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2-02-06李慧
●李 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1]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一特殊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维度探索创新培育路径,充分利用抗击疫情的鲜活素材,为大学生群体制度自信教育寻找新的切入角度,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一、制度自信教育的主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理论授课教师,作为高校制度自信教育主体的核心力量,对教育的有效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论上,思政课教师必须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识其优越性,理性看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担负起教育重任,引导学生去认知、认同,并坚定制度自信。方法上,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创新制度自信的教育方法,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发展要求、联系社会发展实际,立足学生成长规律,有的放矢展开教学。效果上,制度自信教育应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充分融入生活。疫情防控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需积极主动关注疫情防控时政热点,主动发声、担当作为,引领学生了解和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透过表象深入本质进行深度思考,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此外,大学生的制度自信教育还要依靠辅导员队伍和其他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育人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学习交流培训、开展专题讲座等方式,深化教师对制度自信的理解,并提高其理论水平,以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二、制度自信教育的客体
大学生作为制度自信教育的客体,对教育成效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离不开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建立制度自信的基石。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构筑起坚强屏障,不断丰富、提高自身学识,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清晰的、整体的、多维的充分认识,建立起自身的真实的制度认同。一方面,大学生应通过系统化、体系化学习,强化对原著、原理的理解、掌握,为制度自信的树立夯实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还应注重“窗外事”,及时了解国内、国外时事要闻,关注马克思主义最新的发展进程及中国化动态,思考当今中国全方面发展的根源,充分认识到中国制度对中国社会稳健发展所起到的决定性、根源性保障作用,从成绩看优势,从而坚定制度自信。
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在各个领域发起的意识形态渗透,大学生要主动提升学习能力,努力提高自身认知水平和鉴别能力,清晰了解我国制度的历史渊源和实践成效,从历史经验和取得的成绩等角度去深入理解、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强制度认同感。针对这次肺炎疫情,各国的应对措施不同,获得成效也不同,大学生要借助疫情防控这个“照妖镜”,通过“西方之乱”和“中国之治”的对比,深刻思考本质原因,从而自觉增强制度自信,抵御错误的价值观渗透。
三、制度自信教育的内容
(一)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故事
讲好中国制度的生动故事,是达成制度自信教育实效性目标的有效载体,是“提升育人效果的最好切入点”[2]。
讲好制度的故事,首先要讲好历史渊源。教师要深入历史,用丰富的例证,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萌芽、发展、壮大和进步的过程,讲清为什么这一制度是最适合中华民族的,讲清为什么这一制度能促进全国各族人民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学生唯有真正从历史的根源充分、透彻地了解了这一伟大制度诞生与演进的过程,才能从思想上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清晰认知和自觉认同。
其次,还要讲好当前的“抗疫”故事,因为,它极具时代性与感召力,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最适宜的素材、最新鲜的案例、最生动的话题,也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思政课教师应把讲好“抗疫”故事与培养制度自信深度结合起来,于细微处见精神,从典型中见品德,真正做到从道理上说服、从感情上感化,增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3],引导他们主动坚定制度自信,抵御错误思潮,增强对时代所赋予的使命的担当。
(二)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面对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某些号称自由民主、尊重人权的西方政客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政治前途、经济利益和政党利益,而对普通民众的生存权视如草芥,结果国内危机四伏,怨声载道。而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通过医疗救治、科学防治、科普宣传、精准阻断等积极有效的措施,迅速遏制了疫情的扩散,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安全,维持了社会经济稳定有序发展。这些成效的取得,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国制度是最适合国情民情的,拥有着无可替代的显著优势。因而,思政课教师要在中西对比中,带领学生探析疫情防控中彰显出的中国制度优势,引导他们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力量从何而现,自信从何而来。
四、制度自信教育的方式
(一)充分运用网络平台进行制度自信教育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虽然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为制度自信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会。高校要适应新形势,“推动网络新媒体技术和制度自信培育的深度融合,运用其优势与长处使教育效果得到提升,夯实学生理想信念根基。”[4]
一是建立互联网制度自信教育平台。教育主体(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将图表、文字、动画等制度自信教育的生动素材传给大学生,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高校还可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辨析网络上的各种恶意抹黑、错误引导言论,提高综合分析能力,自觉抵御错误思潮。
二是加强教师新媒体运用培训。首先,学校要让教师高度重视新媒体在制度自信教育中的功能和地位,加强新媒体运用教育培训,让教师敢用、会用、想用,积极掌握新媒体阵地的主导权、话语权。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主动提升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主动探索新媒体与自身教学活动结合的规律,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三是加强师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互动。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人与人的沟通、互动提供了新的可能,极大地便捷了彼此交流。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要提高自身运用网络新媒体等新事物的水平,善于利用学生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平等、友好地互动,要能够从新媒体平台的各种热点中,及时准确判断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主动发声,早期介入,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坚定制度自信,辩证、理性地看待网络社会中的各种言论。
(二)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到校园文化活动中
一是要浓厚制度自信教育的氛围。通过校园网站、广播等方式报道新闻事件,分析时政热点,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的各项成就和体现的显著优势,培育大学生的制度自信。
二是可以举办以“制度自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院系团委、学生党支部可以举办征文比赛、情景剧比赛、主题成就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艺术再现,让学生可以在参与的活动中直观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升华为对制度的认同与信心。
(三)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到社会实践中
“制度自信教育不应该仅满足于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理论认同”[5],更要转化为实践动力。一是通过课堂学习,引导大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让大学生说真事、表真情,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性认识能力,提高实践育人成效。二是要引导大学生明晰时代责任、历史使命,着眼国家需求,在实践中自觉遵守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勇于捍卫制度,将“制度自信的信仰信念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6]。高校可以支持、鼓励、引导学生学习防疫知识,从而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前提下,积极报名参加疫情防控志愿工作,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体验和感受责任与担当,切实增加社会责任感。
五、制度自信教育的反馈机制
制度机制的不健全是制约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成效的重要方面。为此,要健全制度自信教育考核机制,保证制度自信教育工作长期、稳定开展。
一是考核方式要多维。不可否认,采用笔试考试的方式具有实用性,能大致检验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但这种方式过于单一、教条,不能真实而全面反映制度自信的教育效果,还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学生只为应付考试而“死读书”,不会变通的情况,很难有效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因此学校要建立起包含理论知识、课堂表现、心得体会、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多维度立体考核体系,科学评价学生的制度自信教育成效,使评价的结果更接近学生的真实情况。这些做法不仅能促使教育教学更加公平,也可以更高效地增强制度自信的培育效果。
二是考核内容要全面。既要考察大学生对制度自信具体内容的掌握,更要看其实践、观其行为,即在生活中、工作中是否真正做到了践行制度自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要求,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专业知识或兴趣,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学生课下通过实践环节的调研与思考,实现了自我探索、自我教育,强化了对理论的认知,从而达到坚信制度的目的。院系还可以采用分组评议、同学之间互评、学生自评的方式来全面考察大学生坚定制度自信的状况,减少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的发生。
三是考核导向要清晰。要依据考核结果,对优秀者予以表彰,树立典型模范,对不足者加强教育。疫情防控过程中,有许多大学生志愿加入了抗疫的工作,成为这场疫情防控战争的勇敢参与者,体现了中国青年一代的担当与奉献。高校当以此为典型,运用榜样的力量帮助大学生培育责任感,使学生将榜样的崇高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监督和自我改进,促使制度自信不断得以践行。
疫情防控为高校大力开展制度自信教育提供了一次绝佳机会和有利时机,中国应对疫情所采取的行动和取得的成效也为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更对大学生制度自信教育的内容、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积极探索制度自信教育的多元路径,帮助学生坚定制度自信,不断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