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精神在西藏高校教育中的弘扬与实践应用研究
2022-02-06张婷婷
□张婷婷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奋斗中培育、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赋予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努力奋斗指引着方向。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中华民族精神是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支撑。每一个中国人民都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近代以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国列强势力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外忧内患的情况下,我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浴血奋战,打败了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越是在民族危机和国家发展的艰难时刻,越是能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强大作用。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一个国家不可能在四分五裂中发展进步。中华民族精神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二)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各民族团结,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致、和衷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56个民族团结一心、交织相融、守望相助,克服了种种困难和挑战,正在越来越接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伟大民族精神是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引领下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拥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着中华文明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绵延不断,持续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而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都先后消失或发展中断了。中华文明延绵数千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决胜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上,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同时还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新时代,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华民族精神为引领,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前行。
二、加强西藏高校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1]西藏是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西藏高校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形势依然严峻。做好西藏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工作,对于提高西藏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素养,对于大学生个人全面健康成长成才,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归属感、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对于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方面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具有特殊的战略定位。西藏是国家重要的安全屏障、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我国同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势力斗争的前沿。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西藏工作的着力点和着眼点,西藏承担着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重大使命任务。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区情决定了对西藏高校大学生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使得西藏高校大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实现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应有之义。实现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是中国梦的重要篇章。具体来讲就是,做好西藏的发展和稳定工作。通过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满足西藏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缩小西藏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差距,实现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通过西藏社会的和谐稳定,维护好祖国边疆安全和西藏各民族团结。西藏地处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反分裂斗争形势严峻,任务繁重。西藏各族群众要认清同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西藏高校大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旗帜鲜明地开展反分裂斗争。要加强西藏高校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实现西藏高校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要求。西藏高校是在党领导下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西藏高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玉麦精神”等时代精神,引导学生自觉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加强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有利于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人生目标,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崇高精神。加强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有利于教育引导学生肩负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自觉奋力新时代、建功新时代,成为新时代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应用型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让青春在为西藏、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三、西藏高校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在学生进行对学校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目前西藏高校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存在方式方法单一、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等问题。总的来说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没有有效发挥,民族精神教育课堂效果不太理想。
1.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目前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个别教师采用了新型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按照自己的教案和教学大纲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一味地被动听讲,整个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积极主动性。根据调查显示,西藏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都采用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由于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区情,决定了维护安全稳定是西藏长期的政治任务,学校也一再强调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性,考虑到学生外出实践的安全问题,学校也较少或尽量不安排实践教学。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没有有效相结合,也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不能将教育内容与具体实践有机结合,削弱了实践出真知的效果。
2.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根据调查,目前西藏高校生源由西藏生源和区外各省各地区生源组成,学生民族构成复杂,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比例大约是三比二。区内学生和区外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条件下学习成长。西藏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基础教育的制约,致使区内民族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较弱,在接受知识和理解知识上较慢。区外学生则基础知识较扎实,在接受知识和理解知识上速度较快,能够较快理解和归纳总结课程内容。目前西藏高校针对这种情况在英语等少数课程上有进行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分班,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一起进行教学。基于学生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起教学,则容易造成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课程讲述过快,会造成区内学生不能理解课程内容,跟不上教师的上课节奏。如果课程讲述过慢,则不能满足区外学生对知识的需要。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既能提高区内的学习效果,又能满足区外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另外,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大多数教师没有根据西藏的特殊区情和学生实际进行课程的相应调整,没有根据区内、区外学生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讲述,没能讲好故事,不注重引发学生的共情,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效果。
(二)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在进行关于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调查时,通过访谈,个别学生反映,进入大学后学校一般在“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十一国庆节”、运动会的开或闭幕式和军训汇报等学校大型活动上进行升国旗仪式,其他时间学校一般不进行升国旗仪式。通过个别学生访谈,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教学楼的教室内有看到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学校精神和校训的内容,但大多数宣传物较陈旧,为很多年前粘贴和悬挂,相关宣传内容缺乏创新和吸引力。校园内的中华民族精神宣传材料没有根据时代发展变化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通过调查,可以知道西藏高校的学校文化建设氛围不够浓厚,学校文化建设的缺乏和不完善对于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有一定影响。
(三)社会实践活动覆盖面不广。根据访谈调查,学生反映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社会实践活动较少,二是社会实践活动覆盖面不广。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在寒暑假期间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根据调查显示,西藏高校会组织“三下乡”、“五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校团委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织带领相关学生或学生干部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三下乡”活动从群众的角度来讲,团队成员将党的相关会议精神和惠民政策带给了群众,又带来了精彩的演出丰富了群众的日常生活。从团队成员来讲,既进行了创业大赛项目的调研,又能够真实地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能够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为村民服务。在社会实践中更真实地了解社会,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受教育,在实践中成长。但是每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由来自不同专业的少数学生共同参与。参与学生对于全校学生来说,这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到这类有意义有收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另外,西藏高校每学期都会下发关于寒暑假期间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的通知。通知会要求学生返校后进行社会实践交流,并提交个人社会实践报告。但大多数学生反映,个人接到通知后,因为没有思路和想法,又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大多数只是应付差事,根据网上的资料来上交一份个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大多数学生的敷衍和应付差事的行为,使得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没有在社会实践中收获成长。
(四)先进典型引领作用不够突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是全民教育,必须突出教育的群众性。西藏高校每年五四期间,会在全校范围内评选国家级、区级、校级的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团干部和优秀学生干部等优秀个人,“五四红旗团委”“五四红旗团支部”“十佳社团”“青年先进集体”等优秀集体。在全校范围内鼓励并塑造了一批新时代西藏高校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优秀学生代表。这一做法,不但鼓励了优秀的学生继续砥砺前行,也为西藏高校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但是,遗憾的是西藏高校只是简单进行了表彰,没有广泛开展学习先进典型的活动,没能有效利用校广播、校报、宣传栏、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学习先进典范和先进事迹,在学校范围内,没有掀起向先进典型学习的热潮,使得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不够突出。另外,有学生提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任课教师会让大家观看时代楷模、先进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的相关视频,但是很少组织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到高校师生中讲述亲身经历或邀请西藏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进入高校展开宣讲活动。
(五)党团组织引导作用不明显。基层党组织是党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西藏高校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依托党的各级基层党支部来领导和推进开展。根据访谈,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反映,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软弱涣散现象,部分党员先进性体现不够,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在党支部组织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存在部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散漫懈怠现象。部分学生党员没有有效发挥党员先进性,部分学生存在入党前和入党后两个样,没有起到党员垂范作用。在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影响力下降,引导作用不明显,缺乏凝聚作用,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效果。
班级团支部主题团日活动方式单一,缺乏吸引力,教育效果不明显。根据调查,由于缺乏上级团组织的监督和管理,个别班级团支部书记缺乏对主题活动教育意义的正确认识,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形式陈旧缺乏创新。个别班级团支部存在利用课下十分钟,进行简单拍照和文字说明,上报班级的一次团支部活动现象。个别班级团支部负责人偷懒省事,每次班级团支部活动都以班级共同进行简短视频学习和课下团员自学的方式进行主题团日活动。班级团支部进行主题教育走过场的现象大有存在,组织的活动缺乏创新性和特色,没有吸引力,缺乏教育作用。班级团支部缺乏监督和管理,个别班级团支部负责人工作态度消极,个别班级团支部不开展活动或敷衍了事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班级团支部的育人和教育引导作用,没有发挥班级团支部的育人作用。
四、加强西藏高校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西藏高校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提炼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要素和德育功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西藏高校要首先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引进思想政治课教师,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配备。在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的前提下,引入互联网手段,创新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手段,利用好新媒体的特色和优势,通过雨课堂、思想政治慕课、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实现线上线下互联,用活媒体,贴近学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二是以中华民族精神故事、先进典型事迹等鲜活素材充实思想政治课案例库。围绕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民族理论与政策等重点内容,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民族精神教育功能,增强知识传授的育人功能,构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相统一的育人机制,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氛围,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西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决心为建设美丽西藏贡献自己全部智慧和力量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培育自强不息、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的共同意志和奋斗精神,形成与时俱进、昂扬向上、勇于创新的共同追求和开拓意识。西藏高校可以利用“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纪念活动,举行升旗仪式、庆祝活动和主题教育,注重对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集体意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西藏高校可以利用校徽、校歌、校训等体现学校精神的事物,加强学生仪式礼仪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西藏高校可以在新生报到和毕业生离校等时间节点,利用横幅、海报、高校宣传手册、高校文创品等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事物,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向学生和学生家长传递高校精神,让学生和家长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感受学校精神和学生风貌。同时,要根据西藏特色,西藏高校实际,扎实推进开展“三联三进一交友”活动、民族团结“一帮一”活动、“民族团结锅庄舞比赛”、“思想政治与反分裂斗争教育”等特色活动,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精神教育鲜明主题,增强主题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号召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
(三)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社会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学习对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样重要。加强对学生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教育,要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祖国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学生能够更加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区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身独立性,能够锻炼学生毅力、增长才干;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更加了解真实的社会,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展现责任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
1.寒暑假期间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黄金时期。一是西藏高校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或实践的培训课程,并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和对口专业学生组成结对帮扶社会实践小组。在寒暑假期间进行社会调研过程中,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调研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实时解疑。二是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提交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进行评选,选出优秀社会实践调查学生代表,并组织优秀社会实践调查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分享会,向其他学生传授个人的社会实践经验和心得。
2.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西藏高校可以利用西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组织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投身美丽西藏建设中。通过举办纪念五四运动大会、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民族团结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和新旧西藏对比教育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西藏博物馆、谭冠三纪念馆、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西藏牦牛博物馆和西藏军区军史馆等爱国主义实践育人基地。深入推进志愿公益活动,强化高校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引导西藏高校师生围绕“建设美丽西藏”、“精准扶贫”、“民族团结一家亲”等西藏重要发展战略上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坚定立志报国的信念,强化学生责任担当。
(四)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西藏高校应广泛推荐宣传优秀团学干部、自强之星、校园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材料,通过校报、广播站、宣传栏、LED显示屏、微信、微博等平台宣传和报道先进事迹材料。让高校学生深入挖掘和广泛学习身边的好人好事,做好好人好事的宣传报道和奖励表彰工作,形成好人有好报、向上向善的价值导向,形成大家争做好事、争当先进的氛围,形成让广大学生群体能够学有榜样,行有师范,做知行合一的行动派,在西藏高校形成见贤思齐、争当先进的生动局面。西藏高校应大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的先进典型事迹,广泛开展新时代先进人物进高校工作,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提高育人整体效应。要深入挖掘、报道、宣传和学习先进典范的优秀事迹和突出贡献,组织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到高校师生中讲述亲身经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邀请西藏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道德模范进入高校,通过开展座谈会、讲座、报告会、党团课等形式的主题活动,把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融入到文明校园创建、学雷锋志愿服务、学习玉麦精神之中,增进学生和先进典范的学习和交流,激励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做先进,教育引导学生珍惜时光、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实干精神。
(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保障作用。在西藏高校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班级共青团支部、社团组织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既要面向全体西藏高校师生开展,也要聚焦重点、抓住关键。抓好党员、团干部、社团负责人等关键少数。一是基层党组织要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和凝聚力,提高党员质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党的力量凝聚学生,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紧密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坚定不移跟党走,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祖国、民族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二是强化班级共青团支部建设,充分发挥班级共青团支部的作用,加强对班级共青团支部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共青团支部教育,把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落实到班级共青团支部。以各班级团支部为单位,开展主题鲜明、符合青年特点的特色团日活动,增强活动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得广大共青团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中,达到活动的育人目标。利用五四青年节纪念日的关键节点,广泛开展五四精神学习的活动,加强广大学生对五四精神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热爱科学的情感,使得广大青年将五四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珍惜韶光,奋发图强。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健全管理制度,严肃社团政治纪律,规范社团活动的监管机制。教育引导学生社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国情、区情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学生自觉抵御“藏独”思想侵蚀的能力。通过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反分裂斗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得社团活动不仅仅具有趣味性,更要蕴含丰富的教育意义。
五、结语
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加强西藏高校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是实现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应有之义;是实现西藏高校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要求;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加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增强西藏高校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敢于承担历史使命,练就过硬本领,为建设美丽西藏发挥才干和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