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忧患意识培养的思考
2022-02-06陆春蓉
□陆春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已经阐明,新时代是当前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反复提到忧患意识,他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习近平总书记对忧患意识的重视对高校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民族特性,是当前国际各种势力关注的焦点地区。加上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地处非中心城市,忧患意识的培养没有加以重视和认识的偏差,导致多年来忧患意识的培养不经常、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在内容和形式上特别在方法上缺乏创新,针对性不够,缺乏震撼力,失去应有的效果[1]。在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中部分大学生越来越追求自我的感官享乐,只满足生活享受,缺乏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学习紧迫感和个人发展的危机感荡然无存,更加没有关注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发展,体现为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淡化,忧国忧民思想淡薄,不知何为“忧患”及“忧患”哪里。因此,需要加以重视培养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一、忧患意识的基本内涵
自古以来,忧患意识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方面。中国古代先哲们关于忧患意识有着精辟的诠释,如“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名言警句。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这种忧患意识,是基于对事物矛盾法则的深刻理解,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内在规律的重要思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之一[2]。忧患意识是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忧患和关注,是一种居安思危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是一种激励人生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忧患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是边疆民族地区繁荣和发展重要的重要人才保障,对其忧患意识的培养,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而言至关重要。
(一)增强个人危机意识,提高抵抗风险能力。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的大学生身处在条件较以往优越,环境相对安逸,竞争相对不强的校园氛围中,容易导致个人危机意识不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出现懈怠的状况。对于“忧患”,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解,实质上不懂忧患,更加不会忧患。只有深刻地理解忧患意识,增强个人危机意识,不断居安思危,明白“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等的道理,深刻意识到不能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通过自身反思,寻找与他人及社会的差距,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夯实立身与发展的根基;同时从国情世情区情出发,将强烈的忧患意识转换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树立人生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实现自我成长,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民族地方发展联系在一起,才能成长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新生力量。
(二)增强忧国忧民意识,落实爱国主义行为。在边疆民族地区多元化的精神传承中,忧患意识成为边疆民族地区重要的精神支撑,它激励着民族地区建设者和奋斗者自强不息,突破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地区发展的限制与挑战,才有今天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新图景。因此,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只有增强忧国忧民的忧患思想,才能真正落实爱国主义行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区情的认识,建立民族自信意识,提升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大学生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历史的认识,学习先辈们自立自强,奋发图强的精神品质,以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和脚踏实地地迎接在边疆民族地区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投身于建设边疆民族地区的热潮中;三是大学生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认识,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精神的重要性,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对坚决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三、对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培养的思考
通过个人、学校、社会三个方面配合,形成有效合力,从而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升华。
(一)大学生自身加强忧患意识培养。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自身加强忧患意识的培养应包括这两个方面:一是自身发展忧患意识。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处的实际情况,对个人规划、职业选择和未来发展具备个人危机意识,只有时刻警醒自己,不断努力上进才能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谋得一席之位。据调研了解,边疆民族地区大学毕业生在本土就业尚且困难,更不用说到发达的一线城市就业,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自身因素就是缺乏核心竞争力。只有自身真正认识理清忧患与享乐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踏实学习,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忧患意识。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要有担当意识,具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结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目标,真正践行“祖国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的抱负。通过全方面多角度了解国家民族地区的国情区情,避免盲目乐观,且深刻认识到自身承担的历史使命与责任,立志为国家民族发展做贡献。
(二)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加强教育引导。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在大学生教育工作各个方面环节中积极将忧患意识多渠道多途径融入其中,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政课是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都按照中宣部部署开设相关思政课课程,部分高校还增设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其目的是要因时因地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首先要明确立场,把当前我国重要的指导思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思政课的主渠道帮助和指导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理解和认识中国革命历史和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边疆民族地区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不断渗透和颠覆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具备抗腐蚀能力和把握时局的能力,从而自觉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积极同破坏国家统一、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3]。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通过对国际国内安全形势教育及民族区史区情的重点讲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悲观,强化与国家民族同命运共繁荣的爱国主义情怀。高校思政课作为忧患意识培养的主渠道,不断增强大学生个人忧患意识与忧国忧民意识,进一步促使大学生将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民族繁荣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思想观念。二是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通过开展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多形式多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对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如体现边疆民族性的特点,可采取民族文化艺术节、民族体育等方式,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熏染,让大学生更多地去认识了解边疆民族地区的现状与发展,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自我发展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才能真正将爱疆报疆意识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行动当中。三是搭建校外实践平台。校外实践是忧患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科技扶贫、勤工俭学、上山下乡等形式接触社会,将课堂上进行的抽象区情教育,通过社会实践的现实角度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从感性到理性升华[4]。以笔者所在的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为例,每年学校里不同院系都会组织大学生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直接接触现实社会,使他们深入了解边疆民族区情,在实践过程中对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进一步深化他们的民族忧患意识。
(三)边疆民族地区区域环境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支持。边疆民族地区良好的区域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边疆民族地区,稳定有序的政治局势,发展平稳的经济速度,和谐文明的社会生活,这些为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边疆民族地区良好区域环境的创造着力以下方面:一是要在区域范围内关注舆论动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引领,正反面结合进行宣传且注重以正面宣传为主,积极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精神,使学生对现状更加深刻认识和了解,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从而确立科学的忧患意识;二是边疆民族地区区域内积极推动各类社会公益文化活动,在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带动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观,具备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投身于地方建设和发展中;三是边疆民族地区区域内应统筹落实大学生成长成才系统性的联动工程,构建培养体系,建立长效机制,成为制度化的一项工作,真正把忧患意识的培养落实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发展等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