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表现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基于“碳中和概念股”上市公司的分析
2022-02-06李朝红通讯作者
■/申 吉 李朝红(通讯作者)
一、引言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高质量发展”,并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 年11 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企业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单元,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企业不仅要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加企业附加值,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履行环境义务和社会责任。企业可以通过践行ESG 理念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ESG是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4年提出的重要理念,ESG理念是对可持续发展相关理念的延伸,强调企业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履行社会责任、提高治理水平,这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高度契合。
践行ESG 理念对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一方面,ESG可以为企业在环境、社会、治理三个方面的发展提供指导性原则;另一方面,通过ESG 评级可以反映出企业在环境、社会、治理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为企业提高自身发展质量提供必要的工具(王大地、黄洁,2021)。已有学术研究发现,ESG 涉及的环境、社会与治理虽然和经济发展不直接相关,但其中的内在逻辑关系却非常紧密。但由于ESG 理念在我国的起步时间较晚,前人所做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而且现有的文献大多聚焦于ESG 表现与投资、企业价值、融资成本、企业风险的关系,而直接研究ESG 表现与高质量发展的文献较少,且都是从政策和理论方面进行定性阐述。
另外,在目前关于ESG 的实证研究中,大多着眼于宏观层面,或者是以全部上市公司为例,而从相关概念出发收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微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少。在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该目标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与任务。而在近期,国泰安数据库(CSMAR)新推出了“碳中和”主题,并统计了关于“碳中和概念股”企业的相关数据,共158家上市公司,从行业领域来看,主要涉及了能源和环保板块。本文将基于“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以国泰安数据库公布的“碳中和概念股”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ESG表现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传导机制,为ESG的相关实证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ESG表现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ESG表现反映了企业在获取利润、追求财务绩效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情况。较好的ESG表现对于提升企业绩效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社会层面,ESG关注企业的工作环境、供应链标准、慈善活动、社区关系、员工福利等因素;在治理层面,ESG关注企业的商业道德、反竞争行为、股东权益保护等因素。这些因素与“协调”、“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契合。另外,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企业重视ESG 工作,加强ESG 信息的披露,有利于改善股东、员工、消费者、债权人以及媒体等利益相关者群体之间的关系,向外界传递正向的信号,这不仅可以维持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还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根据已有的研究,企业ESG表现越好,企业价值越高(Ghoul et al,2017;吴梦云、张林荣,2018)、融资成本越低(邱牧远、殷红,2019)、企业风险越低(马喜立,2019)、股票超额回报率越高(胡豪,2021)。总之,研究表明,较好的ESG 表现能够给企业带来积极的正面效应。吕慧等(2021)以煤炭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ESG表现对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ESG表现对于煤炭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ESG表现可以通过降低债务融资成本和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企业较好的ESG表现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ESG表现、绿色创新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实现路径。在全球竞争的格局下,创新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企业只有增强创新意识,培育自主研发能力,才能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抗风险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企业技术创新开始逐步向绿色创新发展。关于绿色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学者分别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都认为绿色创新作为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两大理念的结合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力。李华晶(2018)从创新和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协同出发,通过梳理企业绿色创新架构,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对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张辉(2020)以山东晨鸣纸业为单案例样本,运用案例分析法表明绿色创新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国有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是绿色创新发展。彭文斌和文泽宙(2019)以分工理论为基础,利用2000-2016 年中国30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分工水平下绿色创新水平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绿色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其影响并非是单一线性的。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绿色新发展理念与ESG 中关于环境方面的诸多议题相契合。根据“波特假说”,适度的环境规制能推动企业加强创新,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绿色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与企业的ESG 表现紧密关联,尤其体现在治理层面,企业要将绿色创新上升为战略目标就一定离不开公司治理提供的决策支持。另外,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产生的压力和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企业参与社会责任管理的有效性,以推进企业ESG表现。企业为了迎合广大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环保诉求和对更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就必须承担基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这两类社会责任,通过绿色创新生产绿色产品。关于ESG表现与绿色创新的关系,目前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大致相同: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表现较好可以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提高。张允萌(2021)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例,经过实证分析表明较好的ESG 表现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且融资约束在这一驱动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金缦(2022)以我国上市公司为例,通过实证分析表明ESG表现较好的公司不仅在历史上存在更高的绿色创新能力,而且当期对绿色创新具有较高的投入。张芬(2021)以A 股非金融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企业ESG信息披露与绿色创新对企业价值具有交互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企业较好的ESG表现推动企业绿色创新。
H3:企业较好的ESG 表现通过推动企业绿色创新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基于“碳中和概念股”上市公司研究企业ESG表现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选取国泰安数据库(CSMAR)最新公布的“碳中和概念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设定研究区间为2012—2020 年,这是根据华证ESG 评级数据以及其他主要研究变量的可获得性决定的。根据研究需要对所有样本数据按如下条件进行筛选:(1)剔除ST和*ST的企业;(2)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3)剔除研究变量有缺失的样本,最终得到108 家上市公司共972个观察值。另外,为了降低异常值对实证结果的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上下1%的缩尾(Winsorize)处理。
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华证ESG 评级数据来源于WIND 数据库;(2)企业绿色专利申请数据是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2010年推出的“国际专利分类绿色清单”识别绿色专利,并从国家知识产权局检索,手工整理获得;(3)其他变量指标涉及的相关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本文的数据处理和实证分析均通过Excel2019和Stata16.0进行。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企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关于企业高质量发展如何量化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按照使用指标个数的标准大致可以将衡量方法区分为单一指标法和多指标法。单一指标法比较常用,主要包括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加值。也有学者采用多指标法,比如朱于珂等(2021)构建了5个一级指标和25 个二级指标的指标评价体系,并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测度,得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但是,多指标法在选取指标的时候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且数据不易获取。另外,相对于经济增加值指标而言,全要素生产率包含了更多的信息,能综合反映企业的投入产出水平以及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更能反映企业发展质量的高低,而且目前关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都相对成熟。基于此,本文选取全要素生产率(TFP)来度量“碳中和概念股”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目前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OLS法、OP法、LP法。通过比较三种方法的利弊,本文最终参考鲁晓东、连玉君(2012)的做法,用LP 法计算“碳中和概念股”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根据LP 法,设定估算模型为:LnYi,t=α0+αlLnLi,t+αkLnKi,t+αmLnMi,t+εi,t,按照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可知,LnTFPi,t=α0+εi,t。对于模型中的参数,本文参考杨南(2021)、肖曙光等(2020)的研究成果,Yi,t代表企业的产出,用企业营业收入度量;Li,t代表劳动投入,用企业职工人数度量;Ki,t代表资本投入,用企业固定资产净额度量;Mi,t代表中间投入,用“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折旧摊销-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度量。同时,为了能够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使结果能客观反映资本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以2012年作为基期,对其他年份的营业收入、固定资产净额和中间投入分别使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杨南,2021;肖曙光等,2020)。相关价格指数指标均选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对以上连续型变量指标进行上下1%的缩尾处理以消除异常值的影响,在计算企业TFP值时选用Stata16.0 软件的levpet 命令,LnYi,t表示因变量,Ln-Li,t表示自由变量,LnKi,t表示状态变量,LnMi,t表示代理变量。
2.解释变量:ESG表现。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不断深化,国内外各类主体提出了多达几十种的ESG 评价体系,他们的参考指标、评价标准以及覆盖范围等都有所不同。本文选取华证的ESG评级指标度量“碳中和概念股”企业的ESG 表现。华证ESG 指标在设计过程中,参考了国外主流的ESG 体系,并充分论证了各指标的适用性,剔除不适用或数据无法获取的指标,同时增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标,并按照季度不断更新,而且华证ESG 评级最早可追溯到2009 年,包含了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华证ESG评级共分为9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C、CC、CCC、B、BB、BBB、A、AA、AAA,本文对以上评级数据进行赋值以作为解释变量来衡量企业ESG 表现。将评级C—AAA 依次赋值为1-9,即评级为C 时,ESG=1,评级为CC 时,ESG=2,以此类推。
3.中介变量:绿色创新。根据目前的文献研究,主要从投入和产出角度来衡量企业的创新水平,但从研发投入到创新产出可能存在一定时滞,而且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对于绿色创新而言,如果从投入角度进行测度可能会高估企业的创新水平(万佳彧等,2020)。因此,本文从绿色创新产出角度出发,结合已有研究,选取企业当期绿色专利申请量来衡量“碳中和概念股”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并参考潘也(2021)的处理方法,在实证模型中将绿色专利申请量+1后取对数。
4.控制变量。根据陈丽姗等(2019)、王道平等(2021)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企业基本条件、内部治理和财务状况三个方面控制可能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其他因素:企业基本条件因素包括企业年龄和产权性质;内部治理因素包括股权集中度;财务状况因素包括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报酬率、公司成长能力、资本密集度、固定资产比。此外,还在模型中加入了年份和行业因素,控制不随年份和行业变化的不可观测因素。
具体的变量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表
(三)模型构建
为了研究ESG 表现对“碳中和概念股”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验证企业ESG 表现—绿色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传导路径是否成立,本文借鉴温忠麟、叶宝娟(2014)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构建如下固定效应模型。
首先,建立模型(1)考察“碳中和概念股”企业的ESG表现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
其次,以绿色创新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模型(2)考察“碳中和概念股”企业的ESG表现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
最后,将ESG 表现与绿色创新同时纳入模型(3),考察绿色创新在ESG 表现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中是否存在中介效应。
其中,i和t分别表示企业和年份,Controls表示控制变量,μi表示个体固定效应,λ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样本企业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统计数据显示:LP 法下样本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均值为9.114,稍大于中位数,标准差为1.166,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2.094 和6.544,说明样本企业整体发展不错,但企业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解释变量ESG 的均值为6.458,标准差为1.160,说明样本企业ESG 表现的平均水平处于BBB—A 之间,且样本间的差异较大,另外均值大于中位数,ESG呈右偏分布,说明部分企业ESG 得分较高。绿色创新的均值为1.485,标准差为1.423,这是对样本企业绿色专利申请量取自然对数后的值,说明样本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差别较大,且整体水平不高。其他控制变量的统计结果与现有研究基本一致。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相关性检验
本文对主要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ESG表现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8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较好的ESG表现能显著提高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初步验证假设H1。ESG 表现与绿色创新的相关系数为0.085,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较好的ESG 表现能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初步验证了假设H2。绿色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企业的绿色创新能力对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正向影响,初步验证了假设H3。其他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大多在0.5以下,基本排除了回归分析中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问题。考虑到相关系数只能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本文进一步对各个变量进行了VIF检验,结果显示,最高的VIF值为2.63,小于5,这一结果进一步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变量选择合理,回归分析的结果可靠。
表3 相关性检验结果
(三)基本回归分析
本文的样本数据是静态面板数据,既包括截面数据又包括时间序列数据,为了防止数据的非平稳性造成伪回归,本文使用HT 法和IPS 法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序列都不存在单位根,各变量均为平稳序列。
本文分别使用混合回归、随机效应、固定效应估计模型⑴,估计结果如表4 所示,其中,(1)列和(2)列为混合最小二乘回归,(3)列和(4)列、(5)列和(6)列则分别考虑了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根据回归结果,面板设定的F检验在1%水平上显著,所以模型存在个体固定效应;另外,LM 检验也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模型存在个体随机效应。进一步,通过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因此估计参数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更适合。同时,本文在固定效应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时间因素,(5)列和(6)列分别表示未加入和加入时间虚拟变量的回归结果,比较两者Adj.R2可知,后者的Adj.R2更高,说明加入时间变量后模型的拟合优度更好。通过对时间虚拟变量的联合显著性进行F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水平上拒绝了不存在时间固定效应的原假设,进一步说明了模型存在时间效应。因此最终选择加入时间效应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来估计模型(1)。
从表4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否控制年度效应和行业效应,ESG 表现均与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TFP)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ESG 表现越好,发展质量越高。同时,在考虑控制年度效应和行业效应后,ESG 的回归系数从0.200 下降到0.036,但依然显著,这说明企业发展质量的部分差异是由年度和行业因素引起的,而且Adj.R2从0.31上升到0.84,模型拟合优度上升,模型的解释能力也有所加强。综上可知,企业良好的ESG表现可以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假设H1成立。
表4 回归分析结果
(四)中介效应分析
表5 列示了中介效应回归结果。经过对所有的模型进行F 检验、LM 检验,结果表明模型(2)的时间效应不显著,模型(3)的时间效应和行业效应均显著,所以对模型(2)采用不考虑时间效应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对模型(3)采用考虑时间效应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模型(2)对ESG表现与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ESG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良好的ESG 表现可以推动企业绿色创新的发展,假设H2成立。
表5 中介效应回归结果
模型(3)中ESG的回归系数为0.033,GI的回归系数为0.058,二者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Sobel检验的Z 指数值为2.517,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绿色创新在ESG 表现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可以计算出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比为12.33%,所以企业ESG 表现能通过推动企业绿色创新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假设H3成立。
(五)稳健性检验
为了证明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本文用三种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首先考虑替换被解释变量,参考陈丽姗等(2019)、吕慧等(2021)的做法,用增加值EVA 来衡量“碳中和概念股”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经济增加值是减去全部资本成本后的利润,符合经济利润的思想,EVA回报率为正,表明股东价值增加,企业发展质量提高。EVA回报率=[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1-企业所得税税率)-(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5.5%)]÷主营业务收入。其次,考虑对解释变量ESG 评级重新赋值,参考高杰英等(2021)的做法,当评级为C—CCC 时,令ESG=1;当评级为B—BBB时,令ESG=2;当评级为A—AAA 时,ESG=3。最后,考虑替换中介变量,参考翟华云等(2021)的做法,选取企业绿色专利授权总量来度量企业绿色创新。结果如表6 所示,可以看出,与基本回归结果相比,稳健性检验结果除了系数大小略有变化外,显著性检验结果和系数符号基本保持一致,证明本文结论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以2012—2020 年“碳中和概念股”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企业ESG 表现通过绿色创新的路径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较好的ESG表现能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绿色创新在这一驱动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上述结论在考虑替换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中介变量后仍然成立。本文对于全面深入理解企业ESG 表现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认为我国企业的ESG表现应立足于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在国家层面,要加强ESG 相关组织建设,建立权力机构、执行机构、监管机构等,强化ESG的制度化体系化管理;采取企业ESG信息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方式,完善ESG 披露制度;积极融入全球ESG发展大势,在借鉴国外ESG评级经验的同时,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和成长阶段、相关指标的合理选取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各种因素,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评级体系。在企业层面,企业要紧随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在追求经济利润的同时要切实履行环境和社会责任,并真实披露在ESG方面的表现情况。在社会层面,要加强教育培训,强化商业个体的ESG意识,加强市场参与者对ESG的重视程度,同时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满足ESG市场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