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政研究现状综述及创新探索
2022-02-06阎立珠杨俊豪
□阎立珠 杨俊豪
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标志着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启动。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共支持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6.3万余名。政策的特殊性和群体的典型性对订单定向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政教育的途径也需进一步创新。
一、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总结
(一)研究流于表面,缺乏可操作性。部分研究流于表面,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不足,提出的解决办法或探索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够。很多研究都对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学习动力、职业素养、心理障碍等进行分析和描述,也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但针对这些现状后提出的意见和探索略显笼统,没有具体方式和方法,更多地在强调要完善思政教育,加强上述方面的引导,这对于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发展大有裨益,但却对具体化的、可操作的、能落地的方式和方法没有描述和探讨。
(二)研究群体变化,持续创新乏力。纵观近十年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想政治研究,从2011年李照勇、李强老师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初探》[1]到陈辉、杨欢、史婧茹、任虹老师的《基于农村订单定向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思政教育分阶段干预对策》[2],均对他们所处时期的订单定向医学生的思政教育发表了理论研究,部分研究就现在回望,存在一定的时效局限性,可采用的意义不大。对于方式方法的创新程度,就“00后”医学生而言,部分已流于形式,与现阶段医学生实际情况不匹配。“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等思政教育新模式逐渐被越来越多采用,对“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方法和方式可以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特征展开进一步探讨。
(三)研究视角单一,缺乏多元思政。现在的研究视角多落在专业教育上,对其他公共、人文课程以及这些课程对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程度研究较少。对于订单定向医学生的思政教育方面,研究大多集中在医学教育的领域,即“专业思政”。对于其他公共学科或者医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研究较少,如管理学、法学、公共政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的研究。例如,订单定向医学生对于个人参与订单定向的政策把握可以学习公共政策学,违约后了解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可以通过学习法学来掌握等。所以,与订单定向医学生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教育和这些学科教育中的思政引领也是需要探索和发掘的。
(四)理论研究不足,缺乏对比分析。在现有的医学生思政教育研究中,理论研究缺乏,对比研究不足,更多的是实证调查研究。关于订单定向医学生研究方面,大多以实证分析、调查问卷等实践研究为主。而与其相关的理论研究聚焦在为数不多的综述和国内外对比研究中。同时,对于同一区域纵向历史比较以及不同区域横向政策实施情况对比研究相对较少。所以,将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将理论概括和理论演变相融合,与横向比较和纵向发展相融合,便可最大化地丰富和完善订单定向医学生的思政研究的内容。
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
(一)创新思政课程,开展“互动式”教学。创新思政课程,多形式、多内容、多渠道开展“互动式”思政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思政与公共课程相结合、思政与国史校史相结合,可以进一步丰富思政课程的内容。同时,在安排思政课程内容时,动员学生参与其中。如组成课程小组,参与课前、课中、课后的相关教研活动。课前参与备课,课程小组从订单定向医学生的角度提出他们对于思政课程内容的关注点或者参与收集整理课程内容,提出难点和重点。课堂讲授中,课程小组负责与任课教师互动、调节课堂氛围等,通过在课堂上演绎某些需要的故事情节、互动提出重难点问题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亦提升了订单定向医学生们参与思政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课后通过同学对课程小组评价、对任课教师评价、相互之间互评的方式以及课后总结分享会等形式,加强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对课堂形式的调整[3]。
(二)创新文化内涵,培养“新西迁”精神。提炼与订单定向医学生相关的先进精神,以此武装头脑,强化思想,践行实际。践行西迁精神,打造新“西迁人”。由于订单定向医学生最终需前往基层工作六年的政策规定,很多订单定向医学生对于去基层服务存在畏难心理,可以从国史、校史中提炼精华,从西迁中挖掘信仰。培养订单定向医学生成为新“西迁人”,前往祖国医疗健康事业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前往最广大基层人民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前往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最广阔的地方。
(三)创新政策宣传,提供“阶段化”实践。一是完善政策宣传,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提升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完善订单定向政策的制定和宣讲,加大了实践育人的教育和引导,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便会得到提升。二是对于订单定向政策制定而言,落实政策执行过程中尚未解决或尚待商议的情况,并将订单定向医学生关心和关注的政策问题由相关政策制定或负责机构进行宣讲和解答。同时定向医院或区县卫健委定期关心和关注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培养情况,对于订单定向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疑惑予以解答、关注。这样不仅有利于订单定向医学生增强对未来就业单位和就业环境的了解,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与基层单位建立感情,强化联系,有利于坚定订单定向医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信念。三是订单定向医学生全面了解个人成长所需和职业发展的政策和路径,有利于订单定向医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以及诚实履约、扎根基层职业观的树立。同时,通过对订单定向医学生进行“点对点”个性化、定制化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和指导,能够更加了解每个医学生的思想状态,更加贴近每个医学生的具体实际,更加适应每个医学生的成长路径。四是强化订单定向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专业技能实践和“扎根基层”的社会服务实践。学校培养联合教学医院,针对订单定向医学生制定适宜全科医生培养的临床理论课程,分学期、分重点地对课程学习进行统筹,注重课程综合性,加强医学人文课程、医学公共课程、全科医学课程的打造,强化订单定向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思想政治理论引领。分年级、侧重点的临床实践,低年级以观察学习、熟悉环境为主,高年级以熟悉病种、提高技能为主,同时前往卫生院、社区等基层医疗单位开展临床教学活动。在实际临床技能学习过程中,适应基层工作环境,了解基层医疗模式。并且在此过程中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和诚信感恩教育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思政学习的理解性和感知力。
(四)创新专题教育,注重“三方面”改进。开展专题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专题教育模式。针对订单定向医学生开展专题思想政治教育,如诚信教育、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等,可注重如下三个方面。
1.创新教育模式。将学生参与和贴近实际相结合。说教式的教育模式,教育效果不佳。思政教育与其他公共学科相融合的模式或从贴近学生实际的典型事件、关注事件入手开展教育的模式,可适当提升教育的效果。如以开展订单定向医学生诚信教育,履行合约精神相关教育为例,可以从合约解读、法律规定、榜样力量、政策支持四个方面进行,这既与医事法律、公共事业管理等公共课程结合,又是同学们关心的典型事件,还涉及榜样分享和履约后的个人发展,这便极大地提升同学们的关注度。
2.创新教育形式。将网络作为创新思政教育形式的突破口,可以有效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模式,有利于提升教育有效性。如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来引导医学生身临其境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医风医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环境中,让医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系统沉浸于教育者预设的各种“场景”内,这些“场景”是教育内容的一种情景再现,更容易让医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情和观念上的认同;再比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的信息分析技术,针对每个订单定向医学生的个性化思政需求,提供“点对点”高精度、准确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还可以利用医学生碎片化的时间开展思政“微课”,通过各种宣传平台(QQ、微信、学校思政官网等)传播5~10分钟的“微课”课程,通过此方式充分抓住医学生碎片化时间,满足医学生随时随地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
3.创新教育激励机制。从医学生角度看,创新医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开展形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医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除了让医学生参与到课程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开展思政学习打卡、参加思想活动比赛、设置思政相关学习奖项等措施,多角度、多形式地评估和强化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提高医学生参与思政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师角度看,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考核教师的指标中,并针对教师在开展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的准备状态、工作情况、取得成果、学生参与度等方面多角度、多方位地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估体系,采取教师间的工作互评、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学院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以及突出贡献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师评估工作。并制定相关激励方式和激励制度,提高教师参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
三、结语
针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思政教育的内容也应随着时代发展而与时俱进,这是一个永无止境又任重道远的工作。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有其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这些教育内容准确地作用于教育的对象,将进一步强化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有利于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和升华。这就需要我们继续探索、继续总结、继续创新,开拓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政教育新道路,开启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政教育新篇章,开创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政教育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