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部地区都市圈建设的现实价值与提升策略*

2022-02-06张绍乐

区域经济评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城市群都市公共服务

张绍乐

都市圈是城市地域空间形态演化的高级形式,是全球城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区域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而都市圈作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对于促进区域间人口、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城市群和大城市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中部地区都市圈要采取有力措施,破解在交通、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一、中部地区都市圈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城镇空间布局形态的不断优化和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逐渐完善,中部地区都市圈建设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1.都市圈建设是全球城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

2019 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 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都市圈的主要特征包括人口高度集聚、产业布局合理、空间结构科学、城市功能完善、中心和外围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等。从世界城镇化发展的演进过程来看,都市圈建设是全球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主流趋势。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世界典型都市圈在各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纽约都市圈的面积占美国总面积的0.4%,人口数量占美国总人口的7%左右,经济总量占美国经济总量的10%左右;伦敦都市圈的面积占英国总面积的3.4%,人口数量占英国总人口的20%左右,经济总量占英国经济总量的30%左右。世界典型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表明,都市圈建设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模式。都市圈内的人口集聚、产业分工与协作、空间布局、要素流动等都与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其中,适度的人口集聚为城镇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广阔的消费空间;有序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强了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的产业联系,避免了不同城市的产业同质化竞争;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为城镇化提供空间载体,分类引导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自由的要素流动为城镇化提供了坚实的要素保障。

2.构建新发展格局对都市圈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国家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十四五”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做出的重大调整,对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全球经济稳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而都市圈正是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的重要空间载体和核心引擎,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都市圈内的核心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强,集聚效应明显。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的趋势来看,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正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之一,是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第二,都市圈内的核心城市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够发挥较好的辐射效应。核心城市作为都市圈的集聚中心,吸引了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大量的人口、资金和技术等各种要素,随着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部分城市功能逐渐向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疏散,辐射效应开始显现,从而带动了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第三,都市圈具有便捷高效的流通体系。便捷高效的流通体系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都离不开便捷高效的流通体系。

3.城镇空间布局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也不断深化,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 年的1.73 亿人增加到2019 年的8.48 亿人,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9年的60.60%。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人口集聚、产业集中的城市群也逐渐形成和发展壮大,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群空间结构体系。作为城市之间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和城镇化高度密集的地区,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群逐渐发展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主引擎以及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和承接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中国城市群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超过40%,这也带动了其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城市群建设的快速推进,促使城镇空间布局形态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城镇空间布局形态是人才、产业、技术、资源、金融、交通、资本等不同要素在空间中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城镇发育程度与过程的空间反映。一方面,中国的发展环境正面临深刻变化,这导致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和城市资源条件、发展基础、产业状况、发展需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当前和未来城镇空间布局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既有集中团聚状形态和线性带状形态,也有多核心组团状形态和星形放射状形态。

4.都市圈正在成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都市圈和城市群都是城市地域空间形态演化的高级形式。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当前,以通勤高效、协同发展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圈正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力量和重要支撑以及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种要素集聚的重要平台。一方面,都市圈建设能够推动核心城市突破行政边界,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在都市圈范围内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核心城市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更大程度地发挥核心城市的集聚效应,集聚更多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提升核心城市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都市圈建设能够强化核心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引领带动作用,随着核心城市的制造功能和转化功能向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疏散,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大幅提升,城市之间的分工更加合理、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核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同城化水平不断提高,这有助于持续优化都市圈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和规模结构。

二、中部地区都市圈建设的现实价值

都市圈作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对于促进区域间人口、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城市群和大城市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

1.中部地区都市圈建设是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部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做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部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在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综合研判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把握现代化发展大势、厚植现代化发展优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物质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三个维度,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始终坚持对内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与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都市圈建设已经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大问题。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都市圈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都市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向上链接城市群、经济带,向下衔接中心城市及其所辐射的区域,其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关乎物质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能否顺利推进。中部地区作为国家的脊梁,必须加快支持武汉、长株潭、郑州、合肥等都市圈及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培育发展南昌都市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2.中部地区都市圈建设是破解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相继实施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中国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区域发展分化现象逐渐显现等突出问题和矛盾。因此,国家在相关规划和文件中多次提出要加快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从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都市圈作为城市群建设中的主要部分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对提高核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突破行政边界束缚、推动跨区域联动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加快构建“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区域空间格局,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群建设和区域政策的有效性具有重大作用。都市圈是城市向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可以进一步增强城市群的集聚作用,有效发挥核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科学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和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由此可见,中部地区都市圈建设对于破解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中部地区都市圈建设是优化城市群和大城市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区域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而都市圈作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对于促进区域间人口、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城市群和大城市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建设都市圈的目的是构建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科学合理的分工体系,实现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良性互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完善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其人口和环境承载力,有效发挥其集聚效应,促进大城市发展格局更加优化。二是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促进都市圈更加成熟、完善,从而促进城市群格局更加优化。都市圈是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般性规律和普遍现象。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中,由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的城市组成的城市集合体;都市圈是城市群中经济发展程度最高、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其中包括一个或多个大城市,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增长极。随着地区分工体系的逐渐完善,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开始转向产业内分工,区域内大城市的溢出效应更多地通过知识关联传导。与基于区域协同的产业间关联相比,基于知识关联的区域协同对城市的邻近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都市圈中的中心城市或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的邻近性更具有优势,这有利于实现知识关联传导,从而加强中心城市或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之间的各种经济联系,最终使得都市圈在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设施共享、产业分工合理等方面对于城市群发展产生带动作用。由此可见,中部地区都市圈建设对于优化中部地区城市群和大城市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

4.中部地区都市圈建设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

从本质上来讲,城乡融合发展是城市和乡村产品和服务市场的一体化,是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双向自由流动,是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巨大进展,但依然存在城市吸纳了乡村过多的资源要素、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等诸多问题。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便可看出城乡融合发展的差距依然存在,2020 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 元,差距达到26703 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依然高达2.56。城乡融合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的,城乡融合也必然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具体表现为农民跨地区迁移后在流入地融入当地城市。都市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形态,对于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都市圈建设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都市圈建设有利于实现乡村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互联互通。第二,都市圈建设有利于城市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乡村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提升。第三,都市圈建设有利于满足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利于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第四,都市圈建设有利于乡村与城市构建良好的职住关系,让乡村居民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自由选择工作和居住。

三、中部地区都市圈建设的主要瓶颈

作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中部地区都市圈建设对于促进区域间人口、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城市群和大城市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综观其发展现状,还存在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尚不健全,产业协同错位发展难题待解,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进程缓慢,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还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

1.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尚不健全

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要求相比,与上海、广州等国内发达都市圈相比,中部地区都市圈在基础设施、运输服务、体制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轨道交通层级有待完善。都市圈轨道交通应该以市域或者郊域铁路为主,但是由于中部地区都市圈基础设施建设及财税分担机制的不完善,且都市圈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重点集中于干线运输通道和中心城区而定轨道交通网两级,对都市圈中间圈层的城际交通、市域和郊域交通等轨道交通供给服务不足,对市域通勤客流的吸引力不足,导致都市圈轨道交通发展不足。第二,通道辐射能力有待增强。随着中部地区都市圈建设的加快,诸如航空运输、轨道交通、公路运输等多形式的交通方式缺乏协同性的规划建设,没有能够得到系统、全面的调整完善。第三,跨区域互联互通机制不健全。中部地区都市圈在通道规划建设、运输服务对接、重大问题协调缺乏长效机制,都市圈内部交通互联互通机制的不健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需要的快速、便捷、综合的整体运输体系与都市圈内部行政分割的管理体制之间产生重要矛盾,制约了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成为构建现代化都市圈的一大瓶颈。

2.产业协同错位发展难题待解

中部地区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近年来,中部地区都市圈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现代化都市圈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以郑州为例,2020 年,郑州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4759.5 亿元,增速为4.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086.6亿元,增速却仅为1.7%。服务业的增速明显偏低,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三次产业整体的发展速度。第二,产业集聚的协同发展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在中部地区都市圈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相同类型的产业集聚互相合作度高,基本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但是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关系尚未有清晰的界定,不利于推动都市圈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制约了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产业集群中小型企业较多,且企业间的规模差异较大,非公有制企业多而少,各产业集群间和集群内部产业之间缺乏合理科学的对接、整合机制,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模式尚未有效建立。第三,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从中部地区都市圈整体发展来看,中部地区都市圈的创新环境建设势头良好,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与创新环境的耦合度有所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从发展角度来看,创新环境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化的过程,是一种混合型的外部环境,而都市圈内部高新技术产业的协同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发展过程。现阶段,中部地区都市圈各城市之间存在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急需缩小各区域间的创新能力差异。

3.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进程缓慢

中部地区都市圈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制约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资源能源约束依然趋紧。以郑州都市圈为例,郑州都市圈耕地面积174.24 公顷,占河南耕地面积的21.36%,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 亩;人均水资源量、人均森林面积、人均森林蓄积量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人均水资源量326 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煤炭消耗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超过60%。第二,生态环境治理压力增大。中部地区都市圈生态环境治理压力不断增大,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力度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依然有很大差距。第三,协同治理制度不够健全。中部地区都市圈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生态环境协同立法的进程不适应都市圈建设的客观要求。中部地区都市圈尚未建立良好的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河流上下游地区的生态利益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在生态补偿领域缺乏整体性、专业性和协调性的区域合作平台,导致流域治理中存在“上游不作为、下游干着急”的现象。第四,生态文明意识尚需提高。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公民相比,中部地区都市圈内各个城市的公民掌握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较为缺乏。虽然中部地区都市圈内各个城市的公民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但是环境保护仍以政府主导、以行政手段为主线,大多数人并未真正自觉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节水、节能、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还没有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4.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还不到位

尽管,中部地区都市圈在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已经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基础不同、发展情况各异以及行政壁垒的制约,公共服务一体化还面临许多问题。第一,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受发展基础、发展条件、财政收入等因素影响,中部地区都市圈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以郑州都市圈卫生机构床位数为例,郑州都市圈各个城市卫生机构床位数存在明显差异。2019 年,郑州都市圈包含的郑州、开封区域、新乡区域、焦作区域和许昌区域的卫生机构床位数分别为100492 张、18724 张、16976 张、15621 张和11667 张,郑州的卫生机构床位数远超过其他四个城市。第二,公共服务制度和标准不统一。中部地区都市圈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城镇和乡村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制度和标准尚存在较大差别。中部地区都市圈各个城市的经济基础、发展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状况、财政实力不同,所以其采取不同的公共服务制度和标准,从而导致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也存在较大差别。中部地区都市圈各个城市针对城镇和乡村采取不同的公共服务制度和标准,导致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严重失衡。第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低。虽然国家对于不同类别医院、学校、图书馆、艺术中心、文化馆等各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但是受具体设计思路、实际财政收入等因素影响,中部地区都市圈各个城市的各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统一,采用的软硬件标准不一致。

四、中部地区都市圈建设的对策建议

中部地区都市圈建设的还要加强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构建都市圈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推动都市圈产业协同错位发展,推进都市圈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促进都市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1.构建都市圈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中部地区都市圈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的构建要坚持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实现一体化服务和绿色发展,协同推进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完善集疏网络。第一,优化中部地区都市圈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做好中部地区都市圈建设的顶层规划、设计,强化都市圈主要交通干线和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主要功能,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第二,完善中部地区都市圈内部轨道交通建设。积极重构各个都市圈轨道枢纽体系,整合各个都市圈范围城市轨道、市域铁路与城际铁路客运组织,科学编制轨道交通沿线和站点及周边土地综合开发规划方案,强化城市功能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区域功能体系的运作效率,促进枢纽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促进区域功能中心与门户枢纽、外围组团和相邻城市中心区等实现高效衔接。第三,建立完善中部地区都市圈交通协调机制。现代化都市圈交通一体化的实现,需要体制机制实现创新突破,要不断强化都市圈子系统间的协作机制,通过对合作模式的创新,化解都市圈内部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构建安全、便捷、高效、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加强综合管制,减少多头管理。第四,提升城市交通的综合管理水平。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建设,以大“井字+环线”城市快速路网和内外环高速为骨架,优化快速路集散系统,完善次干路、支路网建设,提升路网密度、路网容量和运行效率,逐步实现路网密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交通高效衔接、压力疏解。

2.推动都市圈产业协同错位发展

为有效解决中部地区都市圈在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促进中部地区都市圈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未来,中部地区都市圈应抢抓产业转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强化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都市圈产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最终实现中部地区都市圈产业的协同高效发展。第一,加快产业升级,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以中部地区都市圈现有产业为基础,积极推动产业升级改造,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中部地区都市圈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二,注重产业协同,促进产业错位互补发展。中部地区都市圈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产业空间集聚和错位发展,加强各个城市之间的产业发展规划对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构建中部地区都市圈大中小城市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第三,坚持创新引领,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瞄准未来发展方向,注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探索产出智能化产品和智能化服务。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保障关键核心技术的源头供给和共性技术供给,积极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特色园区”的全链条创新主体培育体系。

3.推进都市圈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推进中部地区都市圈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着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节能减碳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中部地区都市圈各个城市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要严格环境准入,提高钢铁、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的发展起点。结合中部地区都市圈各个城市的产业基础、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开展产业链招商,通过引进关键链接技术促进上下游企业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第二,着力构建资源支撑体系。优化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节能降耗。严守水资源利用红线,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断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第三,着力构建环境安全体系。加强水源保护,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防治大气污染,有效改善空气质量。防治土壤污染,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控制固体废物污染,推进资源化和无害化。第四,着力构建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数据库,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标准化制度化,强化环保节能执法能力建设,提高统筹协调水平。

4.促进都市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促进中部地区都市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旨在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资源共享、制度对接、要素趋同、流转顺畅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实现中部地区都市圈公民共享基本公共服务。第一,优化布局,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中部地区都市圈要加快编制各自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发展规划,并制订年度行动计划,为都市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供政策支撑和顶层设计。各个都市圈应鼓励中心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等以合作或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向周边城市转移,让这些地区的群众也能享受大城市的各类优势资源,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在各个都市圈内自由流动。第二,转变理念,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中部地区都市圈要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不仅要强化政府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基础保障作用,而且要转变发展理念,学习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经验,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产品。第三,加大投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中部地区都市圈各个城市政府要持续加大对公共服务的财政资金投入,统筹调配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财政资金,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健全支付转移制度,加大各类资金的整合力度,确保财政资金真正用于完善公共服务。

猜你喜欢

城市群都市公共服务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穿越水上都市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