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策略研究
2022-02-06纪少梅
纪少梅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社会服务、技术创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实训基地建设关乎高职院校教育发展。一直以来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致力于打造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通技能人才的培养渠道。2019 年1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建设实训基地的最终目标,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方案》中指出了建设实训基地的方向思路,为促进高职院校“双元”育人,职业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这一系列举措对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从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发展理念、管理机制等不同方面做出调整,才能适应政策新变化。
1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背景下解读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内涵特征
《实施方案》对高水平实训基地提出了一个较为明确的说明,方案中提出: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带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结合《实施方案》,笔者认为高水平实训基地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1 主体多元
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建设主体是多元化的。实训基地建设从资源投入的角度来看,需要场地、设备、人员和技术等多方面的资源;从管理角度来看,涉及运营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评价机制等,仅由单一主体进行建设与管理是很困难的,因此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多元化主体的参与。能否提高相关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度,能否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多元共享共建的格局,是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关键性指标。
1.2 开放共享
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要注重开放共享,协调实训基地区域发展水平。如何提高有限资源利用率、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是提升高实训基地活力的重要方向。实现资源共享,注重加强学校之间、专业与产业之间的资源统筹规划,集中设备、人才、技术、资金、场地等有限资源,建立协调机制,有利于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有效流动。实现全面开放,服务于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面向多层次人员,例如在职职工、退役军人、务工人员和待业人员等,提供职业证书培训、在线专业课程、学历提升等多方面继续教育服务。
1.3 功能复合
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功能是复合多样的,根据《实施方案》,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不仅要发挥高职教育育人职能,也要发挥其特色,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证书考评、技术研发等社会技术服务,同时兼具实践生产、文化传承等重要任务。实践教学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最初出发点,但并不是实训基地的唯一职能。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多主体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履行各自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致力于更多角度更深层次的合作,实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更高价值实现。
2 高职院校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难点
2.1 政策法规不完善
我国关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性文件有很多,例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8年,教育部等6 部门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都提到关于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但是针对国家政策的具体可操作性文件不够完善,配套文件停留在“指导性意见”“建设原则”等内容,缺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具体措施、提升企业参与度的具体策略、深入产教融合的方式方法指导等可落实可操作的政策法规。
2.2 政府主导作用不突出
在“政府主导、行业主领、校企主体、学校主动”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下,任何一个主体的参与都是不可缺失的,其中政府占据实训基地建设的主导地位。尽管国家层面出台了很多宏观政策,然而缺少具体细则,在校企合作中政府主导作用不够,未能有效引导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实训基地数量每年递增,但是实训基地建设缺乏区域规划、顶层设计,区域内大量实训基地建设类型重复,与区域内行业、企业对接不全面,共享机制缺位,有限实训基地资源利用不充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实训基地。
2.3 产教融合力度不足
实训基地产教融合不够深入。①企业与学校合作双方利益的难以平衡。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出发点不同,企业的参与是为了技术创新、获得更高层次高技术人才,获得最大化利润,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学校建设实训基地是为了开展实训教学、证书培训进而提升学生技能素养,是短期可实现的目标。企业与学校价值理念不对称、利益不平衡,导致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②企业的产与学校的教之间存在不适应的现象。实训基地建设功能较为单一、与新技术新产业对接不及时,培养方案调整滞后,导致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学生不能够获得与企业要求相符的技能提升。
2.4 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
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在运行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实训基地建设时缺乏长远的统筹规划,与经济市场的融合度不够,市场化运营模式不够成熟,导致实训基地内部运行动力不足。②实训基地在运行阶段缺乏足够的制度保障,没有制定完善的组织制度、人员制度、管理制度、责任制度和激励机制等,导致实训基地实际运行秩序容易发生混乱,不利于实训基地的长期发展。③缺少统一标准的评价反馈机制,表现为实训基地建设指标不明确、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不足、实训效果和企业反馈收集不及时,不利于实训基地建设的延续性和开拓性发展。④没有建设后期可持续性常态化供给制度,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造成实训基地造血功能不足,设备更新、技术创新、人员引进速度较缓,无法满足适应行业发展的实践教学的需要。
3 高职院校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
3.1 完善实训基地建设相关政策基础
加快完善职业教育相关法律体系,推动地方政府出台实训基地建设配套政策措施。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政策,明确政行企校各自的权力和义务,解决职责划分、资源投入、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政策性问题。在金融、财政、土地和信用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通过税收、补贴、土地费用减免、提高声誉等激励措施,调动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推动实训基地共建共享。
3.2 构建“政行企校”多元治理体系
①建立“政行企校”发展共同体。以“基地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治、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为基础,以合作发展、利益共同为出发点,优势互补,建立合作、共享、开放、有序地发展共同体。②由一元管理到多元治理的理念转变。实训基地应由多元主体共同管理,而不仅仅依靠一种力量管理基地。治理是全面的、铺展开的、全方位的依法治理,不是行政化的管理,而是围绕实训基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导向,以制度建设为落脚点、功能优化为重点,形成多元主体治理、制度治理、组织治理和文化环境治理的治理体系。③构建治理制度。明确各主体的责任义务,建立实训基地组织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完善人事管理、绩效奖励、协商议事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制度。
3.3 建立实训基地运行保障机制
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获得持续性的技能复合型人才输出,建立稳定的动力机制、管理制度、评价机制和供给机制,才能推动实训基地可持续的长久的发展。建设企业与学校同建同管、学历教育与技能证书相结合、实践培训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动力机制,激发实训基地发展内驱力,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建立实训基地管理委员会,制定配套的人事制度、沟通制度、议事制度和资金管理制度等,学校与企业共同履行管理职责;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在持续获得实训基地基础建设、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继续教育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评价反馈,不断调整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吸引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等多种力量参与,获取持续性资金投入,保障实训基地发展的持续性动力。
3.4 建设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
深入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的双主体育人模式,企业与学校双方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文化建设等方面全面实施双元化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岗位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形成校企合作新文化,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工匠技能的重要场地,通过完善制度标准、建立校企共同体、加强内涵基地建设,打造高水平实训基地,助力技术技能人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