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智慧巡检助力建设项目批后精准监管的实践与思考
——以衢州智慧新城为例
2022-02-06衢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陈明芳吴金雷
□衢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陈明芳 李 伟 吴金雷 赖 俭
建设项目批后监管是对城市建设过程和用地项目执行情况的全程管理,严格监管对于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缺乏精准监管手段是困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开展高效、有序监管的难点、堵点。当前,在数字化改革的背景条件下,衢州智慧新城聚焦实战实效,充分借助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智慧巡检助力建设项目批后精准监管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探索与实践,为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能效贡献了“智治”方案。
一、当前批后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多、人手少,巡查频次不足
智慧新城是智慧衢州的引领区、智慧产业和创新人才的集聚区、新型城市化的标杆区。当前,智慧新城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的阶段,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集中建设,在建重大项目多达50 余个,建筑面积超300 万平方米。如火如荼的建设项目,给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批后监管带来了严峻挑战。目前,智慧新城从事规划批后监管的工作人员就1~2 名,力量不足导致了常规巡查频率不够,而且人工巡检不全面、不精准的现象确实客观存在。在当前管理力量客观条件下,无论是监管的频率还是监管的能效,与智慧新城“三区”高效监管目标的打造相去甚远。
(二)部门多、信息散,监管合力不够
目前,建设项目监管涉及自然资源、城管、综合执法、安监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职责不同,监管的侧重点也不同,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建设项目的“五到场”巡查,综合执法部门主要负责对违法建设的巡查,安监部门则负责对建筑工地安全隐患的排查等,各部门均需安排专人定期到场巡检,存在多头巡查、重复巡查的现象。另外,各部门的数据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和实时数据的支撑,信息共享难,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未有效形成监管的合力,导致监管效率不高。
(三)问题多、取证难,监管难度较大
重大项目建设周期长,时间跨度大,监管要求高。在实施过程中,有些项目会出现位置偏移、擅自改变外立面色彩等行为,有些项目因安全措施不到位,施工现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有些项目会有“偷面积”、私搭乱建等行为,有些项目因地形、现场环境等原因难以取证。这些违法违规行为一旦既成事实,会给后续带来诸多的信访纠纷、安全隐患和负面影响,一定程度增加了部门监管的压力。
二、智慧巡检助力批后精准监管的实践与探索
为有效破解建设项目批后监管难点、堵点,智慧新城深入探索推进智慧巡检助力批后监管的实践,利用“新型测绘技术+无人机设备”,实现精准管控,形成监管合力,提升管控效能。
(一)聚焦巡查提效率,实现监管的实时化
建立“空中+地上”联合巡检机制,通过无人机高频巡检、AI 智能分析等技术优势与“五到场”巡查制度有机结合,全面提升批后监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1+1>2”的创新效果。一是建立全天候机巡机制。在智慧新城锦西家园部署1 台无人机巢,覆盖方圆约30 平方公里,每天日常巡检飞行6~8 个架次,每周实现区域全覆盖,解决了人员不足、频次不够、效率不高等问题。二是建立常态化联管机制。成立以衢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智慧新城分局、衢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智慧新城分局,建管部、安监部、城管部为巡查主体的联合监管机制,以每月2 次的巡检频率进行联合巡查,共同参与、机人互动,健全信息共享机制。
(二)聚焦问题出实效,实现监管的专业化
通过“无人机智慧巡检平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预警并推送主管部门进行处置,避免了监管盲区,实行“一张图”管理,实现了监管的专业化。一是推行批后监管“三灯”提示。通过导入审批图纸,与实际施工进度信息进行比对,重点关注建筑后退、建筑间距、建筑造型,以及是否符合规划审批要求等内容,给出红绿灯“三灯”提示。二是实施批后监管“三榜”预警。重大项目均列入进度“红黑榜”,结合实景三维模型直观反映建设项目的施工情况,掌握施工进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及时进行预警提醒,如改变外墙立面色彩、擅自加层、建筑移位等情况,实行“红黑榜”三榜预警。三是强化批后监管“三享”建设。安监、执法、建设、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在“一张图”上建立监管共享清单,围绕清单进行精准监管,共享一个监管平台和一套信息系统,达到合力监管的目的。
(三)聚焦闭环提效能,实现监管的智慧化
实现“业务引领+技术驱动”的全过程自动化,实现监管的智慧化。一是实现从“人工”到“自动”的转变。将人工传统巡检模式转变为机器自动化巡检模式,由人找问题转变为问题推给人,各部门分别找问题转变为巡检区域内统一发现和推送问题。二是实现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开发“无人机智慧巡检助手”小程序,转变了部门内部办事流程,由“现场办”转变为“掌上办”。三是实现从“单向”到“闭环”的转变。通过无人机事件巡检、AI 分析、问题自动报警、现场核实处理,部门后台处置,及时反馈相关情况,形成事件的管理闭环,真正做到专业监督和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
三、深化智慧巡检助力批后精准监管的思考
(一)构建智慧巡检网络,实现空天地一体化
建议建立“星-机-地”多网融合、空天地一体化的智慧监测机制,构建空间智慧巡检网络,实现立体巡检、全网监测、全域覆盖。一是实现高效的日常巡检。加强无人机巢部署,率先在智慧新城范围做到全覆盖,实现项目巡检的全覆盖。结合无人机、遥感、定点监控等数据,全面提升日常巡检的效率,并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实现智慧巡检向市区、市域推广扩面。二是推行精准的订单巡检。在“无人机智慧巡检平台”推行订单巡检服务,结合AI分析,自动报警和推送信息,提升特定巡检的针对性和精准度。三是支撑决策的应急巡检。对于工地塌方、安全事故等突发事故,建立应急巡检体系,构建无人机自动巡检和人工操作巡检相结合的应急方案,为指挥决策提供参谋。
(二)建立联合监管平台,实现信息价值化
统筹自然资源、执法、城管、安监等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构建智慧监管的信息共享机制。建议将智慧监管纳入全市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监管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的互动机制,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围绕提升共享信息的获取实效性和数据准确性,及时解决信息共享不全、不准、不及时的问题,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
(三)打造智慧监管样板,实现治理智能化
紧扣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智慧监管目标体系,打造数据驱动的空间治理现代化样板,实现建设项目批后监管的整体智治。坚持空间智慧监测这一根本,建议设计空间智慧监测立体网建设的整体方案,将监测网的感知、理解结果应用于“治理前发现、治理中督促、治理后验收”等所有环节中,推进空间智慧监测与治理业务的有机融合,助力政府主管部门推动监管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