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精神”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及传承路径探索

2022-02-06史钰泽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五四精神五四运动爱国主义

□史钰泽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五四运动孕育的伟大五四精神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思想源泉。回望中国百年沧桑巨变,五四精神的光芒历久弥新,重温五四精神,将有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铸牢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青年力量!

一、“五四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民主与科学的理性爱国精神。1915年,《新青年》杂志的创办正式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场运动以“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为口号,反对专制和迷信,对旧世界的制度、思想、文化进行猛烈抨击,为广泛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踏平了阻碍。其目的是寻求国人在思想和精神上的解放,同时也为五四运动的兴起做好了思想准备。因此,五四运动中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不是盲目的偏执和激进,而是经过了民主和科学思想启蒙的一种理性爱国精神,先进青年们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打破了封建思想和腐朽文化的精神囚笼,将国人从愚昧之中解放出来,极大改变了国人的精神面貌。在这种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先进知识分子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今天,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要汲取五四运动的历史经验,主动继承和弘扬民主科学的理性爱国精神。

(二)追求真理和进步的创新精神。五四运动是一场追求社会进步、寻找救亡图存道路的思想解放运动,深刻反映出仁人志士和先进知识分子们不断追求真理和进步的创新精神,且集中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这一先进群体,推动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新的思想、文化、观念的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有了科学的理论和观念作为其精神武器,并加入到追求真理和进步的先进队伍当中,实现了中国近代以来首次全面的觉醒。正是因为这种创新精神的鼓舞,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群体最终拿起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亡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引领,并深刻影响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二是首次将反封建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作为运动的口号,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强大力量。五四运动中的先进知识分子发动工人运动,将自身与工人阶级和农民的力量相结合,为五四运动提供了磅礴力量。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这些理论同样体现着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和进步的创新精神。因此,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要继续发扬五四时期革命先辈的创新精神,把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探索真理、不断进步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作为主要内容之一。

(三)自强不息的永久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奋斗精神早已深深融铸于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之中,五四先驱们追求社会进步、挽救民族危亡就是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正是在他们的砥砺奋斗中形成了伟大五四精神,构筑起永久奋斗的光荣传统。回望历史,我国青年人历来是敢于斗争、勇于奋斗的,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前仆后继,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绘制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李大钊曾说:“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2]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依旧存在着威胁、充满着挑战,青年人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传承并弘扬五四奋斗精神至关重要。因此,当代大学生要将永久奋斗升华为自身的意志品质,以挑战和挫折为进步契机,让奋斗成为落实爱国行动的鲜亮底色,用奋斗点亮青春,勇立时代潮头,书写人生华章!

二、“五四精神”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一)政治导向,提升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曾号召,新时代的爱国青年,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培育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大学生谈及爱国,首当要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了解其历史和文化,并产生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依旧存在着历史虚无主义的威胁,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历史认知弱化甚至否定历史的情况,极大降低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而五四运动以先进的青年群体为领袖,并将个人理想融入到整个民族的前途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崇高的价值追求,其孕育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五四精神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因此,高校将五四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能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对大学生的侵害,防止大学生产生认同危机和信仰危机,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和大历史观,进而加强大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升华爱国主义情怀。

(二)信念塑造,铸牢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无论在任何时期,都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铸牢大学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但必须清楚,坚定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需要扎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支撑,缺乏历史文化底蕴支撑的爱国信念是空洞的、是脆弱的、更是经不起困难的考验的,只有对历史的理解越发深刻,才越是能感觉到自己肩上那沉甸甸的重担。高校广泛开展五四运动专题教学,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和时代价值,感悟五四精神的深刻内涵,当他们能深切体会到革命先辈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不怕牺牲、勇于革命的爱国精神的时候,自然会明白爱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立志对国家忠诚,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报国志向和理想信念。这种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是由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而形成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历久弥坚。因此,高校结合五四运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举办五四纪念活动,可以坚定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从而自觉提升个人素质,将爱国情怀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

(三)强化担当,激发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4]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应具有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担当,并主动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但是,某些大学生过分推崇个人价值的实现,秉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只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个人事务上,淡化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还有部分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比较关心,但还没有明确自身责任,也未能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他们安于现状,未能落实具体的爱国行动。这既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也不利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大学生迫切需要通过五四精神的感染来增强其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深刻理解五四运动的时代价值内涵,通过聆听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深入理解其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内涵,感悟革命年代有志青年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行,才能真正被其感染从而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提高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担起民族复兴大任,争做时代新人。

(四)砥砺奋斗,锤炼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百姓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随着我国开放和发展,人民群众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其心智还不成熟,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尚显不足,极易受到腐朽文化的影响,导致其价值观扭曲,人格和精神受到极大毒害。当前,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经偏离了正确航向,出现了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追求感官上的愉悦等错误倾向。我国原本崇尚的节俭朴素以及艰苦奋斗品质正在被逐步侵蚀,物质消费超前、盲目追求物质层面的标新立异和更新换代的现象在大学生当中层出不穷[5]。反观五四运动时期,先辈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靠的就是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品格和气节,以及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风貌。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值此关键节点,当代大学生要担起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争做时代新人,就必须要具备不怕艰苦,勇于斗争的意志品质。因此,大学生要通过五四精神重温先辈们的崇高理想信念,重温革命年代的艰难困苦和革命事业的曲折历程,有助于磨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转化为自身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不断锤炼自身的意志品质,保持将民族复兴事业进行到底的热情和决心。

三、大学生传承和践行“五四精神”的路径

(一)厚植家国情怀,以复兴梦想作为行动指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6]总书记曾多次阐述过青年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青年群体定能为实现中国梦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先进青年群体,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环”,要深知使命之艰巨、责任之重大。高校围绕五四运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其本质是用五四精神滋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厚植家国情怀,加强其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并使他们能自觉将个人的发展同国家和社会发展相统一,从而自觉地将个人的青春梦融入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之中。大学生要主动把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今后的行动指向,以五四精神为动力源泉,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积极为实现民族的复兴伟业贡献青年之力量,这就是对五四精神最好的践行。

(二)加强理论学习,以文化底蕴滋养理想信念。当代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提升历史文化底蕴,通过积淀深厚文化底蕴来支撑、滋养自身的理想信念。五四运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一场追求思想解放的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大学生要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代表人物、历史特点、重要影响、时代价值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要深刻理解五四精神的基本价值内涵,要清楚为什么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四个方面定义为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唯有通过扎实的理论学习,大学生才能真正地把握好五四运动的时代价值,诠释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五四精神,并时刻为其理想信念提供理论滋养。

(三)提升科学素养,以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科学是五四精神的主要表征之一,亦是其精髓所在。这里的科学,不能仅仅理解为自然科学、科学技术,而是要着重强调培养内在的科学精神。五四运动之所以取得成功,五四精神之所以能传承百年,历久弥新,正是因为那些极具科学精神的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科学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强大驱动力,科学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之源。因此,传承五四精神要求大学生主动培养科学精神,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当前,正处于以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工业4.0时代,新技术新产业层出不穷,科技和知识更迭速度不断加快,这为青年人搭建了施展身手的广阔平台,但也对青年一代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富有朝气,思维活跃,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要把学习作为现阶段的最主要任务,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学好本专业技术知识,系统掌握专业技能,不断丰富自身学识,求得真知识,习得真本领。新时代有志青年,要以五四科学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创新创造精神,勇于追求进步,敢于攀登科学高峰,以扎实、过硬的本领投身强国伟业之中,让自身成长和时代发展同向同行。

(四)落实社会实践,以实际行动培育使命担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7]当代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不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还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进入人民群众的队伍当中,在实践中检验自身能力,以实际行动践行五四精神,以实际行动培育使命担当。绝不能只会“喊口号、唱高调”,而是在做好分内事的基础上,主动将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践活动当中,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乡村支教、慰问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或利用课余时间到农村、社区、企业等单位实习,真正做到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民生、民情,进而不断强化其责任意识、培育担当精神。

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大学生践行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就要做到以史为鉴、敢为人先,主动培育实践品格,争做实干家,将个人的爱国热情体现在实践当中,用实际行动培育使命担当。

猜你喜欢

五四精神五四运动爱国主义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养浩然正气 为青春导航
“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
爱国主义教育
95年前的“五四运动”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