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践分析

2022-02-06张乐勉

大众标准化 2022年13期
关键词:标准化培训生产

张乐勉

(上海尊理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 201112)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企业通过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通过全员全过程参与,建立并保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全面管控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的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工作,实现安全健康管理系统化、岗位操作行为规范化、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化、作业环境器具定置化,并持续改进。以此为基础,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相关的生产行为,最终使所有生产环节均能够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保证与生产有关的人员、机械设备、材料、工艺方法、环境等均处于良好状态并持续改进,最终帮助企业不断加强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1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内涵简析

1.1 我国安全生产面临的困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短短40年左右的时间,从一个比较落后的工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成了全工业体系,这不得不说是人类工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的“勤劳”和“坚韧”程度位居世界第一,在技术水平、自动化程度不足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依靠“勇于探索、不怕牺牲”的精神,真正做到了“人力超过物力”,最终在诸多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英国每创造一亿美元GDP的工业死亡率为0.02;日本为0.05,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都在0.04~0.06。我国在2005年、2006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对应的数据分别为0.73、0.59、0.31、0.25、0.201。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尽管进一步下滑,但与上述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工作尚不到位,很多行业生产现场的工况并没有完全达到安全标准。

1.2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在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核心目的在于:

其一,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降低伤害。

其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主要有如下方面:①逐渐细化标准及流程,帮助企业逐渐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水平;②对相关设备的安全等级进行全面升级;③对相关方有效管控,对其生产设备的安全记录、现场检验作业工况严格管理;④通过动态监控生产过程,对每一个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微小细节均应进行追查。在通过规范管理全面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同时,对企业的运营、质量等各方面的管理起到促进作用。

1.3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期间的要素

(1)对“安全生产绩效”的定义和相关要求。从政府层面来说,安全生产绩效直观的理解就是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十万从业人员死亡率等可量化的统计指标。根据GB/T3300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安全生产绩效是指根据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目标,在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等工作方面取得的可测量结果。所谓“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工伤事故,保证工作人员在长期工作状态下不会出现职业病,财产及设备不会因为某种突发情况而导致性能下降”,因此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测量目标一般均含有事故发生数指标,也可根据标准化本身的要求增加可控制的指标,如培训达标率、隐患整改率、设备设施完好率等。针对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的深度理解为:其一,生产过程的危害因素应该尽量减少并尽量得到控制;其二,生产过程中事故发生率应尽量降低,即使事故发生后也应具备及时止损的能力。通过实践分析,安全生产绩效一般与企业人员的年度综合关键业绩考核指标(KPI)挂钩,将更有利于激发安全生产管理活力。

(2)对“风险”的定义和相关控制要求。根据GB/T3300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风险是指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财产损失的严重性的组合。风险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可被直接观测的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如设备设施故障;人的不安全行为,如违章操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如场地受限或恶劣天气等。需要重视的是,管理缺陷是一种无法直接观测的风险,却可能造成严重的隐患,其体现可能是物的长期不安全状态及人的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如果管理缺陷的风险不被识别,其他方面的风险可能会反复暴露,或者风险级别不断升高,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反之,管理缺陷的风险被识别并采取管控措施后,对于其他方面的风险也可以通过管理手段直接消除。这就需要运用有效的资源、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在群策群力之下,完成针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既要达到生产目的,确保和谐发展,又要尽量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3)对“隐患”的定义和相关控制要求。根据我国《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隐患是指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由此可见,隐患通常来自于未能够及时控制的风险,在多重因素重合作用下,最终将发展成事故。因此隐患的排除已是次于风险控制的管理措施,在生产安全管理中若不重视这一环节,会使企业距离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增加。

2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侧重点梳理

目前我国工矿商贸、电力、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建筑、烟花爆竹、煤矿等各行业均由不同的主管部门组织制定了本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规范和专业标准,部分地方针对未有标准覆盖的特定细分领域还制定了地方标准。各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一般附有评分细则,通过对各项明确可视指标的赋值,形成可量化的判定标准,由此得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否达标的结果。

由于现有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方法均采用抽样评审,根据各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办法创建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单位,只能证明在被评审当天,根据能够被见证的文件记录和设备设施状态达到了达标要求。然而在日常实际运营过程中,企业是否能够有效运行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做到持续达标仍是该项工作的难点所在。

笔者在安全生产领域内通过多年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实践经验,提出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的几项关键把控要素。

2.1 明确安全生产目标职责,建立制度体系

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或领导层需负责制定安全生产的目标和方向,设置各部门各岗位在该项工作中的职责和工作目标。所有的企业均由各个不同的岗位构成,为达成共同的目标不同岗位的人员各司其职,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企业本身就设置了各岗位的职责以此维持企业日常的正常运转,那么安全生产标准化中的目标职责设置由人事部门负责制定实际是最为合理有效的,实际执行也是最为简单直接的。建议由人事部门在原有的岗位职责中,找到与安全生产相关的职责内容,并细化履行职责的具体要求,可将其编入企业现有的章程、管理制度,也可对所有员工进行告知、培训与考核。职责的设置首先需符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其次应结合企业实际的工作,例如,主要负责人应负有企业安全生产的主要职责,分管领导、各部门管理人员应负有其所管辖业务中与安全生产相关的职责,不可将所有的安全生产职责全部落到安全管理部门。

在岗位安全生产职责明确后,需根据标准要求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可以有效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指导,在制度制定时需明确该项工作的具体流程和职责。比如,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具体要求制定“目标的管理制度”时,需具体明确负责目标的制定、审批、发布、考核的部门或岗位,目标制定的流程、目标考核的方法等;在制定“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时,需明确安全培训的归口部门、培训的种类、培训需求提出和计划制定、档案的管理、人员的组织等具体要求。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重要保证,制度的制定需切合实际,并需经各部门流转,管理层决议后发布实施。管理制度的生命在于其执行,管理制度发布后并非只作为标准化评审或应对检查使用,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一旦发现不符合国家最新法律、法规以及在企业中难以落地的,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修编。根据各层级各岗位的职责制定并有效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才能帮助企业规避由于“管理缺陷”带来的整体风险。

2.2 规范设备设施管理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规范设备设施管理需要从两个维度进行。其一是从时间维度做好设备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即从设备设施的规划、设计、采购、安装、验收、试运行、投入使用、日常维护保养、检维修、改造、报废环节的全过程控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一般由设备部门负责,安全部门或管理人员对全过程进行监管。其二是从空间维度做好企业范围内所有种类设备设施的管理,做到“账物一致”,即所有生产设备设施、公辅设施、工器具等需有台账并能够一一对应。这个环节需要企业的采购部门与设备部门及时协调,企业也可利用信息化平台将设备设施进行系统性管理,避免遗漏。在系统性管理的基础上,安全技术专业方面需要重点介入的关键节点在于:①设备设施规划设计及采购前进行风险分析,提出安全预防措施;②设备设施验收时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对设备设施的具体要求进行技术对标;③设备设施日常运行过程中认真进行维护保养及检查。如果能够有效把控以上三个方面,将具体工作职责落实到责任部门及责任人,企业将能够最大程度规避“物的不安全状态”带来的风险。

2.3 加强人员培训,规范作业安全

对于人员行为的管理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较难的环节,由于人的身体精神状态、意识水平、操作技能等存在不确定性,也成为安全生产中较难管理的一项因素。除了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外,对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是规范人员行为的主要方法。根据人员类型分类,安全教育培训可分为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全体人员三个大类。针对包含企业高层领导在内的管理人员培训需注重把握政策法规、管理方法等方向的内容,针对操作人员的培训主要是操作技能及安全操作要求、岗位风险和事故预防的内容,针对全员的培训重点把握的是应急方法的掌握。培训的形式目前较多采用的是外部取证、外聘讲师和内部培训,需注意的是培训效果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管理结果,评估培训效果的方法可采用考核验证,另外在培训过程中增加事故案例学习、实践操作和实战演习等可有效提升培训效果。

企业的作业安全管理可将常规作业和非常规的危险作业进行分级管理,常规作业安全的管理要点主要有安全操作规程的制定和培训、日常监管和安全意识培养,危险作业——如动火、高处作业、有限空间作业等的安全管理要点主要有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应急处置流程的制定与预演。较多企业在危险作业安全的管理中会使用审批制度,由相关负责人签发审批单进行管理,需要转变的观念是审批单不是危险作业的结果,并非用来应对外部评审与检查,而是有效进行过程管理的工具和可追溯文件的保留,审批单即为管理制度的体现,其每个流程节点需实时审批执行,不得在危险作业完成后补签。

通过以上对人员的培训和对作业行为的规范管理,从而可进一步避免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带来的风险。

2.4 形成体系,细化节点与分工

安全管理是企业能够保证正常生产运营的重要保障,但其仍然属于企业运作中各项管理的一部分,不能够脱离正常生产单独运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不能与生产脱节,其针对每项标准条款的执行需要经过仔细的设计,宁可花更多的时间优化、细化流程并提升管理效率,也不要为了通过达标评审而生搬硬套制定不符合企业现有管理逻辑的制度和流程,否则在实际运行管理中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执行只会成为企业的负担而起不到实际的提升作用。

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每一个节点都是环环相扣而不是孤立运行的,需要企业人员的智慧,善用体系思维,避免脱离实际、浮于表面。在实践时,可先着重研究和列出企业的长远目标和规划,在进行年度、季度、月度、每周、每日的工作计划细分,列出时间节点、责任部门、具体工作清单、工作标准、反馈内容等等,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反馈信息并持续改善,形成管理效率的滚动式提升。

3 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必要手段,应秉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核心目标,参与组织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团队必须首先深刻掌握其标准的内涵,以此为基础,通过制定严谨的管理方案,最大程度排除安全风险,提升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应急处置能力,共同努力,持续提升安全生产绩效。

猜你喜欢

标准化培训生产
标准化简述
用旧的生产新的!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