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家照料好,让聂海胜不分心”
2022-02-07夕遥
夕遥
她向基地领导表示支持丈夫参选航天员,可一说完那句“我同意”,她就将头扭向一边,背着丈夫和女儿,悄悄抹去夺眶而出的泪水
1964年9月,聂海胜出生在湖北襄阳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父亲早逝,兄妹众多,生活的压力塑造了聂海胜吃苦耐劳、踏实稳重的性格。高中毕业时,他正赶上空军招飞行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应招,竟然一路顺利过关。随后,他来到长春航校受训。成为飞行员后,聂海胜先后驾驶歼五、歼六、歼七这3型飞机安全飞行1480小时,被评定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聂海胜的妻子聂捷琳是江西南昌人,比丈夫小两岁,原是当地一家部队医院的护士。两人经人介绍认识。提起第一次见面的场景,聂捷琳笑着说:“我们也算是一见钟情吧。”那是1991年,已超适婚年龄的聂海胜成了单位有名的单身汉,为给他找对象,领导们没少费心思。那会儿,恰逢聂海胜的老领导因病住院,医院的护士长就把聂捷琳介绍给了聂海胜。据说当时聂捷琳有4个相亲对象排队等着跟她见面,但她只选了跟她一样姓聂的聂海胜见面。见面地点就在病房,聂捷琳进来的时候,聂海胜正在闷头削苹果,削完顺手就递给了聂捷琳:“削得不好。”聂捷琳感觉聂海胜朴实又可靠,同意跟他交往。
很快,两人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这时,有同事劝聂捷琳慎重考虑,说找个飞行员,以后有她吃的苦。聂捷琳笑笑没吭声,一年后毅然与聂海胜結了婚。
1996年的一天,聂海胜回到家里,告诉妻子他准备参加航天员遴选。“啥?”聂捷琳以为自己听错了,又问了一遍。聂海胜再次表明自己的想法后,遭到了妻子的坚决反对:“不行!”那时,聂捷琳和聂海胜已经在南昌建立了稳定的家庭,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她喜欢这种安稳平静的生活,不想打破这份幸福。可聂海胜执意要参加航天员选拔。聂捷琳被巨大的不确定性折磨着:“航天员这种事咱们中国人没做过,太危险了。”
那时,载人航天对国人来说是一项艰难而神秘的工程,聂捷琳无法确定自己能承受这份压力,因此坚决反对丈夫去参选航天员,甚至以离婚相要挟。聂海胜依旧不为所动:“婚我是绝对不会离的,参选我也是绝对要去的。”眼看谈判就要破裂,两人不约而同住了嘴,接连几天都回避这个话题。聂海胜并没有死心,他一直在寻找机会说服妻子。一个月后的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周末,很少陪妻子逛街的聂海胜陪妻子转了一天,晚上又请妻子去高级饭店吃饭。看妻子很开心,他趁机说:“做航天员是我的梦想,你就让我去参选吧!再说,你就是同意我去,我也未必选得上,是不是?”聂捷琳一想,也对呀,自己就是同意了,航天员选拔那么严格,丈夫也未必能选上,自己又何必跟他较这个劲呢!
见妻子的态度有了转变,聂海胜别提多兴奋了,立马给选拔人员打去电话,大声说:“我老婆同意啦,我报名参加考核。”聂捷琳这才恍然大悟:自己这是中了丈夫的“圈套”呀。
最终,聂捷琳跟着丈夫来到北京。在这里,她见到了不少与丈夫一样心怀航天梦的飞行员和家属。他们放弃稳定的生活,放弃提拔晋升的机会,站到新的起跑线上报效祖国,他们身上的那种激情和梦想让聂捷琳很受触动,她决定好好支持丈夫朝着自己的梦想靠近。她向基地领导表示支持丈夫参选航天员,可一说完那声“我同意”,她就将头扭向一边,背着丈夫和女儿,悄悄抹去夺眶而出的泪水。
航天城训练基地与家属楼相距不过500米,但训练前期,聂海胜很难回家一趟,夫妻俩近在咫尺,却无异于两地分居
1998年初,经过层层筛选,严格选拔出的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开始进行训练,34岁的聂海胜名列其中。举家迁入北京航天城,聂捷琳怎么也没想到,他们夫妻从此要开始“两地分居”的生活。
都知道成为航天员很难,但到底有多难,很多人并不知道。一名航天员,仅需学习掌握的理论课程就达58门,包括载人航天工程、计算机应用、高等数学、英语、电工电子等,哪本教材都是厚厚几百页的大部头,想想都让人望而生畏。基础课目之外,他们在训练中还要经受各种常人难以想象的严酷环境:失重、超重、缺氧、寂静与孤独等,还有体质、心理、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救生与生存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理论与实践,必须全部过关。这对航天员的生理和心理都是严峻考验。而一名合格的航天员,至少需要训练4年左右的时间。
聂海胜已经离开校园10多年,学习理论时有些吃力,他便像备战高考一样,没日没夜地学。聂捷琳说,聂海胜所在的航天城训练基地与家属楼相距不过500米,但训练前期,他很难回家一趟,夫妻俩近在咫尺,却无异于两地分居。航天员的许多训练科目充满高风险,聂捷琳说,她每次看到在场外待命的救护车,心都会揪起来。聂海胜偶尔有次探亲假,回到家总是面色苍白、疲惫不堪,有时连上床睡觉都得聂捷琳帮他把腿抬到床上。这时候,护士出身的聂捷琳便会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长时间给丈夫做按摩和理疗。等丈夫沉沉睡去,她也累得散了架。即便有假日,聂海胜回到家,也将家里布置成学习室,客厅、卧室,到处都堆满了学习用书和资料,墙上、衣柜上也都贴着需要背记的字条。
为了让聂海胜在家里学得轻松点儿,聂捷琳还常常扮演“复读机”“提词器”的角色,她在一边儿念,丈夫在一边儿记。甚至连他们的女儿聂天翔,也是聂海胜学习、训练的“助理”。聂天翔读初一时,正是聂海胜训练最紧张的时候,他英语底子薄,便在女儿面前甘当“小学生”,让女儿帮他纠正读音、听记单词。
那时候的聂天翔既盼着爸爸回家,又怕爸爸回家,因为爸爸太“挑食”,妈妈总是迁就他。航天员进餐有严格的标准,聂海胜在家吃饭,他家餐桌上除了一小份牛肉,其余都是蔬菜和豆制品。聂天翔为此没少“抱怨”:“爸爸一回家,我就没好吃的了。”
聂海胜全身心扑在训练上,照顾好家人就成了聂捷琳义不容辞的责任。聂海胜说,他能把脱胎换骨般的训练坚持下来,除了靠着意志和信念,还与妻子的温情与默默付出分不开。
聂捷琳到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工作前,只有中专学历。为适应新的岗位,她争分夺秒利用业余时间补修大专和本科课程,最后考取了高级职称。在动物实验领域,聂捷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她掌握的心肌培养技术,让专家教授都赞叹不已。
“牵挂是人之常情,但我并不担心。”通过前两次成功飞行,她不但对我国目前的航天科技水平充满信心,也调整好了心态,只当丈夫又“出了次差”
这些年,作为航天员的妻子,家事的累、工作的忙、分居的苦,根本不算什么。挑战聂捷琳身心承受力的,是丈夫每次执行的飞行任务。2005年10月12日,聂海胜与航天员费俊龙冒雪出征,执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这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多人多天”飞行,充满未知的风险。在聂海胜执行“神六”任务的5天里,聂捷琳把家里的电视机24小时开着,不放过任何一个与“神六”有关的消息。有时她半夜突然醒来,也要看一看有没有最新的动态。那5天,聂捷琳的心一直悬着。飞船返回那天,当电视直播传来聂海胜走出返回舱的画面时,她长舒一口气,像个孩子一样哭了起来。
这些年,聂捷琳一个人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任。聂海胜的女儿小时候经常生病。有天夜里,下着大雨,聂天翔突发高烧,体温升到近40℃,不時伴有抽搐。聂捷琳抱着孩子冲进医院,到急诊室时,雨水和汗水湿透了衣服。医生见状,责怪地问:“你老公咋不来呢?”聂捷琳不知如何作答,倒是聂天翔在迷糊中替妈妈解了围:“我爸是航天员。”医生陷入了沉默。在这种时候,聂捷琳多希望丈夫能在自己身边啊!她也有脆弱的时候,但她只能选择坚强。可以说,聂海胜能这么勇敢追梦,是因为背后有妻子的强力支持。
当年“神六”任务启动后,有一天,聂海胜的母亲突发脑出血。为了不影响丈夫训练,聂捷琳只身赶回老家,承担起照料婆婆的重任。后来姐妹们担心病危的母亲有个三长两短,将消息告诉了聂海胜。他从训练基地匆匆赶到家里,仅仅照顾了母亲3天。最终,母亲活了下来,却成了半个植物人。聂海胜带着悲痛和愧疚赶回部队,留下妻子照料他的母亲。
2013年6月,聂海胜担任神舟十号乘组指令长,与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聂海胜说,他出征前,妻子和女儿给他做好吃的,陪他散步,一家人温馨相处的场面让他心里很安宁。临走,妻子叮嘱聂海胜:“放心吧,你去把任务执行好。”聂海胜深情地看着妻子:“捷琳,你撑着家庭,苦了累了你啊……”
时隔近8年再次飞天,聂海胜说,这得感谢妻子常年督促他,让他从未松懈体能训练与理论学习。
2021年6月17日,在酒泉发射中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在全国人民的期待中,三位航天员飞向了遥远的太空。这三人分别是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聂海胜又担任乘组指令长,这个时候的他已经57岁了,这也是他第三次登上太空。他是我国航天史上最年长的航天员,除此之外,他也是第一位以将军身份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牵挂是人之常情,但我并不担心。”通过前两次成功飞行,聂捷琳不但对我国目前的航天科技水平充满信心,也调整好了心态,只当丈夫又“出了次差”。她为丈夫感到骄傲,并表示,从聂海胜的身上,她深深感受到了航天的魅力和力量。2021年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在举国一片沸腾的时刻,聂捷琳拥着女儿在电视机前欢快地笑着,笑着笑着,泪水“哗哗”而下……
2021年11月23日,聂海胜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一级航天功勋奖章”。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三上太空,人生堪称传奇。他说他能有如此成绩,除了国家的培养,也离不开妻子的支持。而聂捷琳却说:“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家照料好,让聂海胜不分心。”
【编辑:潘金瑞】
2021年11月23日,聂海胜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一级航天功勋奖章”。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三上太空,人生堪称传奇。他说他能有如此成绩,除了国家的培养,也离不开妻子聂捷琳的支持。而聂捷琳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