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讨会综述

2022-02-06李曦辉陈温都苏杨新文

区域经济评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质量民族经济

李曦辉 陈温都苏 杨新文

2021年12月4日,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专业委员会2021年年会暨“新发展格局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线上主题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吉首大学商学院、“民族地区绿色减贫与发展”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湖南省普通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民族地区扶贫与发展湖南省专业特色智库承办,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协办,110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会议围绕新发展格局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一、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丁赛研究员做了题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的报告。她指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西部地区和东中部地区在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上有着地区差异,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着重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她认为,国家支持是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同时民族地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上也面临着如下挑战: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依然艰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民族地区是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她进一步指出,民族地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应重点关注六个方面,一是筑牢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二是确定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与规模;三是处理好民族地区市场与全国大市场的关系;四是大力发展教育,以吸引人才和增强人才流动;五是做好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六是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中央民族大学李曦辉教授做了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维度研究》的报告。他从党和国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阐述出发,回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由来和发展,认为经济发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精准扶贫、扶持较少民族发展、对口支援五项伟大实践,成效显著,意义非凡。同时,他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挑战及原因,并在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树立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及推广国家通用文字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内蒙古财经大学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陶克涛教授做了题为《党的以少数民族为中心的经济政策:百年演进逻辑与重大实践价值》的报告。他分析了党的以少数民族为中心的经济政策百年演进逻辑,并总结出八点重大实践价值,一是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经济基础;二是为世界各国治理民族问题和脱贫致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是为构建党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引领了理论方向;四是为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科技开启了财富源泉;五是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靓丽身份;六是为少数民族数字经济发展阻断了迭代鸿沟;七是为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经济桥梁;八是为新时代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理念。

中央民族大学冯彦明教授做了题为《中国经济学视角下的西部地区发展新格局》的报告。他认为,“三新一高”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而西方经济学无法解决新发展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具有中华文明独具的发展理念,无法指导构建新发展格局,西部地区发展应以经世济民的中国经济学为指导,形成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前提,以地区经济自循环为基础,以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以参与并引领周边国家共同循环为补充,为共享发展、共同富裕起示范和带头作用的新发展格局。

二、新发展格局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动力解析

中央财经大学戴宏伟教授做了题为《新型城镇化与民族地区新发展格局》的报告。他指出,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是推进民族地区城市化和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他在探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分享美国经验,指出民族地区发展特色旅游业虽具有发展现代深层次旅游业的比较优势,但也存在旅游内容较为单一、旅游开发缺乏长远规划、缺乏旅游品牌意识以及服务意识与水平不到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他对民族地区发展特色旅游业提出了五点具体建议,一是把自驾游作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休闲、探险等深层次旅游形态;二是树立“大旅游”的观念,筑牢大局意识,加强旅游属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三是完善旅游地区交通、生活配套等硬件建设和服务理念、饮食安全等软件建设;四是加强旅游立法、执法及监督,认真处理对个别地区旅游业的不满和投诉;五是借鉴美国等国的经验,对个别民族地区进行特殊旅游项目扶贫。

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狄方耀教授做了题为《数字经济视域下西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的报告。他探讨了数字经济在西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内在作用机理,并提出了三点路径思考,一是推动西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转化机制创新,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机制,着力培养数字化人才;二是推动西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机制创新,积极借助数字技术等成果进行创新,并推动旅游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三是推动西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服务机制创新,注重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利副教授做了题为《黔东南苗族传统工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的报告。她提出发展民族地区传统工艺是推动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黔东南苗族传统工艺代表了中国苗族传统工艺的领先水平,她通过对黔东南苗族传统工艺的优劣势分析,提出了两大发展路径,一是守正,即传统工艺要坚持发扬地域文化特色和精湛的手工技艺,在工艺质量上进行深挖掘;二是创新,即主要从人才培养、产业合作和知识产权利用方面进行创新。

三、新发展格局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孙慧教授做了题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空间布局研究》的报告。她基于PSM-DID 模型实证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提升了新疆GDP总量和竞争力综合绩效指数,并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空间布局总体向好,但区域内差异依然明显。她通过刻画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向东层面、向西层面和疆内的经济发展及空间格局演变,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三点发展思路:一是在向东层面上,重点围绕北京、山东、河北等10 个省(区、市)的核心层级加强经济联系;二是在向西层面上,核心区应当形成以新疆为核心,向西、向西北、向西南方向辐射的“圈射”开放格局;三是在疆内层面上,推动构建核心区“一心两带三廊三轴多支点”的空间布局和“双核八廊”的商贸物流中心空间布局,基于核心区资源禀赋和能源、资源地缘优势,把新疆打造成中国电力供应基地、油气生产基地和陆上能源安全通道。

云南大学的马子红教授做了题为《RECP 下的服务贸易、新格局的理论逻辑》的报告。他基于RCEP签署的政策红利背景下,利用TC指数和RCA指数对中国和东盟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综合对比,指出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明显弱于东盟,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他认为,增强中国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必须加快构建区域价值链,发挥经济贸易的规模优势,夯实服务贸易发展之基,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优化服务贸易产品结构,发展特色服务贸易。

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段秀芳教授做了题为《新疆沿边开放30 年绩效评价》的报告。她在对新疆沿边开放与主要沿边省(区)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BP 神经网络模型对新疆沿边开放30年绩效评价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四点对策建议,一是对新疆沿边的开发区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建设,以促进南北疆地区的经济开放和均衡发展;二是通过资本和教育的开放带动新疆的科技发展;三是通过文旅结合扩大新疆文化开放的维度;四是落实绿色发展,提高新疆的资源环境绩效。

四、区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行动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周文斌研究员做了题为《“武陵人”开放共建新时代“桃花源”——人力资源高素质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一点思考》的报告。他以“桃花源”变成14个集中连片的扶贫攻坚区为切入口,指出武陵山区要坚持人力资源高素质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开放共建新时代“桃花源”。他援引职场灵性提出武陵山片区具有区域灵性,并指出通过开发区域灵性、打造区域品牌、依靠适宜的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武陵山片区。同时,他认为靠山吃山、用山养山,新时代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桃花源”要依靠教育、适宜人才以及“干中学、行动中提升”三条路径发展起来。

吉首大学商学院丁建军院长做了题为《脱贫成效、转型比较与乡村振兴展望: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与区域发展十年总结》的报告。他对连片特困区十年的脱贫攻坚与区域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他从脱贫成效、转型比较和乡村振兴角度,用数据肯定了连片特困区在十年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连片特困区的乡村发展要建立片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加速乡村重构、乡村重构推动乡村转型、乡村转型支撑乡村振兴的系统工程。同时,他认为连片特困区乡村振兴存在“人”“业”“地”转型困境,要坚持增强人力资本积累、优化产业结构、协同人与自然关系、优化公共文化服务、重视精英带动,推动连片特困区乡村振兴。

延安大学徐宁老师做了题为《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美丽西藏特色边境小康村建设的思考》的报告。他以西藏地区建设边境小康村的数据为例,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建设特色边境小康村的优势与制约性因素。他认为,西藏建设美丽西藏特色边境小康村具有政治优势、基础组织优势和政策优势,但存在基础设施薄弱、远离经济腹地等制约性因素。同时,他认为,建设边境小康村要正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与边境城镇化、生态保护与兴边富民、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全面小康与个人富裕等五对关系。

五、新发展格局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孙久文教授做了题为《新时代兴边富民的实现路径与政策建议》的报告。他介绍了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兴边富民行动下的沿边地区9个省(区)的经济规模变化,并指出脱贫攻坚战略和兴边富民行动在边疆地区形成的战略融合点有助于实现兴边富民行动“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目标。他通过对“十四五”规划的总结,归纳了如下四条新时期兴边富民行动的主要路径,一是以扶贫开发为主线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二是以提升边疆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为目标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三是以发挥边疆地区比较优势为基础加快边疆地区产业的发展;四是以民族团结为基础促进边疆地区社会全面发展。同时,他就新时代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提出了五点政策建议,一是注重边疆地区经济发展,避免兴边富民行动成为单纯的社会福利政策;二是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并重,积极有为地改善边疆地区的发展环境;三是发挥沿边节点城市的增长极作用,提高边疆地区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四是促进兴边富民行动与国家其他战略的协调配合;五是注重调节边疆地区的贫富差距。

西藏大学图登克珠教授做了题为《新发展格局下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端智库建设建议》的报告。他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日益凸显以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稳定的背景,指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经济发展,建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高端智库的必要性。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李彦军教授做了题为《民族地区“绿水青山”的价值评估》的报告。他在对民族地区“绿水青山”价值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点政策建议,一是增加民族地区科技资金投入,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增加“绿水青山”的单位价值量;二是积极探索“两山”的有效转化形式,突出非实物服务价值转化的重要地位;三是积极开展生态恢复和裸地整治工作,推动民族地区低价值土地向价值量高的类型转化;四是关注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对民族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防止植被及生态功能退化;五是继续完善水利设施,推广节水农业,优化种植作物类型,减少水资源负债,提高农业生产中自然降水和灌溉用水的利用率。

江苏大学孙华平教授做了题为《民族地区的“碳中和”与绿色转型》的报告。他从市场和效率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各省(区、市)的电力系统碳排放水平和三大区域电力系统碳排放效率,指出走节能减排的低碳发展道路是中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他认为,世界各国正将“碳中和”目标转化为国家战略。同时,他认为中国实现“碳中和”需要深刻的经济社会转型,要统筹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利用“1+N”政策方案,先立再破,实现双碳目标和区域发展。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郭殿东老师做了题为《坚持持续创新驱动模式发展下的企业战略》的报告。他通过分享对中国芯片短缺问题的有关思考,强调了自主基础创新问题需要上升到企业战略,并依靠持续发展模式解决,进而提出了坚持持续创新驱动模式发展下的企业战略的三点看法,一是突破定式,改变逻辑,即对传统的创新逻辑进行重新构建,从盈利模式、产品到最终的客户交互实现颠覆性的改变;二是完善学术型企业家培育机制,推动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驱动机制和动机认识模式的构建;三是打造有效的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共享。

猜你喜欢

高质量民族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我们的民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多元民族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