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模式构建
2022-02-06季庆辉张世华么荣荣
●薛 宇 季庆辉 张世华 么荣荣 骆 鹏
新医科的由来,教育部2017年2月18日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复旦大学召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2018年教育部为了迎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新工科”建设扩展为工、医、农、文,“四新”建设,新医科适时而产生出来。
地方综合性大学是在区域内为建设和发展培养教育留的住和用的上两方面特征,医学研协同培育德和才兼备,具有地域特色创新和创造应用型卓越医学人才。
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模式构建研究中,在医学研协同培育中“医”“学”“研”各主体根据“新医科”卓越医学人才特征、内涵、要求承担工作和责任不同。
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新医科背景下,通过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实践研究,为区域地方经济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创新和创造应用型卓越医学人才,为区域人民健康做贡献。
一、新医科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模式实践相关概念
(一)新医科
新医科主要包括: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它们是传统医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机器等技术融合。“新医科”提出的理念主要包括:治疗、预防治疗、康养等生命健康周期医学,适应新时代科技与产业飞速发展需要和要求。
(二)地方综合性大学
地方综合性大学既隶属省教委管理,特指在区域内具有以下特点:学科比较齐全、办学规模大、科研实力强、综合实力强等综合性大学。
(三)医学研
新医科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模式中的医学研,包括“医疗系统”“高等含医院校”“医学科研系统”三方面培育医学人才主体。
(四)协同
新医科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模式中的协同(OA),医学研培育医学人才主体在日常办公、学生管理、业务管理、信息交流等常规协同等方面进行协同,共同目标培养教育具有地域特色创新和创造应用型卓越医学人才。
(五)医学研协同培育
新医科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模式中的医学研协同培育,医学研之间关系是“医”需求方、“学”和“研”供给方,医学研三方在新医科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模式中呈协调与合作性质。
(六)卓越医学人才
新医科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模式中卓越医学人才,卓越医学人才医学研协同培育是根据“医”需求方不同岗位要求,通过医学研协同培育模式,不断促进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模式革新,以适应不断发展需要。
二、新医科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模式实践理论探究
(一)人本主义理论
1.简介。(1)兴起。首先美国20世纪50~60年代;(2)反对。行为主义;(3)批评。弗洛伊德仅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4)强调。从本性研究人心理;(5)代表人物。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1987);(6)别称。心理学中第三思潮。
2.实现论。分两大类、七个层次。(1)第一类。属于缺失需要,产生匮乏性动机,人与动物共有;(2)第二类。属于生长需要,产生成长性动机,人类特有;(3)人本主义。促进人自我实现。
3.自我理论。(1)婴儿。没有自我概念;(2)形成。他(她)与他人、环境相互作用,慢慢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3)儿童。预感自我受威胁产生焦虑;(4)个体。防御成功不出现心理适应障碍,失败出现心理适应障碍;(5)罗杰斯观点。“变回自己”;(6)实质。自由表达,由性健康发展。
4.影响。(1)培育。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2)马斯洛。倡导潜能实现;(3)罗杰斯。自我表现;(4)教育目标。培养健全人格。
5.目的。(1)教学思想。关注认知、情感、兴趣、动机等发展规律;(2)注重。开发学生潜能;(3)激发。认知与情感;(4)重视。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制约作用。
(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重点简介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1.简介。(1)来源。认知主义心理学对学习探讨;(2)认为。个体作用于环境;(3)加工。环境刺激是否被加工取决学习者心理结构;(4)心理结构。学习者知觉和概括自然和人类两个社会方式。
2.概述。(1)学习。既学习者获得新经验改变心理结构;(2)基础。学习者心理结构形成和改组;(3)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和奥苏贝尔。
3.教学任务。(1)教学目标。特定刺激引起特定反应;(2)教学任务。发展智力,培养操作、观察、运算和想象等技能;(3)教学思想。中心是帮助或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4)实质。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5)强调。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智力发展。
4.教学原则。学生最有效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1)动机原则。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决定学习效果;(2)结构原则。认识现有和原有知识结构关系,传授和认知知识结构相适应;(3)程序原则。教学内容呈最佳顺序;(4)强化原则。强化有效学习。
5.教学方法。研究和运用“发现法”。“发现法”主要特征:(1)强调学习过程;(2)强调直觉思维;(3)强调内在动机;(4)强调信息提取。
6.实质。发展自己“发现学习”能力。
(三)系统论
1.简介。(1)子系统。不同参照系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等子系统;(2)复杂巨系统。精神世界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等复杂巨系统;(3)宇宙系统观。宇宙是组织性和复杂性不同子系统构成;(4)方法论。系统论具有哲学价值方法论;(5)哲学属性。系统论具有哲学属性。
2.来源。(1)创立。1937年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提出系统论的思想;(2)发表论文。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1945年才公开发表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3)学术界重视。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1948年美国讲授《关于一般系统论》得到学术界重视;(4)确立学术地位。贝塔朗菲1968年《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发表确立系统论学术地位;(5)代表作。《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公认系统论代表作。
3.内容。(1)特征。具有共性开放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2)特点。特征既是基本思想,同时也是基本原则;(3)系统论(SystemApproach)。代表概念、观点、模型,又可代表数学方法。
4.思想。(1)核心思想。整体观念;(2)贝塔朗菲观点。反对局部说明整体观点;(3)系统要素。要素间相互关联,构成不可分割整体;(4)作用。要素从系统中割离将失去作用。
5.方法。(1)基本思想方法。研究和处理对象是一个系统;(2)存在。世界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普遍存在;(3)类型。按不同情况可划分。
6.任务。(1)任务。认识、利用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系统;(2)目的。调整系统优化目标。
7.意义。(1)思维方式。发生深刻地变化;(2)发展。反映科学发展趋势、特点、复杂性;(3)渗透。系统论渗透每个领域;(4)统一。系统论统一成为重大科学和哲学问题。
(四)协同理论
1.含义。(1)基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等为基础、描述各种系统和现象从无序转变到有序共同规律;(2)研究。研究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3)创始人。哈肯(Haken)德国物理学家;(4)特点。通过类比从无序到有序,建立处理方案推广到广泛领域。
2.范围。(1)认为。各个系统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合作;(2)指出。发挥系统内子系统间协同作用;(3)临界点。事物演化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决定序参量;(4)指出。形态发生过程不同模型导致相同图样;(5)揭示。建立一个协调的组织系统实现目标;(6)应用。物种间竞争、捕食、共生关系。
3.内容。(1)协同效应。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2)伺服原理。快变量服从慢变量;(3)自组织原理。具有内在性和自生性。
4.必要性。(1)协同效应。各子系统协同作用决定;(2)混乱无序。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造成系统内耗增加;(3)主导因素。序参量;(4)自组织原理。协同是自组织的形式和手段。
5.可能性。(1)揭示。结构实现取决各个集体运动;(2)应用。具有广泛适用性或普适性;(3)开放系统。不断接收和输出信息向有序方向发展和完善。
(五)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
1.背景。(1)首次提出复杂性方法。第一次提出复杂性方法是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2)首次提出复杂性科学。第一次提出复杂性科学是比利时著名科学家普利高津;(3)世界复杂性问题研究中枢。1984年成立美国圣塔菲研究所;(4)圣塔菲研究所。主要研究复杂适应系统。
2.关键。(1)思想。围绕功能“复杂适应系统”研究;(2)概念。适应性主体或行为主体。
3.思想。(1)主体。具有适应性主体(Adaptive Agent);(2)成员。具有自身目的与主动性、积极主体。
4.特征。(1)适应性主体。具有感知和效应能力;(2)共同演化。突变和自组织强大力量;(3)混沌边缘。秩序和混沌平衡点;(4)涌现现象。小到大或简入繁。
5.特性。(1)聚集。简化复杂系统标准方法;(2)非线性。主体及属性变化并非遵从线性关系;(3)流。主体与连接者网络某种资源流动;(4)多样性。不断适应结果;(5)标志。聚集和边界生成普遍存在;(6)模型。实现主体某项功能;(7)积木。复杂系统相对简单部件。
6.应用。(1)金融。演化证券学理论;(2)管理。宏观经济仿真模型研究;(3)其它。企业内部单位“自治”“关联”和“变革”,市场化是实现途径。
(六)需求层次理论
1.内容。(1)生理需要。缺乏第一层次其一生理机能无法正常运转;(2)安全需要。第二层次是寻求安全工具;(3)情感和归属需要。第三层次感情需要细致;(4)尊重需要。第四层次分为内部和外部;(5)自我实现需要。第五层次最高层次需要。
2.解析。(1)五种需要。逐级递升,不是完全固定;(2)基本出发点。某层满足后,另一层才出;(3)需要分级。五种需要分两级;(4)需要层次结构。发展中国家生理和安全需要占主导地位。
3.应用。(1)生理需求。低、具优势需求;(2)安全需求。低需求;(3)社交需求。较高层次需求;(4)尊重需求。较高层次需求,;(5)自我实现需求。最高层次需求;(6)超自我实现。短暂“高峰经验”。
4.评价。(1)过程。低向高发展;(2)时期。一种占主导其他从属;(3)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
5.消极。(1)存在。局限性;(2)动机。人需求决定;(3)归类。重叠倾向;(4)具有。自我中心倾向;(5)标准和程度。模糊。
6.争议。(1)实验证据不足。Douglas T Hall和Khalil Nougaim相关研究证明没有足够实验证据的确有存在需求层次关系;(2)批评。Geert Hofstede批评需求层次理论为种族中心主义;(3)证据不足。Wahba,M·A·和Bridwell,L·G文章表示需求排名证据不足。
7.发现者。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三、新医科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模式实践培养方案建设
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要“立德树人”为先,强化医学人文体系建设。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通识、公共、医学、临床等优化整合理论教学平台。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实验、实践、临床、实习等优化整合实践教学平台。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引导及激励学生科研与创新及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探究式等及情景式技能教法和引入网络等信息系统。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推进多元化考核评价促进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提高。
四、新医科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模式构建
(一)新医科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指导思想
1.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方法手段、考核评价等深入教改。
2.卓越医学人才医学教育深入教改,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深化改革形成适应医学教育。
3.卓越医学人才医学研协同培育人才素质和优化人才类型符合医学岗位需求。
4.卓越医学人才医学研协同培育“立德树人”和临床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新医科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1.卓越医学人才医学研协同培育知识目标。医学基础理论和知识、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基本训练、基础与临床及预防医学理论和知识、疾病病因与机制及鉴别能力。
2.卓越医学人才医学研协同培育技能目标。掌握常见、多发病诊断临床技能;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方法;具有全面、系统、正确采集病史能力;具有急、难、重症初步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科研和临床能力。以上方面要进行三全培养教育全面掌握。
3.卓越医学人才医学研协同培育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政策及医师法、树立正确三观、培育珍爱生命和仁爱精神、培养教育具有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精神、培育共产主义高尚道德情操和规范文明礼仪行为、尊重生命和崇尚健康、培养教育博爱和关爱患者精神。以上方面要进行三全培养教育,全面提高医者职业素质。
新医科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模式构建研究,从“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模式实践出发,通过相关概念内涵、理论探究、培养方案建设、卓越医学人才模式构建研究,为新医科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模式构建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