倡导生产生活绿色低碳用能,构建绿色发展高效发展生态氛围。
“双碳”引领,化成都优势为综合竞争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成都从全国来说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成都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核心一极,在国家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立足成都的资源禀赋,成都各方面优势显著,要把成都的优势转化为竞争力,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让成都成为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的供给高地和聚集地。在产业发展方面,既要从国家政策方面全盘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也要从产业链的角度攻破关键节点;在技术创新方面,成都高校院所林立,创新资源集中,要接轨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和产业变革趋势,挖掘科技潜力,利用好科教资源,让绿色低碳的技术在成都落地、生根、发芽、壮大。
让成都成为更加绿色低碳、包容开放的公园城市。西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成都已具备了较好的能源结构;提升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让城市更加宜居,对人才吸引力与日俱增。
让成都成为优势领域的绿色低碳示范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成都当前的优势和创造力应该充分发挥出来,建设绿色低碳的科技创新、低碳产业等示范区,为四川省乃至全国打造样板。这其中离不开科技、产业、服务业和人才等各个链条精准协同,这恰恰也是成都的综合性优势所在。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和信心,期待成都展现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