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20年来公共空间研究综述与发展趋势

2022-02-06石忆邵石雅馨季皓聪于洋洋

上海国土资源 2022年3期
关键词:空间研究

石忆邵,石雅馨,季皓聪,于洋洋

(1.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上海 200092;2. 东莞市测绘院,广东·东莞 523129;3.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广东·深圳 518400)

自1877年英国颁布《大都市开放空间法》及1906年颁布《开敞空间法》以来,公共空间或公共开放空间以其自然性及公共性的典型特征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1]。100多年来,有关公共空间的研究在众多国家和地区陆续展开,期间虽然有起有落,但在城市美化运动、新城市主义、可持续发展议程、公共健康运动、生活质量提升运动等影响下,多次掀起研究高潮。进入21世纪以来,在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健康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驱动下,公共空间在保障城乡生态环境永续发展、推动城市更新与治理、促进乡村振兴、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本文旨在梳理近20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在城乡公共空间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并总结其对我国未来公共空间研究的主要启示,展望发展趋势。

1 公共空间研究的主要进展

1.1 公共空间的内涵不断拓宽

(1)从单一功能公共空间到多功能公共空间

城市公园绿地、广场、街道是三类主要的传统公共空间,它们多以户外休闲娱乐、公共集会、社会交往活动等单一功能为主。伴随社会需求和公共空间类型的多样化,许多传统单一功能的公共空间已开始转变为多功能复合型公共空间,并逐步添加了越来越先进的技术或智能设施,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目的出行的需要。

(2)从外部公共开放空间到室内公共空间

早期的公共空间仅包括城市外缘的自然土地与城市内的户外活动区域两大类[2]。后来,教育、卫生、治安等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及拥有行政、司法和立法等功能的公共建筑也被纳入进来[3]。广义的公共空间不仅包括开放的公园和广场,还应包括一般可进入的公共建筑内部:酒店、办公楼、购物中心、宗教机构[4]。然而,外部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成果较为多见,而室内公共空间尚未受到足够重视。

(3)从公有公共空间到私有公共空间

从产权视角来看,可区分公有公共空间和私有公共空间。迄今为止,学术界大多关注公有公共空间,而对私有公共空间关注甚少,仅有少数学者开展了公有公共空间与私有公共空间的比较研究[5-6]。事实上,在土地私有制为主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在私人场所和公共场所都可以进行社交活动;人们对公共和私营化的公共开放空间特征均感到满意,且私营化的公共空间的管理水平更高,私有化并没有导致公共空间“公共性”的退化[6]。由此可见,歧视私有公共空间未必是一种明智的态度。

(4)从城市公共空间到乡村公共空间

与城市公共空间相比,乡村公共空间近年来才引起重视。现有研究大多局限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定义、存在问题和规划设计策略等方面[7-8],它的特色与价值仍然有待深入探索。

综上所述,公共空间具有类型和形态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我们认为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来定义公共空间:狭义的公共空间是指供城乡居民进行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而公共使用的外部开放性空间;广义的公共空间既包括外部开放性空间场所,又包括一般可进入的公共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场所,还包括私有公共空间场所。

1.2 公共空间的类型日渐丰富

公共空间的分类主要包括按功能分类、按形态分类、按时空维度分类等方式,也有将形态与功能结合起来的分类方法。随着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也日益丰富,滨水空间、公共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私有公共空间等逐渐被纳入公共空间的范畴。在韩国,公共开放空间一般划分为绿道、滨水空间、居住区公园、公共建筑利用空间、私人地块提供的公共开放空间、废弃的开放土地利用六种类型[9]。在澳大利亚,公共开放空间包括绿地、公园和花园、运动场、广场、休闲娱乐场地、开放的学校场地、自然保护区(原始林区、灌木地、林区保育用地)、原野、预留的保育用地、河流、海滩等,但不包括私人花园、停车场、农业用地、墓地、分隔道路中间地带、人行道上自然条带等用地[10]。美国学者结合形态和功能分类,将城市开放空间区分为食品生产区、公园和花园、休闲空间、广场、街道、交通设施、附带空间七种类型[11]。不过,将“食品生产区”划入城市开放空间,笔者不敢苟同。乡村公共空间还可划分为正式的与非正式的两大类,且呈现出正式公共空间趋于萎缩而非正式公共空间日益凸显的变化态势[12]。

由于公共空间的范畴界定、类型细分和统计口径存在差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难免存在分类统计不一致或漏报现象。其中,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有:(1)在香港1737个公园和游乐场中,只有不到一半在城市规划中被划定为“休憩用地”。(2)一些学者将作为“第三空间”的咖啡馆视为公共空间,但它实际上不是正式的公共空间,仅是一种非正式的公共空间,一是因为在这类空间中所进行的大多是私人活动而并非公共活动;二是它虽然具有休憩空间的特性,但却是趋利性的休憩空间而并非公益性的休憩空间。(3)部分学者认可私有公共空间,但在澳大利亚,私人花园被排除在公共空间之外。

1.3 公共空间的供求失衡引人瞩目

供需平衡是规划和设计的核心要务。但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赶超型时代,公共空间不仅量少质差,而且频频被侵占和蚕食,供需失衡较为突出。近20年来,以人的现实需求和环境的永续性为中心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识。因此,摸清公众对开放空间的需求成为规划和设计的基础。学者们研究发现:(1)开放空间需求对价格变化相对不敏感,但对收入变化反应强烈;联邦和州的开放空间可能倾向于排挤当地拥有的开放空间;私人拥有的开放空间并不能很好地替代本地拥有的公共开放空间[13]。(2)不同年龄群体对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存在差异。年龄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老年人不太可能与其他群体进行社会互动,也较少利用公共开放空间[14]。老年人和年轻人对公共开放空间需求的代际差异,为城市设计师和决策者改善未来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公共开放空间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其空间可用性和可达性,来衡量感兴趣人群对公共开放空间的潜在利用。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区域分布差异,揭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与区域经济发展能级之间的内在关联机制,旨在识别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等因素对公共空间分布的影响效应[15-16]。

1.4 公共空间功能价值的关注度趋于上升

公共空间具有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艺术、生态等多重价值。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及闲暇时间的增多,公共空间的利用价值与利用率逐步提高。如何评估公共开放空间的功能价值,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韩国学者确立了评价公共开放空间功能价值的四项重要标准,从高到低依次为独特性、可达性、便利性和美观性[17]。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价值受物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18];而且,公共开放空间与社会交往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们的行为模式演化,也对公共开放空间的历史价值产生影响[19]。

1.5 公共空间的高品质追求倍受青睐

21世纪以来,步入富足社会的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诉求愈益强烈。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公园和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有利于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贡献。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倍受关注,许多研究均发现:公共开放空间的品质属性(可达性、绿色度、规模、类型、密度、多样性等)与公共健康密切相关[20-23]。

公共开放空间品质与人类公共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是近年的又一个研究热点。一些研究发现:(1)包容性、舒适性与有意义的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24]。(2)美学在创造愉悦的公共开放空间中具有积极的作用[25]。(3)公共空间的品质明显影响着人们活动类型的多样性与结构的差异性[26]。

1.6 公共空间的规划布局与优化策略成为重大实践任务

(1)公共空间的规划、利用和保护研究

近20年来,公共空间规划、利用和保护的研究传统得到了很好的承继。主要研究结论有:(1)影响公共开放空间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社会环境因素、物理环境因素和到达选定公共开放空间所需的时间[27]。(2)社区公共开放空间的密度、面积与社区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关系密切,后者影响着区域公共休憩用地配置的公平性[28]。(3)影响公共开放空间使用的主要因素有规模、可达性和易读性、邻近设施、通过开放空间的流线,以及作为休憩空间的街道设施和景观的维护;运用因素分级方法来维护公共空间质量是可取的做法[29]。(4)运用法律和政策机制来分配和管理城市公共空间已成为近期的重要举措[30]。例如:针对香港大部分休憩用地均分布于高档、低密度的住宅区和混合商贸区附近,而不是高密度的大众住宅区的现状,有学者指出:开放空间规划受政治权力的影响很大,政府当前的规划和开发策略(如:在重要的海滨位置和商业区附近扩充新的开放空间网络,鼓励私营部门参与地方推广和城市营销),可能会加剧开放空间的不公平分配,并剥夺贫困社区居民进入公共空间的权利[31]。韩国学者通过对大邱地区91个公共休憩空间的规模、数量和设施的调查,梳理了公共开放空间存在的问题,从法律法规、分类规范、设计指引、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改善公共休憩用地的建议[32]。

大型住宅小区和大型商业综合体分别是日本、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最具代表性的住宅形式和实体商业形态。其中:在大型住宅综合体的开发中,对住宅环境质量起到重要作用的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思路基本相同,通常只是利用其他类型空间规划后所剩余的空间[33]。而在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开发中,如何打造高品质公共空间来吸引人气,已成为近年来改善城市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34]。

(2)公共空间的设置标准及设计准则研究

这是韩国学者的研究特色之一。以往公共开放空间的设置标准是根据地块的面积率来确定的,然而,这样拟定的公共开放空间的设置标准既不合理又有失公平。为此,韩国学者提出:(1)根据总建筑面积的公共开放空间率来确定建筑规模是合理的;建筑覆盖率、建筑容积率、用地面积、建筑总容积率对保障公共开放空间均有重要影响[35-36]。(2)可达性、亲密性、功能性、开放性、舒适性、便利性等因素,是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时应当考虑的基本准则[37]。

(3)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与治理策略研究

这是国内学者的近期研究热题,研究内容涉及我国各类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治理策略[38-40]。譬如:高层社区公共空间不足、邻里关系疏远等问题;大众健身公共体育空间设计理念不完善、结构布局不合理、场所文化不凸显、存量空间不优化、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乡村公共空间供给短缺、功能弱化、公共性流失、过度市场化等问题。

2 中国公共空间未来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2.1 开展公共空间的测量、分类、统计与监测工作

目前我国公共空间的数量、质量、结构与分布的家底尚未基本摸清,分类标准与范围界定还未明确,测量与统计工作也亟待开展。有关城市公共空间和乡村公共空间的基本国情调查与监测亟需进一步深化,这既是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的重要基础工作,又是拓展公共空间研究的基础数据。建议在下一轮修订我国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体系时,将公共空间用地作为一级地类单列出来,并细化其二级或三级地类,构建公共空间用地分类框架;运用现代测绘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查清公共空间的规模、类型、权属、质量、分布、结构及其变化状况,以便更好地为公共空间的统计与监测提供数据支撑。

2.2 将公共空间用地由“末位配置”调整为“优先配置”

一方面,在未来城市各类商业综合体、居住社区、产业园区的开发规划中,要逐步扭转“公共空间用地末位配置”的传统做法,建立“公共空间用地优先配置”原则,使公共空间与生态空间一道,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依托和永续保障。另一方面,要从以往的单一工程项目的公共空间规划转向全域公共空间综合规划,注重公共空间的整体性、类型组合性与网络连贯性;要从关注地上公共空间转向地上公共空间与地下公共空间统筹规划和利用,充分发挥公共空间一体化建设的效用;要从关注外部公共空间的规划布局转向重视外部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内部公共空间的统筹规划布局、动态维护与治理更新。

2.3 重视公共空间品质与公共健康之间的作用机制探索

目前人们较多关注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然而,诸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当地公共空间的品质是改善居民公共健康的更为有效的设计策略。公共活动参与者的需求与偏好是影响公共空间利用的重要因素。要以居民的需求和偏好为基础,以土地永续利用和空间复合利用为导向,探索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用地的规模、结构、布局效应及其优化路径。加强公共空间的品质(独特性、可达性、便利性、美观性、开放性)与公共活动参与者(包容性、多样性、舒适性、安全性、愉悦性)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着力提升公共空间的质量与使用效率。

2.4 创新高密度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技术体系

高密度的大型居住社区是我国大城市的主要居住形态。应当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将高层公寓底层留作社区公共活动空间,此举既有助于培养社区互动合作精神,增强社区凝聚力,还可为“小贩中心”的设立提供便利条件,并催生了新加坡独具魅力的夜间经济。我们既要切实遏制功利性的市场化倾向对公共空间的侵占滥用,还权于民,又要努力创新高密度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技术体系,持续挖掘公共空间发展潜力,着力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充分发挥其对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积极作用。

2.5 加强公共空间理论研究

综合言之,公共空间的理论研究成果远远滞后于应用研究与设计实践。目前,闲暇理论、空间正义理论、“扎根理论”、空间生产理论已分别应用于现代城市和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与重构之中[41-44]。这类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亟需进一步丰富和总结提炼。

3 结语

近20年来,公共空间研究在内涵拓展、类型丰富、供求平衡、功能价值演变、高品质发展诉求、规划布局和治理策略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当然,也存在一些仍需深研细究的课题。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内陆公共空间研究起步相对较晚[45],但它仍是一个极富研究潜力的领域。唯有把国际先进经验与中国发展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扎实开展公共空间的测量和监测,优化公共空间用地的规划配置顺序,深化公共空间品质与公共健康之间的作用机制探索,创新高密度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技术体系,加强公共空间理论研究,我们才能充分发挥公共空间对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保障城乡生态环境永续发展、推动城市更新、促进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空间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创享空间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