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理念下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创新分析
2022-02-06王柏清
王柏清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云储存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下,高职财务管理模式的短板逐渐显现出来,在新时期下,其改革方向受到多方关注。“互联网+财务”的形式已经融入企业经营和管理中,但是在高职院校管理体系内,还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因此,笔者认为高校财务应该拥抱“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成果,优化财务流程,推动智能化、高效化、便捷化财务服务,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创新财务服务模式。
1 相关概述
1.1 “互联网+”基本内涵
“互联网+”理念是在2012年互联网博览会议上首次提出的,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互联网+”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创”的概念,鼓励广大有志青年创新创业。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行业发展新业态,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与各个行业展开融合,让传统行业和单一产业得到资源优化和合理配置,推动经济社会高效发展。“互联网+”具备以下特点:①突破地域限制和行业限制,通过合理的管控方式,降低商业交易成本,通过“跨界”融合,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工作运营效率。②注重市场变化,通过企业和业务之间的有效连接,利用互联网思维强化用户之间的联系,普及信息技术,注重用户体验,通过海量化数据,深入挖掘背后数据信息和价值,从而进行差异化经营,提供个性化服务,优化生产要素,促进产业升级[1]。
1.2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基本内涵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即在特定的目标内,市场主体(企业、政府、单位、个人等)对资本融通、资产投资、资金筹集、资金运营和资产购置等方面进行调控和配置,最终实现经济管理目的[2]。高校财务管理,也叫作University Financial Management(简称UFM),是在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高校资金和财物管理人员为主体,通过各项财务活动,对财务业务进行处理,最终实现提高资产使用率的目的,处理好财务关系,从而保证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具有非营利性,核算盈亏的标准不包括收益这一项目,更加追求社会效益,更加注重科研成就和人才培养,始终将人力资本和学生需求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
1.3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财务管理信息化就是在财务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不断深入研究管理理论,应用大数据分析,结合电算化手段,为高职院校财务经济活动提供建设发展思路,整合高职院校资金成本、财务信息、综合业务,最终为财务部门提供审核与计算的新型工作模式。在日常处理财务活动往来项目时,实现数据共享,依托财务处理平台,建立智慧校园。因此,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加快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比如,可以通过校园“一卡通”,进行上网充值、超市充值、食堂充值、饮水充值、浴室充值、上机上网、门禁系统使用和图书馆出入使用等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院校财务部门还可以与其他合作方、供应商等互通财务信息,完善报销体系,优化付款、签章流程,提高财务管理效率。这些举措直接将高职院校的网络信息中心、后勤处、财务处和图书馆等部门相连接,让高职院校实现信息管理。
2 当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现状和问题
2.1 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管理制度落后,财务处理方式不正确。财务管理制度作为一项制度准则,具有约束财务行为的作用,由于我国教育高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由国家财政作为拨款机构,高职院校不需要通过经营效益来获得利润,因此,院校对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的支配权和使用权占比较大,在日常工作中会出现资金把关不严,资金使用不当,资金利用率不高等现象,内控部门多数情况下不能充分发挥监督职能[3]。其次,高校财务管理采用垂直化管理体系,即统一领导,分层次管理(或集中管理),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高职院校的生源数量不断增多,院校各个部门的管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加大,这种集中管理的模式直接导致管理人员权责不清,分工不明,尽管上级领导设定财务管理规范大纲,但是对财务活动的规范作用和约束作用较小,缺乏详细内容,实施难度大,职能发挥受限。
2.2 报销机制不完善
报销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但是笔者发现多数高职院校存在报销系统落后、报销时间长、服务态度差和报销效率低等问题。①操作流程过于烦琐,预算科目与经济分类不匹配,在实际报销工作中,一个预算项目可能与多个分类相对应,划分不明确。②部分高职院校的财务系统、 报销系统、人事系统之间配合度不高,系统呈现独立状态,会导致款项延期到账。③报销过程不能透明化,受到银行结算和节假日的影响,有时送达报销单据会出现延迟,报账跟踪环节缺失,报销人员不能及时了解报账进程。④报销单签审烦琐,领导层和决策层在日常工作时,参加会议和出差频次多,报销人员在短时间内不能及时获得所有领导的签字,不利于报销流程的有序和顺畅,影响报账效率,尤其是大额款项的预付,签批审核流程更慢,降低报销质量和服务效率。⑤一些财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不能熟悉掌握报销规则,不了解报账软件的基本操作,网上财务申报系统应用效率不高[4]。
2.3 信息共享差且信息安全防御力度不够
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下,高校财务信息的安全性是财务管理有序发展的前提,财务数据如果受到网络攻击、黑客入侵或者病毒植入,将直接导致高职院校财务信息泄露。一些会计人员对网络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加剧计算机病毒感染风险,财务软件的使用率越高,部门之间的业务来往越频繁,数据拷贝的次数就会越多,下载频率也会越来越高,如果定期杀毒和安全检验工作不到位,将直接影响财务系统安全。其次,部门之间业务沟通不畅,信息共享能力差,财务软件处理系统以会计软件为基础,可以进行记账、核算,减少重复性工作,优化数据处理流程,但是信息获取具有滞后性,虽然能够建立信息搜索平台,但是高职院校内部子系统的数据传递渠道不流通,数据信息独立,部门之间资源信息呈现出封闭现象,信息查询功能、兼容功能、关联功能和共享功能较差,信息技术壁垒仍然存在。
3 “互联网+”理念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具体创新路径
3.1 完善财务系统
笔者认为要想将“互联网+”理念融合到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就应该完善财务系统,健全网上报销系统,规范报账流程,提高报销工作效率。①完善银行对账系统,手动调节、自动核对银行存款和进账记录,方便后期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对账,确保数据的准确、有效。②提高电子影像系统的使用率,对会计原始凭证进行电子化、数字化处理,改善以往查询不便、传递速度慢等问题,并支持异地实时查询功能,提高凭证流转效率,方便高校财务核算,满足财务服务和科研管理需求。③完善个人收入管理,优化计税方法,利用累进扣税法对收入进行扣税处理,将税务办公系统和高职院校管理系统有效对接,解决教工个税问题,规范计税流程,减轻财务会计人员工作量。④完善预算网上申报平台,根据高职院校自身情况,合理规划收入/支出项目,确保预算透明度,提高校验效率[5]。
3.2 加快信息共享
高职院校应该将办学条件和实际经营情况相连接,根据招生数量、院校规模不断调整资金投入,提升科研水平,在财务工作量爆炸式增长的现实情况下,创建智慧校园,完善数字校园建设,不断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处理系统的建立,加速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效率,财务部门要参与协调行政办公、科研经费、教学管理、奖助贷发放、各类资产管理等业务,在形成独立的软件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上,也要建立统一联动的中心数据库,加强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联系与配合,比如财务报账系统、信息化子系统、教务收费系统和一卡通系统,为各部门提供数据支持。笔者以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系统与教务系统为例,如果发现学生有恶意拖欠学费的情况,收费系统将直接通过中心数据库,将学生名单和欠费明细推送到教务系统,那么该名学生将不能直接通过网络进行选课、查询成绩、教务评价和论文答辩,直至学生能够缴清欠款为止,教务收费系统经过核实学生身份信息,确保无误之后,再对学生开放权限。通过财务管理系统与教务系统的数据信息共享,降低教学成本,规避“信息孤岛”现象,促进学校资金有序运行。
3.3 保障网络安全
高职院校要强化网络线路布置,确保网络节点线路运行正常,布置网络光缆专线,确保网络信号的稳定性,扩大通信容量,强化网络安全设置,将网络信息技术融入财务管理工作。此外还应该及时更换服务器密码,严格掌管核心服务器机房钥匙,处级领导和科室财务人员分别掌握数据库密码和系统登录密码,禁止财务人员连接外网,从物理角度隔断外网侵入,加大安全防护力度。此外还应该建立防火墙制度,专业技术人员仔细扫描机房漏洞,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及时植入补丁,保证数据安全。
3.4 强化队伍建设
当前信息化利用越来越普遍,在“互联网+”的不断推动下,高职院校要想创新财务管理模式,还应该加大信息人才引进力度,对信息化人才和财务会计人才进行定期培训,更新绩效管理制度,提高业务水平。让信息化财务管理人员 树立网络意识和安全意识,建立数据备份平台,一旦数据中心出现故障,可以进行异地修复,降低人为操作失误率,财务信息处理技术人员还应该完善灾备中心系统,自动化、及时性满足财务数据恢复要求,利用虚拟软件,提高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除了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外,还应该强化工作监督机制,增强财务人员工作使命感和工作责任感,通过集体研讨、业务培训和会议交流,提高其风险应对能力,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和系统维护问题,改进硬件设施,投入专项资金,从而保证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有序发展。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报销机制不完善,信息共享差且信息安全防御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应该融合“互联网+”技术,完善财务系统,加快信息共享,保障网络安全,强化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