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浸润式”爱国主义教育的全球治理青年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02-06□苗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外语类爱国外语

□苗 青

一、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时代下,强化“浸润式”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涉外文化氛围的冲击。

1.长期“沁入式”的外语学习环境会让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要想学好一门外语,就必须将自己“浸泡”在纯外文的书籍、报纸、电影、广播、音像制品、艺术表演等外语环境中,这些全方位的文化冲击,势必会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中某些糟粕的东西强势植入学生心间,进而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据调查显示,76.3%的大学生非常崇拜美国大片中展现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甚至幻想自己能成为拥有超能力的超级英雄。

2.“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加剧了西方文化传播的速度和深度。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观念跨国入侵,让很多价值观薄弱的大学生背弃从小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主流价值观,动摇了他们从小标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问到毕业后你希望自己在外企还是民族企业工作时,54%的同学希望进入外企,因为他们更加认同和向往国外工作的氛围和企业文化。

3.多语种交织的外语学习环境会衍生出多种文化交融和碰撞,让价值观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非常迷茫。外语院校大学生大多会修二外,不同语种背后所蕴含的国家文化、民族情感、政治认同迥异。在日常沟通时,有27.5%的同学经常夹杂所学外语,67.7%的同学偶尔会夹杂外语,13.5%的同学可以在多种语言中自如切换,语言是价值观输出的表现方式之一,不同语言的自如使用,说明他们对语言对象国的认同感非常强烈,甚至已经融为一体。大学时代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养成和性格塑造的关键期,他们极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思想情感的交流融合和碰撞会非常强烈,如果没有正确引导,信仰极易崩塌和缺失,被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让爱国主义教育面临巨大挑战。

(二)爱国主义教育战略地位要求与新时代外语院校大学生的关联。《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印发再次印证爱国主义教育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地位,他是一堂“必修课”,没有谁可以是“旁听生”,特别是外语类院校大学生更为甚之。

1.外语类院校学生爱国主义素养和民族情怀的高低直接关系祖国的形象。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在学期间出国留学深造或者服务项目较多,“志愿服务”作为学校最闪亮的名片,每年都会选送不同语种、不同学历层次的几千名大学生分批次参加大到奥运会、残运会、小到世界智能大会、中国国际矿业大会、达沃斯论坛等涉外志愿服务,甚至寒暑假还有近千人在境外参与志愿服务和留学项目,其中近三分之一的志愿者会接触到某些国家的政要人物,或者参与涉密机构的文献翻译。

2.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极易导致留学生走出国门后“有教无国”。众所周知,中国留学生杨舒平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上大谈中国空气让人生病,美国空气新鲜甜美的演讲,赤裸裸暴露出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岌岌可危,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任重而道远。

3.“苦难教育”的缺失和短期“游学式”接触外国文化极易被迷惑。根据统计调查,外语类学生家庭平均经济状况要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家庭。由于家庭条件相对优厚,而且出于自身的语言优势,他们更有意识、有条件去接触外国文化。通常会以假期旅游、学访、留学等形式接触国外文化,所以看到的往往是国外优秀和惬意的一面,对西方社会整体了解不足。

(三)“粗放型”的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时代特色。

1.教育途径单一,教育效果不甚理想。曾经“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教育已经跟不上新时代外语类大学生信息爆炸、思维活跃的现实情况,他们或从网络上或亲自去国外体验的那种疑虑感并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可以解答,他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学习方式去了解和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他们需要在多种与自己成长规律相符合的“体验式”育人活动中了解祖国文化、涵养爱国情怀。

2.过分强调理论教育的灌输,没有做到“入脑入心”。当代中国发展所创造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力量”让全世界都很羡慕,但是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很多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照本宣科灌输式教育并不能引起学生共鸣,甚至让“00后”都非常的抵触,即便课堂讲过、试卷考过、也没有真正刻在心里,这些问题值得每一名高校教育者潜心思考。

3.没有学会正确理性爱国。爱国并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高大上,也不是去抵制购买外国产品,而是“润物细无声”让大学生自觉培育主人翁的精神,真正了解祖国的命运与世界命运紧紧相连,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出国学习也好,短期培训也好,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将来回国报效祖国,在国际竞赛或者志愿服务、游学中能遵守外事礼仪,展现“中国风采”,讲好“中国故事”,让全世界通过每一个中国青年学子认识当代新中国。

二、浸润式爱国主义教育和“翻译+宣讲”的育人思想

浸润式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将爱国主义情怀润物细无声地播撒到学生心田,通过教育载体的渗透性、受众体验的深度性和教育成效的持续性,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专业知识是大学生学业的根本,翻译对于外语类院校学生是主修课程之一,也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一)“热词翻译”载体的思想浸润。

1.将翻译“楼道热词”打造成“行走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育载体”,“春风化雨”般沁入学生心田。教学楼是大学生最重要的活动与成长空间,选取有爱国元素的词语翻译成不同语言,以“楼道热词”形式张贴出来,无论是视觉观感还是思想内涵都会让同学们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不仅为简单朴素的教学楼添加了靓丽的风景线,更为大学生营造了新鲜的视觉环境,使其在校园里随时感受到“爱国主义”氛围。

2.通过翻译引领大学生实现自我认知和探究的内在成长。翻译过程不仅是对自己学识上的精进,更是对文化思想碰撞的一种博弈和思辨,同时,它还是自发求知的内心渴望,属于探究自我成长的过程。翻译“楼道热词”并不同于单纯的翻译文章,其功能在于让大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外语“转换”成一种楼道文化,直击译者的灵魂,非常契合当代“00后”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和新奇快的心灵诉求,正向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实践宣讲”中的深度体验。

1.激发学生自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外语类院校学生所学语言文化知识,向普通民众宣传“一带一路”倡议和沿线国家文化,项目创新引入体验式文化宣讲,即通过外文歌舞表演、民族风情特色物品展示、知识竞赛游戏等形式,让不同年龄段的受众人群通过体验感受祖国繁荣昌盛的变化,并在寓教于乐中引导受众“入脑入心”,从而引导学生在深度体验中,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升华了爱国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自己热爱祖国建设国家的主人翁意识,迸发爱国情怀,与祖国同成长。由此可见,用实践去研究,用行动去思考的方式,实现了漫入式、常态化的实践育人机制。

2.激励青年学子深度思考,将个人发展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之中。爱国主义情怀并不是仅仅热爱自己的祖国,最终会升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上。“实践宣讲”吸纳了爱好京剧表演和外国留学生的加入,让爱国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让留学生也有一颗“中国心”,同时让宣讲团的青年学子在中外文化比较之中,真正了解爱国的时代内涵和深层含义。

(三)项目育人的持续性。

1.“热词翻译”的初心激励学子接续奋斗。“热词翻译”遵循“信达雅”,而“信达雅”最早来源于著名爱国翻译家严复先生,大家关注的不仅是他翻译著作时的精准造诣,更是对他爱国精神的敬仰。一百年前,他通过翻译西方学术著作和创办学堂,苦心探索救国道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接力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爱国情怀,当代青年学子应该接过这个接力棒,发挥自己的“专业+语言”的特长,用自己的力量传承爱国情怀。

2.项目育人与人格培育的接续性。青年学子学以致用,积极参与,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最新鲜的思想动态翻译出来,形成一道独特的楼道文化风景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宣讲团,也从最初的社团内部小组组团翻译到现在开展全校性的一个活动,两年来,50场文化体验式宣讲,受益人群多达2,568人次。每一次线下选题、线上沟通、集体备课和外出实践,都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文化和自我成长之路上的一种灵魂之间的对话,是一种人格的修养和提升。

三、结语

爱国是作为一个国民在情感上的终极追求。“热词翻译”让同学们在每次的翻译中不断提升自译素养的同时,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树立起为祖国奋斗终身,传承中国故事,做最棒的翻译官的远大志向。“体验式宣讲”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会爱国,撰写调研报告,用数据说话,亲历祖国的变迁,树立为祖国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决心。

总之“翻译+宣讲”的隐性育人,通过浸润式交互体验过程,承担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功能,某种意义上说浸润式隐性育人项目有助于将爱国主义推向更深层次,因而,富有强大生命力,让爱国主义情怀一点一滴浸润到“00后”的心田。

猜你喜欢

外语类爱国外语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外语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工学院应用实践小学期为例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外语类院校全口径PGT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报告
爱国学·晒佳作
构建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分析
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