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愁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探究

2022-02-06胡海晓王艳贞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乡愁特色时代

□胡海晓 王艳贞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提出的“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一思想的提出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诉求。而中国的乡愁文化则具有与生俱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有着明确的属于中国特色的属性因子。从乡愁文化的视角研究文化自信,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对文化自信政策的引导、制度的建立、观念的形成、民众的接受度等,都有着显而易见的积极作用,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等伟大奋斗目标建议献策。

一、文化自信与乡愁文化有着共同的传统文化基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概念,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讲话,形成了对当前社会文化文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文化自信观。在中国,文化自信有着扎根于乡村,深植与故土的社会主义特色,与乡愁文化有着共融共生、并蒂连枝的传统文化基因。从乡愁文化的视角对新时代文化自信进行客观的多维层面的剖析,强调文化自信在当今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能动作用,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人文感性情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背景下,树立全民族自觉的文化自信意识在我国广袤的乡村具有深厚的根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传承的文明就根植在盛满了乡愁的故土中,有着中华文化与众不同的特色,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家国天下的人文素养、礼仪谦和的处世之道、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数千年孕育出的宝藏与智慧,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养分,是乡愁文化的根脉,也是新时代树立全民文化自信心的源动力。

二、乡愁文化赋予文化自信具有中国特色的两个维度

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应该成为每个中国人身上烙下的一种印记,以大众无意识的形式根植在民众心中。文化自信根植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与中国特色的乡愁文化同根共生,一脉相连,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建设文化自信,则必须遵循其中国特色的鲜明特点和客观规律,不能是主观的臆断。文化自信不仅是字面蕴含的“自信”意义,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需要我们在新时代新背景下,研究发现出切实的主体去承载,用具体的行动来实践。从乡愁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文化自信,就是对建立文化自信的新时代特色进行挖掘,以期发现、掌握其表象和内在的意义,从而指导现实生活中的人民文化生活建设。

(一)文化自信之时间维度。乡愁文化是一种怀旧情感和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时间感应性”,传统节日就是这一特性最好的体现,是乡愁文化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早已深深融入到民众的血脉中。从传统节日文化的角度去探寻文化自信的时间维度,是为现今的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活态遗产,又是大众思想精神和情绪载体。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记载了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蕴含着无数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宝藏。年节时候的团聚,合家团圆,辞旧迎新;元宵喧闹的灯会,燃灯满城,天官赐福;清明祭祀祖先,踏青扫墓,万物复苏;端午时节驱邪避疫,龙舟竞渡,艾香升平;中秋团圆的佳节,花好月圆,千里婵娟;九九重阳赏菊采菊,秋高气爽,登高敬老。这些节日既是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穿越几千年的时空与当下时代的互动,润物细无声般的浸润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灵。

浓厚的亲情文化与民族特色带给每一位中国人享不尽的“乡愁”,道不尽的思绪。也是我们不同于其它国家与民族的特色中国标签,随着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内心的自豪感和自信感也越来越强。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时间传承性,这种传承性具有明显的节日概念和时间维度,具有中国古老的节日文化特色,这种特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在国家和政府的倡议下,传统节日在民间也受到更多的政策上的支持和民众心理上的重视,这也为树立文化自信的时间维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传统节日文化是乡愁思绪的温床,也是文化自信的摇篮。因此,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背景下,要大力发扬乡愁文化的能动性,同时结合传统节日的文化资源,尝试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社会的理想愿景。

(二)文化自信之民俗维度。乡愁文化是一种具有空间意象和人文景象的思绪情感,有着特殊的“记忆生发场”,有着多重、多维度的“立体”含义。乡愁的主体是从“个体”、“家”、“社区”、“村落”、“城市”、“地区”最后上升到“国家民族”。与之相伴的是,家族的传承、村落的凝聚、民风的延续、民俗的发展、民族的归属以及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不难看出传统的民风民俗是乡愁文化的又一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儿女对“家国天下”的坚信和认同情感,也是树立全面文化自信的关键脉络和主线。

从传统风俗习惯的角度去探究文化自信的人文传承性,是为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从而为从乡到城、从农到商、从个体到大众、从小家到大家,全面树立全民文化自信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和保障。

中华民俗及风情主要是指华夏大地自然条件、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所派生和延续的风俗习尚。过庙会祭天祀地,是百姓的狂欢,民众的节日;各地乡间的赶集赶场,惠通大江南北,百姓互通有无;年节张贴的春联,翰墨增辉,福寿延年;喜庆的民间年画,承福纳祥,寓意深远;黄土大地扭起欢腾的秧歌,扭耍逗唱,自信飞扬;和风暖阳放飞的风筝,自由舒畅、强身健体。这些延绵千年的传统习俗既是民众崇尚的信仰、坚信的价值,也蕴含着民众的情感、欢娱,更是孕育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沃土。

文化自信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文素养和“民族自强”的激励人心的力量。如果把文化自信比作是一幅水墨山水画卷,远景是华夏一派大好河山,中景是乡土故居的民俗风情,而画中的主体则是以个体为单位的每一位中华儿女。传统民俗风情贯穿着整个文化自信的画卷,以“乡愁”的画笔在这幅人文佳作上书写着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国家对传统老习俗的重视和保护,一系列的政策和办法的相继出台,我们也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感受到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习俗中蕴含的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传承。在新时代,这种传承性具有明显的家国大义和集体道德感,具有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三、乡愁文化赋予文化自信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特色

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具有乡土性、时空性、原真性、传承性、族群性等本质因子。基于乡愁文化研究文化自信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价值梳理,在坚定树立文化自信的根源上抓住了本质的思想脉络。

(一)人文性与客观性的融合。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具有对社会不同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对文化的理性思考。从乡愁文化的视角对文化自信系统审视,立意高远,构思巧妙。文化自信也在乡愁的视域下由一种概念具象到传统文化载体,再由具象载体到抽象概念,形成建设文化自信制度的理论价值,将两者互融共生,让“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有了载体和摇篮。

(二)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在快速推进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从乡愁文化视角分析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变迁,运用历史的大视野,分析新时代社会主义特色文化自信的建设。让穿梭流连在时空之中的乡愁,在今时今日的神州大地诉说着千百年的中华文化自信,书写着新时代中国人的梦想和奋斗,也更加明确文化自信之内核与根脉就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自觉性与自信感的共存。乡愁是一种基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的情感表达,是中华民族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同时又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借用乡愁文化样态,依托中华大地厚德载物的节日文化和民俗文化,对中国文化自信进行研究,可以准确剖析当下国人的生活律动和心灵困惑。这是对乡土风韵和历史传统的眷恋与凝望,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当代召唤。其意在引发人们对亲情、文明和传统的回归,激发人们的家国情怀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充分体现了新时代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同时这也完全符合习近平文化思维的逻辑理路。

乡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一种表达,同时又带给研究文化自信新的视角和内涵。两者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有的属性与意象。乡愁文化是传统文化复兴的精神内核,又通过唤起民众的文化记忆和文化自觉,实现了传统文化自信的活态传承。同时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建立与发扬,从而实现“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乡愁文化与文化自信有着共同的价值基因,又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强大源动力。树立文化自信是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多方力量和主体的共同推进,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行动与配合。同时需要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的支持,才能树立起新时代每位中华儿女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自信心和自信感,构建出每个中华儿女身体和思想都能感受到故土情深的社会人文环境。钟理和曾说:“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上,要实现文化之“自信”,记住乡愁之“根脉”,才能不忘过去,不惧未来。

猜你喜欢

乡愁特色时代
永远的乡愁
特色种植促增收
乡愁
九月的乡愁
回头一望是乡愁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