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心电监护误报警率中的应用
2022-02-06于晓英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辽宁大连116033
于晓英 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33)
内容提要: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心电监护误报警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总计94例均为2019年1月~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急诊室需进行心电监护的患者,计算机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将遵循正常流程的47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开展品管圈活动配合正常工作流程的47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心电监护报警情况。结果:采取常规工作流程的对照组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和漏报警率分别为39.23%、3.18%,应用品管圈活动的观察组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和漏报警率分别为39.23%、0,两组进行对比,观察组具有明显优势,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抢救室中利用品管圈活动,有利于降低心电监护误报警率,能够提升工作效率。
心电监护仪是医院广泛使用的一种精密仪器,能够采集并存储患者生命体征各项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如存在异常能够主动预警,是临床危重、手术或是急救患者常应用的仪器,对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具有精准、操作便利等特点。但是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容易发生误报警情况,例如报警设置不规范、操作人员对机器不熟悉、操作错误等,不但会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和疲劳感,还会影响病情判断准确性[1]。本研究通过对本院急诊室开展品管圈活动,探讨其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总计94例均为2019年1月~2019年7月本院急诊室收治的需进行心电监护的患者,计算机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47)男女比例为27:20,年龄18~56岁,平均(35.65±2.43)岁;观察组(n=47)男女比例为24:23,年龄20~64岁,平均(42.21±2.5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遵循正常流程开展护理工作,严格依照规范进行操作,密切关注心电监护情况。
观察组在依照常规规范工作同时配合品管圈活动开展日常工作,具体方法为:⑴科室范围内自愿报名成立品管圈,其中包括圈长(选择资历深、经验丰富医护人员担任)、辅导员(护士长)主要指导和监督活动开展、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和2名护士,总计8人;小组每周举办一次例会,汇总相应治疗并进行分析和整改,同时邀请治疗管理专业人员对组员进行培训;品管圈第一次例会主要内容为收集数据并进行研究讨论,组员不拘泥某种讨论形式,深入发掘问题,对提出的问题依据主体评价法进行评估(参考医院政策、重要程度、效益、参与性、可行性、紧迫程度和圈能力等方面),选择评分最高的问题:降低抢救室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作为研究目标[2];⑵小组自制调查表,重要目的为调查心电监护仪报警原因,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首先是护理人员的因素。在实际工作当中并没有设置合理的报警参数,经常出现上限设置过低或者是下限过高的情况;还可能出现参数没有及时调整、不同患者在使用的时候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报警参数等情况,导致出现报警;其次,患者自身的因素和环境的干扰:患者在患病期间可能出现焦虑、躁动和更换体位等情况,或者是家属和患者出现了自行断开导联线等情况。再加上周围手机电磁的干扰和其他物品产生的静电对其产生干扰;最后,机器出现了故障。机器上的导联线断裂或者是折叠,也可能是管路漏气和电池电量过低等情况;而出现漏报的原因主要为:报警范围没有合理的设置;没有开启报警操作,让其处在关闭的状态当中;报警的音量没有调高,设置在0。分别对早中晚三个班次进行调查并全部收回调查问卷,对结果进行计算和分析,找到主要干扰因素并进行重点改善;集体讨论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制定全面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同时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考核,提升护理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规范操作并且合理设定监控参数,报警范围需要以保证患者安全为基础,确认开启报警通知,尽量降低漏报几率;详细告知患者可能对心电监护仪可能产生影响的方面,例如手机电磁影响、衣物静电、强光等,能够避免影响报警准确度;开展老带新互动,合理排班,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给予标准演示,并对新入职人员进行监督和指导;小组定期开会汇总近期问题,讨论解决办法并落实解决措施;⑶制定培训的计划:在培训的时候,护士长需要使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与心电监护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重点讲述心电监护报警范围的设置以及操作时的要点。①讲解在设置报警范围的时候,如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完成个体化的设置。如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可以将范围设置在正常值中。而出现高血压、心率过快的患者来说,设置范围要高于自身血压和心率的5%~10%;报警的范围在设置的时候应该将确保患者的安全当作前提,并且确保已经开启了报警系统,报警音量调整到合理的范围当中,降低误报或者是漏报的情况;②告知护理人员需要正确的连接导联线,确保电极片所粘贴的位置正确。粘贴之前应该做好皮肤的预处理工作,清洁患者的皮肤。也需要确保电极片粘贴时的平整度。血压袖带展开之后缠绕在患者的肘关节上面2cm的位置中,松紧度应该合适;③合理的设置滤波功能,将电磁、肌电干扰消除,确保心电监护仪在监测的时候可以保持最佳的状态。在培训完毕之后应该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讨论,并探讨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询问护士长,让其讲解,保证问题可以解决。还需要规范心电监护仪的实际操作和管理,护士长每个月定期组织一次学习和培训,每天早上上班时对他们提问。除此之外,还需要制定分层培训的计划。合理的排班,每组具有丰富经验的高资质护理人员根据自身的经验以及能力对小组中的成员有效指导。还应该对操作不规范的情况进行记录,每天检查小组成员的记录以及汇报的情况。每一个月开展一次会议讨论与之相关的内容,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在培训之后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并且将心电监护报警设置相关内容加入到质量考核当中,每天抽查护理人员的操作,记录抽查的成绩,对薄弱的环节加强讲解力度,确保有效的改善;⑷优化护理人员沟通技巧,能够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注意事项,能够引导家属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存在问题及时寻求护理人员帮助,禁止私自调动;帮助患者保持舒适体位避免躁动影响监测结果。具体方法为:①如果是对心电监护没有较高认知的患者或者是配合度并不高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在护理期间和患者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告知其使用心电监护仪的注意事项、报警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案例,确保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尽可能让患者在治疗期间保持安静,更改体位的时候不要对导联线进行牵拉的操作。如果有汗液或者是呕吐物污染了电极片,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电极片脱落,应该告知护理人员,让他们及时的更换。这个阶段患者和家属不能私自将导联线断开。体位改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血压过低的情况,护理人员应该将此种情况告知家属,叮嘱患者平卧后再进行测量。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发出警报的时候应该及时地通知医护人员;②手机所产生的电磁也会对监护仪产生干扰,所以家属在打电话的时候应该离开房间。在此期间关注患者的舒适度,及时地调整体位,确保其舒适。还应该每周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一次讨论,说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交流心电监护仪使用中的技巧以及体会,指导小组中的成员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与沟通,确保降低误报警率;⑸强化护理人员责任感,能够规范操作,并将心电监护作为交接班内容;注意对机器进行检查和维护,出现问题及时送检和维修[3];⑹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小组当中的人员应该对心电监护仪报警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来将心电监护仪的报警参数进行调整。辅导员负责的是监督和管理工作,重点关注风险意识较差或者是护理经验较少的工作人员,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干预和指导。交接班的时候检查心电监护仪是否有合理的设置,并将这点内容加入到交接班的重点项目当中,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⑺做好监护仪维护工作。在使用之后应该使用消毒剂擦拭心电监护仪上出现的污渍,并且将导联线摆放在正确的位置当中。每个月定期对心电监护仪维修和保养,确保其处在正常运转的状态当中,提升使用质量。定期检查导联线是否出现了折叠、扭曲以及断裂等情况,及时发现仪器出现的故障,送到维修科进行维修。
1.3 指标观察
观察并记录两组心电监护误报警和漏报警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2.0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采取常规工作流程的对照组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和漏报警率分别为39.23%、3.18%,应用品管圈活动后观察组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和漏报警率均存在显著降低,分别为39.23%、0,两组进行对比,观察组具有明显优势,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比两组心电监护误报警与心电监护漏报警情况[n(%)]
3.讨论
急诊室收治的患者通常为危重患者,在抢救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心电监护仪,对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明确治疗效果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机器能够自动检测、记录和分析患者生命体征情况,如果其中的一项或是几项存在异常,和设定的报警数值存在较大差距时,心电监护仪的自动报警系统就会启动,能够做出警示,提醒医护人员关注指标变化,同时根据数据给予针对性的处理。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心电监护仪常会发生误报警,医护人员检查后发现情况并无明显变化,不但会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会导致无法准确地判断患者的实际情况,影响治疗效果。为此,尽可能消除心电监护仪误报警次数,对于提升护理质量和水平,给予患者更为合理和有效的救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4]。
品管圈是一种新型模式,指数名在同一区域工作的人,自发结成小团队,利用相互启发、竞赛等方式,能够激励成员献计献策,充分利用集体力量找到问题的根本,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改善问题,从而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显著改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将其应用于护理管理中有利于提升护理质量和效率。目前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在实际使用当中,品管圈的使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所谓的护理缺陷就是在护理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中出现疏忽等因素,导致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导致工作失误。护理人员是心电监护仪的直接操作人员和观察人员,在使用品管圈改善操作流程之后,可以促使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责任心也会有所增强,合理的设置报警范围。除此之外,品管圈活动的开展,还可以让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所提升,让他们在实际工作当中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增强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和工作人员之间沟通与学习,最终提升了整体素质和能力,护理质量也会有所提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和漏报警率分别为39.23%、3.18%,观察组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和漏报警率均存在显著降低,分别为39.23%、0,两组进行对比,观察组具有明显优势(P<0.05),表明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通过集体努力能够显著改善影响心电监护报警的因素,降低心电监护仪的误报警率,有利于提升护理质量和水平。
综上所述,急诊抢救室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降低抢救室中心电监护仪误报警率,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也有利于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为患者提供更高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